-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西晉書 東晉書
-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 3763字
- 2019-11-15 14:11:46
傳記第七 楊駿 衛瓘
楊駿(?—291) 字文長,弘農華陰(今屬陜西)人。他的侄女楊艷原是晉武帝的皇后,楊艷死后,其女楊芷又繼立為后。所以盡管楊駿早年雖然做過高陸縣令和驍騎鎮軍二府司馬,但女兒被立為皇后卻成了他青云直上的契機。
泰始十年(274),皇后楊艷病危。當時,鎮軍大將軍胡奮的女兒胡芳是武帝的貴嬪,深受寵幸。楊皇后唯恐自己死后胡貴嬪被立為皇后,會對太子不利,因而在臨終前哭著對武帝說:“叔父楊駿的女兒楊芷有德也有色,請求陛下納入后宮。”武帝流著淚答應了她最后的請求。
咸寧二年(276),武帝立楊芷為皇后。楊駿也以皇后父親的身份,被任為車騎將軍,封爵臨晉侯。尚書褚、郭奕都上表認為楊駿器量淺窄,不適宜委以社稷重任,武帝不聽。有恃無恐的楊駿更加洋洋得意,十分驕狂。鎮軍大將軍胡奮看不下去,譏諷說:“你倚恃女兒是皇后就可以驕狂了嗎?歷觀前世,凡是與天子聯姻,沒有不遭滅門之禍的,只不過早晚而已。”楊駿也不買賬,反唇相譏道:“你的女兒不也在后宮嗎?”胡奮哈哈一笑:“我的女兒不過是你女兒的侍婢,有什么妨礙呢?”楊駿的弟弟楊珧也不因為侄女被立為皇后而高興,相反,他向武帝上表提出:“自古以來凡是一門有兩個皇后的,沒有一個能保全自己的宗族。乞求陛下將這個表章藏在宗廟,倘若日后不幸被臣說中,請求讓臣免禍。”但所有這些,都沒有掃了楊駿洋洋得意的興致,即使楊珧以后也不能堅守,終于未能免禍。
晉武帝在平吳以后,自以為天下太平,不再留心國家政事,整日沉湎于酒色享受之中,并開始寵信外戚,朝廷大權逐漸被楊駿和他的弟弟楊珧、楊濟所掌握。楊氏權勢日盛,當時人稱之為“三楊”。大臣山濤多次提醒武帝注意,可是耽于享樂的武帝雖然心里明白,卻并不采取任何措施加以改變。
太康十年(289),武帝因縱情聲色而染上了重病。楊駿乘此機會,把自己嫌棄的汝南王司馬亮排擠出了京城。已經病重的武帝頭腦還算清醒,他知道太子不成器,但對自幼聰明的皇孫司馬遹卻頗寄厚望。在楊駿權勢日盛之時,他采納寵臣王佑的計謀,用太子同母弟司馬柬、司馬瑋、司馬允分別領兵鎮守在要害之處,又任命王佑為北軍中候,典掌禁軍,以防范楊氏的威逼。但是,武帝的這些措施并未能阻遏楊駿專權的計劃。
永熙元年(290)三月,武帝病危。此時,開國元勛大多已去世,朝廷大臣雖然惶恐不安,卻無計可施。執掌大權的楊駿乘機排斥其余大臣,只有他一人侍奉在武帝身邊,并擅自把武帝身邊的人全部改換成自己的心腹。武帝病情稍緩,見左右都是新面孔,生氣地訓斥楊駿說:“誰讓你這樣做的?”他心中明白楊駿的用意,下詔命汝南王司馬亮與楊駿共同輔政,還想選擇幾個有聲望的大臣協助他們。
楊駿唯恐失去權勢,竟從中書省把詔書借來,隨即又擅自藏了起來。中書監華廙害怕失職,親自前去索討,楊駿始終不肯歸還。不久,楊駿又指使楊皇后在武帝神智不清的時候,請求以楊駿輔政,武帝點了點頭,算是同意了。楊皇后隨即又召集中書監華廙和中書令何劭,口述武帝的遺詔,命楊駿為太尉、太子太保、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錄尚書事。詔書寫成后,皇后又當著華廙、何劭的面,呈請武帝過目。武帝視而不言。兩天以后,武帝病死,太子司馬衷即位,皇后楊芷被尊為皇太后,而楊駿則晉升為太傅、大都督,總攬了朝政。
楊駿雖然獨攬了大權,但卻擔憂別人離間自己與皇帝的關系,就用自己的外甥段廣和張劭為近侍,掌管機密,統領禁軍。凡有詔令,惠帝看過之后,都要呈送皇太后過目,然后才能發出。自知名聲不好的楊駿,為了收買人心,又仿照魏明帝即位時的做法,大開封賞以取悅于眾人。對于楊駿的做法,許多大臣都表示反對。馮翊太守孫楚、車騎司馬傅咸都提出了忠告,楊駿根本不聽。甚至連他的兩個弟弟楊珧、楊濟再三加以規勸,也都無濟于事。
楊駿專權僅幾個月,就激起了朝野上下的厭惡和反對。那些原先就與他不和的大臣,更乘機進行著除掉他的密謀。
元康元年(291)正月,一向受到楊駿冷遇的殿中中郎孟觀、李肇,暗中向同樣被楊駿壓抑的賈后誣告楊駿企圖謀反。對楊駿早已懷恨在心的賈后正中下懷,當即派人聯絡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司馬亮持觀望態度,而司馬瑋則欣然答應,向朝廷提出了進京的請求。一向顧忌司馬瑋勇武的楊駿以為把他召入京都可防其在外生事,同意司馬瑋進京,從而加速了自己走向滅亡的進程。
這年三月,司馬瑋率軍到達京城。孟觀、李肇等立即通過惠帝頒布詔書,稱楊駿謀反,下令戒嚴,由東安公司馬繇率禁軍討伐楊駿。
楊駿得知有變,急召眾官商議對策。然而他向來怯懦,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依然猶豫不決,結果被圍困在府中,因無法脫身而躲入馬廄,被攻入的禁軍所殺。他的弟弟楊珧、楊濟,外甥李斌、段廣等人都被捕殺,并被夷滅三族,前后被殺者數千人。
衛瓘(220—291) 字伯玉,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父親衛在曹魏時歷事武帝、文帝、明帝三朝,位至尚書。
衛瓘十歲喪父,承襲父親的封爵為閿鄉侯。二十歲開始步入仕途,相繼擔任過通事郎和中書郎。當時司馬懿與曹爽矛盾尖銳,衛瓘周旋于兩大集團之間,竭力保持不偏不倚的態度,被名士傅嘏比作春秋時期的寧武子。加上他做事比較稱職,因而逐漸升任為散騎常侍。甘露五年(260),魏元帝曹奐即位,衛瓘被提拔為侍中。幾年后,又調任廷尉卿,聽訟審案,頗為公允。
景元四年(263),司馬昭決定伐蜀。衛瓘被任命為監軍兼鎮西軍司,與鄧艾、鐘會一同出兵伐蜀。攻滅蜀漢以后,鄧艾居功自傲,暗中圖謀割據一方的鐘會借機大做文章,與衛瓘合謀,密告鄧艾有謀反之意。司馬昭接到密報,下令捉拿鄧艾。心懷鬼胎的鐘會即派衛瓘先到成都去收捕鄧艾,實際上是想借鄧艾之手殺掉衛瓘,然后歸罪于鄧艾。衛瓘自然明白鐘會的用意,但又不能違抗命令,便在夜間潛入成都,通報鄧艾手下的將領,宣稱奉命收捕鄧艾,其余的人一概不問,凡反正者有賞,違抗者誅滅三族。結果鄧艾手下將領全都歸附了衛瓘。等到天明,衛瓘長驅直入,輕而易舉地就把高臥未起的鄧艾從床上抓獲,打入了囚車,隨即押送京城。
隨后趕到的鐘會見他所害怕的鄧艾已經被擒,再無顧忌,便把隨同伐蜀的將領胡烈等人囚禁起來,與蜀漢降將姜維一同起兵謀反。消息傳出,頓時引起了內外騷動。鐘會擔心有變,把衛瓘留下商議,準備殺掉胡烈等將領,遭到了衛瓘的反對。衛瓘又借著上廁所的機會,讓胡烈的部下趕快把鐘會謀反的事情在軍中加以宣揚。鐘會一再逼迫衛瓘表態,衛瓘則一味地拖延,雙方僵持了一個通宵。衛瓘假稱有病,騙過鐘會,脫離了險境。次日一早,衛瓘便與諸軍一齊攻入,殺了鐘會。鄧艾的部下則乘亂追上囚車,把鄧艾救了出來,準備返回成都。衛瓘得到消息,以為自己與鐘會一起誣陷鄧艾,鄧艾一旦返回成都,恐怕于己不利,同時又想獨占誅殺鐘會之功,竟派人追殺了鄧艾。司馬昭并不了解其中隱情,以衛瓘平定變亂有功,晉升他為都督關中諸軍事、鎮西將軍。不久,衛瓘又被提拔為都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增封為菑陽侯。
晉武帝代魏以后,衛瓘又晉升為征東大將軍、青州刺史,沒多久又調任為征北大將軍、幽州刺史。當時,北方邊境與鮮卑部落接鄰,東有務桓,西有力微,時常襲擾幽、并二州。衛瓘到任以后,暗中在兩個部落之間挑撥離間,加劇了鮮卑部落間的矛盾和隔閡,結果務桓投降了西晉,力微憂懼而死。朝廷嘉獎他的功勞,要賜爵給他的兒子,衛瓘請求封賞自己的弟弟。衛瓘有六個兒子,但他卻把賜爵的機會都讓給自己的兩個弟弟,由此而受到人們的稱贊。
咸寧四年(278),晉武帝征召衛瓘入京,任命他為尚書令。當時,朝野上下都知道太子昏愚,不適宜繼承皇位。衛瓘也多次委婉地建議武帝另立太子,事情未能如愿,反倒得罪了賈充和賈妃父女。幾年以后,深得武帝信任的衛瓘又升任為司空,兒子衛宣也娶了武帝的女兒繁昌公主。但衛宣嗜酒,時常在酒色方面做出些違背禮制的事情。向來與衛瓘不和的楊駿早就想擠走衛瓘,當即抓住這個口實,鼓動武帝奪回了繁昌公主,企圖以此逼迫衛瓘讓位。衛瓘果然又慚愧又恐懼,不得不告老讓位。
元康元年(291)三月,專權的楊駿被殺,遭到他壓抑的衛瓘又被重新請了出來,與汝南王司馬亮一起輔政。但是衛瓘和司馬亮很快又與誅殺楊駿有功的楚王司馬瑋發生了矛盾。兩人厭惡司馬瑋剛愎好殺,準備剝奪他手中的兵權,還想逼他返回封國。這一來激怒了司馬瑋。他投靠了賈后,又指使手下人在賈后面前進讒言,誣陷衛瓘和司馬亮密謀廢黜賈后。賈后由于以前衛瓘建議改立太子一事,歷來怨恨他,同時又想借機除掉這兩個阻礙她專權的障礙,于是便借惠帝的名義,罷免了司馬亮和衛瓘的職務,接著又以兩人圖謀不軌為借口,指使司馬瑋率軍捉拿司馬亮和衛瓘。在突發事變面前,衛瓘不聽手下人的勸告,束手就擒,結果連同子孫共九人,均遭殺害。
衛瓘和他的父親衛、兒子衛恒均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一家三代均善寫草書。衛瓘任尚書令時,尚書郎索靖也擅長草書,當時人稱他們二人為“一臺二妙”。在衛瓘之前,漢代末年的張芝(字伯英)也善寫草書,有“草圣”之名。評論者認為衛瓘得伯英筋,索靖得伯英肉。
評:楊駿憑借著外戚身份而一步登天,卻不知道約束自己,一味攬權、貪權,結果樹敵過多而枉送了身家性命,真是咎由自取。衛瓘為人圓滑,在官場爭斗中善于自保,游刃有余,在與鐘會、鄧艾的矛盾沖突中,鮮明地表現了自己的性格和手腕。當然,在他的身上還有著另外一面,即勤于職守,觀察敏銳,向武帝進言改立太子便顯示了他的真知灼見。無奈積習太深,即使建言進諫,依然脫不了圓滑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