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傳記第三 魏太武帝

魏太武帝(408—452) 名燾,廟號“世祖”,乃是北魏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其祖父拓跋珪即道武帝,父親拓跋嗣即明元帝。母親杜氏,乃是明元帝的貴嬪;太武帝即皇帝位后,追尊其母為“密皇后”。

拓跋燾是長子,據說他剛生下時,體形就異于通常的嬰兒。祖父道武帝見到后甚為高興,說道:“這孩子相貌不凡,日后成就我家大業的,必定是他!”且不論此說有多少根據,但是拓跋燾少年時代就豁達大度、氣宇軒昂、聰慧非凡,則并不虛假。他在泰常七年(422)四月被封為“泰平王”,五月為監國。當時明元帝生病,命他總攝百揆,拓跋燾均處理得極有分寸,進退適度,大獲父皇的贊許,而其時則年僅十四歲。翌年十一月即皇帝位后,他便解除禁錮,減輕刑罰,開倉賑貧,致使天下歡呼,萬民稱頌,河南地區的流民也紛紛來歸。這些舉措表明了太武帝確實不是一個平庸的君主。

從道武帝拓跋珪正式建立政權到太武帝登基,拓跋氏的北魏王朝實際上已歷兩代君主,計四十年,在當時中國大地上的諸政權中,它已非弱者。因此,素懷雄心壯志的拓跋燾在即位之初就考慮如何進一步擴張本朝的勢力,如何吞并其他諸國。始光三年(426)六月,太武帝曾經專門征詢諸朝臣關于對外征戰的意見。長孫嵩、奚斤等人主張先伐柔然;安原等人主張先伐北燕;太常崔浩則主張應該先伐赫連氏的夏國,因為其地不過千里,并且其國政治腐敗、刑罰嚴酷,已經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太武帝頗以此議為然,遂積極準備討夏事宜。

當年十月,太武帝親率大軍,發自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魏軍抵達君子津時,正逢天氣驟然降溫,河面立即結成厚冰。于是,太武帝以二萬精騎渡過黃河,直撲夏國的首都統萬城(故址在今陜西靖邊縣北的白城子)。夏國君主赫連昌毫無防備,當魏軍突然襲來之際,他還正在宴請群臣,頓時驚慌失措。

魏軍屯于統萬城外三十里的黑水旁,赫連昌出擊未勝,又倉皇逃回城內。但是,城門卻來不及關閉,以至被北魏的內三郎豆代田乘勢率軍沖入城內,并一直闖入西宮。豆代田后來雖然因寡不敵眾而翻越宮墻撤回,但已將赫連昌嚇得心膽俱裂了,因此被太武帝拜為“勇武將軍”。翌日,魏軍在統萬城外分兵四掠,殺死和生擒者達數萬人,所掠牲畜多達十余萬頭。太武帝對眾將士說道:“這次就算了,且待明年再與你們一起來奪取統萬城!”于是擄走夏國居民一萬余家而歸。

魏軍未能攻克夏都統萬城,卻在隨后長驅直入三輔之地。奚斤相繼奪得東平公乙斗鎮守的蒲坂城,以及赫連昌之弟赫連助興鎮守的長安城。太武帝見形勢大好,便于翌年(始光四年)五月再次伐夏。由司徒長孫翰等率三萬騎兵作為前驅,常山王拓跋素等人領三萬步兵作為后援,南陽王拓跋伏真等人帶步兵三萬負責運送攻城器具,將軍賀多羅則率三千精騎充任前哨偵察。

太武帝抵達拔鄰山后,便調集三萬輕騎,舍棄輜重,全速前進。群臣都以為此舉過于冒險,認為應該與步兵和攻城器具同步進發。但是太武帝的想法卻異乎尋常,他說道:“用兵之道,攻城最是下策,不到萬不得已決不使用。我若與步兵、攻具一起推進,夏軍必定懼怕,從而堅守不出;那么我軍便難以有所作為,一旦時日稍長,糧草耗盡,則后果不堪設想。如今以輕騎抵其城下,他們肯定放松警惕,我再示以衰弱,夏軍很可能出城進擊,如此則正好入我圈套!”

不出太武帝所料,夏主赫連昌在聽信“魏軍糧盡,士卒食菜”的傳言后,果然率步騎三萬,出城赴戰。由于魏軍是有備而來,因此在一場惡戰之后,夏軍大敗。魏軍乘勝追擊赫連昌,直抵統萬城北,斬殺了赫連昌的兄弟河南公赫連滿及其侄兒赫連蒙遜,殲敵一萬多。赫連昌來不及進城,直奔上邽。統萬城于是落入魏軍之手,夏國的公卿大臣及其家屬、赫連昌的嬪妃宮女等數萬人也歸北魏所有,此外尚有馬三十多萬匹、牛羊幾千萬頭,以及府庫珍寶不計其數,太武帝經此一戰,可謂滿載而歸。

次年,即神元年(428)二月,太武帝遣平北將軍尉眷攻上邽,赫連昌遂退保平涼。不久,赫連昌在交戰中馬失前蹄,被魏軍的監軍侍御史安頡生擒。夏國的平原王赫連定便收拾殘部,逃歸平涼,即帝位,改元“勝光”。然而,赫連定的政權只維持了三四年,太武帝于神三年(430)冬再征夏國,夏軍大敗,關中之地全部為魏所奪。逃亡中的赫連定在翌年六月被吐谷渾人擒獲,并送交魏廷,于九個月后被太武帝處死。夏政權徹底滅亡。

當對于夏國的征討大體上趨于結束,行將獲得全面勝利之際,太武帝便開始考慮集中更多的精力對付來自柔然人的威脅。柔然在大檀可汗時期(414—429)臻于鼎盛,他與北燕結盟,不斷騷擾魏政權的北方邊境。尤其是,當明元帝去世、太武帝剛繼位的那段時期(424),柔然乘機以六萬騎兵直入云中,攻拔長樂宮,并圍困前來迎戰的太武帝,造成了很大的麻煩。為了保衛北方邊區的安全,太武帝采納崔浩的建議,決定在神二年(429)大舉進攻柔然。

四月,太武帝親率大軍出東道,向黑山;長孫翰則率軍出西道,向大娥山,打算兩軍相會于柔然的王庭。五月,太武帝以輕騎奔襲栗水(或謂即今蒙古的翁金河),柔然猝不及防,大檀可汗率部西逃;大檀之弟匹黎之部則被長孫翰擊潰。太武帝乘勝追擊,分軍搜索,深入漠北,東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柔然各部潰散。大檀因此發病而死,其子吳提繼立,但不敢再犯魏邊,于神四年(431)與魏通好,并在三年后與魏和親。

太武帝拓跋燾的“偉大業績”尚不止于此,他還在太延二年(436)滅掉馮弘的北燕政權,在太延五年(439)滅掉沮渠牧犍的北涼政權,如此等等。這些戰爭的勝利,不僅使北魏的領土大為擴展,增強了其政治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時使得西域與中原內地的交往更加直接和密切,因此對于中原或域外地區的文化發展也頗有裨益。

正平二年(452)三月甲寅日,太武帝崩于永安宮。他在位將近三十年,是北魏王朝一位有作為的君主。


評:北魏政權的真正鞏固和強大,實際上始于太武帝在位期間。他極有主見,處事果斷,但是并不剛愎自用,能夠聽取臣下的合理建議,如先攻夏國,后擊柔然,均出于崔浩之見。太武帝正因為長于辨別正誤,從善如流,因此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為人君者,在這點上若能盡善盡美,則其政事也大體可以盡善盡美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水县| 多伦县| 泰和县| 桃园市| 东阿县| 尼玛县| 本溪市| 铜鼓县| 田阳县| 达州市| 安平县| 金湖县| 济宁市| 余干县| 鹿邑县| 宜丰县| 勃利县| 当涂县| 莱阳市| 金坛市| 包头市| 台南县| 台北县| 南通市| 新竹县| 台东市| 班戈县| 龙井市| 赤峰市| 黔江区| 图们市| 独山县| 海盐县| 新竹市| 岑溪市| 九台市| 峨眉山市| 绵阳市| 榆社县| 建阳市| 冷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