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清史
-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 9054字
- 2019-11-15 14:02:31
傳記第三 孝莊文皇后 多爾袞 濟爾哈朗 多鐸
孝莊文皇后(1613—1688) 姓博爾濟吉特氏,出生于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天命十年(1625)二月,由她的哥哥吳克善臺吉(臺吉為蒙古貴族的尊稱)伴送到盛京嫁給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為妻,此時她年僅十三歲。婚后生有三女,即:固倫雍穆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固倫淑哲長公主。1636年皇太極稱帝,封博爾濟吉特氏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臨,1643年福臨即位(順治帝),尊莊妃為皇太后,謚號“孝莊”,故史稱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天生麗質,稱得上清朝前期的絕代佳人。她臨事處置沉靜果斷,早在皇太極時期,孝莊文皇后就“贊助內政”,為皇太極“肇造丕基”出力。崇德八年(1643)皇太極暴死,孝莊文皇后痛不欲生,愿以身殉,諸王貝勒大臣都認為子女年幼,需要母親的撫育教養,故合辭勸阻。由于滿族國君無生前立儲的傳統,所以皇太極暴逝后,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睿親王多爾袞和皇長子肅親王豪格是爭奪皇位的主要人物,兩人各有黨羽親信,在盛京故宮劍拔弩張,一場廝殺一觸即發。多爾袞為了宗室貴族免于分裂,太祖、太宗艱辛創業不致毀于一旦,從大局著想,最后作出了讓步,擁立皇太極第九子,孝莊皇后的兒子六歲的福臨為帝,年號順治,初創時期的清朝政權轉危為安。
順治帝年幼即位,多爾袞名為攝政,實是執政,是清朝入關前后無皇帝之名的真皇帝。順治元年九月,孝莊皇太后和順治帝在鄭親王濟爾哈朗的護送下,離開盛京住進北京皇宮。頗有心計的孝莊皇太后深深地感到多爾袞專權朝政的形勢,無疑威脅著兒子順治帝的皇位,便努力調處。有一種說法說,孝莊皇太后以滿族女能人的魄力,按滿族“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毅然下嫁給多爾袞。雖然太后是否下嫁史學界說法不一,可是文獻資料對下嫁事實的記載應該正視。據蔣良騏《東華錄》的記載,多爾袞常出入皇宮內院,順治帝也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清初有詩云:“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張煌言《建州宮詞》)就是指孝莊皇太后下嫁多爾袞結婚典禮。孝莊皇太后在臨終遺言中也表示不想同皇太極合葬。因此“太后下嫁”事,當非空穴來風。出于政治原因,這種舉措也無損于她的歷史地位。由于孝莊皇太后的調停,順治帝的皇位保住了,多爾袞沒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權逐漸順利地轉移在順治皇帝手中。
為了初創時期的清王朝能夠得到漢族上層的支持,孝莊皇太后敢于沖破滿、漢不得通婚的慣例,順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育之宮中”當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公主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為妻,起到拉攏漢軍將領的作用。
順治十八年(1661)順治帝去世,八歲的玄燁即位,年號康熙。經過順治時代的風風雨雨,清朝的統治政權初步鞏固,這時的孝莊皇太后已是清朝統治集團中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重要人物了。康熙帝十歲的時候,他的生母慈和皇太后病逝,祖母孝莊皇太后便成了康熙帝的護養人。康熙初年,孝莊皇太后盡心教養幼帝,護衛著愛新覺羅政權避過重大的政治風險和暗礁,使大清王朝到達盛世的彼岸。
康熙帝即位,遵順治帝的遺詔,由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大臣輔政。四大臣竭力反對順治帝時期的封建化政策,推行了一系列倒行逆施措施。鰲拜尤為專橫跋扈,目無幼主,妄圖篡奪皇權。他擅興大獄,濫殺無辜,甚至公然在康熙帝面前垂掌拍胸,藐視幼主,企圖要挾皇帝以令諸臣。作為康熙帝的護養人孝莊皇太后,當然不允許自己心愛的孫子受鰲拜集團的任意擺布。康熙六年(1667),十四歲的康熙帝親政,孝莊皇太后成了康熙帝同鰲拜集團作斗爭的堅強后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帝一舉粉碎了鰲拜集團,奪回了權力。
康熙十二年(1673)發生了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叛亂,孝莊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帝平叛,她念出征將士的勞苦,撥出宮中金帛加以犒勞。這時,內蒙察哈爾首領布爾尼乘三藩叛亂清軍無力北征的機會,也興兵作亂。就在這緊要時刻,孝莊皇太后向康熙帝建議說:“圖海才略出眾,可當其責,”派大學士圖海領兵前去鎮壓,出征時她再三囑咐“毋行擄掠”。結果布爾尼部倉促抵抗,大敗而逃,布爾尼被殺,叛亂很快平定,可見孝莊皇太后知人善任,果斷行事。
清初,由于長期戰亂,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所以孝莊皇太后提倡節儉,多次把宮中節省下來的銀錢賑濟災民。她的節儉家風,影響到康熙、雍正兩朝。
孝莊皇太后頗得康熙帝的尊敬,幾乎每天上朝前或下朝后都要到祖母那里請安。康熙十一年(1672)陪奉祖母去赤城溫泉,經過長安嶺時,康熙帝親自下馬為太皇太后扶轎過嶺。
康熙二十六年(1687)九月孝莊皇太后患重病,康熙帝不分晝夜地侍候在她的榻邊,親嘗藥湯,精心奉侍,并傳諭內閣非緊要事不得奏聞。十二月,康熙帝步行至天壇,替祖母祈禱,乞求皇天后土寧愿減己之壽以益太后,在旁陪祀的諸王大臣,見此情景無不感動泣哭。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皇太后逝世,享年七十五歲,謚號“孝莊”。臨終前她囑咐康熙帝說:“太宗安葬已久,不用再打開他的陵墓了。況且我也很想念你們父子,不想遠離,可在孝陵附近安葬,這樣我就安心了。”所以康熙帝把孝莊皇太后的靈柩暫厝在清東陵,雍正二年(1724)才正式葬入東陵地宮,因方位在沈陽清太宗昭陵之西,故稱“昭西陵”。
多爾袞(1612—1650) 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十五歲時封為貝勒,他在十大貝勒中按年齡長幼序列第九,所以也被稱為“九王”。多爾袞幼年時就初露鋒芒,為努爾哈赤所鐘愛和器重。
天聰二年(1628),年僅十七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察哈爾多羅特部,立了大功賜“墨爾根岱青”(意為聰明王)的稱號。天聰五年(1631)皇太極設六部,多爾袞受命掌管吏部。
天聰八年(1634)后金再度西征漠南蒙古,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逃到青海大草灘,患痘疾病死。次年二月,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率精騎萬余,掃滅林丹汗殘部,這次出征多爾袞不僅招降了林丹汗的妻子囊囊太后和汗位繼承人額哲,而且獲得了流傳在蒙古族二百多年的元朝傳國寶璽“制誥之寶”。皇太極大喜,認為“天錫至寶,此一統萬年之瑞也”,所以改國號為大清,改族稱為滿洲,改年號為崇德,皇太極登上了大清皇帝的寶座。多爾袞功勛卓著,晉封為“和碩睿親王”,獲滿洲貴族的最高爵位。
多爾袞勇敢善戰,但不是魯莽拼殺的赳赳武夫,他“聰慧多智,謀略過人”,是一位頗有政治頭腦的杰出人物。天聰七年(1633)皇太極詢問八旗諸王貝勒關于征明及察哈爾、朝鮮何者為先?命各抒己見。多爾袞力主“征明”為先,“入邊直逼燕京”,皇太極采納他的建議,把奪取全國政權作為“大金”的戰略目標。至崇德三年(1638)先后兩次遣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率八旗大軍入明邊直搗中原,縱橫千里,攻克城池四十余座,掠人口二十五萬余,財物不計其數,使明朝“國力耗竭”。
崇德元年(1636)十二月,皇太極揮師掠朝鮮,圍國王李倧于南漢城,久攻不下,皇太極先期回國。次年正月,命多爾袞率水師進攻江華島,此島居住著朝鮮的兩個王子、王妃及眾大臣與眷屬,八旗兵遇到頑強抵抗。多爾袞派人于城下喊話說:“屠城很容易,因為皇帝有詔允許議和,所以頓兵不進。”并且當場送還所擄男女,朝鮮王子便開城出降,多爾袞命清軍入城“無得殺戮”,對朝鮮王子及諸大臣“頗及禮待”。被圍于南漢城的朝鮮國王李倧很受感動,便“率文武諸臣”獻出明朝所賜“敕印”,稱臣于清。統一蒙古、臣服朝鮮,清政權消除關外的后顧之患,可以全力“伐明”,多爾袞為此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極“暴逝”,因為嗣君未定,滿洲貴族內部為爭奪君位矛盾異常激烈。諸王貝勒布置巴牙喇兵(精銳衛兵),環立宮殿,劍拔弩張,氣氛緊張。顯然,嗣位如得不到妥善解決,滿洲大清政權有面臨分裂的危險。此時,兩黃旗將領堅持立皇太極長子豪格為君;兩白旗將領卻要擁立多爾袞為新帝,雙方勢不兩立,兇相畢露。多爾袞的同母兄英親王阿濟格、同母弟豫親王多鐸,跪請多爾袞“即尊位”,而他誓死不從,表示“如果要我即帝位,寧可自刎以謝先帝。”多爾袞以全局為重,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嗣皇帝。福臨年僅六歲,多爾袞向諸王大臣宣告:“帝年歲幼稚,吾與鄭親王分掌其事,左右輔政,年長之后當即歸政。”并同濟爾哈朗一起對天宣誓說:若“有不秉公輔理,妄自尊大者,天地譴之”。多爾袞用折中的辦法,妥然解決了皇太極暴逝之后的皇位繼承問題,愛新覺羅家族避免了一場一觸即發的大分裂,滿洲貴族入主中原,奪取全國統治政權的目標才有可能得以實現。
福臨即位初期,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后來多爾袞獨攬大權,稱“叔父攝政王”,“大小國事,九王專掌”。多爾袞不僅在協助皇太極“拓土開疆”的事業中其功績冠于諸王,而且在平定中原,建立清王朝統治全國的大業中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明清之際,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多爾袞在盛京密切注視著中原形勢的發展。順治元年(1644)四月,他接受降清漢官、漢將范文程、洪承疇等人關于“當今正是諸王建功立業,名垂萬世的時候,應該進取中原”的建議。他打出了“救民出水火”的旗號,整肅軍紀,親佩“大將軍印”,四月初七日于盛京祭天,九日出師,進軍山海關。此時,吳三桂與李自成率領的二十萬大軍正在山海關激戰,危急之時,吳三桂致書多爾袞,乞求速選精兵入關“滅流寇于宮廷”。多爾袞復書說:將軍“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以藩王”。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出關迎拜多爾袞,“以白馬祭天,烏牛祭地”,結為同盟,聯合作戰。李自成腹背受敵,兵敗西撤,多爾袞令吳三桂、阿濟格、多鐸繞道北京,往西追擊大順軍。
五月二日,多爾袞率八旗兵入京,明朝文武遺臣于京郊五里之外,用皇帝專用鑾輿儀仗,迎接攝政王。多爾袞不“逾越”皇禮,再三推辭說:“吾效法周公而輔佐幼主,不當以帝禮入京”,后來改用親王禮儀進入北京,入居武英殿。
為穩定京城局勢,清軍入城以后多爾袞立即布告王令:一、旗兵入關為了“除暴救民,滅賊以定天下,為爾等復君父仇。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焚民舍,不如約者,罪之”;二、令兵部傳檄各省州郡縣,凡歸順明官,保全錢糧、戶口、兵馬冊籍者升官加爵;三、為明崇禎帝發喪,全城官民服喪三日,由禮部以帝禮葬于昌平明陵,并派兵護守明朝帝陵。由于多爾袞政策得當,中原局面沒有發生重大的變亂,社會秩序立即恢復正常。
九月十九日順治帝御駕入京,十月一日北京天壇舉行定鼎大典,七歲的順治帝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即皇帝位,定鼎燕京,“建有天下之號曰大清,紀元順治”,一代新朝正式宣告建立。此時,多爾袞幾乎每天在武英殿召見降清漢官、漢將,詢問明朝典制,商量安民大計,制定了建國創制的大政方針:
首先,軍事上繼續鎮壓大順軍、大西軍農民起義余部,同時派遣大軍南下,消滅南明政權,以完成統一天下大業。
其次,推行民族征服的高壓政策,屠城、剃發、易服強制改變漢民傳統的生活方式。
再次,經濟上取消明末“三餉加派”(遼餉、剿餉、練餉)苛政,征收賦役以“萬歷中冊為準”,減輕人民負擔。同時為了安置東來的滿洲貴族和八旗旗丁及眷屬,于京畿、河北、山東一帶大量圈占土地,建為莊田,又推行投充、逃人法,強迫漢人為莊田奴仆,“民人失業,富室無產”,“婦子流離,哭聲滿路”,華北地區社會經濟遭到破壞。
政治上“承明制”,除了議政王大臣制和理藩院以外,從中央到地方,襲明朝體制,統治全國。
多爾袞認為“治理需人,不必苛求”,凡明朝降官一律加官晉爵。至于明朝的一些知名官員,多爾袞親加“書征”以示招徠,如故明大學士馮銓“聞命即至”,授弘文院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又治罪“依準明律”,同時著手制訂《大清律》創建清初法制。多爾袞還采納漢官范文程、張存仁等人關于“士心得則民心得”的建議,下令開科取士。順治二年(1645)順天府鄉試“進場秀才三千”,多爾袞驚呼:“可謂多人矣!”順治三年三月在京會試天下舉人,一些隱匿民間的知識分子紛紛應試,“讀書者有出仕之望,而從逆之念自息”,在士大夫中緩和了反清的抵觸情緒。
多爾袞在推行民族高壓政策的同時,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使滿洲貴族入關以后,在較短的時期里,很快地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政權。政局得到穩定,經濟逐漸恢復。多爾袞功勛最大,地位越來越尊,由“攝政王”、“叔父攝政王”至“皇父攝政王”步步升格,因而他長期掌握大權的欲望也就越來越強烈,置順治帝于傀儡地位,引起了滿洲貴族內部的不滿。
順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不慎墜馬受傷,十二月死于喀喇城,年三十九歲。順治帝加謚號曰“誠敬義皇帝”。多爾袞死后僅兩個月,蘇克薩哈等正白旗將領首告他曾“謀篡大位”,“僭妄不可枚舉”。順治帝為了建樹皇帝的權威,下詔削多爾袞爵,神主逐出太廟,還平墓葬,毀府邸。百年之后,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認為多爾袞“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一切創制規模,皆所經劃”,“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于是下詔復多爾袞爵,神主配享太廟,重建塋墓,修葺王府,以示昭雪。
濟爾哈朗(1599—1655) 姓愛新覺羅,滿族人。十三歲時其父舒爾哈朗病死,由伯父努爾哈赤領養。他跟隨努爾哈赤戰轉南北,屢立戰功,為其伯父所器重,“委任特重,出則總軍,入則留守”,封為和碩貝勒。天命十年(1625),明朝支持內蒙古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企圖征服內蒙古各部與后金抗衡。努爾哈赤為了爭取內蒙古,消除北面之患,派濟爾哈朗等率大軍援救遭林丹汗攻擊的喀爾沁部,林丹汗聞風不戰遁逃,后金兵凱旋而歸。第二年,濟爾哈朗又奉命征伐喀爾喀的巴林、扎爾嚕特部,立了大功,原來追隨林丹汗的各部落也因此役而紛紛歸順后金,為統一內蒙古掃清了道路。
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即位的第二年(1627),為了沖破明朝利用朝鮮和蒙古孤立后金的包圍圈,命阿敏、濟爾哈朗率兵征伐朝鮮。大軍南下逼近平壤,國王李倧逃往江華島,遣使乞和。阿敏不從,欲進兵江華島大肆縱掠,濟爾哈朗堅決反對,并力諫議和,他不遷就阿敏的殘暴政策,斷然與李倧簽立《江都和約》,內容為朝鮮與明斷絕關系,每年向后金貢獻大批財物等條款,初步解除了后金的南面之憂。
濟爾哈朗鼎助皇太極伐明,在多次重大戰役中他都擔負著組織者和指揮者的重任。天聰元年(1627)五月他跟隨皇太極圍攻錦州和寧遠等城,身先士卒,奮力作戰,大敗明軍。天聰三年十月又從皇太極入關伐明,五戰皆捷。天聰四年隨皇太極率軍東進,他放手任用漢官致書招撫明朝州府官兵,切斷了山海關與京師的通道,后金取得伐明戰爭大捷。皇太極命他為鑲藍旗貝勒,從此濟爾哈朗獨領一旗,成為八和碩貝勒之一。天聰五年(1631),后金政權設置六部,濟爾哈朗掌刑部事務,他向皇太極建議,“自今當選賢良慎司刑憲”,在他的主持下后金政權頒布了《離主條例》、《盛京定例》等治罪條文,對后金的法制由習慣法向成文法過渡起了一定的作用。崇德元年(1636)晉封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崇德六年(1641)春,濟爾哈朗奉命率軍圍攻錦州城,明朝守將祖大壽向朝廷告急,崇禎帝命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兵援馳錦州。濟爾哈朗奉命回沈陽留守,皇太極親領大軍于松山阻擊明軍,次年二月攻下松山,俘明將洪承疇。濟爾哈朗復圍錦州,明援兵不至,錦州城彈盡糧絕,守將祖大壽出城迎降。松錦大捷,明朝關外兩大重鎮均落入清軍之手,從此東北地盤失陷過半,為清軍進取中原統一全國打開了大門。
崇德八年(1643)皇太極“暴逝”,滿洲貴族內部在劇烈的爭奪斗爭中六歲的福臨被推上皇帝寶座。濟爾哈朗在為后金政權開疆拓土,建國立法制的歲月里表現出卓越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享有崇高的威望,所以諸王貝勒推舉他同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共為攝政王,輔佐順治皇帝處理軍政大事。順治元年九月,濟爾哈朗護送順治帝入關進京,定鼎燕京,十月順治帝加封他為“信義輔政叔王”。
入關以后,滿洲貴族內部的爭權奪利斗爭向縱深發展,多爾袞為了長期獨攬朝政,必須削弱濟爾哈朗的權力,順治四年(1647)以“府第逾制”的罪名,“不令鄭親王預政”。次年又羅織十大罪狀,濟爾哈朗被降為郡王,剝奪了他的輔政權力。順治六年,濟爾哈朗奉命離京領兵入湖南,鎮壓南明永歷桂王政權和大順軍余部。清軍攻城略地,執殺南明抗清將領何騰蛟,湖南、廣西、貴州地區皆被削平,濟爾哈朗又為清朝統一西南地區又立新功。
順治七年(1650)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濟爾哈朗與蘇克薩哈等訐告多爾袞犯有圖謀皇位的罪行,多爾袞身后被削爵,濟爾哈朗也得到了沉冤昭雪,順治九年二月進封“叔和碩鄭親王”。他晚年仍然十分關注著太祖、太宗開創的大清基業,順治十二年(1655)二月給順治帝上了《請順民心信詔令立史官奏》,奏疏中說:“平治天下最重要的是取信于民,”只有“進君子,遠小人,順天心,合民志”才能天下太平,“垂鴻名于萬世”。同時建議設“起注官”,將帝王一言一行傳之無窮,為后世楷模。他的建議都被順治帝“嘉納之”。這年五月濟爾哈朗病重,順治帝親幸王府探望,并問他有何托囑,濟爾哈朗說:“臣受三朝厚恩,還未報答,愿以取云貴,統一四海為念。”
五月八日,濟爾哈朗病逝,享年五十七歲,葬于北京西直門外白石橋,順治帝為他立碑記功,賜謚號曰“獻”。
多鐸(1614—1649) 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爾袞的同母兄弟,初封為貝勒。
天命十一年(1626)努爾哈赤去世,多鐸擁立皇太極為汗,備受寵信,十三歲時就受命為正白旗的旗主貝勒,參議國政,在滿洲貴族中的地位日益顯赫起來。
皇太極登汗位以后,多鐸作為幼弟常跟隨出征,天聰二年(1628)皇太極率精銳征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多鐸從師初次遠征,作戰奮勇,皇太極甚喜,賜號“額爾克楚呼爾”。天聰九年(1635)五月,皇太極首次起用多鐸為帥,這位年僅二十二歲的統帥率強將精兵攻擊錦州,與明軍會戰在大凌河西岸,陣斬明副將劉應選,生擒游擊曹得功等,殲明軍五百余人,顯現出年輕貝勒的虎氣,為諸王貝勒所欽服。他班師回盛京時,皇太極親自率諸貝勒大臣出懷遠門五里外迎將慰兵,稱贊多鐸說:“幼弟初專閫外,能出奇取勝”,并嘉獎有加,賜良馬五匹、甲五副。崇德元年(1636)封多鐸為和碩豫親王,命掌禮部事,后改管兵部事。
多鐸乃努爾哈赤的幼子,皇太極的幼弟,多受溺愛,自小就有貪圖享樂的陋習,皇太極對他苦心培植,多鐸并不感恩圖報,反生厭惡。隨著年歲的增長,爵位的晉升,多鐸漸染漢族官僚的劣習,斗志日衰。他“服色奇異,流于般樂”,天聰六年(1632)遠征察哈爾,多鐸“以妓女為戀”急欲回師,皇太極密諭告誡,多鐸仍我行我素,不加收斂。崇德三年(1638)多爾袞奉命伐明,出師時皇太極親自送行,而多鐸假托“避痘”,竟不參與相送,在家私攜妓女以為戲樂。同年在中后所城與明將祖大壽作戰時且戰且敗,皇太極非常生氣。崇德四年五月,皇太極在沈陽故宮崇政殿當著諸貝勒大臣前數其罪,削和碩豫親王爵,降為一般貝勒。自此以后終皇太極之世,多鐸未能得到重用。
順治元年多爾袞攝政,掌握朝廷大權。明朝政權被李自成農民起義推翻,多爾袞率八旗大軍向山海關進軍與農民起義軍爭奪全國的統治權力,這一歷史急劇轉變的關鍵時刻,為多鐸建功立業提供了機會。其時他年方三十歲,風華正茂,政治、軍事知識日漸豐富,又有胞兄多爾袞的提攜重用,因而在以后的五、六年間,多鐸率軍馳騁江南塞北,為大清開國立下了赫赫功績。
四月二十一日,清軍日夜兼程速達山海關外駐營扎寨,當日吳三桂乞降,請求清軍助戰。多鐸與阿濟格率勁旅為先,多爾袞親統大軍入山海關。多鐸與吳三桂軍合戰李自成大順軍。多鐸、阿濟格豎白旗躍馬從吳三桂陣右直沖農民軍,這時狂風大作,飛沙彌天,大順軍被清軍殺得措手不及,頃刻積尸相枕,死傷慘重,大將劉宗敏負傷,李自成敗走永平,收殘兵返回北京,不久又棄北京西走。多鐸、阿濟格率八旗精騎以吳三桂軍為前鋒,繞北京追擊李自成軍。入關戰役中多鐸戰功居首,是多爾袞進軍中原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十月一日,順治帝在北京舉行定鼎登基大典,復多鐸和碩豫親王爵,命名“定國大將軍”統領大軍南征。多鐸奉密諭先行剿滅李自成大順軍,然后征討江南南明政權。十二月多鐸揮師渡黃河西進,至陜州,敗大順軍于靈寶,李自成軍退守潼關。順治二年(1645)正月,清軍依仗“紅衣大炮”的威力猛轟潼關,大順軍鑿重壕,立堅壁截阻清軍,喊殺聲、炮擊聲震天動地,雙方酣戰甚劇。李自成精銳損失殆盡,被迫放棄潼關,奔還西安。阿濟格、吳三桂軍尾追李自成將抵西安。李自成自料不能敵,焚宮室,經藍田走武關。二月,捷報至北京,多爾袞令多鐸轉師南京,進攻福王政權,命阿濟格繼續追殲李自成殘軍。
多鐸率清軍轉戰河南,沿途橫掃李自成余部及明朝殘將,攻城略地。凡所占地盤速鑄官印,委以官吏,建立清朝地方政權。四月十五日,清軍至揚州城下,多鐸數次派人招降揚州督師史可法均被拒絕。二十五日,清軍以“紅衣大炮”轟城,城崩,史可法自刎未死,被執送至多鐸軍前,多鐸勸史可法降清,可法厲聲回答:“吾意早決,城亡與亡。”多鐸殺史可法并下令屠城,至四月底封刀。五月十五日清軍入南京城,南明福王朱由崧逃亡蕪湖被清軍緝獲。多鐸入城以后立即布告王令:“奉天伐罪,救民水火”,并為史可法建祠,拜祭明孝陵,分別錄用南明歸降官員。同時派遣博洛、拜尹圖、阿山等清將降服南明潞王朱常淓,由多鐸率領的南征大軍前后招撫明朝文武官員二百四十四人,馬步兵三十一萬余人,江浙地區均為清朝所控制。十月多鐸班師還京,順治帝親至南苑迎接。順治三年(1646)五月清廷命多鐸為揚威大將軍,征伐叛逃的蒙古蘇尼特部,該部被擊潰不成軍;七月又敗蒙古土謝圖汗軍,再立戰功。
順治六年(1649)三月十八日多鐸患痘疾而死,時年三十六歲。順治九年因多爾袞削爵多鐸受株連,降為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多爾袞昭雪,多鐸復封為和碩豫親王,追謚曰“通”,配享太廟。
評:孝莊文皇后精明能干,生活儉樸,一生經歷了清初三朝政局的變化,精心撫育兩位幼年皇帝的成長。由于她的智慧與謀略,愛新覺羅皇權得以順利繞過幾次重大的風險暗礁,她對清王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大業都起了積極作用,是清初政治舞臺上有影響的人物。
多爾袞是一代新朝的實際開創者,也是清朝入關前后的最高決策者,對于清朝的創建功勛卓著,為清朝的鞏固和發展鋪了奠基石,在歷史上有其貢獻。然而,多爾袞鎮壓農民起義,推行民族高壓政策,對清初社會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濟爾哈朗早年跟隨努爾哈赤、皇太極征南戰北,尤其在努爾哈赤死后,他全力輔助皇太極開疆拓土,參與議政,是清王朝的創建人之一。清軍進駐中原,建立全國的統治政權的歷程中,他輔佐順治皇帝不遺余力,就是在身處逆境的時候仍率軍南征,為平定西南的抗清力量再立新功,濟爾哈朗是清初三朝功臣。
多鐸建功于清軍進取中原、平定大江南北的統一大業之中,是清朝建國時期的一員重要將領。然而,他從幼年時期已養成享樂的陋習,以后隨著顯赫戰功的建立,更加放縱不規。多鐸可謂是清初染受漢族官僚貴族腐敗習氣影響最甚的一位滿洲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