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傳記第六 康熙帝

康熙帝(1654—1722) 名玄燁,順治皇帝第三子,八歲(1661)登基,年號康熙,史稱康熙皇帝,逝世以后廟號圣祖,所以也稱他為清圣祖。

順治十八年玄燁即帝位,第二年為康熙元年(1662),遵照順治帝的遺詔,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康熙帝登上皇帝寶座的時候,清朝統治中國已經有了十七年的歷史,隨著滿洲貴族封建化的程度不斷加深,滿漢民族矛盾逐漸緩和,社會經濟也初步恢復和發展,社會日趨安定。然而,四位輔政大臣是滿洲貴族中舊勢力的代表,他們打出“率祖制,復舊章”的旗號,在政治體制方面撤銷了沿襲明朝的內閣制度和翰林院,恢復關外時期的內三院;在科舉方面,試題廢八股程式,改為試策論,又大量減少進士名額,企圖堵塞漢族知識分子的仕途;在經濟方面,重新推行“圈地”大片掠奪漢人的土地。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最為專橫跋扈,在重要衙門內安插親信,廣植黨羽。他擅自處死反對圈地的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和巡撫王登聯、輔政大臣蘇克薩哈。鰲拜完全不把年幼的康熙帝放在眼里,“凡事在家定議,然后施行”,儼然以太上皇自居。

康熙六年(1667),康熙帝親政,鰲拜仍不愿讓出權力。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不甘心做鰲拜手中的傀儡皇帝,決心奪回朝政大權,在祖母孝莊文皇后的支持下,他組織力量,籌劃粉碎鰲拜集團的斗爭。在滿洲貴族中新一代已經成長起來,他們對滿洲族的舊傳統、舊制度無所留戀,因而對鰲拜集團推行的倒行逆施政策表示反感。他們以索額圖和明珠為代表。索額圖是索尼的兒子,又是康熙帝仁皇后的叔公,常年侍衛內宮;明珠也是侍衛出身,任內務府總管和刑部尚書,是康熙帝的近臣;此外,領侍衛內大臣也由康熙帝的岳父噶布喇親自擔任。這股新勢力便是康熙帝的心腹和直接的依靠力量。為了防范鰲拜集團發動突然的宮廷政變,索額圖選了一批少年侍衛,布置在宮中練習“布庫”游戲(滿語摔跤之意),時刻有少年侍衛在皇帝身邊,鰲拜勢力就難以下毒手;同時也可以麻痹鰲拜,使他失去警惕。康熙帝與少年侍衛在宮中玩“布庫”游戲,鰲拜每次上朝也不回避,鰲拜誤認為“帝弱好弄”,所以“心蓋坦然”,久而久之他進出宮廷也就無所戒備了。

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鰲拜躲在家里假托生病不去上朝,以試探皇帝對他的態度。康熙帝帶了幾個侍衛親自去鰲拜家中探望。鰲拜態度十分傲慢,竟不下床行君臣禮節,康熙帝卻不動聲色,在他的床邊坐下。這時,侍衛從鰲拜床墊下發現了一把寒光閃閃的刀子,鰲拜怕罪得弒君之嫌,頓時語無倫次,神態慌張起來。康熙帝從容地說:“刀不離身,乃是我們滿人的習慣,有什么可大驚小怪呢?”鰲拜才放下心來。

幾天以后,康熙帝召鰲拜入宮,他同往常一樣,昂首闊步地走入皇宮。康熙帝已作了嚴密的布置,見到鰲拜入宮便擊案怒斥他結黨營私,陷害賢能,圖謀弒君等種種罪行,命令侍衛逮捕鰲拜,把他關進大牢聽候審訊。

康熙皇帝召集諸大臣集議鰲拜罪行,眾大臣非常欽佩康熙帝的機智與謀略,列鰲拜三十條大罪,一致叫殺。康熙帝念他三朝元老,戰功顯赫,免死罪而將他永遠拘禁,其他黨羽一律處以死刑。康熙帝從鰲拜集團手中奪回權力以后,立即宣布永停圈地,昭雪蘇克薩哈、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等人的冤案,鼓勵百官上書言事,揭開了清朝政治史上新的一頁。

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在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請求回遼東養老,把爵位讓兒子尚之信承襲;同年七月吳三桂、耿精忠也假意向朝廷請求撤藩,以探朝旨。三藩割據已成為清朝的一個毒瘤,“天下財賦,半耗于三藩”,康熙帝早有撤藩的考慮,因而就抓住時機立即批準了他們的撤藩請求。

撤藩令下,吳三桂兇相畢露,于當年十一月殺云南巡撫朱國治,公開舉兵叛亂;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州舉兵叛亂;康熙十五年尚之信在廣州舉兵叛亂。他們在各地的黨羽也紛紛跟著起兵加入三藩叛亂行列,短短幾年當中叛亂戰火燒遍十一個省的廣大地區,“東南西北,在在鼎沸”,叛軍在軍事上取得了暫時的優勢。康熙帝面臨戰爭的不利形勢,調度全局,謹慎從事。采取“剿撫并用”分化瓦解三藩營壘的方針,重點攻擊吳三桂叛軍的據點。康熙帝在平叛一開始就宣布“往事一概不究”,凡棄暗投明者“即與保全,恩養安插”,在他的寬大政策感召下,三藩集團土崩瓦解,尚之信、耿精忠等叛軍頭子紛紛向朝廷投降,叛軍優勢漸漸喪失。同時,康熙帝還大膽重用忠于清王朝的漢族綠營將領,如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姚啟圣等都被破格提拔,安置在前線的指揮位置上,彌補了當時八旗兵戰斗力衰落的不利條件。

由于康熙帝策略正確,調度合理,加上新提拔的將領努力奮戰,經過二年多的戰斗,戰場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被動作戰轉變為主動出擊,東西戰場捷報頻傳,收復了大片地區。吳三桂在眾叛親離的劣勢下,還想嘗嘗做皇帝的滋味,康熙十七年(1678)春天,在湖南衡州(今衡陽市)稱帝,國號大周,年號昭武。并且以大封百官來穩住陣營,鼓舞部下的士氣,繼續為他賣命。但是僅僅做了幾個月的皇帝,就在當年八月十七日一命嗚呼。孫子吳世璠從云南趕往衡州奔喪“即位”,改元洪化。康熙二十年(1681),湖南、四川、廣西、廣東都為清軍收復,于是清軍從三路入云南,包圍昆明,圍攻叛軍老巢。城內糧盡彈絕,吳世璠服毒自殺,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被清軍鎮壓平定。

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叛亂,順應歷史潮流,符合人民愿望,為維護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順治十八年(1661),杰出的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了荷蘭殖民者,美麗富饒的臺灣寶島回到了中國人自己的手中。康熙元年(1662)鄭成功在臺灣病死,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二十年間,海峽兩岸的政治、經濟形勢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統一臺灣已經成為兩岸人民的眾望所歸。康熙帝審時度勢,積極展開了統一臺灣的部署,命令姚啟圣“統轄福建全省兵馬”,會同提督施瑯進攻澎湖、臺灣。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瑯奉康熙帝之命,率戰艦三百多艘,水師二萬多人,浩浩蕩蕩向臺灣進發,七天之后迅速占領了澎湖,鄭氏集團“群情洶洶,莫不解體”。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愿意歸順清廷,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八月,施瑯率軍進駐臺灣,臺灣回歸祖國的版圖。八月十五,康熙帝在御花園賞月,羽林軍傳來了施瑯率軍進入臺灣受降的捷報,情不能自禁揮毫作詩,以表達他的滿懷喜悅和對隔海相望的臺灣人民深情想念。統一以后,康熙帝對臺灣鄭氏政權的官員采取了“從優敘錄,加恩安插”的寬大政策。鄭克塽歡呼雀躍,叩首謝恩。接著清政府在臺設立了一府三縣,建立了地方政權,隸屬于福建省,加強了對臺灣的管理,鞏固了我國東南海疆。

為了鞏固和開發邊疆,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命令清軍在黑龍江流域拔除俄國侵占我國領土的重要駐點,取得了雅克薩自衛還擊戰爭的勝利。康熙二十九年(1690)、三十五年(1696)、三十六年(1697)三次率軍親征蒙古噶爾丹叛亂集團,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努力。

興修水利,治理黃河是康熙皇帝治國的一項重要的經濟措施。他親政以后,把三藩、治河、漕運當作治理國家的三件大事,并且書寫在宮廷的柱子上,日夜思考。

黃河下游河道經過河南從蘇北入海,在淮陰附近與淮河、運河匯合。長期以來河道失修,容易被黃河夾帶的大量泥土淤沙堵塞,造成堤岸決口。這樣,不僅黃河兩岸大片農田受淹,農民失舍,而且殃及淮河,兩河大水注灌運河,運河阻塞,南北水路交通運輸就會切斷,導致南糧不能北運,北兵不能南調的嚴重困難,一旦發生政治動亂和經濟危機,清政府就會處在束手無策的境地。所以康熙帝十分重視治理黃河,興修水利,就是因為“濟運通漕”關系著北京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

康熙十六年(1677),平定三藩的戰爭已經取得了基本勝利,康熙帝越來越意識到治理黃河的重要意義,因而他下了決心,必須大規模地進行根治,并任命靳輔為河道總督,掌管治河事宜。靳輔接到任命以后,馬上到黃河兩岸進行實地勘察,摸索水情,并且向康熙帝提出了他的治河方針和具體規劃。康熙帝把靳輔治河計劃交給諸大臣集議,多數大臣認為平定三藩叛亂戰爭尚未結束,又要花費巨資治河,不可行。康熙皇帝從鞏固統治政權的全局和當時連年遭災的實際情況出發,斷然批準了靳輔的治河計劃,進行大規模的根治。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技術條件下,治理黃河只能是局部的,不可能全面根治。然而,就是這種局部的治河工程,由于康熙皇帝的重視,靳輔、陳潢等水利專家的全力進行,還是很有成效的。年年鬧水災的黃河下游,經過治理,“水歸故道,漕運無阻”,蘇北五個縣涸出土地三百萬畝,擴大了耕地面積。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第六次南巡,視察河工,親眼看到治河成果,贊揚不已。在治河過程中,他多次視察河工,直接向民工船夫了解治河情況,反映了他治理國家的實干精神,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康熙皇帝為了使清朝社會生產迅速得到恢復,他還大力獎勵墾荒和實行“更名田”的政策。

康熙十年(1671)規定:富家子弟中的“貢監生員”墾地二十頃以上,試其文義通曉者,用為縣丞;一百頃以上,文義通順者,用為知縣。對地方官員“有田功者升,無田功者黜”,千方百計鼓勵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面積。對于有些省份的“流移者給以官莊,匱乏者貸以官牛,陂塘溝洫,修以官帑”,獎勵流民開墾荒地。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墾荒大見成效。四川、廣西、云南、貴州四省,“人民漸增,開墾無遺”。就全國耕地面積而論,從順治八年(1651)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的七十一年間增加了將近六百萬頃。

康熙八年,清政府下令把明王朝藩王的土地,“給與原種之人,改為民戶,號為更名地,永為世業”。約有十七、八萬頃的土地歸農民所有,使一部分無地少地的農民獲得了合法的土地所有權,有利于發展農業生產。

康熙皇帝還不斷調整賦稅政策,一方面以減輕農民的負擔;另一方面以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從康熙四十年(1701)開始,實行賦稅“輪蠲”,將全國各省分三批,每三年輪免一次。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蠲免已逾萬萬”。康熙五十一年(1712)又開始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把全國征收丁稅總額以康熙五十年為準,以后新增歲丁不再加賦,民間交納丁役稅額,固定下來保證了國家賦役征收數額。康熙帝推行的經濟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初步的發展,據文獻資料的統計,戶部庫存由康熙初年的1200萬兩到康熙四十八年增至5000余萬兩。

康熙皇帝也很注意“文治”手段來鞏固和發展清朝的統治。他崇尚儒學,建立會典館編纂《清會典》、《佩文韻府》、《康熙字典》,開始編纂《古今圖書集成》等典籍,測量全國土地繪制《皇輿全圖》。康熙帝還興《明史》案、《南山集》案等文字獄,加強思想控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駕崩于暢春園,享年六十九歲,尊謚為“仁皇帝”,葬于景陵。


評:康熙皇帝好學敏求,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又崇尚節儉。在位六十一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清朝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國家得到鞏固與發展,出現了“康乾盛世”的繁榮局面,康熙帝是一位值得肯定的歷史人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南县| 辛集市| 库尔勒市| 清徐县| 凉城县| 卓资县| 孙吴县| 南昌市| 古丈县| 洪江市| 万年县| 东平县| 昌图县| 柯坪县| 吴旗县| 永登县| 渭源县| 荥经县| 新兴县| 西吉县| 库车县| 五莲县| 斗六市| 博爱县| 隆化县| 昌都县| 界首市| 广西| 祥云县| 搜索| 德钦县| 怀安县| 五莲县| 昆明市| 雷山县| 江山市| 德昌县| 兰溪市| 章丘市| 商河县| 慈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