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漢書
-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 2877字
- 2019-11-15 14:01:32
傳記第六 叔孫通 陸賈
叔孫通 薛(今山東滕州)人,秦時以文學征召,為待詔博士(候補博士)。他識時務,知應變,在秦末漢初的社會變動中,從一個秦朝博士成為為漢朝制定禮儀的重要人物。
當陳勝、吳廣農民起義軍攻占陳縣,建立張楚政權后,在咸陽的秦二世還弄不清楚他們的身份,就召集博士諸生三十余人商討對策。儒生們有的說這是一些叛亂者,有的說是一些“盜賊”,要皇上急速派兵鎮壓。叔孫通卻對秦二世說,現在天下太平,明主在上,人人奉公守法,哪有什么造反者,這些人只不過是些“鼠竊狗盜”之輩,只要命令地方官逐捕就行,請皇上放心。秦二世聽后很高興,對說叛亂造反、“盜賊”的儒生,有的降職,有的免職,唯獨叔孫通不僅正式被任命為博士,而且還賞帛二十匹,衣服一襲。
諸生們對叔孫通的一套很看不慣,責問他為何要在皇上面前說假話,奉承拍馬。叔孫通答道:“如果我說了真話,恐怕性命也難保了?!庇谑沁B夜逃往薛地,投靠了項梁。項梁被殺后,他又留事項羽。漢王二年,劉邦軍隊進據彭城,他又歸附了漢王。他知道漢王平素不喜歡儒生,就改穿了短衣去見他,果然討得劉邦的歡心。
在為劉邦效力時,他把一些身強力壯的鄉曲武夫推薦給高祖,其中還有些無業游民,而不推薦他的弟子們。他的弟子不理解老師的做法,叔孫通答道:“目前漢王正在冒著飛箭矢石,爭奪天下,需要的是能作戰的勇士,你們這些儒生能上戰場打仗嗎?不用心急,日后會有用你們的時候?!?/p>
叔孫通不久被任命為漢博士,賜稷嗣君。
高祖五年(前202),叔孫通與大臣們共同選定二月初三在“氾水之陽”的定陶,為劉邦舉行了稱帝的登基儀式。
劉邦得天下,當上皇帝后,每當朝會或宴慶時,一班功臣武將舉止粗豪,在宮中狂飲呼叫,喧噪一堂,彼此爭功競寵,有的甚至醉后起舞,拔劍擊柱,鬧得不成體統。高祖對這批與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開國重臣也只會搖頭。叔孫通揣摩到高祖的心思,建議高祖要制定一套朝廷的禮儀。高祖道:“朝儀要制定,恐怕禮節太繁難行?!笔鍖O通答道:“臣聞五帝不同樂,三王不同禮,制定禮制一定要因時制宜。臣愿結合古禮和秦儀搞一套漢代的禮制?!备咦嬉ピ囖k一下,只是叮囑要簡便些,千萬勿搞得太繁瑣。
叔孫通受命后,先赴魯地招集了二三十名儒生,又從薛地帶了百余名弟子一起西行入都,共定朝儀。他先對儒生們講了制定朝儀的大略,后逐條講解,共同商定。接著又在郊外一寬敞的場地進行演習。在曠地上,他豎立了許多竹竿,當做位置的標準,又用綿線搓成繩索,橫縛在竹竿上面,并把它們連結起來,分劃地位,再把剪下的茅草捆縛成束,一束一束的豎立起來,或在上面,或在下面,作為尊卑高下的次序。這個名堂,歷史上就叫綿蕞習儀。布置定當,然后叫侍臣儒生及弟子們充當文武百官,及衛士禁兵,依著草定的儀注,逐條演習,應走即走,應站即站,應進即進,應退即退,一切周旋有序,動作規范。這樣演習了月余,方覺演熟。高祖前來觀看后高興地說:“這禮儀簡單可行,就照這樣辦吧!”
高祖七年,長樂宮修繕完工,十月,文武百官均來新宮朝賀。天色微明,謁者站立兩旁,引群臣依法入宮。殿中儀仗威嚴,郎中執戟站立左右。大行肅立殿側,計有九人,職司傳命,迎送群臣賓客。待高祖乘輦進宮,衛官郎中交聲傳警,糾飭百官。高祖徐徐下輦,南面而坐,這時大行傳呼諸侯王、丞相、列侯以下,逐班進見。諸侯王、丞相、列侯等,趨步入殿,一一拜賀。高祖略欠身答謝,大行復傳語平身,群臣才敢起來趨退,仍歸位次站立,不敢喧嘩。于是分排筵宴,稱為法酒。高祖就案宴飲,眾臣分席侍宴,旁立御史數名,注意監察,眾臣屈身俯首,莫敢失禮,不敢擅飲,并須按尊卑次第,捧觴上壽,方得各飲數卮。酒過三巡,謁者便進請罷席,遇有因醉忘態者,即被御史引出席外,因此滿廷肅靜,與前時宴會狀態截然不同。待至眾臣散宴而歸,高祖亦退入內廷,不由大喜道:“我今日方知皇帝的尊貴了!”不久,叔孫通被任命為奉常,賜金五百。接著叔孫通又為漢朝制定了有關朝儀的專律——《傍章律》十八篇(一說十二篇,或十六篇)。漢儀于是大備。
高祖九年,叔孫通被任命為太子太傅。十二年,高祖曾想廢太子劉盈,立趙王劉如意為太子。叔孫通以晉國、秦國的歷史教訓對高祖說明不能廢嫡立庶,并說:“陛下如果真要廢嫡立庶,我愿先伏誅,以頸血污地?!庇终f“太子,天下之本,本一搖,天下震動。”這對漢初政治穩定起了重要作用。
陸賈(約前240—前170) 楚人,漢初的政論家、辭賦家,從高祖定天下,以能說善辯聞名。
嶺南地區,秦時就成為秦王朝版圖的一部分,并在那里設置桂林、南海和象郡。秦亡后,趙佗統轄三郡,于高祖三年(前204)自立為南越武王。十一年,高祖派陸賈出使南越。陸賈向南越王宣揚西漢“國威”,使趙佗既仰慕又畏懼,遂欣然接受高祖給予的“南越王”封號。從此“稱臣奉漢約”,成為西漢王朝下的一個屬國。陸賈因出使南越有功,被任為太中大夫。
陸賈經常在高祖面前講《詩》論《書》,高祖很不愛聽,謾罵道:“我是馬背上得天下的,何必讀《詩》、《書》!”陸賈回敬道:“你馬背上得天下,難道也可以從馬背上治天下嗎?”接著,他從周武王、吳王夫差、晉國智伯,一直講到秦始皇,從歷代興亡之道向高祖說明:可以從馬背上得天下,但是不能從馬背上治天下。嗣后,他遵照高祖的命令,總結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撰寫了十二篇論文呈送高祖。每奏一篇,高祖閱后都連連稱贊,這就是《新語》十二篇(《漢書·藝文志》著錄為二十三篇,通行本作二卷)。在這些論文里,陸賈提出了“文武并用,長久之術”的道理,意即要把教化與刑罰結合起來使用,才能保持長久統治。他總結秦王朝之所以很快滅亡的原因,在于用“武”一手太多的緣故,而“虐刑則怨積,德布則功興”,他建議用儒家的仁義道德和道家的無為柔道兩者結合起來,國家才能得到治理。所謂“無為”,就是要少干預人民的事情,省刑薄賦,不奪民時。他提倡的是“懷剛者久而缺,持柔者久而長”。他的理想政治境界是“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官府若無吏,亭落若無民,閭里不訟于巷,老幼不愁于庭……犬不夜吠,雞不夜鳴”。
高祖崩,呂后執政,諸呂專權,陸賈見當時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不和,上門到丞相府,對陳平說:“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币惼胶椭懿皩⑾嗪汀?。后陳平和周勃同心協力,除滅諸呂,鞏固了漢初的政權。
呂后當政時,漢王朝與南越的關系又緊張起來。高后四年(前184),漢朝禁止中原鐵器和雌馬、羊、牛運往南越國,南越王派人向漢朝請求“市易如故”,希望撤銷禁令,不料,呂后不但不準,反而將南越國派來的使者扣押起來,接著,趙佗又風聞留在中原的宗族已被誅盡,在真定的祖先墳墓也被掘燒。一氣之下,拒漢稱帝,并派兵北攻長沙國。
文帝即位后,對周邊少數民族采取安撫政策,并再次派陸賈出使南越。趙佗本不愿與漢王朝分庭抗禮,自稱帝后“夙興夜寐,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之色,耳不聽鐘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漢也”。歸漢之心迫切。一經陸賈面喻,立即同意去帝號,“頓首謝,愿奉明詔,長為藩臣”。并聲明:“老夫死骨不離,改號不敢為帝矣?!标戀Z兩次出使南越,為安定南方邊疆作出了貢獻。
陸賈還是辭賦家,有辭賦三篇,已佚。
陸賈卒于文帝十年(前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