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漢書
-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 1898字
- 2019-11-15 14:01:32
傳記第七 伏生 文翁
伏生 即伏勝,濟南(今山東章丘)人,西漢經學家,《今文尚書》主要代表。
《尚書》是我國最古的一部歷史文獻,其內容大部分是古代帝王們向臣下或民眾所發表的訓令和向軍隊所宣布的誓師詞,以及大臣們向君王所提出的建議和規勸;小部分是關于遠古歷史的傳說。春秋末年,儒家始祖孔子在整理古籍、提倡學術和講學過程中,經常和他的弟子們討論《尚書》。因此,后人把《尚書》奉為儒家經典。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為加強思想統治,下焚書令,規定凡不是博士官收藏的書,《詩》、《書》百家等書籍一律燒毀。伏生曾在秦朝中央擔任過博士,他手頭保留了一部《尚書》。當楚、漢戰爭的烽火燃燒到齊魯大地時,伏生逃往外地避難。臨走前,他把《尚書》藏在家中壁縫里。等到劉邦統一天下,建立西漢王朝,社會秩序穩定后,伏生才回到故鄉。惠帝四年(前191),漢朝廢“挾書令”,伏生從家中壁縫里找到了那部暗藏了多年的《尚書》。遺憾的是,這部《尚書》已損失了一部分,有的竹簡都快朽爛斷折、零亂散佚,只剩下28篇。
伏生此時年事已高,一則記憶減退,二則多年荒疏,對于那些遺失的篇文已背誦不出。他只好以28篇《尚書》為教材,在家鄉傳授門徒。這28篇《尚書》用秦朝流行的隸書寫成,而隸書是漢代通行的文字,故這部《尚書》也稱《今文尚書》。
漢文帝時重視學術思想,向全國征求能讀《尚書》的人。在魯地尋訪到了伏生,此時他年已九十多歲,不能應召赴京,于是朝廷派太常掌故晁錯前去受業。伏生口授講解,晁錯用筆記下來,帶回朝廷。從此,伏生所講授的《尚書》殘本28篇收進了皇家的書庫,成了官方承認的定本。當時跟晁錯一起向伏生學《尚書》的還有濟南的張生和歐陽生。但是,伏生傳授下來的《尚書》,因是伏生背誦,晁錯記錄下來的,一個九十高齡的學者,加上濃厚的魯地口音,字句不免有些遺缺和不正確。
漢景帝時又鼓勵民間獻書,以收集散落在社會上的各類書籍。這時又發現了伏生講授《尚書》中沒有的一篇《泰誓》,于是《尚書》成了29篇。
與此同時,魯恭王劉余在封國內拆除孔子舊宅的墻壁時發現了一批先秦時用古文寫成的書籍,其中有《尚書》、《禮》、《孝經》等各種古文經書。而此《尚書》又比伏生的29篇多16篇,成45篇,且《尚書》中有的相同篇目的一些文字,也與伏生《尚書》不同。這部《尚書》用先秦時的小篆體寫成,因此也稱為《古文尚書》。這部《古文尚書》后為孔子十二世孫孔安國所得。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還是伏生講授的《今文尚書》。
儒學的地位在漢代是逐步確立起來的。文帝時已為《書》、《詩》二經設博士,景帝時為《春秋》經置博士,到漢武帝時又為《易》和《禮》增置博士,這樣合文、景時三經,共置儒家五經為博士。后來《尚書》學又發展為三家:即歐陽高建立的“歐陽氏學”、夏侯勝建立的“大夏侯氏學”和其侄子夏侯建建立的“小夏侯氏學”,在武帝晚年至宣帝時,它們也立于學官。
相傳伏生還作《尚書大傳》,其實是他去世后張生、歐陽生或后來的博士們輯錄所聞而成。此書是西漢《尚書》學說的總匯,主要在于述故事,發空談,使《尚書》全部圣道化,是研究西漢的上古史說的重要材料。
文翁 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人,景帝時對開發蜀郡有貢獻。
他年少時就喜求學,通曉《春秋》,景帝末年,地方推舉他,被委任蜀郡太守。任期內,他對百姓仁愛,并教化他們。蜀地當時很偏僻,貧窮鄙陋,有些地方還未開化。文翁想把他們引到文明的路上去。他在郡縣的吏員中,挑選一些聰敏有才干的人,像張叔這樣的人有十幾個,親自給他們上課講學,勉勵他們上進。他還挑選一些年青人到京城去學習,受業于博士,有的學習經學,有的學習律令,培養了一批人。他還買了些蜀地特產,如刀布這類的物品,叫人帶到京城,送給那些博士們。經過幾年的學習,那些派到京城去的年青人學業完成,都回到了蜀郡。文翁根據才能,給他們授以官職,有的還做了郡守、刺史;他還在地方修建學館,招募學生,來學的學生文翁都免去他們各種徭役、賦稅。漢時地方上的孝悌力田,是很受人尊敬的吏員,不容易做到。文翁就在學館中挑選一些人,在衙門的花廳上給這些學生上課,還給他們分析實例,后派一些人去做孝悌力田。他每次巡視各縣,也帶了這些學生同去,一路上給他們講解、上課。這些學生懂明經,有品行,到各地去受到老百姓的歡迎。這樣經過幾年,蜀地的年青人都爭著要到學館去學習,有錢的人家都愿意出錢讓子弟去學習。從此,蜀地的風氣好了,他們到京城去求學的人,竟可與齊魯相比。武帝時下令全國郡國都要設立學館,這實在是文翁開了一個好頭。文翁后來病死在蜀郡,老百姓給他建了一個祠堂,每年到祠堂去祭祀、燒香的人絡繹不斷。到現在蜀郡有好的風氣,百姓雅儒,這都與文翁的教化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