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紀事

后周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一,朝廷內正忙于慶賀春節(jié),突然接到河北邊關的緊急奏報,北漢與契丹(遼)聯合入寇。宰相未辨虛實,即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前去抵抗。

出軍前,京城內傳言都點檢要做天子,人心惶惶,爭相逃難,唯獨內廷不知。初三日,趙匡胤率大軍出京,行至開封(河南開封)東北四十余里的陳橋驛,當天夜晚即發(fā)生兵變。一批將領鼓噪而起,將一件早就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匡胤身上,擁他為帝。這件事史稱陳橋兵變。趙匡胤為了改變唐末五代以來每次兵變必然搶劫的惡習,宣布幾項嚴厲的軍紀,次日趙匡胤率軍回開封,一路秋毫無犯。

當陳橋軍隊回京時,后周群臣早朝未退,他們被兵將擁至匡胤跟前下拜,口呼萬歲,表示順從。趙匡胤希望用古代禪位形式取得后周政權,翰林學士承旨陶穀早已替周恭帝寫好禪位詔書,于是在崇元殿行禪代禮,匡胤即皇帝位,廟號太祖。因其曾任歸德軍節(jié)度使的地方是宋州(河南商丘),故國號為宋,改元建隆。

北宋建立后,后周一些地方勢力表示不滿。建隆元年(960)三月,周昭義軍節(jié)度使李筠在潞州(山西長治)拒絕接受宋廷的任命,結援于北漢,起兵反宋。太祖立即派兵征討,不久即將叛亂平定,北漢援兵退回晉陽(山西太原)。同年九月,周淮南節(jié)度使李重進亦拒絕接受宋廷調令,修城治兵,準備反抗。太祖命石守信、王審琦等率兵進討,十月又下詔親征。至十一月,李重進在揚州(江蘇揚州)兵敗自焚。這兩次反宋戰(zhàn)爭的很快失敗,說明后周地方勢力已無法與宋廷抗衡,北宋政權得到鞏固。

宋都開封,稱作東京,駐有重兵,兵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太祖為在經濟上鞏固政權,決定疏浚河道,整頓漕運,在唐五代原有的汴河、黃河、廣濟河(又稱五丈河)外,又命陳承昭督丁夫導閔水,自新鄭(河南新鄭)入京,合蔡水河,南歷陳(河南淮陽)、潁(安徽阜陽),達于壽春(安徽壽縣),以通淮右舟楫,“商賈畢至,都下利之”。乾德二年(964),又自長社(河南許昌)引潩水至京,與閔河匯合。這段運河又稱惠民河,經過多次修整,與蔡河連在一起,成為東京南面的重要運河。太祖、太宗之世大力修整汴河,使這一南北交通大動脈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東南六路每年有六百萬石左右的糧食和大批貨物經此運到京城。同時,五丈河也利用汴河余水,通航山東,黃河也可通陜西及河北,這使開封成為全國水陸交通的樞紐。

宋太祖為扭轉唐末五代以來政權頻繁更迭的弊端,將地方精兵選拔到中央充實禁軍力量,又取消了殿前都點檢這一重要職位。趙匡胤和其心腹趙普在作了一番周密安排后,召集軍隊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舉行一次酒會,迫使他們自動提出解除軍職的要求,此即所謂“杯酒釋兵權”。經過改組,殿前都指揮使、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三帥并立”,分別對皇帝負責,軍隊的領導權集中到皇帝手中。稍后,趙普又建議對節(jié)度使實行“惟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政策,把節(jié)度使的權力一一收歸中央,使之成為一個僅有俸祿和名稱的榮譽頭銜。從此,軍隊兵變、藩鎮(zhèn)割據的問題得以徹底解決。

與集權同時,宋還面臨著統一大業(yè)的問題,宋太祖與趙普為此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策略,即先攻打南方幾個較弱的割據政權,然后北向與遼國爭鋒。建隆三年(962)九月,割據湖南的武平節(jié)度使周行逢病死,遺囑其子周保權自動歸宋,宋乘機出兵,在路過江陵(湖北江陵)時,采取“假道滅虢”之計,俘獲了割據荊南的節(jié)度使高繼沖,接著又平定湖南。荊湘歸宋,使宋統一南方取得有利地位。

乾德二年(964),宋朝廷抓住后蜀勾結北漢,企圖夾攻北宋的證據,派兵六萬,兩路攻蜀,前后用兵六十六天,于次年正月進入成都,蜀主孟昶兵敗投降。滅蜀時,宋軍主將王全斌、王仁贍等部軍紀很差,殺降兵,掠財貨,曾引起降兵全師雄領導的反抗斗爭,久而后定,給宋軍以慘痛的教訓。

此后,宋太祖曾想用和平的手段統一南方其他地方。他曾命南唐主李煜轉諭南漢主劉獻地歸宋,南漢不聽。開寶三年(970),宋以潘美為主將率兵討伐,至廣州俘劉。宋在廣州置市舶司,以潘美、尹崇珂兼市舶使,管理海外貿易。

宋太祖多次爭取李煜歸宋未成,乃與吳越結盟,共同對付南唐。開寶七年(974),宋以曹彬、潘美為主將,率兵十萬南下,在采石磯(今安徽馬鞍山西南)用船架設浮橋過江,而吳越派兵自蘇州攻常(江蘇常州)、潤(江蘇鎮(zhèn)江),與宋軍合圍金陵(江蘇南京)。次年十一月,克金陵,李煜出降,南唐滅亡。


開寶九年(976)三月,太祖巡幸洛陽,準備遷都于此,其弟晉王光義及群臣力諫乃止。十月,太祖在開封去世,光義即位,是謂太宗。人疑太祖死因不明,“斧聲燭影”之說流布很廣,疑為光義所害,造成千古疑案,為宋廷內部權力之爭一度埋下火種。

宋太宗繼續(xù)推進太祖的統一事業(yè),在軍事威懾的同時,爭取和平統一。太平興國三年(978),平海軍節(jié)度使陳洪進與吳越王錢俶到開封朝覲,在宋廷的壓力下,陳洪進捷足先登,主動獻出漳(福建漳州)、泉(福建泉州)二州十四縣的土地戶口,史稱“陳洪進納土”。錢俶也在形勢逼迫下,獻出吳越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受到宋廷的特別禮遇,史稱“吳越歸地”。至此,宋最后用和平的方法統一了南方。

北漢是北宋統一中最棘手的一個問題,太祖時多次用兵,削其勢而未能亡其國,這主要是由于遼國的支持,當然也是北漢頑強抵抗的結果。太宗吸取以前攻打北漢的教訓,以潘美為北路都招討使,率勇將多人,分路圍攻太原城,同時派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決意阻止遼國援兵支持北漢。四月間,宋太宗親臨太原督戰(zhàn),攻城甚猛,北漢軍苦斗至五月,終于不支,其主劉繼元力盡出降,名將劉繼業(yè)歸宋,復姓楊,名業(yè)。北漢亡。至此,五代十國遺留下來的割據政權,全部消滅。

北漢滅亡后,宋太宗乘勝揮師北進,企圖一鼓作氣收復后晉割給遼國的燕云十六州。太平興國四年(979)六月,當宋軍進至燕京(今北京)外圍時,遼國東易州(河北易縣)、涿州(河北涿州市)等地方官紛紛降宋,以牛酒犒師,燕京城內人心浮動,宋軍很快包圍了燕京。遼派大將耶律休哥率軍趕到,在城西門外的高梁河大敗宋軍,宋太宗乘驢車逃走,宋軍潰不成軍,第一次收復燕云的戰(zhàn)斗以失敗告終。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再次下令北伐,主要軍隊分成三路:東路軍以曹彬為統帥,率軍十萬出雄州(河北雄縣),逼燕京;中路軍由田重進率領,由定州(河北定縣)取蔚州(河北蔚縣);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帥,楊業(yè)為副,出雁門關(山西代縣北)攻山后諸州。宋軍計劃在中、西兩路得手后,與東路軍會師燕京,同遼國一決勝負。戰(zhàn)爭一開始,中、西兩軍進展神速,尤其西路軍楊業(yè)所部,連下云(山西大同)、應(山西應縣)、寰(山西朔縣東)、朔(山西朔縣)四州。而東路軍急于爭功,打亂了原來部署,結果弱點暴露,為遼軍所乘,大敗虧輸,影響全線戰(zhàn)爭計劃。遼軍乘勝西進。宋軍在保護邊民撤退問題上發(fā)生意見分歧,潘美等不聽楊業(yè)的正確作戰(zhàn)方案,使楊業(yè)孤軍無援戰(zhàn)敗于陳家谷(山西朔縣南),被俘后不食三日而死。這次北伐又告失敗。自此,宋軍不敢北向,對遼采取守勢,以求茍安。

端拱元年(988)五月,建造崇文院,將原三館藏書及統一后得自后蜀、南唐等國藏書凡正副本八萬余卷盡藏于內。又建秘閣于崇文院中堂,并把三館內的珍本書一萬余卷及歷代書畫珍品存放其中,反映了宋初國家藏書的基本狀況。

淳化四年(993),因四川地區(qū)長期的階級矛盾及宋政府的壓榨,爆發(fā)了青城(四川灌縣南)王小波領導的農民起義,提出了“均貧富”的口號,深得廣大貧苦農民的支持,起義隊伍發(fā)展很快。十二月間,王小波不幸戰(zhàn)死,其妻弟李順繼起領導,有眾數萬,號令嚴明,賑濟貧乏,起義浪潮席卷四川各地。次年正月,李順據成都,號大蜀王,建立政權。宋軍大批入川后,李順在成都兵敗。張余領導義軍轉戰(zhàn)川東,至淳化五年(995)終歸失敗。


真宗于至道三年(997)繼承皇位,國內外面臨許多難題。

先是,宋平北漢,唐末以來割據西北的定難軍節(jié)度使由李氏世襲,李繼筠曾派兵助宋攻漢。其弟李繼捧于太平興國七年(982)到開封朝謁,表示愿獻所轄五州之地,太宗改授繼捧彰德軍節(jié)度使,并下令李氏家族遷到開封。但繼捧族弟李繼遷表示反對,率少數人馬逃到夏州(陜西橫山)北邊的地斤澤,拉攏當地的黨項族,擴大自己的勢力。宋廷采取高壓政策,進行圍剿殺掠,擾亂邊民,反而使李繼遷壯大起來。雍熙三年(988)宋軍北伐時,遼國乘機封李繼遷為夏國王,嫁以義成公主,使之作為助遼抗宋的重要力量。后來,宋廷改用招降政策失敗后,于至道二年(996)再轉為剿,派大將李繼隆等分道進擊,結果也無功而還。真宗即位后,為緩和矛盾,授李繼遷定難軍節(jié)度使稱號,承認他獨霸一方的地位,但仍滿足不了李繼遷的欲望。李繼遷利用遼國牽制宋軍,于咸平五年(1002)大合蕃部,攻陷宋的西北重鎮(zhèn)靈州(今寧夏銀川),作為夏國新的政治中心。直到李繼遷攻吐蕃敗死,其子德明繼位,才表示愿與宋和好。真宗授德明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西平王,宋夏戰(zhàn)爭告一段落。

至于北方遼國,在擊退宋軍進攻后,轉守為攻,不斷派兵襲擾宋河北沿邊地帶,甚至深入河北腹地。真宗景德元年(1004)九月,遼景宗及其母蕭太后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攻城掠地,于十一月間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河南濮陽),宋朝廷大震。經過一番爭論,真宗決定親征,至澶州,宋軍聲勢大振。遼軍前鋒受挫,名將撻覽被宋軍伏弩射死,不得已愿與宋和。宰相寇準本想用戰(zhàn)爭取勝,無奈宋廷決意求和,雙方經過討價還價,簽訂了澶淵之盟,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各自維持舊疆,宋每年給遼國“歲幣”三十萬。盟后,雙方罷兵,開放沿邊互市的榷場,進行貿易。這有利于宋遼兩國的經濟發(fā)展。

與遼、夏沖突的緩和,使宋騰出力量發(fā)展經濟,免除農民多年欠賦。水利建設也卓有成效。大中祥符五年(1012)在江淮地區(qū)大力推行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真宗末年,天下戶籍、耕田和租賦年收入均達北宋最高水平。在農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上,城市亦有長足進步。天禧三年(1019)宋廷派出官員開始均定“坊郭居民等”,將居住在城鎮(zhèn)的非農業(yè)人口單獨列籍定等。這是中國戶籍史及城市經濟發(fā)展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天禧五年(1021),東京城內有坊郭戶九萬七千七百五十戶,這是中國城市中第一次有可靠統計數字的記錄,如包括城外,可達十一萬戶左右。真宗朝是北宋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財富充足的一個時期。


真宗死后,太子趙禎于乾興元年(1022)即位,是為仁宗,因年少,由劉太后主政,前后達十一年之久。

天圣元年(1023)十一月置益州交子務,發(fā)行紙幣交子。先是,蜀民以鐵錢太重,民間興起一種用紙做的交換證券,稱為交子,以便貿易,由十六家富商主持。后因富者稍衰,管理不善,引起爭訟,一度停用。至是,官府出面發(fā)行交子,票面規(guī)整,自一貫至十貫,每張交子上有了固定價值,每三年發(fā)行一次,謂之一界,每界有定額。其后發(fā)行地區(qū)擴大到陜西、河東、京西等地,此為世界上最早流通的紙幣。

明道二年(1033)三月,劉太后死,仁宗親政。十月以呂夷簡為相,總攬朝政,議改雜變之法。宋初以來,民計田輸賦,夏秋兩征,謂之二稅,又征取他物,再折為賦,稱作“雜變”,也叫做“沿納”。這種征取的雜物,名品繁多細碎,民以為患,仁宗乃詔以類合并為一物,夏秋隨二稅交納,僅分粗細二色,征收方便,為北宋重要稅收項目之一,也是稅制方面的一次改革。

劉太后主政及仁宗親政初期,宋廷在和平環(huán)境下發(fā)展經濟的同時,政治上一味因循守舊,弊端叢生。寶元二年(1039),宋祁即上疏指出官、兵、僧道增多而形成三冗及由此而產生的三費,給國家造成嚴重的危機。

仁宗景祐四年(1037)以后,西夏王元昊勢力強大,上書宋廷,要面南稱帝,與宋平起平坐。宋廷不允,于是元昊向宋尋釁,宋夏再戰(zhàn)。康定元年(1040)正月發(fā)生三川口(今陜西延安西北)之戰(zhàn),慶歷元年(1041)二月發(fā)生好水川(今寧夏隆德東)之戰(zhàn),慶歷二年(1042)閏九月發(fā)生定川砦(今寧夏固原西北)之戰(zhàn),三次相當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宋軍均告失敗,夏國也感困頓。在此期間,遼國乘機向宋施加壓力,迫使宋對遼國增加歲幣二十萬疋兩。

在對夏戰(zhàn)爭慘敗的同時,國內矛盾也日益突出。慶歷三年(1043)先后有京東王倫,京西張海、郭邈山等一系列士兵暴動。這年九月,范仲淹上《十事疏》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要求,宋廷以詔令形式將十事中的大部分條款頒布實行,史稱“慶歷”新政,目的是整頓吏治,以求自強。新政實施不到一年,受到守舊派官僚的激烈反對。參知政事范仲淹急流勇退,次年即以防秋為名,宣撫陜西、河東。其他新政官例遭陷害和排斥,新政宣告失敗。

慶歷四年(1044)十月,宋夏和議成,夏主向宋稱臣,宋以歲賜的名義每年給絹十三萬疋、銀五萬兩、茶二萬斤。節(jié)日另有賞賜。

慶歷年間(1041—1048),布衣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根據沈括《夢溪筆談》的記載,這種活字是用膠泥刻字,一字一印,火燒后堅硬,稱作陶活字。排版時,一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要經濟方便,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

皇祐五年(1053)正月狄青平定儂智高之亂。先是廣源州(宋屬邕州)蠻儂智高受役于交阯,起兵反抗,求宋為援遭拒絕,乃稱南天國,轉而擾宋,連下邕(廣西南寧)、端(廣東肇慶)等九州,皇祐四年(1052)兵圍廣州,勢頭很盛。宋廷大震,派狄青為帥出征,次年正月敗儂智高于昆侖關。智高走云南,南疆得以鞏固。

嘉祐三年(1058)九月改造靈渠。桂州興安縣(廣西興安)原有秦時開鑿之靈渠,北依湘江,南接漓水,是連接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運河。由于長期使用而不及時修理,石底淺狹,十八里內置三十六個斗門,每舟所載不過百斛,乘湘江水漲時方可通行。廣西路提點刑獄李師中通過調查研究,募工改造,積薪焚石而后開鑿,廢斗門二十六,三旬而渠成,舟楫以通。

嘉祐六年(1061)二月,包拯為三司使,改革上供物的供應辦法。舊制,凡諸管庫供上之物,都是從外地強制性地征購而來,積弊困民。包拯令置市場,官民和市,民得無擾。


嘉祐八年(1063)二月,仁宗卒,英宗即位,曹太后主政。次年,英宗改元治平。他有主見,要改革,但身體欠佳,只能維持政局。直到治平四年(1067)四月,其子神宗趙頊嗣位,時年二十,乃積極準備變法改革。

神宗為太子時,深受王安石變法思想的影響,乃于治平四年九月召知江寧府(江蘇南京)王安石為翰林學士,并于熙寧元年(1068)命他越次入對,傾聽他的變法意見。八月間王安石與司馬光在理財問題上發(fā)生尖銳爭論。神宗對元老派失望,乃專信王安石,熙寧二年二月任其為參知政事,并另設制置三司條例司,專掌經畫國家財政大計,商議變更舊法之事,正式開始制定和推行新法,史稱熙寧變法。

變法先從經濟方面開始,漸及軍事、教育等。熙寧二年七月行均輸法,九月行青苗法,十一月頒農田水利條約,閏十一月差官提舉諸路常平、廣惠倉兼農田水利差役事。熙寧三年以后,又陸續(xù)推行保甲法、免役法、太學三舍法、保馬法、方田均稅法以及將兵法等,目的在于富國強兵,以扭轉北宋中期以來積貧積弱的局面。

變法實施的過程中,曾受到一部分官僚及皇室、貴戚、部分大商人的強烈反對。熙寧七年(1074)王安石被迫第一次辭去相職,以韓絳同平章事,呂惠卿為參知政事,繼續(xù)推行新法。但新法派內部呂惠卿與曾布之間矛盾重重,熙寧八年(1075)正月,王安石復相,與呂惠卿之間又多不合,新法派內部分裂,王安石已難以推行其主張,于次年十月再次罷相,退居金陵。

在王安石變法期間,交阯誤認為宋朝危機四伏,于熙寧九年正月出兵侵宋,攻陷邕州,屠居民五萬八千余口,并張貼榜文攻擊新法。宋派兵反擊,郭逵、趙卨等于十二月進兵富良江(越南紅河),大敗交阯軍,俘其太子洪真,交阯王李乾德請降,宋退軍。從此,交阯不敢輕易生事。

熙寧十年(1077),宋對全國城鎮(zhèn)商稅酒稅等進行一次統計,表明城鎮(zhèn)商品經濟有了巨大的發(fā)展。

神宗為了強國,于熙寧四年(1071)曾置洮河安撫司,經營河湟(甘肅東南及青海東部一帶),王韶主其事,前后與吐蕃族進行多次戰(zhàn)斗,拓地二千里,建立熙河路,達到了斷西夏右臂的戰(zhàn)略目的。元豐四年(1081),神宗乘夏國內亂之機,命李憲為帥,發(fā)兵五路攻夏,前鋒直抵靈州城下,因內部不和,進軍速度不一,又被夏軍切斷糧道,十一月間敗回。元豐五年(1082)七月,夏軍號稱三十萬攻陷重鎮(zhèn)永樂城(陜西米脂境),宋軍損失慘重。元豐六年(1083)二月,夏軍圍蘭州(甘肅蘭州),五月擾麟州(陜西神木東北),但頻繁戰(zhàn)斗亦甚困弊,夏主秉常乃遣使朝貢于宋請和,神宗此時亦厭兵,遂許和。十月和議告成。

元豐七年(1084)十二月,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告成。


元豐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卒,其子趙煦繼位,是為哲宗。因其年幼,由太皇太后高氏(英宗皇后)聽政,處分政事。高氏守舊,反對新法,乃于五月任司馬光為門下侍郎。司馬光提出撥亂反正,立即開始罷廢新法的活動。整個太皇太后執(zhí)政期間,政治活動都放在廢新法,復舊法,排新黨,用舊黨上。這個時期哲宗年號為元祐,史稱“元祐更化”。舊黨上臺并未能使政局一新,元祐元年九月司馬光死后,舊黨立即分裂為蜀、朔、洛三黨,互相攻訐,一發(fā)不可收拾。

哲宗親政后,改元紹圣(1094),重新起用新派章惇等,恢復新法,打擊舊黨,史稱“紹圣紹述”。官僚集團內部的矛盾斗爭至此愈演愈烈。


元符三年(1110)正月,哲宗卒,神宗向皇后立端王為帝,是為徽宗。向氏想用舊黨,又害怕引起大的變動。徽宗次年改元建中靖國,舊派韓忠彥、新派曾布并用,原希望調和一下新舊兩黨的矛盾,但未能如愿。不久,徽宗又提出“紹述”,起用蔡京為相,以再復新法為名,實質上專在打擊舊黨,同時又排擠新黨曾布、章惇、呂惠卿等人。崇寧元年(1102)七月詔焚元祐法,九月立元祐奸黨碑,至崇寧三年(1104)六月又重定元祐、元符黨籍,把新黨統統打下去。黨爭嚴重損耗了宋王朝的元氣,新舊兩黨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直到崇寧五年(1106)正月,才下令把各地元祐黨人碑毀掉。

徽宗在和平環(huán)境下,并未利用當時條件去更新政局,發(fā)展社會經濟,而是在蔡京“豐亨豫大”思想指導下,盡情揮霍享受,為此而大刮民財。崇寧四年(1105)命朱勔領應奉局于蘇州(江蘇蘇州)。本來,宋廷從南方運送花石至東京由來已久,徽宗時特別垂意花石,朱勔父朱沖以供浙中花石受到徽宗寵愛,乃置局蘇州,搜括東南奇花異石,舟船運載相銜于淮汴,號“花石綱”。凡民家有一木一石可供玩賞者,應奉局即派健卒直入其家,用黃封表識,指為御前之物,令民保護。及運時,必毀屋拆墻以出。中產之家,多遭破產,甚或賣子女以供其需。舟運大部是截留各地的運糧船,官舟不足,旁羅商船,時人謂之東南小朝廷,前后作惡達二十年。時北方有李彥成立的西城括田所,掠取土地之外,也兼及花石。此舉大大加深了北宋的社會矛盾。

徽宗不僅陶醉于太平,在童貫等人慫恿下,還想利用開邊,建立功業(yè),以表明超過乃祖乃宗。他不僅連年對西夏用兵,而且也想收復燕云十六州。政和元年(1111)九月,童貫使遼,帶回燕人馬植,稱說女真族在東北對遼國恨之入骨,遼國內部衰弱,宋收復燕云有望。政和七年(1117)七月,宋令登州以市馬為名觀察遼東形勢。重和元年(1118)二月遣馬政等出使女真,次年即決定取燕。宣和二年(1120)二月,宋遣趙良嗣(馬植賜名)使金,相約夾攻遼國,勝利后燕京等地歸宋。宋金之間的聯系,都是通過從山東半島渡海以達遼東,故這次定盟稱為“海上盟約”。

正當宋緊鑼密鼓調動軍隊攻遼時,宣和二年十一月,睦州(浙江建德)青溪(浙江淳安)縣爆發(fā)了方臘起義。方臘自稱圣公,年號永樂,率不堪暴政壓榨的民眾起義。起義軍殺官吏土豪,取其財物,人數很快發(fā)展到數萬,連下睦州、歙州(安徽歙縣)等地。宣和三年春又下婺州(浙江金華)、處州(浙江麗水)、杭州(浙江杭州)等地,官軍望風潰逃。起義軍最盛時占有六州五十二縣,眾達數十萬。三、四月,宋廷派童貫率蕃漢大軍十五萬人,水陸并進,殘酷鎮(zhèn)壓起義軍和當地農民,方臘等三十余人被俘,起義群眾及農民被殺者難以計數。

宣和四年(1122)三月,宋命童貫為河北、河東路宣撫使,準備按海上盟約夾攻遼國,乃括全國丁夫,計口出錢,得錢六千二百萬緡以充用,稱作免夫錢。四月間,金軍攻下遼西京(山西大同)及西路州縣,可以說如約完成任務。五月,童貫分軍兩路攻燕,結果為遼的殘部所敗。九月,遼將郭藥師以涿州(河北涿州市)降宋,形勢對宋稍稍有利。十月,童貫遣劉延慶為統兵官,率十萬大軍出雄州(河北雄縣),以郭藥師為前導,結果又為遼軍所敗,士卒蹂踐而死者百余里,軍儲損耗殆盡。兩度攻燕失敗,宋不得已乃請金國出兵攻下燕京。

宣和五年(1123)二月,宋金議定交割燕京條件,宋給金歲幣四十萬兩之外,年輸燕京代稅錢一百萬緡。四月,金以燕京、涿州、易州等六州歸宋,退軍時將金帛、子女、官員、民戶席卷而去,宋所得者僅幾座空城。其他如遼西京等地全部歸金國所有。徽宗不知羞恥,在東京還大肆慶賀一番,將燕京六州改為燕山府路。

在宋金夾攻遼國的過程中,宋勢之弱已充分暴露在金國面前。當時,遼國舊部并不甘心接受金的統治。宣和五年五月,原為遼國舊臣的金南京(即平州,河北盧龍)留守張覺,起兵反金。宋以為有機可乘,借機授以官爵。張覺失敗后逃到燕京,金國以此為借口向宋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進攻。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軍分成東西兩路進兵:西路軍以宗翰(粘罕)為首,自云州(山西大同)攻太原,東路軍以宗望(斡離不)為首,自平州攻燕京,兩路金軍計劃在開封會師。由于西路軍被阻擊在太原城下,東路金軍在攻燕京時,宋將郭藥師倒戈降金,率先南下,一路勢如破竹,直指黃河渡口,宋廷大震。


宣和七年(1125)十月在金軍大舉南侵的形勢下,徽宗準備南逃,乃以教主道君身份退位,十二月二十三日由太子趙桓即位,是謂欽宗,并定明年改元為靖康。

欽宗下詔廣開言路,太學生陳東等上書朝廷,指責朝廷重臣蔡京、童貫、梁師成、王黼、朱勔、李彥為“六賊”,他們前后把持朝政二十余年,弄得天下交困,“夷狄交侵”,要求對“六賊”明正典刑,以謝天下,深得廣大軍民的同情和支持。宋廷不得已,先后將王黼、李彥、朱勔等貶逐賜死。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軍繼續(xù)南侵,其中東路軍直犯浚州(河南浚縣),宋守軍梁方平部焚黃河渡橋,不戰(zhàn)而遁,橋南無守兵,金兵過河,直逼開封。徽宗得報,急出京城沿汴河南下,經南京(河南商丘)至揚州(江蘇揚州),后又轉往鎮(zhèn)江(江蘇鎮(zhèn)江),跟隨者只有童貫、高俅所率少量人馬。

在金兵迫近開封時,欽宗及宰相白時中、李邦彥等搖擺不定,亦企圖南逃。只有李綱力陳抗敵大計,愿以死報國,欽宗乃命其為尚書右丞(執(zhí)政官)充京城守御使,擔當起保衛(wèi)首都的重任。正月初七日,金兵抵達開封城下,當日晚即攻西水門等地,被李綱率軍民擊退。一連數日,金兵攻城屢遭挫折,乃放出和談空氣,誘宋廷投降。

正月十八日,宋各地勤王兵陸續(xù)到開封者約二十萬,其中以種師道等所率西軍兵力為強。姚平仲為了爭功,于二月初一夜劫金營失敗,宋廷投降派把這一事件歸罪于李綱、種師道,欽宗將二人罷官。這一不得人心之舉,立即激起廣大愛國軍民的義憤。太學生陳東等率太學生數十人,往宣德門伏闕上書,軍民不期而集者十余萬人,呼聲震天地,終于迫使宋廷將李、種復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學生領導的愛國運動。金軍頓感孤軍深入之忌,不等宋廷交納所索金銀數目,帶著宋割河北、河東三鎮(zhèn)的詔書及大批財物,撤兵河北,一路攻城掠地。

三月間,宋廷貶主和派大臣李邦彥,又詔種師道、姚古、種師中等率軍往援河北、河東。四月,道君皇帝自南方回東京,宋廷忙于內部斗爭,無暇顧及迫在眉睫的抗金戰(zhàn)爭。

九月,宋河東重鎮(zhèn)太原失守。先是,金西路軍被阻在太原城下,宋將王稟率眾力戰(zhàn)不支,突圍未成而死。宋廷怪罪李綱專主戰(zhàn)議,貶官揚州。

金軍在攻破河東、河北大部分州縣后,于十月再度攻宋,東路軍由宗望率領自大名(河北大名)南下直逼開封,西路軍由宗翰率領自太原南下經洛陽轉東,在十一月間抵達開封。經過一個月的戰(zhàn)斗,開封城破,金將詭稱與宋議和退兵。宋廷一方面任康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號召各地勤王,另一方面又將城內的金銀、綢緞、珍寶、馬匹、子女等一一送交金營,乞求金軍保持趙姓小朝廷。

靖康二年(1127)正月,宋割兩河給金國,引起人民的反對,紛紛武裝起來抗金。河北大元帥府副元帥宗澤受命帶兵南下,援救開封,康王則自相州(河南安陽)到大名轉東平(山東東平)、濟州(山東巨野),避開金軍的鋒芒,準備到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再作打算。金軍在對東京搜括完畢后,將徽、欽二帝俘走,北宋亡,自建國至此,共一百六十七年。

北宋疆域雖不及漢、唐,而經濟、文化更為繁盛。宋太宗曾把國家的外憂比作邊事,認為可以預防,而把內患當成心腹之疾,其繼位者把此當作祖宗之法的一部分,歷代相沿,不肯更改。其結果是歷史給他們開了一個玩笑,未亡于內患,偏偏在外憂方面翻了車。外憂內患,不可偏廢,可為鑒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宁县| 湖南省| 宁德市| 东山县| 静乐县| 怀集县| 内乡县| 南溪县| 禹城市| 革吉县| 北流市| 沁阳市| 内江市| 尉犁县| 巴南区| 鹤峰县| 洪雅县| 临夏市| 洮南市| 晋江市| 固始县| 白城市| 建昌县| 汾阳市| 凤山市| 玉田县| 泸水县| 山东省| 东乡族自治县| 长汀县| 武功县| 夹江县| 彝良县| 兰西县| 南京市| 高州市| 合川市| 黄梅县| 枣强县| 兰西县| 平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