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文化大交融的時代

漢樂舞的空前繁盛,在根本上得益于由當時社會的空前“大一統”所帶來的多種文化,特別是南北文化的大交融。

秦漢建立了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客觀上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態勢和可能,即它一改先秦時代以縱向承繼為主的文化演進方式,而變為以橫向拓展、交流與融合為特色的文化發展模式。秦漢之際,特別是漢代堪稱這種文化發展模式的典范。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化大交流、大融匯的時代。

這種文化的大交融展現在多個方面和層次,主要有漢文化與周邊各少數民族文化之間、漢文化與域外各國文化之間等等的相互交融。這一點特別體現在樂舞文化上。如漢代宮廷經常演奏的“四夷之樂”就來自周邊少數民族,其中尤以“北狄樂”最有名。“北狄樂”即流行于北方主要是當今陜西、甘肅、內蒙一帶。匈奴、鮮卑、吐谷渾等游牧民族的一種音樂形式。這些民族常常騎在馬上,吹奏著笳、角之類樂器,并以鐃、鼓、排簫等伴奏歌唱(時稱“鐃歌”)。其聲渾厚悠遠,蒼涼悲壯,在廣袤無際的塞北大地上久久回蕩。北狄樂傳入中原后,又與漢樂及其他民族音樂結合起來,便形成了風行漢代、風格多樣的“鼓吹樂”。我們從大量的漢畫像石、畫像磚上,即可窺見漢人演奏“鼓吹樂”的一些具體情景,如馬上鼓吹(001)。

同時,漢代流行的這種“鼓吹樂”,也不僅是漢樂與北狄樂的結合,同時也有其他外域音樂的影響在內。所謂“鼓吹”,包含“鼓舞歌吹”之義。這樣“鼓吹樂”就不僅是音樂,同時還是舞蹈。再進一步說,它既含有“胡樂”,也含有“胡舞”。晉人崔豹《古今注》載:“《橫吹》,胡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卷中·音樂第三)李延年用“胡樂”創作出的二十八解“新聲”,深得漢武帝喜愛,并流傳至魏晉時代。

001 馬上鼓吹(四川新都漢畫像石)

在漢代審美文化的大交融中,大概最重要、最深刻的莫過于南、北之間的大交融了。秦漢之際,發生了陳勝稱王、項羽北進、劉邦滅秦稱帝這樣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在這些事件所帶來的磅礴慘烈的社會變動中,以楚人為主體的南方軍民大量入主黃河流域,成為北方乃至全國實際上的政治統治階層不僅劉姓皇族,連漢初大臣也大都為南方人。;與此相關,以荊楚為代表的南方文化也潮水般涌入河朔大地,同原本在格調、情趣、風尚、形式諸方面皆有差異的北方文化直接碰撞、交織、混融、調和在一起。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文化之間第一次全面的交流與融合。很顯然,這次南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對于漢代審美文化,尤其是樂舞文化的發展而言,具有重大的意義。

從相對的意義上說,中國文化大體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北兩域。當然,南、北方各自也并非鐵板一塊,也是有許多文化類別的。如南方文化又分為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閩粵文化等等,但同北方文化比起來,這些文化類型又有某種共通性、相似性,從而形成南方文化這一大類別。北方文化也如此。從局部看,北方也有齊魯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趙文化等等分別,但相對于南方文化而言,這些局部文化又有某種相近之處,因而構成北方文化這一大的范疇。

南、北文化之間的差別,其實很難用準確的概念表述出來。因為不僅這種差別是模糊的,沒有明確界限的,而且這種差別也是歷史的,動態的,不斷變化的。但話又說回來,這種差別又確實是存在的。南、北文化的差異,實際上已在歷史的演化過程中積淀為一些類型化的經驗表象模式。

大致說來,秦漢時代,北方文化呈現出的基本特點(類型)是,倡功名,重教化,主倫理,尚世俗,等等,折射在文化形態上,則主要表現為質樸嚴謹、凝重渾厚之特色。又由于北方的燕趙文化、三秦文化等與塞外游牧民族文化相鄰互通,故北方文化在質樸嚴謹、凝重渾厚之中,又有著粗獷豪放、雄大宏遠之風采。而此時的南方文化,則明顯以荊楚文化為主體,其他如巴蜀、吳越、嶺南等文化類型則居其次。這就使得漢代南方文化有了不同于別的時代,比如不同于六朝時代南方文化的個性特征。作為南方文化之主體的荊楚文化有三大特點:一是較少禮教法制的濡染,顯出鮮明的野蠻剽悍、狂放不拘、酣暢自由之情采。司馬遷說:“夫荊楚僄勇輕悍,好作亂,乃自古記之矣。”(《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二是“信鬼神,重淫祀”,巫風盛行,故表現出濃厚的奇幻色彩和神秘意味。三是由于和吳越文化相毗近,因而其狂放自由的“前文化”形態同吳越間“陰柔”型文化風尚糅合起來,就使荊楚文化在野蠻剽悍之外,又具有了舒展流暢的優美格調。比如漢代盛行的“楚舞”中最常見的長袖飄舞(002)動作,就既有狂放飛揚、健朗奮發的時代色彩,又有些許婉轉輕盈、婀娜多姿的優美韻味。

那么當時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格局呢?常見的說法是,漢樂舞即為“楚聲”“楚舞”。此說值得商榷。實際上,漢樂舞不獨“楚聲”“楚舞”一脈,而應當說是南音北調的齊唱共舞。北方樂舞仍是漢代樂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漢書·楊敞傳》載楊敞之子楊惲在《報會宗書》中說:

002 長袖飄舞(河南南陽漢畫像石)

家本秦也,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

這里提到的“秦聲”“趙婦”,即可約略看出“北調”亦盛行于漢的某些真實情景。這說明,漢樂舞并非“楚聲”“楚舞”的一統天下。

但“楚聲”“楚舞”又確為漢樂舞的一大主干。特別在劉邦等帝王皇族的大力推動下,南方樂舞更是身價倍增,一躍而為宮廷樂舞,見拂袖舞女俑(彩圖1),進而風靡京都,流行全國。魯迅認為:

楚漢之際,詩教已熄,民間多樂楚聲,劉邦以一亭長登帝位,其風遂亦被宮掖。蓋秦滅六國,四方怨恨,而楚尤發憤,誓雖三戶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聲為尚(《漢文學史綱要·漢宮之楚聲》)。

也就是說,漢代大興楚聲,其因有二:一是秦漢之際民間多喜歡楚聲,后終因劉邦稱帝而廣被宮掖。二是在秦漢之際,楚聲代表的是一種亡秦意識和反抗精神,所以“楚聲”的極盛于漢是很自然的。

總之,在秦漢之際“大一統”的社會政治格局中所出現的南、北文化大交融,是漢樂舞走向鼎盛的主要原因。這種交融給樂舞藝術本身帶來的深刻變化,一是“南音”的野蠻狂放、舒展自由與“北調”的質樸凝重、粗獷豪放相互融合,形成了漢樂舞特有的陽剛之氣和飛揚之美;二是這種以“俗”(民間化)為主的樂舞形式對傳統的“雅”樂舞造成了猛烈而深刻的沖擊,從而影響了古代樂舞文化的發展方向,其意義可以說至為深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国市| 皮山县| 岑巩县| 义马市| 昆明市| 台东县| 内乡县| 武城县| 仪陇县| 祁连县| 佛坪县| 昌吉市| 西青区| 天津市| 库伦旗| 阿图什市| 石嘴山市| 台东县| 贵定县| 绥阳县| 上思县| 西华县| 娄烦县| 托克托县| 康乐县| 宁陕县| 华容县| 乌拉特中旗| 巴彦淖尔市| 涿鹿县| 邹城市| 宁化县| 衡水市| 河源市| 即墨市| 易门县| 微山县| 尼勒克县| 建始县| 涿鹿县| 会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