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無美食不狂歡
在清代,節日和美食密不可分,任何一場節日必然有相應的美食來應和。正如元旦新年里的瓜子果脯,除夕夜的餑餑,七夕節的巧果,中秋節的月餅,重陽節的菊花酒,臘八的臘八粥……我們總能在每一個節日中找到品味美食的理由。
新年納福之際,許多家庭選擇以什錦火鍋,豬肉饅首、江米糕、腌雞臘肉、野雞爪、鹿兔脯等擺滿桌子,中間再夾雜一些家中廚房自炒的菜品,添一個酒館買回來的佳肴,不管誰來,不論親疏遠近,都得喝三盞淡酒。若是交情至深之人,喝個爛醉也無可厚非。
元旦時節,不少人把白面做成餑餑下鍋煮食。富貴人家則會在餑餑中包上小號的金銀錠子,誰無意中吃了出來,則寓意來年順遂高升。
暖風催來立春時節,芳草菲菲。清代人將白面做成薄如紙的小餅,蘿卜切成小條,搭配新鮮采摘的生菜,仔細卷成小桶狀,一口下去,清爽中透出幾分韌勁,京城人士俗稱這一美食為春盤,吃春盤的行為形象定義成“咬春”,只是這一習俗在清代一直流傳于北方各地,南方卻很少見。
眨眼間上元節將至,京城里的集市早早熱鬧起來,頑童們走上街頭翹首以盼的也不過是家中長輩給他們買上幾個元宵。軟糯的江米中間,或包上蜜棗,或夾入紅豆碾磨成的豆沙,或是碎花生芝麻,甜膩絲滑里包裹著醇厚濃香,這是期盼了一整年的美味。
京城百姓在這一日會買糯米粉做元宵,用紅豆做餡,圓滾滾地包了一鍋,煮出來后的元宵同樣圓滾飽滿。一口下去,豆香四溢。貪吃的頑童盯著碗內的湯圓,鼓著腮幫子吹出幾口氣,然后一口吞下,燙得直跺腳,惹來長輩幾句斥責和一陣哄笑。
吃過了元宵就到了正月二十五,京城人要過填倉節。這一天家家戶戶用粱黍、米面做成食物祭品,以祭倉神。有些人家為表示對神明的敬重,在這一天內更是只能吃米面食品,不可喝粥,以祈禱來年的谷倉滿盈。
過了正月,二月二俗稱龍頭日,是新年后的第一個節日,大街小巷內飄逸著龍須面、油煎糕的香氣。春社節也選擇在這個月份進行。春社節即春社祭神活動,也稱為祈年,大家歡聚一堂歡聚飲宴。祈福完成后,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將分發酒肉,大家大塊吃肉,大口喝酒,歡笑舞蹈,用“散福”“飲福”的形式共同祝愿來年更好。
春去夏至,農歷五月很快到來,田地禾苗成長正盛,民間也醞釀著一場盛大的狂歡。五月初五,端午節到來,京師的王府早早地買來紅櫻桃,黑桑葚,文官果,八達杏。家里的主婦們也穿戴齊整,淘米做角黍,掛著金銀玉鐲的手腕都在重復著同一個動作——包角黍。
待到夜幕初臨,家宴就開始了。各類新鮮果蔬擺在桌上一角。白天新包的角黍被丟進沸騰的熱水中,不一會兒,角黍變了顏色,撈出后熱氣騰騰地端上了桌。府內的老爺也會趁家中人團聚的時候,詢問一番孩子們在書院中的成績,出幾個對子,猜幾個謎語,一家人其樂融融,而后端起雄黃酒、菖蒲酒,共飲一杯,家宴這才正式開始。
清朝普通人家的家宴并無過多的規矩,倒是帶著幾分隨意。府門外,端午節賞花燈的活動玩兒得正是性起;府門內,家里的角黍吃得也很是酣暢。
六月初六,正值盛夏,清代人大多在這一天熬上綠豆湯(俗稱漿水),爭相到祖墳進行拜祭,以解已故之人的炎熱盛暑。
這一天同樣是釀酒的好時機,有人會在這一天里到井中汲水,采集百草和酒曲混合后釀酒。
炎炎夏日,陽光充沛,清代人要在這個季節充分利用陽光為接下來的季節做好準備。
經過春夏的滋養,一場秋雨提醒著大家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到來。
清代京師等地盛夏將去,又到了田間收獲的季節。在快速忙碌顆粒歸倉之后,人們決定以美味來犒賞自己一年的辛勤。人們將各類堅果、砂糖混合后做餡,放入專門的模具中進行烤制,這就是月餅。天上一輪皎月,手中一輪美食之月,談詩論道,詩詞歌賦的文雅中還增添了美食的誘惑。除卻月餅,大戶人家還要在這一天里準備西瓜、棗、梨、葡萄、毛豆、石榴、蓮藕等食物,一并用于祭祀。
如果說中秋節是收獲的季節,那么文雅人士更多期盼的則是重陽節的登高同游。九月九日,家家戶戶用黃米搗成米糕,插上彩旗以和。有商人拿到集市上叫賣,大家爭相購買,有人用酸棗搗碎做成酸甜米糕,把果干和蔗糖混在一起,山楂用線穿好,沿街叫賣換取一日的花銷。文人雅士多是愿意買下這類糕點,登高插茱萸后三五知己在吟詩作對之余嘗一口果糕。
到了冬天,萬物寂寥,人們躲在屋里,聊過去一年中的悲苦,聊曾經的幸福,也聊對未來的憧憬,聊來聊去,聊到了臘八節。
臘八節,寺廟中要做佛會,大家要在這一天里熬粥供佛。粥中放各類米、豆、果品,大火燒開后,米、豆、果干在粥里翻滾,漸漸地豆類和米都煮開了花。
在這一天里,皇宮內苑也會派專人熬制臘八粥。在這一天里,無論是走卒小販還是王公大臣,大家都其樂融融。
京城街頭巷尾,人們吃完了臘八粥就開始為下一場的元旦佳節做準備,他們用美食期盼著來年的風調雨順。
在那個時代,大家都經歷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悅,而人們將這些經歷與時間混合變成美麗的故事,美味的食物,呈現在餐桌之上。人們通過品嘗食物,來慶祝節日,感恩美食,祈福下一個新年。
清代人民在四季輪回里播種收獲,用美食來寄托自己內心對富足而美好生活的渴盼。他們沿襲了祖先的生活智慧,根據不同的四季食材來安排節日飲食,將時間與美食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