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輯 琳瑯環(huán)佩,滿漢羅襦

第1章 帝后服飾引領(lǐng)時尚,大氣奢華受寵愛

乾隆三十年(1765年)冬至,這一天皇帝要帶著皇后及文武朝臣到太廟祭祀,具體時辰是欽天監(jiān)早已排算好的。早膳過后,乾隆帝在內(nèi)侍宦官的伺候下,換上了冬日穿的朝服。

朝服包括朝冠、朝袍、朝珠、朝帶和朝靴五部分,是清代最高規(guī)格的禮服。皇帝只有參加冬至、立春、夏至這樣的節(jié)氣祭祀和一些重要的祭典才會穿,后來皇帝在接見外國使臣時,也常穿朝服。

四季有寒暑,朝服也有單層、加棉、紗衣、裘皮多種,顏色依等級有明黃、藍(lán)、紅、月白四種。

對于朝服而言,明黃色是等級最高的顏色,只有參加元旦、冬至、萬壽節(jié)及太廟祭祀這樣重大的典祀時,才會穿戴。藍(lán)色朝服則多在祈雨、祈谷等祭天儀式上穿戴。紅色用于祭朝日,月白色用于祭夕月。

今日乾隆帝穿的正是明黃色用裘皮制成的朝服,看上去不如棉服厚實(shí),卻能抵擋寒冬時節(jié)的烈風(fēng)。

朝袍分上衣下裳,上衣又分箭袖、捻襟、云肩、披領(lǐng)。制作時,繡娘在布料上進(jìn)行刺繡,刺繡完成后,裁縫將這些布料分為幾十塊兒,而后再縫制成衣服,一件朝袍通常需要幾十位裁縫分塊兒縫制。朝袍上繡紋煩瑣而精致,繡娘稍有差錯就可能有性命之憂。

龍作為上古神獸,一直是皇家的象征。古代的帝王們常自稱為真龍?zhí)熳樱沁@個原因,君王朝服上的繡紋最終在麒麟、鳳凰、龍之中,選擇了龍,清代亦是如此。

朝袍上的繡紋延續(xù)了前朝的禮制,其雙肩、前胸、后背部分,盤臥著五爪金龍。前胸金龍最大,后背次之,雙肩上金龍對稱分布,衣服衽處臥正龍一只。下裳折疊處前后繡著五只圍龍,兩只正龍,四只行龍。在龍紋刺繡中間,朝服的空白部分繡著十二章花紋及五色云團(tuán),衣裳下擺繡著八寶平水紋。

朝袍上的龍紋,從龍爪到龍珠,每一處所用絲線的顏色,粗細(xì),容不得一點(diǎn)兒疏忽。乾隆年間一家御用刺繡坊就曾因?qū)⒊凵系奈遄瘕埵д`繡成四爪金龍,惹得龍顏大怒,最終一家老小幾十口被發(fā)配邊疆。

朝帶區(qū)別于朝袍,其龍紋用五彩金線織成,五條行龍恰好繞行一周,威嚴(yán)之中,增添了幾分靈動。

朝珠由108顆東珠串成,即產(chǎn)自東北松花江下游的珍珠,108顆的數(shù)目與佛教朝暮撞鐘108下相吻合。

朝冠也分四季寒暑,或單層,或加棉,或紗質(zhì),或裘皮,頂上裝有三層金龍,金龍眼睛以兩粒光澤透亮的東珠代替,旁邊還分別綴著龍眼大小的珍珠兩粒,并披飾朱緯。

朝靴由黑狐皮縫制而成,最外層用明黃色綢緞包裹,上面各繡著一只行龍,靴長至膝蓋。黑狐皮保溫性良好,保證皇帝即使在寒冷的戶外,也不會被凍傷。

朝服的穿戴順序?yàn)橄却┏?,再系上朝帶,朝珠單層掛在脖頸,垂在胸前,而后戴朝冠,穿朝靴。

皇宮另一端的坤寧宮,此時也正在忙碌著。

皇后的朝服和皇帝的大略相同,細(xì)節(jié)處又有微小區(qū)別。

朝袍分為上下四層,前后上下共有76條龍形繡紋;朝袍外是一件類似背心的開襟無袖朝褂,朝褂上同樣繡金龍、祥云、八寶平水紋等。

皇后所戴朝冠,只是將皇帝朝冠上的金龍改成金鳳,冠頂不僅裝飾朱緯,冠后垂有兩條護(hù)領(lǐng),護(hù)領(lǐng)上用兩顆瑪瑙做裝飾。

此外皇后身上其他的飾品還有金約、領(lǐng)約、耳飾及朝珠等。

朝珠共三串,在佩戴方式上區(qū)別于皇帝的單層懸掛,其一串掛于頸垂于胸,兩串分別掛于左右肩,交叉在胸前。

朝服穿戴完畢,皇后會與皇帝一起,坐著御輦到太廟參加祭祀大典。

比朝服低一級的是吉服,其中的吉服袍就是我們常說的龍袍。每逢吉慶宴會和朝見臣屬時,皇帝所穿均是此龍袍。

吉服分吉服冠、吉服袍、吉服帶、朝珠和靴幾部分。

皇帝的吉服袍是一件圓領(lǐng)箭袖四開襟的長袍,袍身由明黃色綢緞剪裁做成,箭袖袖口和衣領(lǐng)則用石青色。

吉服袍上繡金龍九條,胸背正龍各一團(tuán),兩肩與前后襟行龍各一條,兩袖端正龍各一團(tuán),又一條龍繡在衣襟里面,所以常人所見的龍袍,除去袖口的金龍不算,無論是從正面看還是從背面看都是五條。

吉服龍紋的九五之?dāng)?shù)暗合《易經(jīng)》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寓意著皇帝是九五之尊。

吉服袍下端用藍(lán)白絲線繡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曰水腳。

水腳之上還有大片波濤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有山石寶物。這些圖案寓意“綿延不絕”“一統(tǒng)山河”和“萬世升平”等。

穿吉服袍,腰部同樣要束吉服帶,帶上有四塊金方版,皇帝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隨意鑲嵌珠寶。

皇后的吉服分龍袍、龍褂兩部分。

龍袍左右兩邊開叉,為兩開裾。衣領(lǐng)后垂一條金黃色絳帶,上面用各類珠寶裝飾。

龍褂則是一件套在龍袍外的對襟罩衣,顏色為石青色,上面繡著五彩云八團(tuán)金龍紋。

龍褂下擺同樣繡八寶立水花紋,也有一些吉服是只繡金龍八團(tuán)的。

除此之外,皇后的吉服和皇帝的幾乎都相同了。

下了早朝,皇帝喜歡在御花園走走。如果既不是元旦新春,又不是谷雨、夏至這樣的重要節(jié)氣,而只是清代歷史上普通的一天,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皇帝總是要穿常服。

常服有冠、袍、褂、帶四部分。

常服的袍子樣式和吉服袍相同,顏色卻不只有明黃色一種,無論從用料、顏色還是上面的刺繡花紋來說,常服在制作工藝上遠(yuǎn)沒有吉服嚴(yán)謹(jǐn)。

常服也沒有吉服那樣嚴(yán)格的穿著規(guī)定,一切皆以皇帝自己的喜好為準(zhǔn)則。

常服的褂是圓領(lǐng)對襟長褂,穿在袍外,袖口不再是箭袖,而是平袖,方便皇帝日常批閱奏章等。冠只用朱緯結(jié)頂,不加梁,不加龍頂?shù)妊b飾,戴常冠除了裝飾之外,也是為了防風(fēng)。

皇后的常服同樣是以長袍為主,兩側(cè)開衩,類似清代后期流行的氅衣。常袍上用五彩絲線繡制彩鳳雙飛、龍鳳呈祥、穿花百蝶等紋飾。最受清朝皇后垂愛的是一件品月緞繡玉蘭飛蝶衣,蝴蝶刺繡精美靈動,有飄飄欲飛之勢?;屎蟮某7辉偈?,無論是袖口還是腰腹處,整體都會略顯寬大。

除了這些在祭祀、慶典、日常所穿的服飾之外,行服則是清代另一種獨(dú)具特色的服飾。行服是指皇帝和文武百官外出巡視、狩獵、征戰(zhàn)時才會穿的衣服,這類衣服最主要的特點(diǎn)就是方便騎射,故而,在清代能穿行服的只有男性。

行服包括行冠、行袍、行褂、行裳和行帶五部分。冬季的行冠多用黑羊皮或黑狐皮做成,青絨結(jié)頂,不加梁;到了夏季,行冠用藤絲或竹絲編織而成,紅紗裹邊,頂用明黃色,前綴珍珠。

行袍俗稱“缺襟袍”,其主要特征為圓領(lǐng)、對襟、四面開褉、箭袖,與常服袍相似。行袍的質(zhì)料、顏色和紋飾沒有嚴(yán)格的規(guī)定,可隨意選用,清代皇帝的行袍多用團(tuán)龍紋。

行褂又稱“馬褂”,清代初期馬褂只允許皇帝身邊的侍衛(wèi)穿。但馬褂因穿戴方便、制作簡單等原因,不久后在全國普遍流行。

行裳從前看,分左右兩片,長短相齊,但后面只有一片。中間寬大,上下稍作收斂,腰間用一幅石青布連接起來,兩端用帶子系住,方便馬上騎射。行裳的質(zhì)料、顏色亦無規(guī)定,有氈行裳、夾行裳等。為了御寒,冬季所穿行裳多用鹿皮或黑狐皮制成。

在穿戴順序上,行裳就簡單得多。一般情況下,內(nèi)侍先伺候皇帝將行袍穿平整,并在腰間系上一條明黃色的行帶,而后再罩上行褂,下身系上行裳。

除了朝服、吉服、常服、行服,在下雨、下雪時也會穿雨服。

雨服包括雨冠、雨衣、雨裳三部分,穿戴時,雨衣穿在內(nèi),雨裳系于外。

冬季皇帝的雨冠用氈子、綢緞做面,里面是月白色襯里,下面有青布條,防止風(fēng)大將雨冠吹走。夏季的雨冠則為油面平頂,明黃色的油面能保證皇帝不會輕易被雨水打濕。

即使是貴為一國之君的皇帝,也有系腰帶掛活計的習(xí)慣。這些活計中包括小刀、火石、牙簽、荷包、手帕等,荷包里時常會放有一些零食、香料。

嘉慶帝曾在自己的吉服腰帶上鑲嵌上紅珊瑚,在腰帶左右兩側(cè)掛金小環(huán),左環(huán)掛月白綢帉、平金繡荷包、平金繡葫蘆狀煙袋、嵌松石金套;右環(huán)掛嵌金琺瑯鞘刀,由此可知清代掛配飾的風(fēng)尚。

清代的皇帝和皇后作為清代千萬男女中身份最尊貴的兩人,他們的穿衣搭配,直接影響著民間大眾的審美。乃至到后來,民間的許多服飾及刺繡,都來源于帝后的服飾花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功县| 怀集县| 玉溪市| 随州市| 朔州市| 临城县| 鄄城县| 巴林右旗| 涡阳县| 文昌市| 砚山县| 榕江县| 綦江县| 桂平市| 建阳市| 高唐县| 宾川县| 正安县| 图木舒克市| 宁波市| 垣曲县| 思南县| 育儿| 庄河市| 越西县| 竹山县| 射洪县| 多伦县| 永川市| 来安县| 珠海市| 广河县| 驻马店市| 静宁县| 泰来县| 周宁县| 玉环县| 汶上县| 肥城市| 资溪县| 鄂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