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龍飛騰:高鐵改變中國
- 戴榮里
- 1517字
- 2019-10-14 18:20:56
前言
奔跑在創新路上
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靈魂,也是我國高鐵發展的法寶。中國高鐵走過了獨特的創新之路,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只用了短短數年的時間。目前,我國高鐵總體技術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在高鐵領域的研究不斷駛入創新的“無人區”。
從詹天佑主持修建的第一條由中國人自主設計施工的鐵路干線——京張鐵路開始至今,中國鐵路人在自力更生的道路上已奮斗了百余年。回顧這一百多年來中國鐵路走過的歷程,我們看到,只有靠自己的雙手才能創造光明的未來。
中國鐵路伴隨著新中國前進的步伐成長。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大命脈,一直以來都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得到了重點規劃。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這幾十年,中國鐵路走過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歷程。中國鐵路人艱苦奮斗、不斷創新,在外國人認為不可能修建鐵路的地方完成了成昆鐵路、寶成鐵路、青藏鐵路一期工程(西寧至格爾木段)等重大鐵路工程的建設,攻克了復雜地形環境下的橋梁隧道施工、凍土施工、高原施工等世界級難題,創造了人類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跡,建設了橫貫我國南北、東西的大通道。中國鐵路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全國鐵路網,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發展,并為人民出行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中國鐵路發展緩慢導致運能低下,逐漸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為解決這一問題,在長期自力更生的探索和實踐基礎上,我國推進實施了六次全國鐵路大提速,部分解決了鐵路運能問題,但是受限于當時自身的技術條件,想要短時間內在高鐵技術上取得突破非常困難,引進吸收國外高鐵技術就成為必然。
中國鐵路人從不諱言對國外高鐵技術的引進吸收,但在此基礎上也從未停下自主探索的腳步。從鐵路線下以路基為主的工程過渡到高占比的高鐵橋隧工程,中國高鐵建設者克服種種困難,利用世界先進的施工技術,攻克了長隧道和大跨度橋梁的施工難題,攻克了不良地質工程的建設難題,即使在濕陷性黃土、凍土地區,也能讓難路變通途。中國高鐵的工程建設,不僅有新中國成立以來鐵路技術的積累,也有對國外先進施工經驗的借鑒,更有對工程技術難題的攻關。在動車組制造上,從最初的自主研制到引進國外技術生產再到中國標準動車組的生產,中國動車組逐漸建立起“中國標準”,不再受制于“日標”“歐標”等國外標準。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標準會上升為世界標準,為世界高鐵建設貢獻中國智慧。經過十幾年的高鐵運營,中國高鐵的列車運行控制技術與運營管理日益成熟,為中國高鐵的安全運營打下可靠基礎。所有這些成果都與中國鐵路建設者的努力分不開。鐵路建設者不惜以“犧牲一代人的幸福”為代價,忘我勞動、無私奉獻,以創新之手為中國高鐵贏得了聲譽。
中國高鐵的發展凝聚了中國人的創新智慧,體現了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一代又一代鐵路人辛勤的探索和忘我的奉獻。如果說勞動創造美好,那么創新則帶給中國高鐵嶄新的發展機遇。創新是中國高鐵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創新也為中國高鐵走向世界提供了支持。當前,無論是國內高速鐵路網的再度布局還是世界高鐵的延伸建設,無論是當下高鐵輪軌技術的提升還是對未來磁懸浮技術的應用探討,中國高鐵都面臨著新的選擇。中國高鐵如何在世界領先的基礎上保持強勁的勢頭?唯有不斷創新才能為中國高鐵的發展、為中國高鐵走向世界保駕護航。中國鐵路建設者受益于創新之路,今后也必然會進一步提升創新力,提高系統創新和鐵路協調創新的耦合度,使中國高鐵成為更美好的交通方式,實現人們優雅“飛翔”的夢想。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是中國鐵路快速發展的70年,是逐漸積累鐵路技術、培養人才的70年,是借鑒各國鐵路發展經驗、不斷推陳出新的70年。堅持創新之路,中國高鐵必將擁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2019年4月
- 供給側改革:理論、實踐與思考
- 失衡的世界
- 扶持企業創新的地方政府行為研究
- 中國再制造產業發展報告(2025年)
- 面向制造強國的中國產業政策
- 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
- 在世界經濟裂變中負重前行
- 中國道路:從工業化到世界先進制造業集群
- 政協智慧:聚焦經濟新常態和全面深改路
- 讀懂“十四五”:新發展格局下的改革議程
-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風險研究=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conomic Risk and China’s OFDI in Infrastructure(英文)
- 財團就是力量:“一帶一路”與混合所有制啟示錄
- 生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基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創新
-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政治經濟學解讀
- 城鄉一體化發展:蘇州實踐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