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控制了情緒就掌握了幸福

自制力是日常行為的一把保險鎖

反省是一面瑩澈的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污垢。

——高爾基

自制是對社會規范有明確認識,并自覺地調節和控制自己行為的品質。

自制力強的人,能夠理智地對待周圍發生的事件,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約束自己的行為,成為駕馭現實的主人。

自制是日常行為的一把保險鎖,它要求青少年朋友以理性來平衡自己的情緒,接受理性的指引,先“謀定而后動”,管住自己的言行和舉止,而后引導所有積蓄的力量流入成功的海洋。

相反,如果一個人缺乏自制力,總是讓自己的情緒主導著一切,口無遮攔,行無規矩,隨心所欲,沒有規劃,也不會有目標。那樣的話,要么他所有的努力如同脫韁野馬,根本控制不了,也達不到既定的目標;要么他的行為與環境格格不入,最終也達不到成功的彼岸。

東漢末年,楊修以才思敏捷、穎悟過人而聞名于世,他在曹操的丞相府擔任主簿,為曹操掌管文書事務。曹操為人詭譎,自視甚高,因而常常愛賣弄些小聰明,以刁難部下為樂。不過,楊修的機靈、穎悟又高過曹操,致使曹操常常生出許多自愧不如的感慨和酸溜溜的妒意。

建安十九年春,曹操親率大軍進駐陜西陽平,與劉備爭奪漢中之地。劉軍防守嚴密,無懈可擊,又逢連綿春雨,曹軍出戰不利。曹操見軍事上毫無進展,頗有退兵的意思。

這天,曹操獨自一人吃著飯,同時也在思考下一步的行動。一個軍令官前來請示曹操,當晚軍中用什么口令。軍中規定每晚都要變換口令,以備哨兵盤查來人。此時,曹操正用筷子夾著一塊雞肋骨,于是脫口而出:“雞肋。”軍令官聽了也覺沒有什么奇怪。

消息傳到楊修耳里,他便整理筆札、行裝,做離開的準備。一個年輕的文書見狀后問道:“楊主簿,這天天要用的東西,有什么好收拾的?明天還不是要打開?”

“不用了,小兄弟,我們馬上就可以回家了。”楊修詭秘地一笑說。

“什么?要回家了?丞相要撤退,連點蛛絲馬跡也沒有啊。”小文書不解地看著楊修。

楊修淡然一笑說:“有啊,只是你沒有察覺到罷了。你看,丞相用‘雞肋’做軍中口令,‘雞肋’的含義不就是‘食之無肉,棄之可惜’嗎?丞相正是用它來比喻我軍現在的處境。憑我的直覺,丞相已考慮好撤軍的事了。”

消息又傳到夏侯惇那里,夏侯惇聽了也覺得有理,便下令三軍整理行裝。當晚,曹操出來巡營時一見,大吃一驚,急令夏侯惇來查問,夏侯惇哪敢隱瞞,照實把楊修的猜度告訴了曹操。對楊修的過分機靈早已不快的曹操,這下子抓到了把柄,立即以惑亂軍心的罪名,把楊修殺了。

后來的事實證明,曹操雖殺了楊修,終于還是下令退兵。然而,就楊修而言,他早晚必死無疑。因為他幾次三番地恃才傲物,逞口舌之快,不能在曹操面前收斂自己。他總是把小聰明用在一些無用的小事上面,不顧忌上下尊卑,隨心所欲地言行。

正是因為他不能夠控制自己的言行,才招來了殺身之禍。

自制力薄弱的人遇事不冷靜,不能控制激情和沖動;處理問題不顧后果,任性、冒失。這種人易被誘因干擾而動搖,或驚慌失措。而這些人在青少年群體中比較集中。

當全國上下的“減負”運動開展之后,青少年有了充裕的課外活動時間。但同時面臨這樣一個問題:放學回家以后,家長不在身邊,也沒有老師和同學監督,如何才能合理安排這一段“自由”時間呢?青少年的自制力在外界強大的誘惑面前往往變得不堪一擊。

自制力是一種克制或節制,自我約束是一種美德,是文明戰勝野蠻、理智戰勝情感、智慧戰勝愚昧的表現。

自制力能使生活之路變得平坦,還能開辟出許多新道路,如果沒有這種自制力,就不能有所創新。在政治上,春風得意的人并非因為天賦非凡,而是因為性情的非凡才使他獲得成功。如果我們沒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會缺乏忍耐精神,既不能管理自己,也不能駕馭別人。

自我控制的能力是高貴品格的主要特征之一。能鎮定且平靜地注視一個人的眼睛,甚至在被別人極端挑釁的情況下也不會有一丁點的脾氣,這會讓人產生一種其他東西所無法給予的力量。人們會感覺到,你總是自己的主人,你隨時隨地都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這會給你品格的全面塑造帶來一種尊嚴感和力量感,這種東西有助于品格的全面完善,而這是其他任何事物所做不到的。

在某國的特種部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間諜被敵軍捉住以后,他立刻裝聾作啞。任憑對方用怎樣的方法誘問他,他都絕不為威脅、誘騙的話語所動。最后,審問的人也許故意和氣地對他說:“好吧,看起來我從你這里問不出任何東西,你可以走了。”這個間諜會怎樣做呢?他會立刻帶著微笑,轉身走開嗎?不會的!沒有經驗的間諜才會那樣做。要是他真是這樣做,他的自制力是不夠的,因為只要他一跨步,意味著已經暴露他的身份,死亡的危險馬上就會降臨。有經驗的間諜會依舊毫無知覺似的呆立著不動,仿佛他對于那個審問者的命令,完全不曾聽懂似的,這樣他就勝利了。審問者原是想以釋放他,給他自由的方式,來觀察他的聾啞是否是真實的。一個人在獲得自由的時候,常常會制止不住心靈上的動靜。但那個間諜聽了依然毫無動靜,仿佛審問還在進行,審問者的確相信他確是個殘疾人,說:“這個人如果不是聾啞的殘疾者,那一定是個瘋子了!放他出去吧!”就這樣,這名有經驗的間諜,以他特有的自制力,使自己免遭一劫。

由此可見,自制力是多么重要。如果青少年朋友想為人生的畫卷描繪美麗的圖案,則有必要學會在大小事上進行自我控制。你必須學會容忍和控制,感情必須服從于理性判斷。你必須盡量避免壞的心情、壞的毛病、驕傲狂妄的心態等。這樣,成功的鑰匙才有可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學會忍耐,不驕不躁

以人為鑒,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夠反省的妙法。

——魯迅

隨著時間的推移,青少年朋友會經歷越來越多的事情,有許多事會讓你感到興奮、喜悅,也會有許多事令你感到沮喪,甚至憤怒。這時你需要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是千萬要記住表達情緒一定要分清場合。在參加一個朋友的葬禮前,你得到一個關于自己的好消息,但是你就不能在參加葬禮的時候表現出來,否則就會招來死者親友的反感,認為你對死者不恭;同樣你在參加一個朋友婚禮的時候,即使再有悲痛的事情,你也不能在婚禮上號啕大哭。“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歷來被看作是自我情緒控制的至高境界。控制情緒的能力有幾種不同的層次,通過一位禪師啟發婦人的故事,就可以了解這些不同的層次。

古時候有一個婦人,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她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禪說道,開闊心胸。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

婦人氣得跳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婦人終于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只為我自己生氣,我怎么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婦人說。

“為什么?”

“氣也沒有辦法呀!”

“你的氣并未消逝,還壓在心里,爆發后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什么是氣?”

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于地。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高僧用禪理告訴人們什么是“氣”,為何要“怒”。“氣”便是不加控制的情緒,是那種別人吐出而自己卻接到口里的東西。吞下便會反胃,不看它時,它便會消散了。“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蠢行。憤怒也是如此。

憤怒是一種很難控制的情緒,正因為難以控制,所以很容易釀成大禍,甚至丟掉性命。正如培根所說:“憤怒,就像地雷,碰到任何東西都會一同毀滅。”莎士比亞說:“不要因為你的敵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燒死。”還是讓我們以平和的心境來對待生活中繁雜的事情吧!小心別傷害了自己,只有平靜才是生活的真諦。當你的感情控制了理智時,你將成為感情的奴隸;當你戰勝自己的感情時,才證明你是主宰命運的人。唯此,你才能真正獲得自由。

如果你不注意培養自己忍耐、心平氣和的性情,不注意培養交往中必需的情商,遇到一絲火星就暴跳如雷,情緒失控,就會把你最好的人緣全都炸掉。

在所有不愉快的情緒中,憤怒是最難擺脫、最不容易控制的,也是最具誘惑性的負面情緒。因為人在發怒時,易于失去理智,讓人覺得不可理喻,從而容易破壞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領導者而言,盛怒之下容易造成決策的失誤。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被東吳殺害,劉備悲憤交加,不聽諸葛亮的勸阻,怒而興兵伐吳,為關羽報仇,結果被吳將陸遜以火攻之,火燒連營四十里,慘遭失敗。

《圣經》中的箴言告訴人們:不輕易發怒的人,大有聰明;性情暴躁的,大顯愚妄。

研究表明,最后失去控制、大發雷霆的人,通常都經歷了連續的累積情緒過程。每一個拒絕、侮辱或無禮的舉止,都會給人遺留下激發憤怒的殘留物。

這些殘留物不斷地積淀,急躁狀態會不斷上升,直到失去“最后一根稻草”,個人對情緒的控制完全喪失,出現勃然大怒為止。在這個過程中,除非內心控制的大門能快速地關上,否則,這種狂怒極易造成暴力和傷害。

人的憤怒情緒,從輕微的煩躁不安,到嚴重的咆哮發怒,亂摔東西,甚至喪失理智。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反應,變成侵襲人際關系的“癌癥”。

心理學認為,生氣是一種不良情緒,是消極的心境,它會使人悶悶不樂,低沉陰郁,從而阻礙情感交流,導致內疚與沮喪。

有關醫學資料認為,憤怒會導致高血壓、胃潰瘍、失眠等。據統計,情緒低落、容易生氣的人,患癌癥和神經衰弱的可能性要比正常人大。可見憤怒對人的身心有百害而無一利。

憤怒對人的身心發展都沒有好處。憤怒行為會傷害他人,也會傷害自己。青少年朋友必須學會用理智來思考問題,用理性來控制憤怒的情緒,這要求你學會忍耐。

沒有人會為你的壞脾氣“買單”

有了自制力,就不會向人翻臉,或暴露出足以引起不幸的弱點來。

——萊特

有一個愛發脾氣的男孩,他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并且告訴他,每當他發怒的時候,就釘一顆釘子在后院的圍欄上。男孩很快就釘下了37根釘子。后來,男孩每天釘的釘子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釘子容易。

終于有一天,這個男孩覺得自己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了。

父親又告訴他說,從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一天天過去,最后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于把所有釘子給拔出來了。

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后院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圍欄上的洞,這些圍欄將永遠不能恢復到從前的樣子。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就像這些釘子一樣會給別人留下疤痕。如果你捅了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

這個故事告訴青少年朋友,你的壞脾氣會傷害到你身邊的人,盡管有一天你不再發脾氣了,但可怕的記憶仍然存在于人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傷痛。而你,可能因為自己的壞脾氣而失去親人和朋友。他們將離你而去,因為沒有人愿意為你的壞脾氣“買單”。

據報載,某天上班的高峰期,某男子開車去上班,由于車流量較大,眼看就要遲到。車龍好不容易向前移動了一點,可前面的司機偏偏像睡著了一樣,絲毫不動彈。男子開始冒火了,拼命地按喇叭,可前面的司機依然不為所動。男子看起來氣極了,他握住方向盤的手開始發白,仿佛緊緊地卡住前面司機的脖子,額頭開始冒汗,心跳加快,滿臉怒容。真想沖上去把那個司機從車里扔出來!

他簡直無法控制自己了,車還是停滯不前,他沖上前去,猛敲車門,結果前車司機也不甘示弱,打開車門,沖了出來。就這樣,一場惡斗在大街上開始了,結果男子打碎了那個人的鼻梁骨,犯了故意傷人罪。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嚴懲。這都是壞脾氣惹的禍。

發脾氣并不能使現有的問題得到解決,反而會使事情變得更糟。

事實上,憤怒的情緒是可以進行疏導的。

研究表明,對刺激物的控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憤怒對于人的情緒具有巨大的刺激性,但是,憤怒可以被有效地控制。

一般來說,憤怒基于責備。一旦陷入責備的對抗中,憤怒就會接踵而至,就像黑夜緊隨白天那樣自然。為了避免陷入這一困境中,唯一可能的是為它找到一條建設性的出路,而這出路只有運用情緒智力才能實現。

發怒是由內心的憤怒所產生,一個心智健全的人,絕不會無緣無故地發怒,發怒總有原因和針對性。這個原因在別人眼里可能只是無關痛癢的小事情,但是在易怒者眼中卻是不可忍受的導火索。富蘭克林曾說過:“任何人生氣都是有理由的,但很少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所以要控制憤怒,必須提高自己對外界刺激的耐受力。

首先,對自己以往的行為進行一番回憶評價,看看自己過去的發怒是否有道理。

一個老板對下屬發火,原因是下屬工作失誤。這位下屬不敢對老板生氣,回來對妻子亂發脾氣。妻子沒法,只好對兒子發脾氣,兒子對貓發脾氣。這一連串的行動中,只有老板對下屬發脾氣是有些緣由的,其他則都是無中生有。所以,在發怒之前,你最好分析一下,發怒的對象和理由是否合適,方法是否適當,你發怒的次數就會減少90%。

其次,要低估外因的傷害性。生活中你可以觀察到,易上火的人對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很在意,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他會耿耿于懷。過后,他又會把事情盡量往壞處想,結果,越想越氣,終至怒發沖冠。

制怒的技巧是,當怒火中燒時,立即放松自己,命令自己把激怒的情境“看淡看輕”,避免正面沖突。當怒氣稍降時,對先前的激怒情境進行客觀評價,看看自己到底有沒有責任,惱怒有沒有必要。

莎士比亞筆下的奧賽羅聽信小人讒言,怒發沖冠,回到家中不問青紅皂白,把愛妻一劍送上黃泉。及至覺悟,已為時晚矣。痛不欲生的奧賽羅也自盡身亡。如果當時奧賽羅冷靜下來,做一個理智的評估,就不會做出那樣的傻事了。

怒氣似乎是一種能量,如果不加控制,它會泛濫成災;如果稍加控制,它的破壞性就會大減;如果合理控制,甚至可能有所創益。

日本老板想出奇招,專辟房間,擺上幾具以公司老板形象制作的橡皮人,有怒氣的職工可隨時進去對“橡皮老板”大打一通,揍過以后,職工的怒氣也就消減了大半。如果你平時生氣了,出去參加一次劇烈的運動,看一場電影娛樂一下,出去散散步,這些與痛揍“橡皮老板”有異曲同工之妙。

每個人的情緒都是在時刻變化的,今天的心情與昨日的不同,明天的又與今日相異。如果將自己的情緒按照高低繪成曲線圖,會發現情緒也有波峰波谷,如果時間長了,就會看到每隔一段時間情緒波的變化會重復一次,這就是總的情緒狀態。情緒出現波動是正常的,但頻繁的、強烈的波動卻相對較少,青少年朋友要盡量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人們時刻都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在人生的一些關鍵時刻。每次要發脾氣前,先冷靜地問問自己:別人不會為我的壞脾氣買單,我自己可以嗎?如果你自己也不想這么做,還是收起你的怒氣吧。

沖動誤大事

憤怒而不冷靜,是人類毀滅自己的利器。

——羅曼·羅蘭

有一句話叫作“沖動是魔鬼”,實際上“沖動甚于魔鬼”。書中、電影中、生活中,有多少人都是因為一時沖動而犯下了大錯,耽誤了大事。

有一對年輕人婚后生了一個小孩,太太因難產而死,只留下丈夫和孩子兩個人。

父親既要掙錢養家維持生活,又要照顧家,因為沒有人幫忙照看孩子,他就訓練了一只狗。那狗聰明聽話,能照顧小孩,它會咬著奶瓶喂奶給孩子喝,還會陪他玩,逗他開心。主人對狗非常放心。

有一天,主人出門去了,叫它照顧孩子。

他到了另外一個鄉村,遇到了大雪,當日不能回來。第二天才趕回家,狗立即聞聲出來迎接主人。他把房門打開一看,驚呆了。屋里到處是血,抬頭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見了,狗在身邊,滿口也是血。主人發現這種情形,以為狗的野性發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來向著狗頭一劈,把狗殺死了。

之后,主人忽然聽到孩子的聲音,又見孩子從床下爬了出來,他趕忙抱起孩子,看了看孩子,雖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傷。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的尸體:腿上的肉沒有了。他又發現一只狼口里還咬著狗的肉。狗與狼搏斗,救了小主人,卻被主人誤殺了。

狗主人一定后悔自己的沖動,錯殺了自己最忠實的伙伴。我們是不是也時常有這種情況:遇事總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判斷,而不是去了解、去分析事情的真實情況,做出了很多無法挽回的錯誤決定。

還有一個故事,主人公白雪因為一時的沖動,走出了令她終身悔恨的一步。

白雪的家在一個村子里,父母都是農民,她沒去過大城市。她總想著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15歲的時候,有一次她因為一件小事和父親吵了起來,便賭氣離家出走,來到了她向往已久的大城市。

人生地不熟,她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去哪,做些什么。但無論如何不能回家去,她想。

一個陌生男子過來主動和她搭話,問她家在哪里,都有什么人啊,為什么到這兒來,等等。他自稱自己可以給她介紹工作,等賺了錢就不用依靠家里了……白雪被他的話所蒙蔽,跟他上了車。

車越走越遠,還沒有到那個男子說的什么“有工作的地方”,她已經感覺到自己可能受騙了。下車后,那名男子拉著她就向一個小村子里走,她問:“我們要去哪?”“這里是離你家很遠的外省,你做我媳婦吧。”

她拼命反抗,但已經成了人家的籠中之鳥,被迫和那個男人成了家。

此后她一直過著很艱辛的生活,整日操勞不說,還要忍受那男子父母的虐待,自打她生了個女兒,就更沒過過一天好日子。她后悔自己當初離開家,要不是自己意氣用事,也不至于被騙到這里。

幾年之后,她趁男子家里人不備,帶著孩子跑了出來,但她不知道該怎么回家。她又流落到另一個地方,靠撿垃圾,做一些短工維持生計。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委屈和辛苦,她原本年輕的臉也變得比同齡人蒼老許多,她想回家,可連回家的路費都湊不夠,一看到街上的老人互相攙扶的情景,她就想起自己的父母,禁不住暗自流淚。

后來她又嫁給了另外一個本地人,生活好了不少。她可以回家了,但當她回去以后,才知道父母因為找她而病倒了,幾年前就已經去世了。聽到這個消息,白雪幾乎要崩潰了,自己的一時沖動,不但給自己,也給家人釀成了這樣悲慘的后果。她為自己當時的錯誤決定付出了10多年的青春,也連累了自己的親人。

有多少人因年輕氣盛,一時沖動,與自己的親人鬧翻,造成了家庭的破裂,失去了最為珍貴的親情;又有多少人因頭腦發熱而斷送了自己的一生。所以,無論遇到什么事,無論當時的情形多么讓人憤怒,青少年朋友也要盡量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告訴自己等一等再做決定。

希臘神話中有個人叫布魯斯,他要離開家鄉到遠方去闖蕩。臨走時,他的妻子叮囑他說:“不論什么時候,都要等一等再做決定。”布魯斯走了幾天,一天晚上,他到一家旅店住宿。店主人告訴他:“不管夜里發生些什么,你都不要下樓去看。”

布魯斯正在睡夢中,他被一種奇怪的聲音所吵醒。好像樓下有人在喊叫,他非常想去看個究竟。但他想起了店主和妻子的話,便控制住自己的好奇,接著睡覺。第二天早上,他要動身離開。店主人對他說:“你是第一個活著離開這里的客人。”

布魯斯大驚:“為什么?”

“你聽到的那個聲音是我得癲狂癥的兒子,他每天晚上都在院子里喊叫,把人吸引到樓下后殺死。過去所有的人都是聽了叫喊聲以后非常好奇,忍不住下樓,丟了性命,只有你能控制住自己。”

多年以后,他成了富翁,回到了家鄉,這么多年沒回來了,不知道家里現在是什么樣子。他遠遠地就看到了自己的房子,院子里自己的妻子正和一個青年男子在一起,她輕輕地撫摩著那個男子的頭,看上去十分親密。

他不由得感到憤怒,認為妻子背叛了自己。他拿出了自己防身用的匕首,準備上去先干掉這個男的。可他又想起了那句話,還是克制住了自己,先不要沖動,弄清楚事情再說。

他慢慢地走到門口,妻子看到了她,非常高興,跑過來一把抱住了他:“你終于回來了!”又轉過頭去對那個男子說:“快過來啊,這就是你的爸爸。”

布魯斯慶幸自己當初沒有因為一時的沖動而做出傻事,否則一家團圓就成了父子相殘了。他此時終于明白了妻子曾經對他說過的那句話:“不論什么時候,都要等一等再做決定。”

青少年朋友在做事情時,也應該等一等再做決定。等什么呢?等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等自己的頭腦清醒過來,等自己不會因為一時熱血沸騰而做出不理智的事,等自己確定做了決定后事態不會失控。

不要成為情緒的奴隸

易怒是一種卑賤的素質,受它擺布的往往是生活中的弱者。

——培根

自制力不僅僅是一種美德,在一個人成就事業的過程中,自制力也是一項決定成敗的關鍵素質。

有人說: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務必戒奢克儉,節制欲望,只有有所放棄,才能有所獲得。自制不僅僅是在物質上克制欲望,對于一個想要取得成功的人來說,精神上的自制也是非常重要的。衣食住行畢竟是身外之物,不少人都能自制,甚至是盡善盡美地克制,但精神上的、意志力上的自制卻非人人都能做到。

想要成功必須使消極的情緒得到有效的控制,否則,人的生活質量、工作成效和事業成就將無法保證。米開朗琪羅曾說:“被約束的才是美的。”對于情緒來說也是如此,一個人的情緒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調控,那么,人就有可能成為情緒的奴隸和犧牲品。

芬妮是一個脾氣暴躁、情緒容易波動的女孩,經常因為小事和別人吵架,她的人際關系因此愈來愈緊張,結果男友也難以忍受她的壞脾氣,和她分手了。終于有一天,她覺得自己已經處于崩潰邊緣。

她打電話向她的一個朋友詹森求救。詹森向她保證:“芬妮,我知道現在對你來說是有點糟,可是只要經過適當的指引,一切就會好轉。你現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讓自己安靜下來,好好地享受一下寧靜的生活。”

聽了詹森的話,芬妮開始試著放棄先前忙碌的生活,好好地放松自己,給自己休了一個長假。當她情緒已經穩定了一段時間之后,詹森又建議道:“在你發脾氣之前,不妨想想,究竟是哪一點觸動了你?”

“你可以擁有兩種思考,一種是讓每件事情都在腦海里劇烈地翻攪,另一種則是順其自然,讓思想自己去決定。”說著,詹森拿出了兩個透明的刻度瓶,然后分別裝了一半刻度的清水,隨后又拿出了兩個塑料袋。芬妮打開來,發現分別是白色和藍色的玻璃球。詹森說:“當你生氣的時候,就把一顆藍色的玻璃球放到左邊的刻度瓶里;當你克制住自己的時候,就把一顆白色的玻璃球放到右邊的刻度瓶里。最關鍵的是,現在,你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你不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你會繼續把你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此后的一段時間內,芬妮一直照著詹森的建議去做。后來,在詹森的一次造訪中,兩個人把兩個瓶中的玻璃球都撈了出來。芬妮發現,那個放藍色玻璃球的水變成了藍色。原來,這些藍色玻璃球是詹森把水性藍色涂料染到白色玻璃球上做成的,這些玻璃球放到水中后,藍色染料溶解到水中,水就呈現了藍色。詹森借機對芬妮說:“你看,原來的清水投入‘壞脾氣’后,也被污染了。你的言語舉止,是會感染別人的,就像玻璃球一樣。當心情不好的時候,要控制自己。否則,壞脾氣一旦投射到別人身上的時候,就會對別人造成傷害,再也不能回復到以前。所以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言行。”

芬妮后來發現,當按照詹森的建議去做時,自己真的不會那么混沌了,事情也容易理出頭緒。

當詹森再次造訪的時候,他驚喜地發現,那個放白色玻璃球的刻度瓶竟然溢出水來——看來芬妮對自己的克制成效不小。慢慢地,芬妮已學會把自己當成一個思想的旁觀者,并重新得到了一位優秀男士的愛,美好在她的生活中漸漸展現。

任憑壞情緒擺布的人往往是生活的弱者,當你要發脾氣的時候,應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盡量讓自己安靜和放松下來,想一想目前出現了什么情況,而不是順其自然讓脾氣發作,被情緒牽著走。

有一天,陸軍部長斯坦頓怒氣沖沖地來到林肯那里,抱怨一位少校公開指責他偏袒下屬。林肯建議斯坦頓立即寫一封信回敬那位少校。

“可以狠狠地罵他一頓。”林肯說。

斯坦頓立刻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然后拿給總統看。

“對了,對了。”林肯高聲叫好,“要的就是這個!好好教訓他一頓,真寫絕了,斯坦頓。”但是當斯坦頓把信疊好裝進信封里時,林肯卻叫住他,問道:“你要干什么?”

“寄出去呀。”斯坦頓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不要胡鬧。”林肯大聲說,“這封信不能發,快把它扔到爐子里去。凡是生氣時寫的信,我都是這么處理的。這封信寫得好,寫的時候你已經解了氣,現在感覺好多了吧,那么就請你把它燒掉,再寫第二封信吧。”

和別人生氣的時候,要注意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既不要把自己的憤怒壓抑在心底,也不要直接將憤怒發泄給別人,而要找出一個緩解憤怒情緒的合理方法,讓自己的情緒緩一緩,等自己的內心平靜了再做決定。

除了憤怒情緒之外,憂郁、失望、苦悶等消極情緒也是阻礙我們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就要學會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

一個人成功的最大障礙不是來自外界,而是自身。如果你能夠恰當地掌握好情緒,那么將在別人心目中留下“沉穩、可信賴”的形象,你的人生也必定會因此而受益匪淺。

駕馭好自己的情緒,增強自控能力,是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成功人生的重要法則之一。

冷靜沉著,遇事應付自如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著急,不管發生什么事,都要冷靜、沉著。

——狄更斯

一個人在關鍵的時候,在危難之中能夠保持冷靜,不僅是一種可貴的品質,而且也是戰勝困難、減少損失的重要條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有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婦,她的丈夫雷諾在馬其諾防線被德軍攻陷后,當了德國人的俘虜,她的身邊只有兩個年幼的兒女——12歲的雅克和10歲的杰奎琳。為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母子3人參加了當時的秘密情報工作。

一天晚上,屋里闖進了3個德國軍官,其中一個是本地區情報部的官員。他們坐下后,一個少校軍官對著一張揉皺的紙就著暗淡的燈光吃力地閱讀起來。這時,那個情報部的中尉順手拿過藏有情報的蠟燭點燃,放到長官面前。情況變得危急起來,雷諾夫人很清楚,當蠟燭燃到鐵管處就會自動熄滅,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將告結束。她看著一雙臉色蒼白的兒女,急忙從廚房中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說著輕輕地把蠟燭吹熄,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但是,輕松沒有持續多久,那個中尉又把冒著青煙的燭芯重新點燃,“晚上這么黑,多點支小蠟燭也好嘛。”他說。雷諾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

這時候,小兒子雅克慢慢地站起:“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生火吧。”說著伸手端起燭臺朝門口走去,房子頓時暗下來。中尉快步趕上前,厲聲喝道:“你不用燈就不行嗎?”一把把燭臺奪回。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突然,小女兒杰奎琳嬌聲對德國人說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瞧了瞧這個可愛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邊,用親切的聲音說:“當然可以。我也有一個像你這樣年紀的小女兒。來,我給你講講我的路易莎好嗎?”杰奎琳仰起小臉,高興地說:“那太好了。不過,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頭很痛,我想睡覺了,下次您再給我講好嗎?”“當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鎮定地把燭臺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冷靜沉著,臨危不亂,才能夠化險為夷,力挽狂瀾。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危險,青少年要從容不迫,沉著應對,保持冷靜的頭腦,控制好自己,才能控制意外的局面。

控制自己讓你更強大

哪怕是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

——高爾基

一個人要成就大的事業,就不能隨心所欲、感情用事,對自己的言行應有所克制,這樣才能使自己的錯誤、缺點得到抑制,不致鑄成大錯。高爾基說:“哪怕是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德國詩人歌德說:“誰若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一個人要想成為能夠主宰自己命運的強者,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對自己有所約束、有所克制。

貝利從小就顯現出非凡的足球天賦,他常常踢著父親為他特制的“足球”——用一個大號襪子塞滿破布和舊報紙,然后盡量捏成球形,外面再用繩子捆緊。

貝利經常光著黑瘦的脊梁,在家門前那條坑坑洼洼的小街,赤著腳練球。盡管他經常摔傷,但他始終不停地向著想象中的球門沖刺。

漸漸地,貝利有了些名氣,許多認識不認識的人常常跟他打招呼,還向他遞煙。像所有未成年人一樣,貝利喜歡吸煙時的那種“長大了”的感覺。

有一次,當貝利在街上向別人要煙的時候,父親剛好從他身邊經過,父親的臉色很難看,貝利低下頭,不敢看父親的眼睛。因為,他看到父親的眼睛里有一種憂傷,有一種絕望,還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怒火。

父親說:“我看見你抽煙了。”

貝利不敢回答父親,一言不發。

父親又說:“是我看錯了嗎?”

貝利盯著父親的腳尖,小聲說:“不,你沒有。”

父親又問:“你抽煙多久了?”

貝利小聲為自己辯解:“我只吸過幾次,幾天前才……”

父親打斷了他的話,說:“告訴我味道好嗎?我沒抽過煙,不知道煙是什么味道。”

貝利說:“我也不知道,其實并不太好。”

說話的時候,貝利突然繃緊了渾身的肌肉,手不由自主地往臉上捂去,因為,他看到站在他跟前的父親猛地抬起了手。但是,那并不是貝利預料中的耳光,父親把他摟在了懷中。

父親說:“你踢球有點天分,也許會成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但如果你抽煙、喝酒,那就到此為止了。因為你將不能在90分鐘內保持一個較高的水準。這事由你自己決定吧。”

父親說著,打開他癟癟的錢包,里面只有幾張皺巴巴的紙幣。父親說:“你如果真想抽煙,還是自己買的好,總跟人家要,太丟人了,你買煙需要多少錢?”

貝利感到又羞又愧,眼睛里澀澀的,他抬起頭來,看到父親的臉上已是淚水縱橫……

后來,貝利再也沒有抽過煙。他憑著自己的勤學苦練,終于成了一代球王。

自制對于一個人的成長進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每個人都應當樹立自我管理意識,在心中培養自我管理意識的緊迫感。這種緊迫感不能是別人強加的,必須是自己切身感受到的。

首先,這種緊迫感來自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強烈渴望。有了這樣的愿望,才能形成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思想、言論和行動的意識,才能自覺地去管理自己。反之,一個人沒有成長和發展自己的愿望,當然不會產生如何管理自己的意識。

其次,這種緊迫感來自對社會現實的深刻認識。當今的社會,管理正在作為一門科學迅速應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整個社會的經濟管理、政治管理、思想管理、法律管理、道德文化管理等正在走向科學化,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把管理科學運用于人生過程之中。人們盲目對待人生的時代正在宣告結束,科學化的人生需要科學的自我管理。人們如果能清醒地看到這一點,就會產生一種覺悟,即自己不科學地管理自己,就會失去人生的主動權,就會被別人遠遠地拋在后邊。有了這種覺悟,就會主動地發展自己。

人的自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它和人的其他能力一樣,都是后天開發出來的,每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都是可以不斷提高的。那么,青少年怎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呢?

正確認識自己

正確認識自己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機理、心理素質、智能特點、行為特點等。但從個人修養角度來看,則主要在于個體應客觀地、全面地、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為做好自律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就是所謂的“自知者明”。不能自識、自知,就無從自律,就會因盲目行動而招致失敗。只有首先自識,才能自覺按客觀規律嚴于律己,從而獲得成功。

多多反省自身

自省即自我反省、自我監督。它是在自我認識前提下進行的。通過自省,發現自己思想深處存在的種種問題,及時加以糾正和克服。

做好自我批評

自我批評是自我認識的進一步發展與深化,也是自省的結果付諸行動的過程。自我批評歷來是成就大業者自我教育、自我改造、開誠布公承認錯誤,并改正錯誤的最好武器。凡是在修養上卓有成效者,都是嚴于自我解剖、勇于自我批評的人。

培養堅強的自制力

自制的人才能夠擁有真正的美德。

——斯威夫特

一個人要想不斷進步,就必須培養自己超人的自制力。那么,青少年要怎樣才能培養過人的自制力呢?

正確地看待事物

對事物認識越正確、越深刻,自制能力就越強。比如,有的人遇到不稱心的事,動輒發脾氣,訓斥謾罵,而有的人卻能冷靜對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說:“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后悔告終。”所以對自己的感情和言行失去控制,最根本的就是對這種粗暴作風的危害性缺乏深刻的認識,從而造成了不良影響。

磨煉自己的意志力

自制需要強大的意志力。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堅強的意志,這不但是想什么就獲得什么的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的時候放棄什么的本事……沒有制動器就不可能有汽車,而沒有克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因此,反過來也可以說,沒有堅強的意志就沒有自制能力,堅強的意志是自制能力的支柱。

用毅力控制愛好

毅力,可以幫助你控制自己,果斷地決定取舍;毅力,是自制能力果斷性和堅持性的表現。滑冰、下棋看起來都是小事,是個人的一些愛好,但要控制這種愛好,沒有毅然決然的果斷性就辦不到。常常遇到這樣一些人,嘴上說要戒煙,但戒了沒幾天,就又開始抽了,什么原因呢?主要就是缺乏毅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市| 赤峰市| 辽源市| 繁昌县| 定襄县| 灵川县| 内乡县| 榆林市| 沛县| 大埔区| 广丰县| 尉犁县| 刚察县| 卓资县| 合肥市| 晋州市| 广昌县| 江门市| 台州市| 竹山县| 浮梁县| 南乐县| 凤庆县| 吴江市| 万山特区| 台中市| 当阳市| 渭南市| 郧西县| 浦县| 且末县| 梅州市| 霍州市| 吉安市| 宁晋县| 调兵山市| 石楼县| 大竹县| 花莲市| 沁源县| 华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