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并購重組全流程操作實務
- 任鐵虎
- 2682字
- 2019-11-29 21:19:28
第四節 農民專業合作社
本節講述合作社的概念、原則、特征、作用,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設立要件、歷史沿革、治理結構等相關事宜。
一、合作制及農民專業合作社概述
(一)合作制的概念及原則
“合作”的原意是指成員間的共同行動和協作行動。合作具有自愿性、自主性和互助性,是組織成員為了共同目的,互幫互助、聯合協作的一種經濟行為。按照2002年第90屆國際勞工大會通過的《合作社促進建議書》的界定,合作社是“自愿聯合起來的人們通過共同所有與民主控制的事業來滿足他們共同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的需求與目標的自治聯合體”。該建議書完全接受了國際合作社聯盟1995年通過的《關于合作社界定的聲明》所闡明的合作社界定標準,因而也確立了合作社界定的世界性標準。中國是國際合作社聯盟的成員,完全認可這一標準。在此基礎上,2006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下簡稱《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從而初步構建了我國的合作社法律體系,基本澄清了集體制和合作制的區別。
合作社,是一種合作制組織(簡稱合作制),系指勞動者在互助基礎上,自籌資金、共同經營、共同勞動并分享收益的自治經濟組織。其成員入社、退社自由,對合作社的債務承擔有限責任。合作社[18]是企業的一種類型,享有法人資格。我國目前以法律形式確立的合作制組織,其具體類型僅有農民專業合作社一種。
建立合作制應遵循的原則包括:自愿及開放原則、民主和平等原則、互助合作與服務原則、自治和獨立原則、資源共享及效益原則、共同發展與進步原則。
(二)合作制的特征與作用
1.合作制的特征
合作制抑或合作社具有以下特征:系現代企業制度的組成部分和現代企業的一種存在形式,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營利性經濟組織(企業),也是群眾性的社團組織(自治組織),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系與公司制企業的資合性組織或資合加人合性組織,以及與合伙企業的人合性組織相區別的又一種經濟組織類型,即勞合兼資合制性組織;其成員可以自愿加入和自愿退出,不同于公司制企業中出資人須遵循資本維持原則和合伙制企業中合伙人須遵循連帶責任原則的情形;其權屬關系清晰,組織利益同個人利害直接相關;實行以人數表決為主,資本表決為輔的表決決策機制。
2.合作社的作用
(1)可使弱者形成合力,產生規模效益。自由經濟條件下所適用的法則是“扶強不扶弱”,單個社員在市場中處于劣勢地位,與實力較強的客戶、同行等相比,常常處于事實上的不平等地位,缺乏話語權。如果大家聯合起來,將會實力大增,形成一定的規模效益。
(2)形成結構性優勢,建立內部合理分工機制。例如,將具有各種生產技能和經營特長的人員組合起來,形成一個經濟組織,就會產生單個主體所不具備的結構性優勢,發揮各自所長,實現合理分工,強化抗風險能力。
(3)能夠培育和提升社員的平等與民主意識,從而為社會的整體進步創造條件。合作制下,社員之間的地位平等,大家可充分表達各自的意愿。對于合作社的重大事務,設立民主決策的自治機制;對于日常經營管理事務,建立分工協作和監督制約機制。從而真正實現了合作制項下的平等與民主,為我國社會的整體進步打下堅實基礎。
(4)可創造區域性就業機會,有利于社區的繁榮與穩定。合作社自治組織的建立,將使許多處于不穩定狀態的自謀職業者步入較為固定的、可持續的創業或就業之列;隨著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與壯大,將會吸納更多的人員來就業或創業。同時,也會享受到國家更多的政策傾斜待遇。因此,合作社的發展會產生較大的協同作用和社會效益,造福一方。
(5)培養和吸引后備力量,可將人力資源轉換為人力資本,為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管理規范、氛圍融洽、制度健全的合作社,能夠鍛煉和提升其成員及工作人員的業務素養、歸宿感、使命感,也會吸引外部各色人才加入,進而為合作社的長遠與穩定運行奠定良好基礎,也為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具有一定實力的合作社,還為本社及社會培訓、輸送各種專業人才。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設立要件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簡介
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簡稱專業合作社或合作社),是典型的勞合兼資合制企業,系指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由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該項規定,排除了集體所有制在合作制中的陰影,確立了合作制的共有而非公有的產權屬性,也明確了專業合作社是合作制項下的經濟組織。但該法律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合作制情況。1950年7月,全國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屆代表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社法(草案)》。后因種種原因未成為法律。因缺乏法律依據,加之當時受“左”傾思潮的支配,合作制(合作化運動)誤入了集體化的歧途,最終導致合作制失敗,并致使農村供銷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組織也因此發生變異,嚴重背離合作制的宗旨和基本原則,從而陷入生存和發展的困境。
(二)專業合作社的設立要件
1.成員的主體范圍。合作社成員(出資人)包括農民[19]和其他公民,以及與專業合作社業務直接相關的單位(包括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不包括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單位)。此外,按照《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等規范,境外投資者不得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從事經營活動。
2.成員的數量及相關要求。成員(出資人)的人數應≥5。當成員人數>150人時,可設立成員代表大會。專業合作社中的農民成員須≥80%。其中,成員總數≤20的,單位成員為一個;成員總數>20的,單位成員不得>成員總數的5%[20]。
3.成員的出資方式,同《公司法》所規制的股東出資方式一致。
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其他現代企業的比較,見表2-3。
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其他現代企業的比較表(表2-3)
續表
(三)專業合作社的功能
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為其成員提供與農業生產經營相關的服務,業務范圍包括購買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經營有關的技術、培訓等服務。
三、專業合作社的治理結構
專業合作社成員大會為其權力機構,由全體成員組成;成員各享有一票基本表決權,同時出資額或業務量較大的成員,可享有附加表決權。但附加表決權總票數,不得大于成員基本表決權總票數的20%。合作社章程規制附加表決權的行使范圍。合作社由成員大會產生理事會成員、監事或監事會成員。理事會成員按照一人一票的方式產生理事長,理事長為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由監事會成員按照一人一票的方式產生執行監事。合作社理事長或理事會可根據成員大會決定聘用經理及財務人員。經理可依照章程或理事會決定,聘任其他人員。合作社理事長或理事可以兼任經理。但監事不得兼任理事長、經理和財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