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大唐史(修訂版)
- 劉翠清
- 2073字
- 2019-11-29 21:28:35
虛懷納諫尋良策
}blc}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blc}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blc}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blr}——(唐)李世民
貞觀之初,唐太宗廣納天下賢能,而對于天下大治,依然不得其法。太宗決定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尋治國良策。昭示聞諫之誠,倡導直諫;納諫方法得當,兼聽則明;注重納諫效果,擇善而從;完善制度措施,暢達言路。從此之后,大唐迅速崛起,天下大治。
在五千年的悠悠歷史長河之中,不乏賢能的君主,而歷史上納諫方面獲美談的帝王屈指可數。作為國家最高領導者,能做到長期納諫非常有難度。首先,既然能做領導,本就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對自己能力的自信,會導致難以虛心接受下屬的意見。其次,凡人都喜歡聽順耳的美言,能一直接受逆耳忠言就更加不易,而唐太宗在納諫方面可謂是其中一典范。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正月,唐太宗問魏徵:“君主如何做才能稱得上‘明’君,怎樣做才算是‘暗’君呢?”魏徵篤定地說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李世民聽罷茅塞頓開,對魏徵大加贊賞。曾經的隋帝國是那樣強大,卻在百姓們的打擊下土崩瓦解,歷史的教訓是唐太宗心中無法磨滅的烙印。有一次他教育諸皇子:要集思廣益,擇善而從,天下才能大治。應以史為鑒,切勿偏聽偏信,閉塞視聽。
貞觀年間,由于唐太宗大力倡導,敢于直言進諫的大臣頗多,最有名的當數魏徵,曾向太宗進諫達兩百多次。在貞觀年間,他與太宗可謂黃金搭檔,太宗視他為鏡,命他常年不離左右,他們二人的故事流芳千古,為天下美談。
登基之初,太宗親自主持了一場討論會,鼓勵群臣勇于發言,目的是尋一盡快“天下大治”的良方。群臣面面相覷,顯然對盡快讓天下大治信心不足,只有魏徵坦言:“天下大亂之后,人心思定,大治并非難事。只要我們上下齊心,實行德政,不出三年就能有顯著成效。”眾臣聽罷,以封德彝為代表的大臣對此嗤之以鼻,他認為,夏、商、周三朝,人心樸實可施仁政,自三朝以后,人心逐漸變壞,應用嚴刑峻法約束百姓。封德彝當著太宗的面鄙視魏徵:“魏徵是個書呆子,只會閉門造車,如果相信他的鬼話,必然天下大亂。”聽完封德彝的冷嘲熱諷,魏徵毫不猶豫舌戰群儒,他列舉歷代治亂興衰的例子,對他的觀點加以證明,還強調:“如果人民真的不再淳樸,那么我們早就成了妖魔鬼怪了,還談什么教化與不教化呢?”以封德彝為代表的眾臣被駁得啞口無言。于是,唐太宗采用魏徵的建議,制定了天下“大治”的決策,果不其然,不出幾年就取得了天下大定的大好局面。
魏徵
魏徵除了為朝廷出治國良策,還經常指正太宗的錯誤。唐初,因兵源不足,李世民決定應征不滿十八歲男子入伍。連發了幾道詔書都石沉大海,太宗對主管這方面的魏徵大為不滿。魏徵不慌不忙地說:“朝廷明文規定,未滿十八歲男子不能服兵役,如果非要應征,就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魏徵又指出免除百姓部分賦稅勞役的承諾還沒有兌現,長此以往將失信于民。太宗聽了覺得魏徵言之有理,于是收回成命。
到了貞觀中期,國家日益強盛,百姓安居樂業,一股歌功頌德之風也隨之而來,自皇帝往下開始膨脹。魏徵對此洞若觀火,他及時給太宗上了一道奏折即《十漸不克終書》,提醒太宗居安思危。太宗看完之后,無比認同,讓人把奏折抄在屏風上,隨時警示自己。
在太宗的鼓勵之下,朝廷上下,形成了敢于直言進諫的良好風氣。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洛陽乾元殿破敗不堪,李世民準備對其整修,作為自己東巡的行宮。唐太宗命張玄素主管此事,而張玄素對此事提出反對:“百姓剛從戰亂中走出來,又要大興土木,這等舉動與當年的秦始皇、隋煬帝有什么分別?”李世民聞言十分火大,他反問:“那么我和夏桀、商紂王相比又如何呢?”張玄素回答:“如果不停止工程,就跟他們一樣殘暴。”言語一出,每個字如驚雷,喚醒了太宗。于是太宗立刻停止修筑宮殿,并且表揚了張玄素。
在朝中大臣的帶動之下,地方官的膽子也“肥”了,他們也敢直接向皇帝提出批評意見。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又萌生出老房翻新的想法,想重修洛陽宮。此時一個小小的八品官把他給“教育”了,此人正是河南中牟縣丞皇甫德參,他指出:“興修宮殿勞民傷財;加重地方賦稅屬于盤剝百姓;宮人競相高綰頭發,奢靡成俗。”太宗看完奏折,十分震怒,對左右說:“此人難道真要朕不征發一人,不收取一斗租稅,宮人都沒有頭發,才如了他的意嗎?”于是打算將他定罪。魏徵見狀,立刻勸諫太宗:“自古臣下上書,大都言辭激烈,只有這樣才能打動君主的心。望陛下明察。”太宗冷靜了一會兒,覺得皇甫德參言之有理,下令賞賜二十匹絹。
唐太宗與魏徵這對君臣的故事,被人們津津樂道,與其說是魏徵成就了李世民,不如說是李世民成就了魏徵。只要天下還有李世民,新的“魏徵”將應運而生。正是因為唐太宗善于總結經驗教訓,虛心納諫,才成就了大唐的盛世輝煌。
知識鏈接 唐太宗的主要政績
知人善任,親賢臣,遠奸邪,公正清明;虛懷納諫,避免了不少錯誤;制定刑法方面,以輕代重,皇親國戚與民同罪;嚴懲貪官污吏;輕徭薄役,勸課農桑,發展生產;節儉自持,力戒奢淫,二十年風俗淳樸;修撰《貞觀氏族志》;實行開明民族政策,各少數民族稱他為“天可汗”。在他統治期間,大唐連年豐收、百姓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