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大唐史(修訂版)
- 劉翠清
- 1673字
- 2019-11-29 21:28:36
深入不毛剿突厥
}blc}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blc}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blr}——(唐)王昌齡《從行軍七首》(其四)
貞觀年間,唐太宗納天下人才,虛懷納諫,大唐逐漸富強。與此同時,唐太宗加緊練兵,提高與突厥人抗衡的本領,等待時機,攻擊東突厥。通過贏得與突厥的戰爭,大唐不僅奠定了中華霸主地位,還打通了西方絲綢之路。
渭水之盟后,東突厥發生了內部分裂,太宗見時機成熟,準備攻打東突厥。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東突厥將軍雅爾金和阿史那社爾率軍進擾河西。肅州守將張士貴和甘州守將張寶相互相統兵結成掎角之勢,堅壁清野,突厥騎兵難以攻克城池,最終只能垂頭喪氣回老家了。突厥人一無所獲,而李世民得到了出兵的借口。唐太宗任命兵部尚書李靖為主將,率領柴紹、薛萬徹、張公謹等十幾萬大軍,從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地進攻突厥,大軍兵分六路,全部聽從李靖調度。
對于這場戰爭,李靖下了一盤大棋,僅僅擊敗東突厥難以滿足他的胃口,他要將敵人連根拔起,以絕后患。經過李靖與眾將的精心策劃,決定采用“群豹捕羚羊”的戰法,頡利可汗將迎接一場來自唐軍的疾風驟雨。
次年正月,大將李靖親率三千鐵騎,孤軍深入突厥數萬人的陣地。李靖出其不意攻入敵營,嚇得敵軍驚慌失措,頡利斷定李靖定有大軍接應,于是率大軍倉皇逃竄。李靖成功地耍了頡利一把,率領鐵騎,一路風卷殘云攻破定襄,俘虜了在突厥避難的前朝蕭皇后和隋煬帝小孫子楊正道。
騎馬射箭的突厥騎兵
李靖用計將頡利手下大將收入麾下,頡利不敢逗留,繼續率部向陰山撤退,第一只豹攻擊完畢,在渾河邊,頡利又遇到了第二只豹——柴紹。突厥被柴紹的金河軍擊敗,又逃往白道。沒等頡利喘過氣來,又遇到了第三只豹——李。突厥倉皇應戰,李
率領通漠軍打敗敵軍,突厥五萬多人俯首請降,頡利聚攏殘兵敗將退屯鐵山。
頡利明白自己已不是唐軍對手,于是派執失思力為特使,到長安向唐太宗謝罪請降,想著他日元氣恢復再殺唐軍一個回馬槍。久經沙場的唐太宗將他的緩兵之計一眼看穿,將計就計,表面上答應使者的請求,派遣負責禮儀的唐儉撫慰突厥,隨后,命李靖帶兵暗中接應。
二月,此時的突厥主力已經退入陰山,李靖與李在白道會和,二人商議,突厥勢力龐大,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果任其逃走,再依附于西方部族,則后患無窮。于是二人擬訂計劃,準備犧牲唐儉等使臣,發動一場長途奔襲。于是李靖挑選一萬精銳騎兵,每人帶著二十天干糧,借著夜色直奔陰山。
月色下,將士的刀槍映著寒光,漫天飛舞的雪片打濕了鐵甲,大軍從雪地中疾馳而過。不一會兒,馬蹄的印記就不見了蹤跡。途中突然遇到千余個突厥的營帳,李靖三下五除二,將他們俘虜了隨軍隊繼續前行。
頡利見唐朝使者唐儉來了,以為敵人中了自己的“妙計”。當月初八,李靖派蘇定方為先鋒,帶領二百奇兵,借著大霧偷偷摸進頡利可汗的大營。行至頡利牙帳七里才被哨兵發現,蘇定方在數萬突厥的包圍之下,親率二百奇兵攻下了突厥頡利可汗的牙帳。頡利倉皇逃竄,可汗一跑,全軍大亂,被隨后趕到的李靖殺得潰不成軍,唐軍殲敵萬余人,俘獲敵方軍民十萬,繳獲各類物資無數。倉皇遁逃的頡利又先后遭到唐軍攻擊,被擒獲,東突厥徹底在地圖上消失。
捷報從陰山傳進長安,舉國上下一片歡騰。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大赦天下,在皇城順天門城樓舉行了隆重的凱旋儀式,歡迎李靖等一眾部將,對各位將士論功行賞。唐太宗與滿朝文武、嬪妃皇子們到凌煙閣舉行宴會慶賀勝利,宴會上皇帝彈奏琵琶,翩翩起舞,一直慶祝到深夜。
頡利可汗失敗后,突利可汗、突厥大將執失思力等都投降大唐。唐太宗并沒有殺頡利可汗,封他為歸義王、右衛大將軍,讓他在長安度過余生。
知識鏈接 突厥起源傳說
突厥文
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后被鄰國所滅。當時有一個十歲的小男孩,士兵將他砍去雙腳扔到荒草中。后來,小孩被一只母狼救去,長大以后與狼結合。鄰國國王聽說這小孩已長大,怕有后患,便派人將他殺了。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邊的山洞里。在那個山洞里,狼生下十個小男孩,他們逐漸長大成人,繁衍后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爾泰山一帶。阿爾泰山形似作戰時的頭盔,當地人稱其為突厥,所以他們就以突厥為族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