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大宋史(修訂版)
- 程曉南
- 7字
- 2019-11-29 20:19:39
第一章 太祖建朝
陳橋兵變趙匡胤和平奪權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趙匡胤《詠日》
后周太祖郭威
唐朝滅亡之后,中國開始了長達53年的“五代十國”亂世時期。這一時期,中原腹地群雄四起,軍閥割據。公元907年至959年,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朝代,并先后產生了南唐、前蜀、后蜀、吳越、楚、閩、南漢、南平和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史稱“五代十國”。在這五十多年里,中原地區動蕩不安,生靈涂炭,百姓飽受戰亂之苦。
公元951年,中原地區混亂的秩序開始發生變化。這一年的正月,后漢宰相郭威發動政變,建立后周政權,并立志結束亂世。后周太祖郭威登基之后,勤于政務,勵精圖治,使中原一帶的百姓過上了較為安定的生活。然而,954年,郭威英年早逝,其養子柴榮繼位,成為五代第一明君——后周世宗。
柴榮繼位后,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軍隊戰斗力,并著手統一天下。他先后發兵征服了后蜀的秦(今甘肅天水)、鳳(今陜西鳳縣東)、成(今甘肅成縣)和階(今甘肅武都)4個州,接著奪取南唐的淮南和江北14州。959年,柴榮北伐契丹,準備收復燕云十六州。途中,柴榮突染重病,只能班師回朝。
后周世宗柴榮
知識鏈接 燕云十六州
又稱“幽云十六州”“幽薊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區。“燕云”一名最早見于《宋史·地理志》,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云、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余的云、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936年,后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后唐河東節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晉國,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往后中原數個朝代都沒能夠完全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漢族政權感受威脅長達四百年。
柴榮病倒后,各地武裝勢力蠢蠢欲動。這讓柴榮很擔心。據說,在北伐途中,他曾見到一塊寫有讖語的木牌,曰:“點檢作天子。”這令他對手下的殿前都點檢心生疑忌。殿前都點檢是禁衛軍的最高將領,掌管禁衛軍中最精銳的部隊。當時,擔任殿前都點檢的是世宗的姐夫,也就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張永德。這時候,柴榮的兒子柴宗訓才7歲,而他自己則身染惡疾。為了防范皇族成員發動政變奪權,柴榮解除了張永德的軍職,任用與皇室沒有關聯且看上去忠誠厚道的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令其掌管禁衛軍大權,輔佐幼主。安排好這一切后,39歲的周世宗柴榮病逝。
趙匡胤又是什么人呢?
趙匡胤出生于洛陽夾馬營的一個官宦之家。其父趙弘殷原是后唐莊宗李存勖的將領。后唐被滅后,李存勖繼續在新王朝中擔任武將。趙匡胤也就在這種動蕩中長大。他自幼喜武厭文,深受父親影響,練就了高超的騎術和武藝。在19歲那年,他離開家鄉,獨自外出闖蕩,希望成就一番事業。兩年后,21歲的趙匡胤在河北鄴城投靠了后漢軍隊,開始了戎馬生涯。他驍勇善戰,很快得到柴榮的賞識,被任命為開封府馬直軍使(府屬騎兵指揮官)。951年,郭威建立后周之后,他追隨柴榮東征西討,屢建戰功。到953年,他因戰功卓越,被提拔為駐滑州(今河南滑縣東)軍隊的副指揮使。柴榮即位后,北漢對后周發動進攻,他隨柴榮前往迎戰。這一戰史稱高平之戰,趙匡胤與柴榮并肩作戰,果敢英勇,奠定了其政治地位。戰后,他被柴榮提拔為殿前都虞侯,成為禁衛軍的高級將領,并受命整頓禁衛軍。在他的整頓下,后周禁衛軍被組建成一支殿前勁旅。當時,張永德被任命為統軍首領,也就是殿前都點檢,而趙匡胤被提升為殿前都指揮使。
躋身禁衛軍高級將領后,趙匡胤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他以拜把子兄弟的方式聚攏了一批生死與共的死黨,號稱“義社十兄弟”,其中有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赟、李繼勛、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和楊光義,全都是手握兵權的高級將領。他還利用整頓禁軍的機會,在殿前諸軍中安插自己的心腹擔任各級將領,并結交其他的禁軍將領。南唐戰役后,他開始著意組建自己的智囊團。此時,趙匡胤的野心越來越大,而當時能與之抗衡的有兩股勢力,分別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張永德和郭威的外甥李重進。據后人猜測,當年柴榮在北伐途中見到的木牌便是趙匡胤用來陷害張永德的詭計。
病重的柴榮中計后,罷免了張永德,擢升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同時,將李重進派出京師,令其防守河東。柴榮原本以為是為年幼的兒子鋪路,不承想卻是為趙匡胤奪位稱帝掃除了障礙。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周恭帝柴宗訓繼位。此后的半年時間,趙匡胤及其心腹加緊活動,很快便將殿前司和侍衛司的高級將領都換成了自己的親信。960年正月初一,北方邊境傳來戰報,聲稱契丹與北漢聯兵入侵。輔佐柴宗訓的宰相范質和王溥等人驚慌失措,急令趙匡胤率領禁衛軍前去迎戰。次日,副都點檢慕容延釗便率領先頭部隊離開京師,并放出傳言:“將在出征之日,冊立點檢為天子。”頓時,京城里謠言四起,而后周朝廷卻被蒙在鼓里。正月初三,趙匡胤率領主力軍出發,并于當晚在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安營扎寨。
當時,一位自稱精通觀天象的軍官苗訓,在軍中傳言,號稱看到“日下復有一日”的天象,預示著改朝換代的“天命”。接著,軍中很快又有傳言:“主上年幼,我等出生入死為朝廷賣力,主上并不知道。點檢大人為人仗義,英武蓋世,不如先擁立點檢為天子,然后再北征。”這些言論在軍中傳播開來,將士們群情激昂。趙匡胤則將軍中諸事交給弟弟趙匡義和心腹謀士趙普打理,自己躲進營帳飲酒直至醉臥榻上。
營帳外,軍中都押衙李處耘、殿前都虞侯李漢超等將領與趙匡義、趙普等人商議,要擁立趙匡胤為帝。次日清晨,趙匡胤被呼喊聲吵醒,披衣出帳。眾將士則列隊高呼:“諸軍無主,愿策點檢為天子!”不等趙匡胤開口,有人便將預先準備好的黃袍罩在他身上。眾人則拜跪于地,山呼萬歲。這就是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
趙匡胤擺出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對眾將士說:“你們貪圖富貴,擁立我為天子,就必須聽我的命令,否則我不能應允。”眾將士紛紛表示遵從圣命。趙匡胤于是頒布了入京以后的軍紀。當天下午,趙匡胤率領部隊返回京師開封,一路上,軍容整齊,秋毫無犯。正月初五清晨,大軍抵達汴梁。留在京師的石守信、王審琦等人早已做好了內應準備,將城門控制住。趙匡胤大軍順利進城。守城的后周兵將見此情景,不敢輕舉妄動,只有侍衛副指揮使韓通欲集結部隊反擊。殿前司將領王彥升發現后,將其斬殺,并滅其滿門。之后,軍中再無人敢反對。
宋太祖趙匡胤
北宋東京城地圖
入城后,趙匡胤登上明德門,命令諸將士返回所屬軍營,自己也回到府邸。隨后,將領們挾持著宰相范質、王溥等后周要員前來見趙匡胤。趙匡胤見到他們,立即裝出為難的樣子,說自己是為將士們所迫,實則并無造反之心。軍中將領立即聲色俱厲地說:“我輩無主,今日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
范質、王溥等人見大勢已去,便對趙匡胤拱手稱臣。當日,周恭帝柴宗訓也宣布退位。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初五,趙匡胤登基稱帝。因他曾在宋州(治所位于河南商丘)擔任歸德軍節度使,故而改國號為“宋”,定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趙匡胤便是宋太祖。
北宋的建立,結束了動蕩不安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國歷史再次進入大一統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