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大宋史(修訂版)
- 程曉南
- 1196字
- 2019-11-29 20:19:39
前言
宋朝之前,是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是個歷史年代,那時候國家林立,朝代更替頻繁,算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政局大混亂。俗話說得好,亂久必治。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起大宋江山。
大宋朝分南北宋,先說北宋。
北宋時期算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被不少西方歷史學家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這段時間,儒學得到復興、文壇群星薈萃,如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晏殊、晏幾道、范仲淹、柳永、黃庭堅、周邦彥……無怪乎有人說“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大約得益于趙匡胤“重文抑武”的國策。但這么做卻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即軍事不強,面對北方遼和西夏,常年處于劣勢。“澶淵之盟”不過是緩解了北宋這方面的壓力,但是軍事上的松懈卻又直接導致了“靖康之恥”。金國攻占汴梁,宋徽宗與宋欽宗雙雙被俘,宋皇室只好南遷至杭州建都,北宋也到此結束。
其實很奇怪,北宋的科技是很先進的:火藥逐漸應用于戰爭,熱武器正是在北宋年間經由西亞各國傳播至歐洲的火藥制造工藝基礎上發展而來;指南針也是在北宋逐漸應用于航海,當時已掌握了利用天然磁體進行人工磁化的技術,人造磁鐵的磁性比天然磁體要穩定得多;雕版印刷術在北宋時飛速發展,廣泛被用來刻印書籍,當時的汴梁、臨安、建陽、眉山等,都是印刷業的中心。
文化、經濟、科技的大繁榮,卻難以彌補軍事上的軟弱,不可謂不是一件可悲的事。
北宋完了,還好尚有南宋。
“靖康之恥”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繼承大宋皇位,史稱南宋,后遷都臨安。南宋因為軍事力量較弱,只好通過“紹興和議”向金國稱臣納貢。后來金國曾幾度南征,但都未能消滅南宋;而南宋也有過數次北伐,卻也都無功而返,南宋和金國形成對峙局面,雙方以秦嶺—淮河為界。大名鼎鼎的岳飛便是這個時代的人物。當然,有岳飛,便有秦檜。南宋中后期奸相頻出,導致朝政糜爛腐敗。但是同一時間,處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開始崛起,成吉思汗鐵木真于1206年統一蒙古大草原,建立大蒙古國,隨后征服金國,又開始大舉入侵南宋。南宋軍民雖然拼死抵抗,但是1276年,南宋的都城臨安還是被攻占了。三年后,崖山海戰,南宋兵馬全軍覆滅,陸秀夫背著宋末帝趙昺跳海而死,十萬軍民追隨其后,一同投海殉國。不僅南宋滅亡了,其殘余勢力也一并灰飛煙滅。
人們都說“崖山之后,再無中國”,是什么意思呢?崖山之戰使得中國獨立發展的進程被打斷,曾經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科舉與世族相結合的官僚制度、開始受限的皇權、先進的政治制度等都一齊中斷了,反而文明相對落后的蒙古人建國開朝,并開始實行封閉、保守、輕視工商業以及更加集權的制度,并正式以程朱理學為科舉的主要內容和政府的官方思想。元朝雖然時間較短,但其影響卻極其深遠,導致之后推翻元朝建立起的明朝也走向了保守封閉的道路。所以不少外國的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
所以本書要講宋朝,便是為大家描述還屬于“古典意義中國”的那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