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大宋史(修訂版)
- 程曉南
- 2716字
- 2019-11-29 20:19:44
雍熙北伐宋廷轉攻為守
國土寥寥馬不嘶,白云深鎖五郎祠。
宋家世界空成夢,鐵棒常拈欲恨誰!
——釋鎮澄《清涼山志》
高梁河戰役之后,宋太宗一度將精力放在整頓內政上。在對外問題上,雖然采取了守勢,但宋太宗一直在做與遼國作戰的準備。在當時的形勢下,宋太宗打算通過聯合周邊各國共同攻擊遼國。最初,他想到的是東北地區受契丹控制的少數民族政權定安國。
定安國前身是渤海國,于927年被遼國所滅。渤海國遺民遂建立了新政權定安國,反抗契丹政權的統治和壓迫。981年,定安國國王烏玄明向宋太宗獻表,表示愿意聯合抗遼。但定安國距離宋朝路途遙遠,于是,宋太宗決定說服與宋朝保持朝貢關系的高麗國參戰。當時的高麗國已經征服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但由于高麗當時與東北地區的女真族關系緊張,正自顧不暇,擔心應戰后被女真族乘虛而入,于是沒有積極回應宋太宗的要求。
就在宋太宗積極備戰之時,遼景宗于982年親率將士越境南侵,雙方大戰于滿城(今屬河北保定),結果遼軍大敗。之后,遼景宗病逝,他12歲的兒子耶律隆緒繼位,為遼圣宗,其生母蕭太后總攝軍國政事。983年,遼國改國號為“大契丹”。
就在宋太宗以為可以緩口氣的時候,夏州(今陜西靖邊)留后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叛宋,并歸附契丹。979年,夏王李繼筠去世,其弟李繼捧繼位。982年,李繼捧因解決不了家族內部矛盾,便率族落首領投附宋朝,定居京師。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反對入宋,遂率心腹逃入地斤澤(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組織黨項諸部,并不斷侵擾宋朝邊境。984年,李繼遷率眾襲掠夏州王庭鎮(今內蒙古烏審旗西南)。宋朝派兵反擊,大敗李繼遷軍,俘獲其母妻,李繼遷本人突圍逃脫,之后在黃羊平(今內蒙古烏審旗西北)重整旗鼓。
984年,宋太宗改年號為“雍熙”。雍熙二年(985年)二月,李繼遷和其弟李繼沖再次赴夏州,假意投降,誘殺都巡檢使曹光實,襲據銀州,復破會州。宋軍反擊,李繼遷連連戰敗,于986年初歸附契丹,受到遼圣宗的款待,并將宗室之女封為公主嫁給他。有了契丹的支持,李繼遷有恃無恐,不斷襲擾宋朝西北邊境,屢屢得手。這令宋太宗更加堅定了討伐遼國的決心。
985年,宋太宗遣使赴高麗國要求出兵協助,夾擊契丹。高麗王迫于情面表示愿意出兵相助,然而并沒有真正打算出兵參戰。得到高麗王的口頭承諾,加上國內戰略物資積聚充足,兵力休整充分,宋太宗認為這些足以對付一場大戰。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宋太宗調兵遣將,再次發動了對遼的大規模戰爭,史稱“雍熙北伐”。
宋太宗之所以貿然發動這場大規模戰爭,還緣于對遼國國內境況的錯誤判斷。此時的遼國,遼景宗去世,年幼的遼圣宗繼位,其母后專政,并“寵幸用事”。事實上,這完全是一個錯誤判斷。總攝軍政大權的蕭太后絕非等閑之輩,而是“習知軍政”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在攝政期間,她勵精圖治,選用漢人,開科取士,勸農桑、薄賦徭,內政修明,軍備嚴整,經濟文化高度發展,使遼國達到鼎盛時期。
知識鏈接 蕭太后
蕭太后,原名蕭綽(953—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機賜姓蕭氏,契丹族,遼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遼景宗繼位后,選為貴妃。保寧元年(969年)被冊封為皇后。保寧三年(971年)生遼圣宗耶律隆緒,后又生三子三女。乾亨四年(982年)遼景宗崩,遼圣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攝政。統和元年(983年)圣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承天皇太后。她攝政期間,遼國進入了歷史上統治中原二百年間最為鼎盛的輝煌時期。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蕭綽歸政于遼圣宗,不再攝政。同年十二月,病逝于行宮,享年五十七歲。次年,葬乾陵。
蕭太后
戰爭開始之后,宋太宗將宋軍分為三路。東路軍以太平軍節度使曹彬為主帥,率十萬宋軍主力分路而行,出雄州(今河北雄縣),向遼國南京進發,牽制遼軍主力;中路軍以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靖難軍節度使田重為統帥,自定州(今河北定縣)出飛狐口(今河北淶源)直取蔚州;西路軍以檢校太師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帥,統兵出雁門關,攻取關外諸州。待中、西兩路軍攻取各自目標后,再與東路軍會合,合圍南京。
三月,三路大軍相繼發兵,與遼軍交戰,宋軍進軍順利。四月,西路和中路軍繼續推進,節節勝利,連克遼國重鎮,盡收要害之地。但是,東路軍曹彬的部隊行進速度過快,進占涿州之后因糧草不濟而退守雄州。宋太宗聞訊大怒,命其速與米信會師,等待中西路軍會師。而此時,中西路軍頻頻傳來捷報,這讓戰績平平的東路軍將士更加求功心切,紛紛要求出戰。曹彬不得不率軍再度進攻涿州。途中,東路軍不斷遭到遼軍的襲擊,宋軍將士忙于防御,疲憊不堪,從雄州到涿州僅百余里路程,卻走了二十多天。待曹彬率軍到達涿州時,蕭太后母子已經親率援軍駐扎城下。曹彬知道難以取勝,便連忙退兵。這時,主帥耶律休哥已補充了精銳的援軍,全力追擊宋軍。
五月,兩軍激戰于岐溝關(今河北淶水東),宋軍以糧車環繞自衛,不敵遼軍的進攻。曹彬與米信趁夜色率軍突圍,渡拒馬河時遭到遼軍追擊,死傷無數。東路軍的失利使得宋太宗的北伐戰略難以實現。于是,宋太宗急令曹彬等撤回東京(今河南開封),中路軍退守定州,西路軍退回代州。
七月,契丹耶律斜軫率十萬重兵反擊,大敗宋軍于五臺(今山西五臺縣),宋軍死傷數萬,遼國奪回蔚州。接著,耶律斜軫一鼓作氣,連克飛狐、渾源和應州,宋軍棄城而逃,耶律斜軫又乘勝入寰州,殺守城吏卒千余人。
西路軍接到宋太宗指令,全力掩護寰、朔、云、應四州居民遷至內地。耶律斜軫兵力強盛,西路軍副帥楊業建議避開敵軍主力,但監軍王銑卻逼迫他與遼軍正面交鋒,主帥潘美則不表明態度,楊業只好率軍出戰。當楊業率軍與耶律斜軫大軍浴血奮戰,退至陳家谷口時,潘美與王銑卻背棄增援承諾,率軍逃走。楊業無路可退,隨即掉轉馬頭,率領將士再次沖向遼軍。最后,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其子楊延玉陣亡,楊業中箭被俘,后絕食而亡。
遼軍在岐溝關與陳家谷兩次戰役中大獲全勝,宋軍邊境大震,云、應、朔諸州將吏都棄城而逃,三州疆土盡歸遼國。
十一月,稍作休整的遼軍再次大舉攻宋,以報復宋朝的“雍熙北伐”。遼軍以耶律休哥為前鋒,遼圣宗和蕭太后親率十萬精兵南下,直撲瀛洲(今河北河間)。瀛洲部署劉廷讓帶兵十萬迎戰,在無后援的情況下,被遼軍大敗,死者數萬,劉廷讓僅帶數騎逃脫。遼軍乘勝南攻,橫掃代州、邢州、深州(今河北深縣南)、祁州(今河北安國)、德州(今山東陵縣),大肆搶掠,滿載而歸。
雍熙北伐
知識點思考 “雍熙北伐”對宋朝產生了什么影響?
“雍熙北伐”是宋遼之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也是宋太宗為收復燕云十六州做出的最后努力,最后以宋軍慘敗而告終。此次戰役不僅使宋朝失去了多年努力收復的州郡,損兵折將,還使宋朝君臣滋生了恐遼心理,對后世宋朝君主的投降政策產生了消極影響。此次戰役之后,宋廷對遼戰略由攻勢轉為守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