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大宋史(修訂版)
- 程曉南
- 1735字
- 2019-11-29 20:19:42
壯志未酬千古疑案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煜《烏夜啼·相見歡》
開寶九年(976年)八月,趙匡胤再度發兵進攻北漢。這一次,宋軍兵分五路,出擊石州(今山西離石)、汾州(今山西汾陽)、遼州(今山西左權)以及忻州(今山西忻縣)、代州(今山西代縣),分進合擊,圍攻太原。
同年九月,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黨進依詔前進,連敗北漢軍,兵臨太原城下。趙匡胤又命忻、代行營都監郭進等人率兵分攻忻、代、汾、沁等州。宋軍所向披靡,大破北漢軍。十月,黨進乘勝追擊,再克北漢軍于太原城北。
面臨宋軍大軍壓境,北漢主劉繼元緊急向遼求援。遼景宗耶律賢派遣大將耶律沙、冀王耶律敵烈率軍南下,進擊宋軍。此時,宋軍不僅要征戰北漢軍,還要應對剽悍驍勇的遼軍。趙匡胤卻在此時溘然薨世。其弟晉王趙光義繼位,史稱宋太宗。隨即,宋太宗以國喪下令罷兵。至此,趙匡胤三次舉兵進攻太原,欲滅北漢終未如愿,留下壯志未酬之憾。不過,這三次北伐極大地消耗了北漢實力,為宋太宗后來攻取北漢打下了基礎。
趙匡胤的溘然長逝不僅給宋朝帶來了震動,還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疑案。
十月十九日夜,是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趙匡胤召見其弟、時任開封府尹的晉王趙光義入宮。趙光義入宮后,趙匡胤屏退宮女與宦臣,與其酌酒對飲議事。兩人具體說了什么,則無人知曉,成為后世之謎。在搖曳的燭影中,只見趙匡胤手持柱斧(一種鎮紙文具,玉或水晶制)戳地,并發出“嚓嚓”的聲響,口中大喊:“好做,好做。”隨后,趙光義起身告辭,趙匡胤則解衣就寢。凌晨四更時,宮人發現趙匡胤已經駕崩。這就是至今令人費解的“燭影斧聲”千古疑案。
趙光義
趙匡胤死后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讓他的死變得更加疑霧重重。
趙匡胤駕崩的消息傳出后,宋皇后大驚失色,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前去召四皇子秦王趙德芳(時任貴州防御使)入宮??墒牵趵^恩沒有奉命去召趙德芳,而是直接奔向晉王趙光義的府邸。此時,趙光義的心腹程德玄已經在門口等待。王繼恩雖然對此有點意外,卻沒說什么,而是急忙求見趙光義報告趙匡胤駕崩的消息。
此時已是凌晨,趙光義并沒有休息,仿佛也在等待他們。王繼恩見到趙光義之后,立即向他報告太祖駕崩之事。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決,聲稱要與家人商議一下。王繼恩則催促:“時間一長,恐怕被別人搶先了。”于是,三人冒著風雪趕往宮中。到皇宮殿外,王繼恩請趙光義在外稍候,自己前去通報。程德玄卻說:“直接進去,有什么可等的。”便與趙光義直接進入殿內。
宋皇后得知王繼恩回來,便問秦王可到?王繼恩回答:“晉王到了?!彼位屎笠娳w光義進到殿內,頓感愕然。但是,她很快就反應過來,對趙光義哭道:“我們母子性命就托付于官家了?!壁w光義也邊流淚邊說:“共保富貴,不用擔心。”十月二十一日,趙光義宣布登基。宋太祖趙匡胤死得蹊蹺離奇,而宋朝官方編纂的國史和實錄對此事也略而不載。于是,就有了宋太宗毒死宋太祖的傳言。然而,內幕究竟為何,卻已成千古難解之謎。
宋太祖趙匡胤以武將身份奪取天子,掌朝16年。在這16年中,他為后代定下了“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這種“揚文抑武”“文武分途”的治國方略,改變了五代以來的尚武遺風,穩定了政權,解除了武將擁兵自重的潛在危機。在“興文教、重文治”的大政方針下,科舉成為朝廷選拔文人的重要途徑。為此,趙匡胤在975年打破慣例,召集省試合格者入宮,親自對他們進行最終一輪的考核,此舉被稱為殿試。這種方式有效地防止了唐末以來科舉考試中的舞弊行為和不公正事件的發生。趙匡胤還廢除“公薦”,以避免請托現象再度泛濫。
知識鏈接 士大夫
士大夫是古代中國、朝鮮、越南、琉球對于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統稱。官員選拔制度(科舉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證。他們既是國家政治的直接參與者,同時又是社會上層文化、藝術的創造者、傳承者。至于“士人”,一般是指沒有官銜、介乎官民之間的讀書人。
宋太祖的重用文臣的治國方略,提高了文人士大夫的社會地位。他們開始熱衷于入仕做官,為朝廷效命。962年,宋太祖還在太廟寢殿的夾室中立下一座誓碑,其中一條就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提醒自己對文臣要寬容、重視。與此同時,民間社會也形成了“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針”的風尚,足見“重文抑武”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