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上古史(修訂版)
- 班惠英
- 2321字
- 2019-11-29 20:29:20
有巢氏結廬避獸
詞云太古萬萬古,民性甚野無風期。
夜棲止與禽獸雜,獨自構架縱橫枝。
因而稱曰有巢氏,民共敬貴如君師。
——陸龜蒙《江湖散人歌》
有巢氏雕像
神不是萬能的,至少有巢氏不是。那么誰是有巢氏,他又有些什么本領呢?
有巢氏號曰“大巢氏”,說“大”,其實是個尊稱,以示敬意。“氏”的本義則是“神祇”,所謂的“五氏”,即五個神祇。其中第一個出現的便是有巢氏。
有巢氏最大的功績,自然是因為“巢”。三皇之后,世界雖然安穩,但人類的生活依舊艱難。食物最主要的來源還在于采集,但是樹上的果實終究會被摘完,而冬天又沒有果實,于是他們不得不進步,發展到漁獵階段。吃的雖然有,但“住”依然是個大問題。
知識鏈接 中國神話中的“三皇”和“五氏”
中國的神話系統其實很亂,諸如大家熟知的道教體系、佛教體系等,硬要理出一個級別的話,只能以各自神話中其自身出現的早晚而論(并非這個神話出現的早晚)。
那么首先出現的自然應該是盤古,因為是他劈開(一說是撐開)了天地,最后還身化了萬物。
其次當是“三皇”。至于三皇到底是哪三個,歷來有不同版本,如果以客觀的角度,或者說最不會引起歧義和誤解的說法,“三皇”所指即天皇、地皇、人皇(或泰皇)。
“三皇”之后便是“五氏”。這里所謂的“氏”,其實是“神祇”,即神性比三皇少些的神。因為“五氏”相比“三皇”而言更為具體,名稱的爭議故而也較少。他們的名稱分別為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和神農氏。
對于這個問題,中國古代的學者們認為,人們在最初曾經歷過一段巢居,或者說樹居的時代,即有巢氏時代。這其實只是古代學者的猜想,但不無道理,而且根據人類進化的歷史來看,非常合理,至少是符合社會發展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人自身的進化,即是從森林猿進化到平地猿,繼而再進化為直立人、智人之類。所以在幾百萬年前,大約剛剛從猿界脫離出來的人類,還保存有不少猿類的本能和外貌特征,加上當時的環境,到處都是猛獸,人想要有效地保護自己,就必須想辦法避開群獸,而最好的辦法之一便是離地而居,大樹成為不二選擇。在高大的樹上架屋而住,對于最早的人類來說,應該不存在什么難度。
只是,這種依附于生長植物上的,并用植物枝干搭構而成的“居室”,在幾百萬年的風雨之后,想必留不下什么真正的實物痕跡,所以考古學根本無從考察到其原貌。但是想要弄清一個事情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種。就國外某些叢林民族的資料來看,比如幾個世紀前的印度,有一個居住在薩姆地區的后進民族,便依然存在著樹居的習俗。這種現象表明,在人類的住居生活史中,巢居習俗肯定是存在過的。而中國境內的古代人類,也必然有過這樣的巢居習俗。
結合我們已探知的古人類遺址,所謂的巢居習俗,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便在我國境內流行起來,這或許正是云南元謀人、山西西侯度人、陜西藍田人等遺址均未發現明顯的洞穴居址的原因——當時的人都住在樹上。
這過程中必然是有個圣人,為了讓人們躲避地面上的洪水與野獸,于是以大智慧開創了巢居技術,并將此方法教給了民眾,這才出現了原始的房屋。后來則隨著建筑技術的進步,人們終于將樹上的“巢”搬到了地面,這才成為“房”。
這種理論,最著名的一種說法,應該是出自先秦的《莊子·盜跖》,其文有言:“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構木為巢
而《韓非子·五蠹》中也有類似記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
大約是根據這種說法,后人發揮想象,說有巢氏:“駕六龍,從日月,是曰古皇。龜龍效,圖書畀,于是文成而天下治。”又說其為政“授而弗惡,予而弗取,故天下之民皈仁焉。其及末也,有禮臣而貴,仕之專而不享。欲削之權,懼而生變,有巢氏遂亡”。
先是將其神化,后來則又說他滅于亂臣。現在看來,就連“王天下”這種說法也純屬胡謅。一來巢居時代的開啟怎么是僅僅因為一個人?既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的集體創造,那么以怎樣的形式來“王天下”?二來,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國家、天下的概念,所以更談不上什么“王天下”了。
因為純屬臆測虛構,所以才會有爭議。比如有巢氏“王天下”的時間長短,《春秋緯命歷序》(漢朝)說他“傳二世”,而《通志·三皇紀第一》(南宋)則說他有“百余代”。數據相差如此之遠,大約便可知道其中玄妙了。
如今的樹屋
雖然有巢氏并沒有“王天下”,但因為巢居的普及,人們生活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既然住的變好了,其他的方方面面也應該提升一下,再者民以食為天,首要當改善的自然便是食物的問題。那么怎么提升吃的品質呢?請看下篇:燧人氏鉆木結繩。
知識點思考 “有巢氏”這名字有什么奧秘?
關于這個問題,當今學者多有爭論,首先便是其來源。有人認為是后人追贈,即“有巢氏”這個稱號,是后世之人根據傳說而給“首創巢居”者追贈的榮譽性稱號,大約類似于因時代文化和祖先業績而立謚號的意味。為什么這么說呢?其實五帝之前(或者再早一些),人們根本就無名無姓,所謂的“有巢氏”“燧人氏”,當然就不可能是他們的自稱,而是后來人的“他稱”。正如“倉頡”便是創造文字的,“神農”便是首創農業的,其實都是指代一個氏族,其特別的個人,則是無法考證的。
既然這個問題無法考證,那我們就從人類歷史文化演進的視角再來看一下。如有巢氏結廬避獸的傳說,按照國學大師錢穆的看法,其實極富理性,而且接近事實,并非如其他民族追述古史時那么充滿神話氣味。比如有巢氏代表巢居時期,燧人氏代表熟食時期,庖犧氏代表畜牧時期,神農氏代表耕稼時期。而這種名號,并非古早有之,而純屬后人想象。雖然如此,卻又和人類歷史文化演進的階段先后符合,讓人不得不感嘆古代學者這種清明又合理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