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教育考試

人們在何時創辦了學校

我國古代教育機構的分類與設置和今天還是有著很大不同的。

由于我國文字形成年代較早,促進了文字方面的學習和教授活動的開展。這時教學的場所叫作“成均”,也是我國最早的學校形式。

奴隸制時期,夏、商、周分別出現了“?!焙汀扳浴薄ⅰ皩W”和“序”。西周時期,教育機構已經分類為“國學”和“鄉學”,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教育機構。這時的國學分為大學和小學,而鄉學則沒有大學層次。從最基本的“塾”畢業之后就可以升學至校、庠、序,而校、庠、序的學生畢業后可以進入國學中的大學深造。

春秋時期開始,私學盛行。而私學又分為純粹的個人辦學和地方官府辦學。加之后期朝代不斷加強對私學的控制,以便掌控民眾的思想,以至于我國歷史上私學的辦學形式層出不窮。

后來漢朝興起的“太學”,唐代的“國子監”,都可以劃分到“國學”里面。

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大學了嗎

一般認為,太學是我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大學。但在太學之前,我國歷史上已經出現過一所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大學”,這就是稷下學宮。

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齊國的田氏取代之前的統治者姜氏(姜子牙后裔),得到了國家政權,史稱“田氏代齊”。史書載齊桓公在都城臨淄西稷門處設立學宮,“以大夫之號”招攬賢人。一方面為政治服務,另一方面培養齊國人才。

稷下學宮在齊威王和宣王時期發展到了鼎盛,曾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幾乎各個學派,匯集的天下賢士多達千人,其中著名的學者有孟子、淳于髡、鄒衍、田駢、慎到、申不害、接予、季真、環淵、彭蒙、尹文、田巴、兒說、魯仲連、鄒爽、荀子等。其中荀子更是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也就是最高管理者。

教學方面,學宮有著獨特的“游學”教學方式,類似現代的“雙選”,保證了師生雙方的自由。當時的學宮已經有了完備的管理體制,《弟子職》為學宮的學生守則。

稷下學宮“兼容并包”的思想,使之成為當時“百家爭鳴”的絕對中心。后齊國為秦所滅,稷下學宮的生命也宣告結束。

國子監是太學的一種嗎

北京國子監

大致來講,古時候的“太學”基本上就相當于今天的大學。

西漢早期,黃老之學盛行,只有私家教學,沒有政府設立的傳授學術的學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在長安建立太學。宋徽宗在位時,興建辟雍作為外學,外學與太學共招生3800人,宋徽宗同時廢除科舉,人才皆從學校選拔,太學達到極盛時期。

西晉時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專設了國子學,形成了貴族與下層士人分途教育,國子學、太學并立的雙軌制。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南京設國子學,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為國子監,國子監內設太學;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又在北京設國子監,因此有南、北兩監。清朝設立國子監。所以,隋代設國子監以后,有些時期在國子監內設太學,有些時期無太學。

“國子學”設立的目的在于突出國家教育管理機構的功能,北齊稱之為“國子寺”。自隋朝開始稱為“國子監”。清末改革學制,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起新設學部,國子監并入學部,這就是國子監壽命的終結。

翰林院是官府還是學術機構

在我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知識分子群體。而自唐代開始設立的翰林院,則是各個朝代頂級知識分子云集的官方機構。

翰林體制萌芽于唐初。當時高祖李淵設立“別院”,收錄、供養有特別技能的人。到玄宗時期,“別院”中開始有“翰林待詔”一職,因此“別院”也更名為“翰林供奉”。

翰林院開始嶄露頭角是在開元二十六年,玄宗另設“翰林學士院”,養“翰林學士”以起草詔書,參與機要。安史之亂以后,太子仰仗翰林學士與宦官爭權,導致翰林學士地位大大提高,并在順宗時達到權力頂峰。但后因與宦官斗爭失敗而失勢。

科舉選拔出來的頂尖人才通常會入選翰林院,而翰林院因參與機要而仕途光明。

翰林院的衰落始于明成祖時期。其時內閣開始掌握機要,翰林院逐漸成為內閣的人才庫。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

在古代上學僅是有錢人的專利嗎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文明古國之一,文化和教育的歷史源遠流長。而私學的興盛,則是我國教育最大的特點之一。盡管如此,歷史上還是有少數時期,私學遭禁,“學在官府”。

商周時期,學校只存在于主管教育的官署之內,任課教師同時也是教育官員。這種學校當時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入學,普通庶民是無權進入學習的。這時期的教育發展受到制度和歷史條件的約束。

明朝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明世宗以私家書院“教授邪學”為理由,毀天下私家書院。翌年,以耗資為由再次清洗私學。這造成私學凋零,學員再次涌向官學。

到了清代,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明令禁止私創書院。此后官辦書院林立,私學逐漸被束縛至啟蒙教育領域,一直到清朝結束。

鄉試、會試和殿試都是干嗎的

鄉試、會試和殿試是明清兩代特有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在鄉試之前還有更初級的篩選考試,但正式的科舉流程是從鄉試開始的。

鄉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一般在當年的秋季舉行,因此又被稱為“秋闈”;考生鄉試過關后,被稱為“舉人”。舉人在次年春天參加禮部舉行的會試。會試又分初試和復試,因定在春天舉行,因此也被稱為“春闈”。會試的通過者叫作“貢士”,取“進貢給皇帝的士”之意。殿試就是上殿考試,內容各時期不盡相同,有時會進行策問。殿試通過者按成績高低分三檔,因此又稱“三甲”??梢姽艜r的“三甲”和今天的“三甲”,在表意方面不盡相同。

三甲中的第一甲只有3人,就是人們熟知的“狀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人數不等,分別稱“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二甲第一名稱“傳臚”,三甲第一名在某些時期也稱傳臚。殿試之后,一甲和傳臚直接入翰林院就職,其余進士則統一進行“朝考”,優勝者有進入翰林院的機會,其余者各安官職。

八股取士從來就是不好的嗎

科舉制度發展到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開始對文體有了明確要求。到成化年間,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即用排偶文體闡發經義,也就是后世所說的“八股文體”。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數,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它發源于北宋的“經義”。經義作為宋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以經書中的文句命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宋代的經義雖無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這點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雛形。經義后來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分,到明初時期形成了后來的“八股文體”。

后人習慣用“八股取士”表達對明清科舉的反對,但實際上這并不精確。八股文風實際上只是一種制式和風格。就好像今天學生的作文等也都有特定的文體格式,這并不能說明什么。明清科舉最大的弊病在于給定文章的結論,扼殺了考生的思想。以至于考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對文體本身的精益求精上。這使“八股文體”成了科舉制度的替罪羊。

舉人和進士哪個難獲得

舉人和進士都是“學而優則仕”的典型代表,而且兩者之間也頗有聯系。但兩者所指并不相同。

舉人的由來要比進士早很多,可以追溯到西漢初年劉邦下詔求賢,并隨之開創的選官“察舉制”。漢代的舉人是不需要經過后世的一般系統的考試的。地方上選取舉人的標準,西漢側重選拔賢良,而東漢重在推舉孝廉。這時的“舉人”,只要在皇帝的“策問”中合格,便可出任不同官職。

科舉制度建立以后,想擁有“舉人身份”就要經過各種考試。唐宋時期把通過地方舉辦的“解試”而被推薦參加尚書省舉辦的進士考試的人稱為“舉人”。這時“舉人”和“進士”兩個概念第一次交叉。

明清兩代,舉人用來指代通過了當時的“三級”科考最低一級“鄉試”的考生。而擁有舉人資格后,還要經過會試和殿試,通過皇帝的策問合格,才算是有了“進士”的身份。

因此,可以看出,從唐宋到明清,舉人的身份沒有什么變化,但進士的身份卻有了飛躍性的提高。

真有古稀之年的人去考秀才嗎

我國歷史上,科舉制度自誕生開始,不斷發展,到了明、清兩代達到鼎盛。與此同時,科考之路也變得異常煩瑣,尤其是最低一級的“鄉試”之前的考試,較之前代復雜了很多。

明、清兩代,功名之路上最初級的考生是“生員”,也就是現代人們口中的秀才。通俗地講,秀才就是通過當時官辦學校入學考試的人。即便是這些學校的入學考試,也依次有“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通過了縣試和府試的考生稱為“童生”,通過院試的考生才算有了“生員”的資格,算是有了最低級的“功名”,有了朝廷賜予的某些菲薄的特權。

接下來,童生可以進入官辦學校學習,繼而參與學?!班l試”考試資格的選拔。實際上,秀才中很多人連參與“鄉試”的資格都拿不到。而白發蒼蒼仍是童生,連秀才身份都拿不到的人也是比比皆是,因此,古稀之年考秀才也是可能存在的。

武官也有科舉嗎

人們常說的“科舉”一般都是指文官科舉。不過早在唐武則天時期,武官科考就已經開始了。

長安二年(公元702年),在武則天的授命下,兵部主持武舉考試。當時的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合格者授予武官職位。到了宋代,武舉不只考武技,還測驗軍事策略方面的知識,如孫吳兵法(孫子、吳起)等。這種制度在明朝時被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把軍事謀略置于個人技術之上??忌绻诖鸩叩墓P試中不及格,便不能參加武試。

不過宋朝之前并沒有“武狀元”的頭銜。第一個武狀元是宋神宗時期的福建人薛奕,他后來在與西夏作戰的時候戰死。歷史上著名的由武舉出身的武將有唐代的郭子儀、北宋的徐徽言(文進士出身,后棄文習武,徽宗授武狀元)等。

到了清朝,由于清朝統治者出身于游牧民族,善于騎射,因此對武舉的重視程度大大超過明代。因此,清代的武舉制度也最為系統化,參照文舉,形成了“童、鄉、會、殿”四級考試流程,每三年舉行一次。殿試通過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職。

連中三元的人有多厲害

古代狀元匾額

古代科舉考試的結果都是通過正式榜文昭告世人,而榜文的代表顏色一致都是“金色”,所以科考榜文又稱“金榜”。

由于歷代榜文只有通過者的名單,因此“榜上有名”或者“金榜題名”就代表該考生通過了這次考試。當然,由于科舉考試是分階段的,某一次的榜上有名倒不一定會使該考生功成名就。

歷代的榜文也有所不同。唐代的進士科又分甲、乙兩類,因此分甲、乙兩榜貼出;清代的甲榜是進士榜,而乙榜則是舉人榜。當然,除了這些標準榜之外,各朝代往往還有一些增補榜,多是臨時的,或者附加的,如宋朝的龍飛榜。清朝設有滿榜,與漢榜分開。

在科舉的不同階段,都會有各自的榜文,上面對通過考生的成績也列出了名次。明清鄉試第一名又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而同一輪科舉如果有考生在三級考試中都是第一名,也就同時擁有了這三個頭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連中三元”。

古代的“學碩博”是什么人

我國現代高等教育最主要的三個學位“學士、碩士、博士”的名稱來歷是有一定歷史淵源的。事實上,這三個稱謂自古有之,當然和今天的意義是大不相同了。

歷史上“學士”的說法最早出現在周代。當時人們把在官學讀書的貴族子弟稱為“學士”。魏晉以后,學士用來代指朝廷中以文學技藝的長處供職的人。事實上不論是唐朝的各種“學士”,還是清朝的“大學士”,都是當代的重臣級別。

而碩士的說法初見于《五代史》,“前后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宋代著名散文家曾鞏在《與杜相公書》中寫道:“當今內自京師,外至巖野,宿師碩士,杰立相望。”可見,碩士在古代通常是指那些德高望重,博學多才的人。古代常用相似于碩士的“碩老”“碩儒”來稱呼那些博學之士。

博士在我國古代是個官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秦始皇時,有博士70人。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睋稘h書·成帝紀》記載,任博士必須是“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到了東漢,任博士還必須經過考試。只有精通《周易》《書》《孝經》《論語》的人,才能被舉為博士。

名落孫山就是落榜嗎

現代人們常用的關于考試的成語,除了“榜上有名”之外,就是與之相對的“名落孫山”了。然而盡管人們經常引用這個成語,大致知道它代表的意思,卻不一定知其所以然。為了避免出現“那個人的名字落在山下邊了,名次太靠后”這種認識,探究一下“孫山”背后的典故還是有必要的。

宋朝范公偁的《過庭錄》里提到過這樣一則故事:“吳國有一人叫孫山,是個說話詼諧風趣的才子。孫山去別的城參加科舉,同鄉人托孫山帶兒子一同前往。最后同鄉人的兒子未被錄取,而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仍榜上有名,孫山先回到故鄉。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孫山說:“中舉人的名單上最后一名是孫山,您的兒子排在我后面呢?!?/p>

這就是成語“名落孫山”的出處了。不過,名落孫山不要緊,別灰心,再接再厲,總有一天會金榜題名的。

榜眼到底是第二名還是第三名

在科舉前三名“三鼎甲”的美稱之中,狀元很好理解,就是榜文之首,表第一名的意思;而第三名首出處無從可考,只知道是源自唐代進士及第后,慶典中游園摘花的活動。而第二名“榜眼”的稱呼,頗具玩味之意。

在歷史上,宋代科舉制度最引人興趣的特征之一,是往往用豐富多彩的詞匯來代替比較枯燥無味的制度術語。另外,是在某些場合、環境里,用通俗易懂的考試術語來強調成功的榮耀。而“榜眼”的由來就很有這種韻味。

清代待試圖

據《稱謂錄》記載:“榜眼名目,始于北宋。古者原以第二、第三兩名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為榜眼。后以第三為探花,遂專以第二為榜眼?!币馑季褪钦f,科考之后發布的成績榜單上,第二名和第三名并排寫在整體榜文的眉目位置,遠遠看去,就好像榜單的眼睛一樣。因此,古人就把第二名和第三名統稱為“榜眼”。而從北宋開始,由于第三名有“探花”的專稱,榜眼就開始僅指第二名了。

書館和經館教授的內容有什么不同

我國歷史上的“書館”指各種中小級別的民間和半官方學校,但在和“經館”并存的時期,“書館”則特指比“經館”低一級的學校。如漢代的私學可以分為初高兩級,初級稱書館,而高級則稱為經館。

書館的教學內容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先是識字和算術,采用學者編著的識字和算術課本。在有了基本的閱讀和計算能力之后,則進行基礎的儒家經典學習。

經館就要高級很多。由于漢代重視經學,經學一度成為做官的唯一途徑。因此,青年對此趨之若鶩。經學大師往往開立經館,又稱“精舍”。名聲大的經學者的經館常常容納不下希望來學習的學生,因此后來又分化出“授業弟子”和“著錄弟子”,前者參加制度化的面授,而后者只能臨時請教。

古代也有神童班嗎

清代留學美國的幼童

我國現代高等教育有“少年班”的存在,其中的學生都被稱為“神童”。古時候也有神童的存在,同樣被傳為美談,但古今對待神童的方式,還是大有不同的。

不同于今天將“神童”送入高等學校繼續深造的方式,古人的神童被認可后一般直接“上崗”。

古代針對“神童”的選拔自漢代始?!段墨I通考》卷三十五《選舉考》記載:“漢法:孝廉試經者拜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眱和坏┍慌e為童子郎,即可為官,成績優異的還可任尚書、御史等官職。漢代察舉制施行后,專門設立了童子科,用于在全國范圍內選拔“神童”入仕。到了唐代,科舉的制科中設立了童子科。童子科考有自己獨立的考試內容,通過者隨即拜官,優秀者可得進士出身。但從唐后期開始,各地逐漸濫舉神童,使得“童子科”幾經罷復,不斷改制。

“童子科”發展到金朝,已經有人建議“童子科”錄而不用,讓神童們繼續學習;到了明朝,這種制度正式實施,這就和現代的少年班更加接近了。

古代的閱卷保密制度是怎樣的

科舉制度在我國古代綿延了1500年,前人不斷探索,相關的各種細節都經過了仔細的推敲。現在考試常用的封名閱卷的方式也是借鑒了古人對科考設立的規定,用于防止閱卷過程中舞弊行為的發生。

科舉制度自隋代建立后不斷發展,舞弊現象也逐漸增多。宋太宗在位時開始對殿試的考卷實施糊名批閱;仁宗時期將糊名范圍擴大到省試和州試。糊名制實施之后,舞弊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一段時間之后,又有考生在試卷上書寫記號和暗語用于標識自己的身份,而且筆跡也可以成為追溯的線索。因此繼糊名之后,宋真宗趙恒下令設謄錄院,由書吏謄抄科考試卷,考官通過謄抄副本評卷,把考試封卷推向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以上就是科舉制度中封卷做法的由來。不過在此之前,武則天登基初年就已經提出了封卷的做法,只是并未實行。因此,封卷法的最早創造者應算是武則天。

古代已有學分制

一般人都會覺得像學分制這種比較“現代”的事物,應該是西方傳入中國的。但實際上我國歷史上很早就已經在實行學分制對學生進行能力評定。

明朝的國子監實行積分法,學生積分達標即可被授予官職。當時的國子監設“正義、崇志、廣義、修道、誠心、率性”六堂,并分初、中、高三個級別。高級實行學分制,若在一年內積分達到8分即為及格。而成績優異的學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提前畢業,破格錄用。清朝沿襲了這種體制,即月考一等給一分,二等半分,年終滿8分者為合格。

與明清兩代的學分制相比,宋朝時代的學分制就沒有那么明顯了,但是也可以劃歸到學分制的范疇內。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曾把太學分為外、內、上三舍。外舍升內舍和內舍升上舍都要考試。這些考試成績的評定,就分為上、中、下三等。操行和學業都是優者為上等,一優一平者為中等,兩種都是平者或一優一差者為下等。這便是當時學分制的形式。

我國學分制的正式確立是在民國時期。1931年,國民政府頒布了《學分制統一辦法》,通令全國學校一律采用學年兼學分制,并規定大學生4年需修滿132個學分才準予畢業。

大學士是大官還是大學問家

歷史劇中的“大學士”總給人地位很高的感覺,但也往往讓人產生“學士”和高官是怎樣聯系起來的疑惑。那么,“大學士”是怎樣當上“大官”的呢?

我國古代最早的大學士見于唐代。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唐置修文館(后改弦文館、昭文館)大學士,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集賢院大學士。元和年間,大學士由宰相兼任。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設立過崇賢館大學士,也是由宰相兼任。宋朝沿襲了這一職位。

“大學士”崗位的大規模爆發是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殺胡惟庸,廢丞相制,由皇權統領六部,讓中央處理事務的壓力大大增加,以至于不得不加設崗位,這就使各種“大學士”如雨后春筍般萌發出來?!睹魇贰ぢ毠僖弧份d:“十五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置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建文中,改大學士為學士?!?/p>

明成祖時期設立內閣,閣臣多為大學士。到了明仁宗時期,大學士地位已經非常之高,其中的“首輔”已經接近宰相的地位。到清朝,內閣地位被后來興起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和軍機處等削弱,大學士更多只是空有地位和影響,沒有多少實權。

古代學費比現在便宜嗎

我國歷史早期關于學費的記載不甚詳盡。只有關于孔子收取弟子“束脩”的說法。到了漢代,我國教育系統正式劃分為“官學”和“私學”兩類。

一般來講,歷朝歷代中央設立的學校大都不收取學費。不僅如此,如太學,其學生還享有免除徭役賦稅的待遇,無須繳納學費。明代國子監不但供給監生“飯補”,而且按季節發給衣服、被褥、冠履;逢年過節還有過節費;對有家室的學生甚至還會負責其妻兒的撫養費用,給沒有妻室的學生出錢,讓他們娶妻;監生回家探親,賜衣、賜金作為路費。

地方官學由各級地方政府舉辦,主要有府學、州學、縣學等,也多不收取學費。明代地方官學對廩生免除學費,并給予廩膳補助,只對“計劃外”的增廣生和附生收取很少學費。

私學分為三種類型:義塾、專館和散館。義塾由宗族組織創辦,有時會收取一定費用,但對本族窮苦人家多免費;專館是富人所建,按人均攤費用;散館收取學費,夠老師維持生計即可。

古代后期為什么私塾盛行

清代私塾

私塾是清代私學的主要形式,因其存在時間與現代最近,因此也是人們最為熟悉的古代教育機構。

私塾發源自西周的“塾”?!秾W記》追述西周的學制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碑敃r,學在官府,官師合一。塾的主持人是年老告歸的官員,負責在地方推行教化。

漢代教育機構“官”“私”分開,私塾被劃分到私學的范圍內。古人稱私塾為學塾、教館、書房、書屋、鄉塾、家塾等,學生既有兒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們把私塾分成蒙館和經館兩類。蒙館的學生由兒童組成,重在識字;經館的學生以成年人為主,大多忙于舉業。

宋朝以后,程朱理學大行其道,其對兒童實行“社會教化”的思想一方面促進了私塾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強了私塾“蒙學”教育的性質。以至于宋以后“私學”在各朝代不斷遭禁的時候,私塾以其“兒童”教育的角色而得到保全,并因科舉制度的不斷興盛和兒童教育關注度的提升而被廣泛接受。

古之書院今何在

岳麓書院

“書院”是唐宋時期開始出現的地方性教育機構,初為私辦,后來逐漸官方化。河南嵩陽書院、湖南岳麓書院、河南睢陽書院都是我國有名的書院。

嵩陽書院,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始于唐朝,興盛于北宋。一直到了清朝末年,興學堂以后書院制才被廢除。宋代理學的“洛學”創始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后,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

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朱洞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A上創建了岳麓書院。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在新政之議的呼聲中,延續了近千年的岳麓書院正式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后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范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湖南大學成立,以岳麓書院為一院,新建校舍為二院。它接續岳麓書院的文化教育千年之風,滄桑礪洗,弦歌不絕,因而被譽為“千年學府”。

應天書院即應天府書院、睢陽書院,其起源之早,規模之大,持續之久,人才之多,居各個書院之首。所以,《宋史》記載:“宋朝興學,始于商丘?!狈吨傺湍贻p時在應天書院求學,后又在應天書院任教,應天書院是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個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被尊為書院之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牛特旗| 章丘市| 岳阳县| 鲜城| 东山县| 郁南县| 稻城县| 龙州县| 铜山县| 延庆县| 银川市| 浦北县| 遂川县| 治多县| 合川市| 虹口区| 合水县| 宁安市| 庆云县| 潞城市| 安龙县| 桃源县| 娄烦县| 旬邑县| 灯塔市| 思南县| 淮南市| 江油市| 社旗县| 伽师县| 南召县| 大城县| 太康县| 宜兰县| 宜州市| 青河县| 通道| 台北市| 潼南县| 西峡县| 集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