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全知道
- 陳湘華
- 7216字
- 2019-11-29 20:30:33
生老病死
為什么古時稱女子懷孕為“身懷六甲”
自古以來,人們提到女人懷孕總是說“身懷六甲”。而關于“身懷六甲”的由來,說法其實很多。可是到目前為止人們還真的沒有找到可以確定的根源。
在所有說法中最有根據的一則是出自《隋書·經籍志三》中的《六甲貫胎書》:“謂婦女身懷胎兒。”傳說中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和甲戌六個甲日,是上天創造萬物的日子,同時也是婦女最易受孕的日子。因此女子懷孕又稱身懷六甲。
但天干地支體系作為古代計時手段,其“六甲日”受孕的說法是由后人附會的可能性很高。因此,又有“六丁為陰神,六甲為陽神”,六丁六甲象征男女的說法。因此“身懷六甲”本應是“身懷六丁六甲”,只是由于古代重男輕女,因此六丁逐漸被忽略掉了。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按照古人干支計時的排列方法,六甲即象征著所有的時辰。因此“身懷六甲”也可以指女人“身懷天下”。
借腹生子是怎么來的
古人的借腹生子叫“典妻”“承典婚”“借肚皮”等。與現在仍存在的借腹生子現象不同,古時是“借妻生子”,黃花閨女是不借給你的。
典妻的萌芽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當時稱為“質妻”或“雇妻”。對典當妻子的人來說,是質妻,對接納別人妻子一方是雇妻。典當一方把妻子交給對方,并換取一定數量的錢財;當他要把妻子贖回來的時候,再交還同樣數量的金錢就可以。這與典當的方式一致,因此才叫典妻。古代典妻和現代借腹的區別就在于,今天的借腹錢是歸屬女方,而古時的典妻錢則是歸女方丈夫所有。
宋朝時的典妻更加普遍。當時的典妻也發展出了長期和短期兩種。長的可達5~15年,短也有1~2年。古人把婦女的從一而終看得非常重,愿意典妻的家庭可以說大都是非常困苦的。是否典當其妻,通常由丈夫做主即可,無須妻子的同意。有些女性由于丈夫不在身邊,家庭收入無著,進行的“自典”,也就是自我典當,也是一種典妻的形式。
本命年有哪些說法和習慣
本命年就是十二年一遇的農歷屬相所在的年份,俗稱屬相年。在傳統習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認為是一個不吉利的年份,這種認識是出自道教的“太歲說”。道教的“太歲神”是值年神,也就是總管一歲之禍福吉兇的神明。太歲在所有值年神中素有年中天子之稱,世人不可沖犯。本命年犯太歲的,流年不利。
由于本命年的不利說法,民間通常把“本命年”也叫作“檻兒年”,就是說度過本命年如同邁過一道檻兒一樣。尤其是我國漢族北方各地,只要是當值本命年的時候,不論大人小孩都要系上紅絲帶,俗稱“扎紅”。另外,小孩還要穿紅背心、紅褲衩,人們認為這樣才能趨吉避兇、消災免禍。
因此,即便是今天,每逢春節,都可以見到市場上出售“吉祥帶”“吉祥結”等紅綢帶;而隨著風俗的演進,現代人還會選擇紅內褲、紅文胸、紅襪子之類一切可以“紅”的服飾。希望能夠借此消解災禍、化兇為吉。
為什么生男孩叫弄璋,生女孩叫弄瓦
很久很久之前,人們就已經把生男孩子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叫“弄瓦之喜”了。
“弄璋”和“弄瓦”都是典出《詩經·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其中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紡車上的零件。說生男孩弄璋、生女孩弄瓦,表現了古代對男女的不同希冀。
男弄璋,是希望男孩能有個大好的前程,登官入仕,富貴顯達;女弄瓦,是希望女孩長大后在持家方面能夠是個行家里手,能夠做好男人的賢內助。因此男女在弄璋、弄瓦上的區別顯示了古人重男輕女的思想。
為什么民間在小孩出生以后要發紅雞蛋表示慶賀
嬰戲圖
生兒育女是一件大喜事。為了慶賀這件喜事,主人家會在小孩出生后向親戚朋友乃至于鄰里贈送紅雞蛋,以表祝賀。那么主人為什么要發放紅雞蛋呢?這與上古一個傳說有關。
相傳奴隸制早期,北方的易水中游居住著商部落,創立商部落的首領叫契。正是他與紅雞蛋的風俗有關。傳說有一天,契的母親簡狄去水邊洗澡。她看見一只燕子在一棵大柳樹上下了一顆蛋,就過去把蛋吃掉了。一年以后,簡狄生下了契。契生得眉清目秀,深得眾人喜愛。這家人就煮了很多紅雞蛋分給各家,表示“同喜”。紅雞蛋象征著燕子蛋,人們希望能夠重現簡狄的好運。因此生孩子的家庭向外分發的雞蛋也格外受歡迎。
另外,人們通常也會選擇在辦滿月酒的時候向賓客發放紅雞蛋。
孩子出生后第三天家里人都要做哪些事
新生兒出生后第三天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日子。在這一天新生兒的父母比較忙,他們要進行射天地四方、接子、洗三、拜床母等活動。
“射天地四方”語出《禮記·射義》,“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飯食之謂也”。這說的是,男孩出生三天后,由父母抱出門(接子),然后用弓箭射向各個方向。這種活動是祝愿孩子以后志存高遠。因此,此禮對男孩有效,對女孩則不采用。
“洗三朝”又稱“洗三”,自唐代開始流行。就是在孩子降生第三天用艾熬水,把孩子放在這種水中洗浴。而前來祝賀的親友們按照各自的心意會往澡盆中放置各種具有象征意義的物品。如棗、栗象征早生子女;蓮子象征早生貴子等。這種活動又叫“添盆”。
我國古代有“胎教”嗎
很多人認為胎教是一種很現代的、很科學的教育方式,因此懷疑是從國外傳到國內的。其實我國胎教的歷史源遠流長,甚至可以追溯到奴隸制中期。
據西漢儒學家劉向所著的《列女傳》記載,周文王之母太任在妊娠期間,“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而“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被認為正是太任良好胎教的結果。
可見,這時的胎教的基本含義是孕婦要遵守道德、行為規范。古人認為,胎兒在母體中能夠會被孕婦情緒、言行影響。因此孕婦只有謹守禮儀,才能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
《列女傳》中記載的胎教事例,一直被奉為胎教典范。后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孕期有關行為、攝養、起居等各方面的注意事項,如避免煩惱、過多房事、生冷寒溫食物等。胎教和胎養結合,共同保證孕婦身體健康,預防胎兒發育不良,減少墮胎、小產、難產這些情況的發生。
“抓周”抓的是什么
抓周是我國在新生兒滿一周歲的時候舉行的具有重要意義的活動,但抓周指的并不是抓周歲,而是在周歲抓。
“抓周”儀式在吃中午的“長壽面”之前進行。富戶是在床前擺放大桌子,桌子上放有印章、儒釋道三教的經書,筆墨紙硯、算盤、吃食等物,女孩“抓周”要加鏟子、勺子、剪子、尺子、繡線等。普通人家一般是在銅茶盤內放置私塾啟蒙課本、毛筆、算盤、燒餅等。然后大人將小孩抱來端坐,由孩子自主地選擇桌上或者托盤上的各種物品。
抓周
如果孩子先抓了印章,則謂天恩祖德,官運亨通;如果先抓文具,則謂好學,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盤,則謂善于理財,必成陶朱事業。女孩先抓縫紉用具或炊具,則謂善于料理家務。不過如果孩子先抓了吃食、玩具,大人也不會認為這是“好吃”“貪玩”,而是視為“必有口福、及時行樂”。總之,抓周就是大人對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對小孩的一番祝愿。
我國各地的長命鎖有什么不同嗎
長命鎖是一種為保護新生兒、為孩子祈福的物品。我國地域廣大,不同的地區,長命鎖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在江南地區,外婆要給剛出生的外孫送銀制的裝飾鎖。這種銀鎖有圓形的,也有橢圓形的。銀鎖正反面有文字與圖案,文字多出現在正面,通常是“長命百歲”“長命富貴”等祝語。圖案多在反面,多為麒麟、龍、虎等吉祥動物。
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帶的居民,喜歡采取替新生嬰兒認干爹干媽的辦法消災避禍。干爹干媽要出錢為新生嬰兒打制銀鎖和項鏈圈一個,戴在嬰兒頸上。當孩子長到12歲,便被認為已經過了危險期,要取掉銀鎖、項圈,稱為開關。而江蘇地區的干爹送給小孩的長命鎖不是戴在脖子上的,而是掛在小孩的臥室中的。
長命鎖中,金屬、玉質的最多,也有地區以各種絲線形式代替。相關的規矩,如佩戴時間、附墜物也不一而足。
養老院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我國古代極重孝道,因此老人多在家享受兒孫的盡孝。但也有極少數情況下,老人確實無人贍養,因此,古代的養老院就出現了。
我國古代養老院的雛形初現在奴隸制早期。《禮記·王制》記載著:“夏后氏養國老于東序,養庶老于西序;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學和序都是當時的學校。可見當時人們已經有了“養老”的觀念。
南北朝時期,魏孝文帝曾在太和二十一年把司州和洛陽的貧病老人集中在“別坊”居住,提供衣食和藥品。梁武帝時期,正式在京師設立了“孤獨園”,成為我國最早的養老院。唐代長安的養老院“悲田院”,專門收養貧病無依無靠的老年乞丐。由專人負責收納,佛教寺院負責管理。北宋期間,在汴京即河南開封,設立了東西南北四座福田院,這是唐代悲田院的延續。
養老院制度的普及是在明清兩代完成的。明初朝廷就詔令各府縣設立養濟院。清康熙年間,北京有普濟堂,并要求各地方效仿。
為老年人祝賀生日為何要送壽桃
為老年人送壽桃祝壽的習俗在我國流傳甚廣。那么,桃子和過壽有什么聯系呢?這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相傳戰國時期齊國的軍師孫臏在師從鬼谷子的時候,母親八十大壽,他要回家給母親過生日。鬼谷子知道了之后送了孫臏一個桃子,讓他作為壽禮。神奇的是,孫臏的母親吃了這個桃子之后就變得年輕了。而后人認為變年輕就等于延年益壽,因此,送壽桃的意義也逐漸固化成為“長壽”的祝愿。
此外,桃子和桃木在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中有著特定的意義。傳說漢武帝就曾接受西王母的五顆仙桃。《神異經》中記載:“東方有樹,高五十丈,葉長八尺,名曰桃。其子徑三尺二寸,小核味和,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壽。”《拾遺記》也有:“螃螗山去扶桑五萬里,日所不及。地寒則桃樹千圍,其花青黑色,萬歲一食。”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祝壽送的是鮮桃,只是由于當時水果產出完全依賴時令,因此大多時候沒有鮮桃可選,所以只能用面粉代替。時過境遷,面粉壽桃到今天反而占據了主流。
過生日的時候為什么要吃長壽面呢
中國人過生日,無論年紀大小,身家貧富,一碗長壽面總是要有的。那么,過生日吃面條的風俗是如何興起的呢?
話說漢武帝喜好玄學數術。一次武帝與大臣聚義,談到人的壽命。武帝就援引《相書》的內容,說人的人中越長,壽命就越長。如果人中長達一寸,那么這個人就可以活到100歲。武帝說完,下面的東方朔放聲大笑。眾人不解,問他為什么發笑。東方朔說:我不是在笑皇上,我是在笑彭祖這個人。皇上說人的人中長一寸就可以活100歲,那么活了800歲的彭祖人中得多長啊。東方朔其實是不相信《相書》的那一套,只是身為人臣不便明說,便繞了個彎子說武帝的說法不靠譜。
但漢武帝的“臉長就命長”的說法卻流傳開來,人們取面條的“面”有臉的意思,特意做出長長的面條,給過生日的人吃,且吃的時候不能在口外咬斷。
人們借“面長即命長”的說法祝愿“壽星”長命百歲。這就是長壽面的由來。
靈柩就是棺材嗎
棺材
現代社會提倡火葬,大大沖擊了我國古代流行的“入土為安”的風俗。以至于人們已經混淆了一些相關的概念。而棺材和靈柩的關系混淆就是最常見的一個例子。
棺材,也叫壽枋、老柩、壽棺等,是盛載死尸的空匣子,通常在葬禮中使用。中國人自古就對棺木十分講究,多數采用木制棺材,這是由于木性柔和,先人逝去之后,“睡”在里面會比較舒適。木性柔中有剛,可抗濕熱,拒寒水,使死者不受蟲蟻泥水侵害。基于同樣的道理,鐵棺和石棺都很少見。棺木文化體現了古人追求死后遺體完整的追求,這與當時的文化信仰是有很大關系的。
靈柩,顧名思義,除了棺木的成分之外,還有靈魂的意味存在。靈柩實際上指的是棺槨和尸首的整體,也就是放入尸體的棺材。而由于現代人對土葬文化的疏離,常以為靈柩就是棺材的雅稱,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披麻戴孝”是怎么回事
披麻戴孝是服喪期間的穿著方式,是對我國傳統喪服的形象稱呼。
魏晉南北朝時期確立了五服制度。西晉定律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納入法典之中,依據服喪的穿著劃分親屬的遠近關系。由親至疏依次需穿著: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斬衰,是指縫紉的衣服不收邊。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母、媳為公婆、重孫為祖父母、妻為夫,都要穿斬衰,斬衰是最重的孝服。齊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凡剪斷處均可以收邊。孫子、孫女為其祖父母,重子女為其曾祖父母、高祖父母服喪采取齊衰形式。大功質料比“齊衰”用料稍細。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為母親、伯叔父、兄弟服喪要穿大功。小功是用較細的熟麻布制作的。緦麻現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稱為“漂孝”。小功和緦麻是輕孝,與重孝相對。
給死人燒紙錢的習俗是怎么來的
紙錢有銅錢形的紙、紙上印錢形、折紙元寶等形式。據高承《事物紀原》卷九載:“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古代曾盛行通過埋圭、璧、幣、帛來祭祀鬼神,從漢代起將寶錢與棺槨同葬。這時陪葬的錢幣叫作“瘞錢”。但后人很快發現在墓穴里埋錢幣會導致大量盜墓行為的出現,反而不利于先人的“安寢”。因此,從魏晉開始,改用紙錢送葬。這時的紙錢,既用于在出殯過程中的拋散,也用于在墓地串掛、拋散。
唐代以后,佛學盛行。當時的人們接受了來自印度的,用火將祭品傳遞給鬼神的思想。因此上自王公,下至庶民,開始盛行通過燒紙錢來送葬。
“豐碑”是墓碑的一種嗎
豐碑
豐碑其實就是大的石碑。豐是古語,意指宏大。不過最早的豐碑并不是石質的,而是木柱的形式。后來演變成石質,也已經失去了最開始的作用。
中國古代“墓而不墳”,只在地下掩埋,地表不豎標志。
從奴隸制時期開始,從天子到貴族,形成了利用墓穴四周豎立木柱以幫助棺槨下葬的習慣。在墓穴四角或兩旁,各立一根木柱,柱上有圓孔,叫“穿”。然后再在兩柱的穿中架一根橫木,木上纏以繩索,可用來放繩,將棺木牽引入墓穴。入葬完畢,木碑隨之埋入地下,或置于墓旁。利用豐碑引導下葬的情況,最開始天子六纖四碑,諸侯四纖三碑,大夫二纖二碑。后來木柱逐漸演變成石碑,但碑上是不刻文字的。從漢代開始將死者的情況,如姓名,生卒年月日等刻在碑上;有地位的人則開始了樹碑立傳,這時的豐碑已經演進成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墓碑。
人死后怎么會有各種“七”的說法
中國的喪葬文化中,有著“做七”的風俗。做七風俗流傳廣泛,現在的老人們還對“頭七”“后七”很重視,要舉行各種活動。
治喪后,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稱為“做七”。在關于“做七”習俗的所有起源說法中,源于道教的說法最盛行。清朝的趙翼在《陔余叢考》卷三十二中,結合做七習俗起于元魏、北齊的歷史背景,對此論證:“按元魏時,道士寇謙之教盛行,而道家煉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為斷,遂推其法于送終,而有此七七之制耳。”
除了道教源說之外,還有“做七”的佛教源說、民間源說等,臆測和附會的成分多于實證。因此,后世“做七”的習俗起源于道教興盛的朝代更加可信。
我國到底有幾個“鬼節”
我國有幾個流傳下來的鬼節,分別是三月初三、清明、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
在這四個鬼節中,最重要的要算是道教的中元節。這一天是農歷的七月十五,同時也是佛教的盂蘭節和民間的鬼節。據說,每逢七月十五,閻王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并且讓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于是,我國許多地方在此時都會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由于佛道兩教的節日都在七月十五,因此民間盛傳的七月十四為鬼節的說法應該是源于人們急于祭祀而形成了提前的習慣。
每年的十月初一是正式的鬼節,這天又稱為“祭祖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在秋收成后祭祀祖宗的習俗,以表示孝敬、不忘本。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等食物祭祀祖先,可以在家供奉祭祀,也可以去墓地祭祀。除了食物之外,由于我國的十月天氣轉涼,因此逐漸加入了“燒寒衣”的內容。也就是把假的“冥衣”燒給逝者,為其免去風寒之苦。燒寒衣后期衍生出燒包袱。
至于三月初三和清明也被稱為鬼節,就稍顯附會了。
挽歌是什么
挽歌又稱喪歌、喪曲等,是我國殯葬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們對逝者表達緬懷之情的方式。
執紼者唱挽歌來送喪的風俗,起源于漢代。當時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薤露》《蒿里》。《薤露》是在王公貴人出殯時唱的;《蒿里》則是在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殯時唱。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所記錄的最早的挽歌。
在民間的殯葬過程中,挽歌已經和哭喪結合,形成了“哭喪歌”。民間的哭喪歌一般由女性演唱。它可以分成三類,一是“散哭”,二是“套頭”,三為“經”。“散哭”就是想到什么就哭什么,隨性填詞譜曲。內容大概就是表達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責對長輩的不孝等不一而足。“套頭”就是有曲目限制的哭喪歌,主要曲目有《抱娘恩》《十二個尋娘》等。“經”是結合喪葬儀式來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兒或者媳婦唱“買衣經”“著衣經”等。
“殉葬”和“陪葬”是一回事嗎
殉葬就是民間常說的陪葬。殉葬風俗起于奴隸制時期,奴隸主階級在死后都要有作為職官、女眷的奴隸、各種奢華用度物品等陪葬,期待死后仍然能夠使用這些人和物,繼續過著奴隸主的生活。
由于早期的活人殉葬方式過于殘忍,從秦漢開始多僅采用非生命形式的什物、珠寶或人俑來陪葬。宋遼并立時期的遼朝,再次出現了活人殉葬。當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死后,皇后述律平強迫一百多名大臣為其夫殉葬。從此以后,金,元,明初都有活人殉葬制度。后來明英宗中止人殉。但到了清初,人殉制度再次重現,到了康熙時才告結束。
殉馬坑
古人的守孝傳統是怎么來的
守孝,又稱守制。人們常聽說的守孝時間為三年,儒家的實際守孝時間為27個月,因為母親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個月。
關于守孝期間的各種規矩,各朝各代略有不同。一般來說在守制期內謝絕應酬,不得應考,婚嫁,現任官則須離職。還有夫妻分居不能合房、不舉行慶典、不能慶壽(辦生日)、不能給小孩辦滿月或百日等。守制期間過新年不給親友、同僚賀年,并要在門口貼上“恕不回拜”的字條。清代李漁所寫《奈何天·慮婚》:“后來守制三年,不便婚娶。如今孝服已滿,目下就迎娶過門。”
守孝是我國長期倫理體系熏陶的結果,而我國倫理的基礎是儒家文化。儒家提倡“忠孝仁義”,對孝悌看得很重,因此守孝制度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文化之中。如果有當官的不便回家守制,也有相關的制度,這被稱為“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