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稱謂文化

我國古代在稱謂上都有什么忌諱

我國古代禮制繁雜,在稱謂上也有著各種規矩,很多人不能直呼其名,要繞很多彎子來稱呼。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國諱、官諱,等等。

國諱是全國人,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須遵循的避諱。國諱最早包括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因此又稱君諱、公諱。后來需要避諱的范圍擴大到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號、帝后謚號、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官諱和家諱都是國諱的延伸,當官的不準老百姓直接稱呼他們的名字。長輩認為自己的尊嚴需要得到維護,因此也不準后輩直呼其名。這就產生了所謂的官諱和家諱。

唐代的“詩鬼”李賀,就是因為他父親名叫晉肅,為了規避“進”與“晉”音,無法參加進士考試。縱然他才華橫溢,也終無用武之地,他在27歲郁郁寡歡而死。韓愈曾因此作《諱辯》:父親叫晉肅,兒子就不能考進士;那么如果父親叫仁,兒子豈不是不能做人了嗎?

皇帝為什么有年號

年號是指用于紀年的名號,一般由皇帝發起。年號制度發端于中國,日本、越南、朝鮮、蒙古都曾借鑒中國的年號制度。目前,仍使用皇帝年號的是日本。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志,稱為“奉正朔”。如果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則是藩屬、臣服的標志之一,這主要發生在我國歷史上分裂的時期。又鑒于年號之于正統僭偽之重要性,在地方割據、人民起義中,自立年號紀年也代表著對原本朝代的重大攻擊。我國歷史上年號的字數一般為兩字。有少數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比如王莽的“始建國”,武則天的“萬歲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

每個年號開始的一年稱元年。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這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會“即興”改元。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

到了明代,開始規定一帝一元。到了清朝,人們就完全按照年號來稱呼皇帝了,如康熙、乾隆都是以年號稱呼。

古代對“太祖”“高宗”的叫法有什么規定嗎

唐太宗李世民

我國歷史上有著太多的叫作“太祖”“高宗”的皇帝,這么多的“祖”“宗”在命名上有什么規定嗎?

“祖”和“宗”都是皇帝死后,后人把皇帝奉在太廟里時追加的稱號。除此之外,后世也有用廟號來稱呼自己先人的。一般認為,廟號起源于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廟號的規定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可以有廟號的。但是也有例外。從曹魏開始,“祖”的稱呼開始泛濫。到十六國時期,后趙、前燕、后秦、西秦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全都是“祖”。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并不參照謚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在稱呼先帝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共同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過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皇帝的女兒為什么被稱為“公主”

皇帝的女兒被稱為公主,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諸侯都稱為公。周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時,由同姓的諸侯主婚。因此,取諸侯“公”的稱號,又取“主”的“主婚”之意,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

當然,關于公主的事由還有另一種說法。《春秋指掌碎玉》曰:“天子嫁女,秦漢以來,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也就是說,到了封建王朝時期,“公主”的概念發生了些許的變化。“主”同樣是取“主婚”的意思,但“公”已經從“諸侯”,變成了“三公”,也就是當時地位最高的三個大官。

“駙馬”是稱號還是官職

“人人都想當駙馬”,這一說法應該并不過分。但是有人會想到駙馬曾經是作為一個“替死鬼”的身份出現的嗎?

秦朝時,張良曾會同大力士狙擊秦始皇,但只擊中副車。不過這仍讓秦始皇吃驚不小。在以后的巡游中,他不僅乘坐的車輛時常變換,同時還安排了許多副車。此外還特地設了一個替身來掩人耳目,借以表明皇帝在“副車”上。

后世的歷代皇帝出巡時,都仿效秦始皇的做法,親自選定一個替身。而事實上這個替身常常是自己的女婿。這是因為女婿是皇室的人,這樣做不會損害皇帝的威儀和尊嚴,而且女婿總比其他人可靠。如果萬一發生意外,女婿是外姓,可以作為犧牲品。因此皇子是絕對不會去乘“副車”的。

而由于女婿常常作為替身乘坐在副車上跟隨皇帝出巡各地,人們就將皇帝的女婿稱為“駙馬”。

“爸爸、媽媽”稱呼的由來

爸爸、媽媽是目前人們用得最多的對自己父母的稱謂,與熟知的“爹娘”不同,給人以很現代的感覺。但實際上爸爸、媽媽的稱謂是相當久遠的。

關于爸爸、媽媽的記述,可以追溯到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廣雅》。“媽,母也。爸,父也。”

早于《廣雅》的來源,目前還不多見。關于“爸”的來源有這樣的說法:爸,形聲。字從父,從巴,巴亦聲。“巴”意為“附著”“黏著”,這樣“父”與“巴”聯合起來就表示“孩子附著在父親身上”。“本義:〈動〉(小兒女)爬到父親背上、黏著在父親腿上。”

“媽,形聲。字從女,從馬,馬亦聲。這里的“馬”就是所騎乘的馬。“女”和“馬”聯用表示“讓孩子騎背的成年女性”。本義:背負孩子的母親。

“老公”“老婆”的稱呼最早在哪個年代出現

“公”與“婆”是對上了年紀的男女的稱呼。由于這個年紀的人們往往還具有其他的身份,因此公與婆有了很多附生的意義。比如“丈夫的父母”“爺爺奶奶”,也比如夫妻之間的互稱。

據說唐朝時,有一位名叫麥愛新的讀書人。他在考中功名后,開始覺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想要棄老妻再納新歡。有了這種思想之后,他寫了一副上聯放在案頭:“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

他妻子看到了之后,從聯意中覺察到了丈夫棄老納新的念頭,便提筆續寫了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下聯以“禾稻”對“荷蓮”,以“新糧(新娘)”對“老藕(老偶)”,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饒有趣味,針鋒相對。

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后,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愛心所打動,放棄了棄舊納新的念頭。而妻子見丈夫回心轉意,又啟一聯:“老公十分公道”,而麥愛新也揮筆續寫了下聯:“老婆一片婆心。”

古代的店伙計為什么被稱為“店小二”呢

古人對飯館服務員的叫法,以“小二”最多。有這樣的稱呼,是因為服務員的地位僅次于老板嗎?

“店小二”一詞,最早出現在元朝。元朝是蒙古人政權,對底層人民的文化不重視。因此那時的老百姓不是特別看重名字,很多人家的孩子直接就用數目作為名字。這也逐漸形成了一種風俗習慣。

人們沿襲這種以數字命名的習慣,參考服務員的地位,就叫他們“小二”了。

當然,這里還有一個傳說。原來有一個服務員叫王示,根據古人縱向書寫的習慣,他常被叫作“王二小”,久而久之就成了“小二”了。

“金龜婿”是什么意思

婚嫁時,女方把身家富貴的女婿叫金龜婿,而金龜表富貴則與唐朝和武則天有關。

根據《唐書·職官志》《新唐書·車服志》記載,唐初,內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符、魚袋,以“明貴賤,應召命”。

到了武則天統治時期,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把魚符改為龜符,魚袋改為龜袋。其中三品以上龜袋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因此可見,金龜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龜符,還可指以金作飾的龜袋。但無論如何,能夠佩戴“金龜”飾物的都是親王或三品以上官員。由于唐代文化對后世的深遠影響,以金龜婿代指身份高貴的女婿就很容易理解了。

不過在現代漢語中,金龜婿“貴”一方面的含義正在逐漸減弱,而“富”的意味正在逐漸加強。

乘龍快婿真的能乘龍嗎

人們都知道“乘龍快婿”是用來指代極為討女方家里人歡心的女婿。其實,歷史上還真有一位能“乘龍”且飛得很快的女婿,只不過是存在于傳說當中。

相傳春秋時代,秦穆公有個小女兒,非常喜歡西戎國貢獻的一塊碧玉。穆公便給女兒起名為“弄玉”。她經常一個人待在深宮里,品笛吹笙。穆公見她這么喜歡笙,命名匠把那塊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給她。有一天夜里,公主吹笙時東方傳來合奏的簫聲。公主告訴秦穆公后,秦穆公派人尋找,終于找到了合奏的華山隱士蕭史。

蕭史和弄玉結成夫妻后,蕭史就教弄玉吹簫,學鳳的鳴叫聲。學了十幾年,弄玉吹出的簫聲把天上的鳳凰也引下來了,停在他們的屋子上。秦穆公專門為他們建造了一座鳳凰臺。有一天,弄玉帶著玉笙乘上彩鳳,蕭史帶上玉簫跨上金龍,一時間龍鳳雙飛,雙雙升空而去。這就是乘龍快婿的傳說。

古代的兒媳婦為什么把公公婆婆稱作“舅姑”

在古代的詩文中,我們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兒媳婦往往把自己的公公婆婆稱作“舅姑”。如:

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那么,為什么有這樣混淆的稱謂呢?這與古代盛行的“中表親”有關。所謂“中表”指的是跟祖父、父親的姐妹的子女的親戚關系,或者是跟祖母、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親戚關系。與表親聯姻也就是古人所謂的“親上加親”。正是這種關系導致了原來的舅姑變成了后面的公婆,后世將之混用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隨著婚姻制度的變化,原本作為血親的“舅、姑”與“公、婆”不再重疊,只是習慣性的稱謂并未因此改變,仍在日常生活以及歷史典籍中流傳。

妻子為什么被稱為“太太”

人們經常誤解“太太”是個現代詞,或者干脆認為就是個舶來品。但太太確實是“土生土長”在中華大地上的,而且這個稱謂的歷史還不可謂不久遠。

最早與太太有關的是商周時代的周族。在周族尚未建立周朝之前,就出現了賢妃“太姜”“太任”和“太姒”。周室由古公亶父到季歷、文王三代,都有賢妃良母助興周室。因此,后世尊稱別人的妻子叫“太太”,便是從周室有三位“太”字輩賢妻良母的典故而來,并非隨隨便便的口頭語。

在漢朝,“太太”原為尊稱老一輩的王室夫人,后來又稱皇太后為皇太太后。從這時起,太太的稱謂便在貴族婦女中逐漸流傳開來。明代稱太太要具備這樣的條件:“凡士大夫妻,年來三十即呼太太。”到了清朝,“太太”成了婢仆對女主人的稱謂。北洋政府和民國時期,只要是個官宦人家,其眷屬都相互稱太太。

姐妹們的丈夫之間為什么要以“連襟”相稱

同一家庭的大小女兒,他們的丈夫互稱為“連襟”,這種習俗至少在宋朝已經形成了。

北宋末年,詩人洪邁有個堂兄在泉州做幕賓,不是很得意。而洪邁妻子的姐夫則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于是洪邁便寫薦書推薦這位堂兄去京城供職。他的這位堂兄托洪邁代寫了一份謝啟,里邊有幾句是:“襟袂相連,夙愧末親之孤陋;云泥懸望,分無通貴之哀憐。”

而比洪邁還早一些的馬永卿,他在自己寫的《懶真子》里面提到,江北人稱友婿為“連袂”“連襟”。由此可見,宋朝時流行的稱呼已經具有了今天的意義了。

而古人以連襟相稱的習慣,與“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的說法有關。既然女人如衣服,那么姐妹就是同一塊布料裁剪出來的衣服。男人們穿上這些衣服,自然就好像“衣襟相連”一樣了。

“半老徐娘”究竟是指什么樣的女性呢

人們都知道,半老徐娘是指年紀稍大而尚有風韻的婦女。實際上歷史上確有“徐娘”其人。

《南史·后妃傳下》:“徐娘雖老,猶尚多情。”這講的就是南朝梁元帝妃子徐昭佩的故事。徐昭佩年輕時是一個艷光四射的大美人,但她自恃出身名門顯貴,就以嘲弄皇帝的做法來發泄心中苦悶。蕭繹吃不消她,于是開始疏遠她,她在獨守空房的情況下,就紅杏出墻了。

徐昭佩先是結識了風流道士智遠;后來結識暨季江的時候已是個中年婦女了。她始終敵不過歲月催人老的事實,妙齡一過,姿色已經大不如前。不過濃妝艷抹的她,仍然顯得誘人。因此暨季江曾這樣描述她:“柏直狗雖老猶能獵,蕭溧陽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猶尚多情。”而這也正是“半老徐娘”的出典。

“茶博士”這個稱呼是怎么來的

中國古代給皇帝儲備咨詢的文官是“博士”,兼掌教育和學術。最早的茶博士是唐代的陸羽。陸羽有《茶經》一書傳世,被唐德宗皇帝當面尊稱為“茶博士”。

后世的人套用這一職銜稱呼茶樓、茶館內沏茶跑堂的堂倌。《封氏聞見錄》:“茶罷,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茶博士。”

宋代的茶坊大多實行雇工制,人們將那些茶肆主雇用的熟悉烹茶技藝的人尊稱為“茶博士”。甚至還有人按照技能的高低將茶館里的伙計分為“茶博士”和“茶學士”。其中茶博士是那種胳膊能擱一摞蓋碗,手提一銅壺開水,能夠做到對準茶碗連沖三次,滴水不漏的茶工。這絕活也被叫作“鳳凰三點頭”。而只能夠做到“一點頭”的茶工就只能屈居“茶學士”了。

據此又衍生出了把賣酒的人稱為酒博士,磨工為磨博士。再到后來,“某某博士”已經成了純粹的雅稱,明朝黃省曾《吳風錄》上說:至今稱呼椎油作面傭夫皆為博士。

“三姑六婆”說的是哪些人

“三姑六婆”雖然是“姑婆”,但和親屬中的姑婆可不是一回事。歷史上這是一個貶義詞,而且其中嫌惡的意味還不是一般的強烈。

每個時期,每個社會,都會有一些不同于平常人家的女子,她們必須自己尋求經濟供給以維持生計。但女性由于受到中國傳統社會的約束,能從事的職業并不多。她們或者通過宗教活動來獲得衣食,也就是“三姑”——尼姑、道姑、卦姑;或者以女性身份走街串巷,從事一些適合女性的職業,這就是“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

六婆中,牙婆專為人買賣奴婢、妾侍;媒婆為人介紹姻親;師婆是專門畫符施咒、請神問命的巫婆;而虔婆則是妓院內的鴇母;藥婆是專門賣藥的女人;穩婆就是俗稱的接生婆。另外,如果發現女尸,也會由穩婆負責驗查。

“三姑六婆”能夠自食其力,是一件好事。但她們在封建禮制下為社會所不齒,因此常以惡劣的形象出現,久而久之就成了通用的貶義詞了。

古人為什么尊稱老師為“西席”

古人會把自己的老師,尤其是私人教師尊稱為“西席”,這是有著歷史淵源和文化根源的。

最早的關于用“西席”指代教師的例子與漢明帝劉莊有關。《稱謂錄》記載著:“漢明帝尊桓榮以師禮,上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幾。故師曰西席。”

漢明帝當太子時拜桓榮為老師,登上皇位后,對桓榮仍然十分尊敬。他常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請桓榮在向東的位子上坐好,替桓榮擺好桌案和手杖,才拿起經書聽桓榮講解經文。

另外,古人以東為尊,漢代室內的座次都是以靠西而坐,面向東方為最尊貴。因此明帝這樣安排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這樣傳揚開來之后,人們就把家庭教師,甚至所有老師尊稱為西席了。

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叫自己“居士”

很多古代詩文作品,都會署名“某某居士”,給人以很清高的感覺。這些“居士”其實就是“號”的一種。不過“居士”本身并不是指住在家里的人,而是有著一定的背景意義。

居士起源于梵文upāsaka,起初音譯為優婆塞。指的是那些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也就是說,居士其實是佛教用語,所指的也是“佛門中人”。把“居士”作為號的行為主要集中在唐宋時期。因為當時佛教盛行,中上層知識分子受到了這方面比較多的影響,因此才會采用佛教用語作為各自的號。如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

只是古人在借用居士作為別號的時候,這一稱呼已經失去了本來的意義,超出了“在家修行的佛門中人”的范疇了。

先生這個稱謂是怎么來的

對中國人來說,“先生”的指代意義太多了。這是因為在漫長的歷史中,我國優裕的文化氛圍造成了“先生”概念的不斷引申。

其實,最早的“先生”指的是“先出生的人”。《論語·為政》中有:“有酒食,先生饌”。對此,后來的注解就是:“先生,父兄也。”其中的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父兄”。

用“先生”稱呼老師,始見于《禮記·曲禮》中的:“從于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先生還可以用作對其他有知識,能夠帶給自己教益的人的稱呼。如《孟子》中:“先生何為出此言也。”這一“先生”就是指長輩或有學問的人。向教益的方向延伸,不僅出現了用先生通稱有學問的人,還用來指代具有專門學問的人,如醫生。“有病了去看先生”里的先生指的就是看醫生。而相面的、看風水的也被稱為先生,如“風水先生”;管賬的則被叫作“賬房先生”……先生被大量地用于對專業人員的敬稱。

綜上所述,包括女子對丈夫的稱呼在內,漢語的先生有尊稱的意味。

人們為什么把做買賣的人又叫作商人

早在夏朝時期,當時的商族部落由于農具發達,因此農牧業得到迅速發展,生產的東西出現了過剩。這時商族的王亥便用牛車拉著貨物,趕著牛羊,去其他部落交易。長此以往,“商人”交易貨物的形象便開始深入人心。

武王伐紂,商朝為周朝所取代后,商朝的遺民失去了土地,流離失所。他們被迫流浪于各國之間,重新從事販賣貨物的活動。由此,人們正式將從事貿易活動的人稱為商人,而商業、商品、商旅、經商等相關詞匯也陸續產生。因為商業活動以交易為主,被歷代君主視為“不務正業”,因此自古為主流所輕視。商人不但排在士、農、工之后,而且人們也是以“商人重利輕別離”“無商不奸”的世俗眼光來看待這些人。

商人在古代前期不僅地位非常低下,甚至連參加科舉考試的權利也沒有。秦朝時期,從事商業活動被視為有罪,要被遣發嶺南從軍。

“千金”一詞是怎樣由指代男子演變為指代女子的

“千金”本意就是“一千金”,用來代指人是后來的事情。此外,與目前的用法不同,其實“千金”最早指代的都是男人,準確地說,是男孩。

南朝梁國的大司徒謝肋小時候很聰明,非常受父親謝莊的喜愛。謝莊經常把他帶在身邊。他也非常爭氣,10歲時便能寫出很不錯的文章。謝肋后來隨父親游土山,父親讓他作游記,他“援筆便成,文不加點”。宰相王景文對謝莊說:“賢子足稱神童,復為后來特達。”謝莊手扶兒子說:“真是我家千金啊。”這便是關于“千金”指代人的最早記載。

從謝肋被稱為“千金”開始,這個詞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用來比喻出類拔萃的少年男子的。直到元朝以后,才逐漸演變成對少女的稱呼。

關于用“千金”來比喻女子的記載,最早見于元曲作家張國賓的雜劇《薛仁貴榮歸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便。”明、清以后,話本小說中稱女孩子為“千金”的就更多了。不過,這時“千金”指代的對象,其性別雖然發生了改變,“寶貴”的含義與當年謝莊夸贊謝肋時仍大致相同。

“姓”最早出現在何時

在距今遙遠的原始社會,人們以部落為形式集中居住在一起。這一時期,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系的種族稱號,就是今天人們的“姓”。

據推測,“姓”的使用過程與我們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在原始社會,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崇拜物,如麥穗、熊、蛇等。這種圖騰崇拜物逐漸演變成為本部落的標志,并最終形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當然,這里的圖騰可以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如山川、動物等;也可以是概念性的,但是后來被人們形象化了的事物,如神話傳說的主人公。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歷史的不斷進展。目前具有相同“姓”的人并不一定“五百年前是一家”。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歷史過程,同樣的姓未必就是一個起源。拿“賀”這個姓作例子,有的族系原姓“賀蘭”或“賀敦”,簡化為“賀”;而有的則是原姓“慶”,因避皇帝的忌諱而改姓“賀”。

人們常說的“姓氏”到底是姓還是氏

現在人們常說的“姓氏”在我國歷史早期,其概念是不一樣的。最早的“姓”代表著氏族的血統,是生活在同一個部落的人們的共同稱屬。

后來,由于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子部落為了互相區別,就為自己(和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就是“氏”。不過也有些小部落沒這樣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還有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

這些小部落后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們又為自己確定氏。氏也就越來越多,遠遠超過原來姓的規模。另外,到了奴隸制和封建社會時期,“氏”也是古代貴族標志與宗族系統的稱號。君主冊封貴族的時候,往往也會賜予特定“氏”,這與該貴族的封地等是有著對應關系的。

這種由“姓”分“氏”的習慣被早期人們大量采用并繼承,導致了“氏”的大量出現。到了秦漢以后,“姓”和“氏”開始混用,大量的“氏”并入早期的“姓”中,導致我國歷史上存在了大量的“姓氏”。

古人的“字”是怎么來的

在史書或古籍中常看到古人除姓名外,還有“字”。這與現代人所說的“名字”是有區別的。

早在封建社會形成之前,嬰兒就要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即便是現在,在我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只是命名的事已經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負責。

在古代,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結發加冠”的儀式,以示成人。這時父輩就要替他們取“字”,也就是表字。女孩子在15歲時要舉行“結發加笄”的儀式,以示可以嫁人了,這時也要取字。也就是說,古代的男女都是有“字”的。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取“字”是有一定原則的。人都是先有名后有字,字也要參照名來取。名與字的關系,有的是相輔,如諸葛亮,字孔明;有的是相反,如連戰,字永平。另外,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取自古典古籍。

復姓比單姓神秘嗎

我國歷史上的單姓一直都比復姓要多。因此,很多人認為復姓很神秘,似乎總有著厚重的歷史積淀和某種隱約的貴族血統。其實,這倒并不盡然。

我國的姓氏在發展的過程中,先是由姓產生了氏,后來,氏數目的大量發展,開始在數量上反哺姓,并與姓最終融合。這些新“氏”,有些只能用雙字表達才完整。如某些官名,如司徒、司空、司馬、上官等;還有以地名方位命名的歐陽、令狐等。這種雙字聯合使用表意的方式在某種意義上與現代漢語的構詞法相似,以至于人們會隨之產生聯想,認為復姓的背后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淵源。

古人的“號”和“別號”“又號”都是什么

古人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號。在我們通過書籍了解這些古人的時候,往往會有“號”“別號”“又號”這些字眼出現。那么這些“號”都是怎么來的呢?

古人出生百日后,由父輩取名;在成人后,由父輩取字。名和字都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定的,因此并不能反映他們自身的某些想法和愿景。于是,當人們獨立的意識開始覺醒,尤其是他們自認為取得了某些成就的時候,就會給自己取一個“號”。

給自己起“號”的做法,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中國最早的別號。起號的風氣,在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至唐宋被普遍認可,而元明清時期達到鼎盛。這一時期,所有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號”,甚至一個人有好多個“號”。

另外,由于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至于“又號”,是因為后期人們給自己取了太多的號,因此再說下一個號的時候稱為“又號”,就是“還有一個號”的意思了。

我國古代社會交往中有哪些身份性稱呼

我國歷史上不僅有名字號的稱謂體系,在社會交往中還形成了一些通俗的稱呼方式。這些稱呼方式或是有著尊敬的意味,或是有著親近的特點。在這些通俗的稱呼方式中,比較常見的有官爵相稱、地望相稱和排行相稱。

官爵相稱就是用對方的官職、頭銜來稱呼對方,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比如古人用杜工部、杜拾遺來指代杜甫,用王右丞來指代王維。現代人繼承了這種用法,比如“王科長”“李校長”,等等。

地望相稱在今天用得少了,但在古時卻很常見。如韓昌黎指代韓愈、柳河東指代柳宗元、王江寧指代王昌齡等。

至于排行相稱,后人繼承和發揚的就更多了,武大郎、杜十娘都是例子。

為什么會有“如喪考妣”的說法

我國注重族系血緣,因而親戚間支系龐大。相對應的就是對親屬的稱謂繁雜。又由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因此形成了對同一個親屬可以有不同的稱謂。

就拿對父母的稱謂來說,就有爸、爹、父、公、翁、尊和媽、婆、母、娘、慈、堂等諸多叫法。針對父母雙方的稱謂也有父母、爹娘、郎婆、上下、堂上和考妣這些常用的說法。

其中,考妣這一稱謂的用法不盡相同。《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這里的考妣是稱呼已死的父母。父死后稱“考”,母死后稱“妣”。而考妣也有用在生人身上的。如《爾雅·釋親》中:“父曰考,母曰妣”,晉郭璞注引《蒼頡篇》:“考妣延年。”

因此,現代人認為“考妣”只用于先人、亡人身上的說法是不可靠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城市| 阿坝县| 安丘市| 盐边县| 丰城市| 福清市| 吉木萨尔县| 集贤县| 呈贡县| 岗巴县| 安岳县| 开江县| 合肥市| 巍山| 台北县| 滨海县| 旬阳县| 白山市| 晋宁县| 南开区| 青冈县| 新密市| 页游| 汾西县| 阿图什市| 临洮县| 洛阳市| 古交市| 平凉市| 沙湾县| 平利县| 东丰县| 闸北区| 徐闻县| 黄平县| 武隆县| 上饶县| 理塘县| 阳新县| 岢岚县| 临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