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民間節日

民間在春節“耍龍燈”的習俗是怎樣形成的

耍龍燈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民間的一種舞蹈形式。在古代,人們把龍看作吉祥的化身,代表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因此,舞龍更多的時候,是具有祭祀和祈福的意義的。

燈節雖始于漢初,盛于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自殷周“祭天”的遺風。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舞龍”包含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意味,在春節燈會上出現的舞龍,是具有“祈年”的意思的。

在我國歷史最早期,以“龍”為圖騰的強大氏族,由西方遷徙向東方進入中原,這就是后來的“夏”朝。夏代開國君主禹,與龍有關的傳說很多。傳說禹本身就是龍,而他治水得以成功也是得到龍的協助。更有甚者,傳說禹的兒子啟,也是耳朵掛著兩條青龍,駕兩條龍的。

傳說是虛假的,但是傳說產生的文化是真實的。正是由于歷史早期人們對龍的形象的崇拜,才讓后期人們在祭祀祈福的時候使用龍的形象。

春節為什么吃年糕

其實,春節吃的年糕和端午吃的粽子有一定的類似之處。

傳說,在遠古時期有一種怪獸稱為“年”。“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餓了就捕捉其他獸類充饑。可是到了嚴冬季節,其他獸類大都躲藏起來冬眠了。“年”吃不到東西,就下山拿人充當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

后來出現了一個部落叫作“高氏族”。每到冬天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的時候,高氏族人就用糧食先制作了大量條狀的食物,分成一塊塊放在門外,然后人們就躲在家里。“年”到后找不到人吃,就用人們制作的糧食條塊果腹,吃飽后就回到山上去了。

人們看怪獸走了,紛紛走出家門相互祝賀,慶幸躲過了“年”關,又可以為春耕作準備了。年復一年,這種避獸害的方法傳承了下來。而因為這種糧食條塊是高氏所制,又是為“年”所吃,所以把“年”與“高”聯在一起,稱為年糕了。

爆竹和鞭炮的名字哪個更正確

放鞭炮

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鞭炮也有文雅的稱呼,叫作“煙花爆竹”。那么民間的放鞭炮和官方的煙花爆竹,是不是同一回事?如果不是,那么哪種說法才對呢?

《通俗編排優》記載著:“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后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這就說明了爆竹的根源。很顯然,最開始的爆竹,所爆的,是整體的竹竿。方法就是將竹竿投入火中燃燒,讓竹節中的空氣膨脹,在沖破竹壁的過程中發生震蕩從而產生巨響。

漢朝火藥發明之后,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這就是現在的“炮仗”叫法的淵源了。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現代的“鞭炮”叫法,就是源于此。

綜上所述,鞭炮其實是從爆竹發展出來的事物。現在人們燃放的,已經完全脫離了爆竹的定義,因此,還是民間的“放鞭炮”更正確一些。

“福”字倒貼這種習俗是怎么來的

我國民間家中有喜事,尤其是過春節的時候流行貼“福”字,象征幸福,其中更有些人家習慣把福字上下顛倒來貼在門上。這種風俗又是怎么來的呢?

關于“倒福”的來歷有兩則傳說。一則是來自清代的恭親王,一則是來自明初的馬皇后。從民間附會傳說的習慣上來看,前者的可靠性更高。一年春節前夕,王府的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照例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于庫房和王府大門上。但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恭親王福晉知道后十分惱火。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道:“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福晉想到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于是高興起來,還重賞了管家和那個貼倒福的家人。此后,倒貼“福”字的方法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貼了倒福的人家也都希望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壓歲錢是怎樣產生的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漢代,叫厭勝錢或大壓勝錢。不過這時的壓歲錢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錢,而是為了佩戴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辟邪品。厭勝錢的正面鑄有各種文字,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吉祥語;背面則是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等。可以看出,這時的壓歲錢還不具備“壓歲”的性質。

到了唐代,當時的“立春日”作為春節,是宮廷內部人們相互拜賀的日子。人們習慣在這一天“散錢”,并蔚然成風。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原本屬于立春日的一些風俗也被用在了新春節上。從這時起,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而壓歲錢具備更加形象化的“壓”歲意義是在清朝。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也就是說,當時的壓歲錢是以線穿銅錢成串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分量確實是夠“壓住”一歲的。

春節貼上去的春聯應該在什么時候取下

春聯

過春節貼春聯是中國人傳承千年的風俗。但人們常常會疑惑春聯應該在什么時間取下,一直貼著,從春到夏,是否不太合適呢?

取下春聯的問題早就有之,被稱為“摘春聯”。與貼春聯有固定的時間不同,摘春聯的時間在不同地區差異較大。依照各地民俗的不同,分別有整年摘、過節摘和風化摘三種習慣。

整年說。人們認為春聯代表著吉祥如意,因此“舊”春聯需等到來年貼新春聯的時候才能摘除,寓意辭舊迎新,福運一年。并且在這一整年里,如果春聯有破損,還需要及時修補。

過節說。也就是春節過完之后就取下春聯。這種習慣的根據是,作為驅趕“年獸”的法寶之一,待到“年”過完后,春聯就可以摘了。我國民間有認為“正月十五”元宵節算作過完年的,也有認為“二月二”龍抬頭算過完年的,因此摘聯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古代的賀年卡是什么樣子的

古代有賀年卡嗎?賀年卡不是來源于國外的新年卡片嗎?其實我國歷史上也有過類似今天賀年卡作用的卡片,只是在形式上稍有不同。

我國古代的“賀年卡”起源于漢朝。當時的人們用木竹材質削成片狀,再在竹片上寫字,并送予人家。這時的賀年卡被稱為“名謁”“名刺”。趙翼的《陔余叢考》中記錄有:“古人通名,本用削木書字,漢初謂之謁,漢末謂之刺,漢以后則雖用紙,而仍沿曰刺。”

明朝天順年間的賀年片是把一種印有梅花圖樣的箋紙裁成2寸寬,3寸長的形狀,在上面寫下姓名和地址,于農歷正月初一那天,贈送朋友。甚至連不太熟悉的人也會送上一張。到了清朝康熙年間,賀年卡就改用紅色的硬紙片來制作了。這時,人們還把賀年片裝在當時很盛行的一種錦盒里,送給對方以示鄭重。

古代的賀年片主要是一些高官、顯貴、士大夫們采用。他們每逢新年來臨,不肯自己出門拜年,就派人送賀年片。

元宵是怎么來的

元宵是深受中國人喜愛的傳統小吃。關于元宵的來源有多種傳說,如春秋楚昭王一說。但元宵的確切出處根源尚未證實。

唯一可知的是,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最早見于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這一點在后來的《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文獻中得到證實。由于元宵節必食“圓子”,因此人們便用元宵來命名原來的上元節,形成了今天普遍的元宵節的叫法。

元宵在宋朝還是一種很珍貴的食物。姜白石有詩“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這詩中的“珍品”即指元宵。由此可見,宋朝時期元宵剛剛萌生,生產技術還未得到大量推廣。

值得一提的是,就稱謂上來說,“元宵”的出現應早于“湯圓”。南方的湯圓卻比北方的元宵更有可能是古代真正的“元宵”。

元宵節都有哪些活動

現代人過元宵節,基本上就是吃頓湯圓了事。在古代,元宵節的活動非常多,而且也是非常隆重的。

元宵節人們習慣張燈結彩。元宵燈會、掛燈籠這些活動都是為當時熱鬧的氣氛服務的。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它形象地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由于趣味性強,易于普及,因此到今天仍然經常有此類活動。

歷代人們除游燈市外,還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這些游戲形式。作為傳統社會最受民眾重視的民俗大節,歷史上其在城市中歡慶喧鬧的氣氛尤為熱烈,作為除夕團圓之后的公共活動性節日,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

龍抬頭為什么北方更加重視

二月農耕圖

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農歷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其實與古代天象有關。

古代的人們根據天文知識,習慣性地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星宿”。而“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剛好組成一個龍形星象,人們就稱它為東方蒼龍。東方蒼龍中的角宿在龍角位置,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房宿代表龍腹,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

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的晚上,角宿首先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小時后,亢宿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這樣幾個星宿逐漸升至地平面以上的過程,被古時研究天文學的人稱為“龍抬頭”。而當這一說法被傳至民間之后,人們有感于龍抬頭的象征意義,便把這一天作為一個節日傳承了下來。

不過,龍抬頭的節日在北方更加受重視。這是因為北方春季缺水,而龍象征著雨水。南方多水而少田,因此反而不甚喜歡這個節日。

古代的“花朝節”是哪一天

花朝節,簡稱花朝,還有“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等俗稱。花朝節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

花朝節的節期因地而異。中原和西南地區以夏歷二月初二為花朝;江南和東北地區以二月十五為花朝,并與八月十五中秋節相應,即“花朝”對“月夕”。此外,還有一些地區以二月十二或十八為花朝節。這種現象的形成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

花朝節在全國盛行,始于武則天執政時期。武則天以嗜花成癖聞名,每到夏歷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就會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制成糕,也會用花糕來賞賜群臣。上行下效,于是唐代從官府到民間都流行花朝節活動。

花朝節的特色活動有長三角和東北地區的祝神廟會、宋朝開封的游春撲蝶,還有種花挑菜、曬種祈豐、制作花糕等。

“寒食節”為什么不能生火

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我國人民還有一個屬于肚子的“清明節”,這就是寒食節。寒食節,禁煙火,食物只能涼吃,因此也稱“禁煙節”“冷節”。嚴格的日期是在夏歷冬至后的第105天。

唐代詩人盧象的《寒食》寫道:“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它道出了寒食節的由來,即“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曾經在晉文公流亡時期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爭功,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去綿山恭請,介子推仍不愿出山。晉文公放火燒山想逼他出來,沒想到介子推抱母親燒死在山中。后人嘆服介子推的氣節,便自發地在這一天不生火做飯。

不過,針對寒食節的由來,更加理性的判斷則是,寒食節所體現的其實是人們對火的祭祀。祭祀火要禁火并重燃,這才是禁火節真正的由來。

五月初五為何稱端午而不稱端五

雖然很難理解,但是在先秦時代,人們確實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而五日則是惡日。而五月五日同時占據了兩個“毒”,因此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并出。

由于人們對五月初五的這種認識,產生了在這一天特有的行為習慣。據《禮記》載,周代的五月初五有蓄蘭沐浴的習慣。《大戴禮》中記,“五月,蓄蘭。為沐浴也”以浴驅邪。《呂氏春秋》中的《仲夏記》一章也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有提到:“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甚至還有說法直接認為重五就是死亡之日。

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由于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就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說“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也有提到“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宋徽宗趙佶甚至由于是在五月初五出生,而從小被寄養在宮外。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因此,人們在這一天以各種方式驅邪就很自然了。另外,人們為了避諱“五毒”,連后來的端五節,都要稱為“端午”。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嗎

伍子胥

我國的民間教育為了簡便起見,都直接告訴學齡兒童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但實際上史學界對此的爭論一直沒有休止過。并且相對于端午屈原說,有更多的資料把端午指向伍子胥。而伍子胥所在年代要早于屈原,因此有人認為端午節和相關風俗更可能是后世附會給屈原的。

伍子胥生在春秋末年,先是在楚國受到迫害,后逃亡到吳國。在吳國他受到當時的吳王闔閭重用,輔佐闔閭壯大吳國,并同由他舉薦的孫武隨闔閭出征,攻破楚國。伍子胥造就了春秋末期強盛的吳國。但闔閭死后,繼位的夫差剛愎自用,聽不進伍子胥的勸諫,敗越國而不滅,任由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后勾踐買通吳國朝廷上同是楚國出身的伯嚭向夫差進讒言,說伍子胥托子于齊國是叛國,伍子胥因此被夫差賜死。他又因死前預言吳國滅亡而被夫差下令把他的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伍子胥深受吳國人民愛戴,死后被視為“濤神”。于是人們就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以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他。

傣族人如何過“潑水節”

潑水節源于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后為佛教所吸收,并在公元13世紀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了中國的云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潑水節,亦稱宋干節,時間從每年4月13日開始至4月16日結束,已有700年的歷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在潑水節,傣族人喜歡排成隊伍,敲著芒鑼,擂起象腳鼓,集體跳起“依拉賀”舞,挨家挨戶去拜年,互相祝賀新年愉快,萬事如意。

丟包。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游戲。所丟的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花包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

當然,潑水節自然會有人們互相潑水的活動,這人們就不陌生了。此外還有龍舟比賽、斗雞、跳孔雀等活動。可見,傣族的潑水節是十分熱烈的,其氣氛不遜于漢族的春節。

漢族有潑水節嗎

人們都知道傣族的潑水節是一個很有趣的節日,在那一天,男男女女互相潑水,還可以借此表達愛意呢。也許很多漢族朋友都很羨慕傣族兄弟,殊不知,我們漢族也有自己的潑水節。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是上巳節,也是漢族的水節。上巳節,又稱元巳節、修禊節,最初定為每年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不過自魏晉時起,已經固定在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無論是否逢巳日了。據專家考證,上巳節可能源于上古時期對主管愛情、婚姻和生育的女神的祭祀活動以及由此而來的仲春之會。

古時,每到上巳節這天,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帝王嬪妃、公卿大臣,都要到江河池沼邊上沐浴或者洗洗涮涮,借水的魅力祈求消災袪病、得到幸福。到了魏晉時代,王公貴族、文人雅士們開始在上巳節臨水宴飲(稱曲水宴),并由此派生出上巳節更加廣為人知的活動——曲水流觴。

潑水節

只是隨著歷史的沿革,這個漢族的潑水節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傣族人卻傳承下來了與此一脈相承的潑水節。

“回娘家節”是怎樣產生的

在我國歷史上,有一個專門給嫁出去的女子回娘家的節日,這就是天貺節。當然,其實天貺節的活動不僅僅是回娘家。

天貺節,又稱“六月六”“回娘家節”“蟲王節”等。“六月六”是一個小節,節日活動較少,主要是藏水、曬衣和曬經書,婦女回娘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動。其實天貺節乃至于天貺節的活動之所以能夠產生,是與這個日子所處的時令有著密切的關系的。

農歷的六月初六正值我國的盛夏時節。這段日子農田里既不需要播種也不需要收獲,正是莊家快速生長的時期,因此可算是少有的農閑。正因為是農閑時期,所以媳婦們才得以有時間回娘家。而天貺節的其他活動,如晾曬衣物、洗浴、藏水這些,也正是順應時令所應該進行的活動。另外,祈求晴天就更凸顯了天貺節的農業屬性。

因此,“回娘家節”的本質,就是一個農業節。由于我國農耕范圍大,歷史悠久,所以才把這個節日推廣開來。

三伏是哪些日子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秦漢時流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一定要隱藏起來。于是規定從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開始的10天為初伏,從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起的10天為中伏,且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定為末伏,也有10天。上中下三個“伏”總稱為三伏。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因此三伏節氣之間,人們的行為也以“伏”為主。那么既然是“伏”而不出,在家里面就只有吃和玩了。因此每逢三伏時令,古人一方面以清涼飲料避暑,另一方面又舉行相應的風俗活動,如“飲酒避惡”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三伏食文化。

現在人們還常說的“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卷餅炒雞蛋”正是伏天人們無法勞作,而不得不回家休息吃東西的情形的真實寫照。

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嗎

牛郎織女

七夕,作為中國的情人節,又稱為乞巧節。

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獲得智慧和巧藝,因此得名乞巧節。

農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被稱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通過穿針引線來“驗巧”,做些小物品來“賽巧”,擺上些瓜果來“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很顯然,七夕作為中國情人節,還是比較牽強的。雖然牛郎織女的故事代表著古代的浪漫情懷,女孩們也會在乞巧的同時產生某些念頭,但是乞巧節對于古代的女孩子們更多的還是重在女紅和玩耍。我國古代封建禮制盛行,是不會允許集中的大規模的談情說愛的。

不過,既然七夕已經越來越多地被人們以情人節的身份記住,那么對于以后的人來說,它也許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情人節了。

月餅是怎么來的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最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種“太師餅”就是我國月餅的“始祖”。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引進了芝麻和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隨后出現的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為“胡餅”。

《開元天寶遺事》有記載:“玄宗八月十五日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不盡,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別筑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玄宗賞月乏味,心情不快。楊貴妃聰慧過人,為了調節情調,隨口說出了“月餅”這個名字。

上面的傳說可信度不高,但月餅得名確無實據可查。已知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其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了“月餅”之名稱。但當時的月餅還僅在宮廷內部和官宦人家中間流行,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直到元朝,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才在全國流行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節”是怎樣來的

在人們的認識中,農歷的九月九日重陽節是老人節。但是,關于這個節日的來歷大部分現代人就不是很清楚了。

由于《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因此九月九日又稱重陽,也叫重九。最初的重陽節,是帝王之家因豐收而祭祖的一個日期。這種紀念活動在宮廷中逐漸演變成了為迎接秋天的到來,而進行的一些慶祝活動。其背后正是宮廷里無聊的生活,促使著人們用節日的理由來尋些歡樂。出于這種目的,人們在這一天賞菊、喝菊花酒、登高、吃重陽糕和舉行重陽宴會。又因陽與壽相關,秋與老相應,人們又提出了重陽象征長壽的概念。

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中記載著,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個名叫賈佩蘭的侍女也被驅逐出宮。這名侍女對宮外的人談起了當時宮里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的制度。這也成了我國現存的最早的關于重陽慶祝的記載。

踩高蹺也有深刻的歷史根源嗎

踩高蹺是我國節日的常見活動。高蹺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

關于踩高蹺的起源,大致有圖騰崇拜和生活環境兩種說法。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堯舜時代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在祭禮中要踩著高蹺擬鶴跳舞。但圖騰崇拜本身也是源于生產、生活的。目前,認為高蹺最終源于水濱居民在中淺水區踩木撒網捕魚的生活。今日居住在廣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漁民,仍有踩著長木蹺在淺海撒網捕魚的風習。1930年的《藝風》雜志記載:“武昌的筷子街和箍籠街,因地位低濕常被水淹,那里的住民每當水淹時,差不多都踩著高蹺來往。”這是高蹺源于勞動生活的另一個記載。

臘月初八這一天為什么喝臘八粥

北方的臘八粥,在南方多叫臘八飯,它們所指的是同一種事物。它由人們放入八種材料熬制而成,現代也叫八寶粥。

古代天子或諸侯,在年終時候要舉行祭祀八種自然神靈的儀式,稱為臘祭。這種制度流傳到民間,就形成了臘八節。從先秦起,民間的臘八節都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當然,人也是要吃的。周密《武林舊事》中有:“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臘八粥》中寫道:“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

關于臘八粥風俗由來的傳說有很多,有佛教根源說,朱元璋根源說,但多為后世附會,只有勤儉持家,利用舊米一說相對可信。

人們為什么將臘月三十叫作“年關”

對于現在的人們來說,大年三十是團圓、喜慶的日子。但古代卻有傳說指出,最早的大年三十,人們的生活可沒這么好過。

話說古時有一種猛獸叫“年”,平時只在深山中捕獵。但每隔365天,它就會出現在民居中,擄掠牲畜、人口用來果腹。由于這種猛獸只在夜間出現,第二天黎明便會回到山中,因此,人們每到這一天就會戰戰兢兢,不敢安寢。這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把牲畜趕回圈中,關上所有的門,一家人聚在一起祭祀祖先,禱告“年”不要來自己的家中。由于此夜吉兇未卜,因此人們也習慣把這天的晚飯做得很豐盛,有種最后的晚餐的意味。而這些習慣流傳下來,就形成了今天“過年”的風俗。

很顯然,傳說中的“年獸”是子虛烏有的。但是傳說本身并非無本之木。古時人們口中的年獸,大概就是奴隸主和地主階級。每逢過年,地主就會向農民收繳地租,也就是收繳農民的財產。人們隱晦地編造了年獸的傳說,正是暗指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

購年貨

“小年”為什么要拜灶王爺

小年是一個通行于全國各地的節日。由于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期也不盡相同。

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江浙一帶的把正月初五作為小年,還有些地區稱元宵節、冬至為小年。這其中,以祭灶節的說法流傳最為廣泛,也最受重視。

祭灶神為商周時代五祀之一,初為夏祭,后改為臘祭。對民間來說,小年祭灶王爺的習俗源于灶王爺的職責。傳說灶王爺是天帝派往人間的多身使者。灶神存在于每戶人家的爐灶里,每年一個任期。灶神會記錄下這一家人在這一年里的所作所為,并于小年夜升天,將這些記錄回稟天帝。人們為了讓灶王爺在天帝面前為自己多多美言,便有了祭祀灶神的習俗。并且還產生了灶糖這種食物,據說也是為了粘住灶神的嘴,讓他不能說自己的壞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客| 双城市| 建瓯市| 峨边| 平谷区| 灵寿县| 伊金霍洛旗| 辉县市| 仁化县| 来凤县| 天柱县| 大宁县| 哈密市| 壶关县| 三都| 南川市| 长兴县| 苏州市| 牡丹江市| 扶余县| 双江| 镇远县| 周宁县| 福海县| 滨州市| 翼城县| 科技| 安达市| 阿坝| 逊克县| 宁乡县| 嘉义县| 铁岭县| 赫章县| 杨浦区| 章丘市| 会理县| 和龙市| 周至县| 鄂尔多斯市|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