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走進辦公室剛坐下,劉明就看到了桌角那堆創意方案的相關資料,氣不打一處來地抱怨:“煩死了,沒完沒了的,還讓不讓人喘口氣。”起身沖了一杯咖啡后,劉明意猶未盡地補充道:“唉,忙完這個,肯定又要忙下一個,什么時候是個頭啊!”
在發過牢騷后,劉明開啟了自我安慰模式:“既然沒人心疼我,那我就自己心疼自己。這個創意方案半個月絕對能搞定,現在還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剛好可以趁這個時間放松放松。再說了,做創意方案是需要靈感的,急也急不來。”于是,劉明心安理得地放松起來。
距離截止日期只剩一周時間的時候,劉明才開始著手做創意方案。雖說這種事急不得,但一周的時間也能輕松搞定,然而放松成癮的他卻還是在為自己找各種借口:靈感是創意方案的靈魂,是最為重要的一環,而處于核心地位的靈感在放松的時候才更容易產生。所以,我要盡可能地讓自己處于放松的狀態。
為了緩解放松時的愧疚,劉明用各種名人故事安慰自己:若不是樹上的蘋果落地時砸到在樹下發呆的牛頓,他未必會發現萬有引力;伽利略若不是在教堂做禱告時走神,看到頭頂上的吊燈像鐘擺一樣來回晃,用自己的脈搏跳動的次數計算出了吊燈的擺動周期,“脈搏計”或許就不會問世;倘若瓦特一味地在實驗室工作,就不會發現廚房內蒸汽頂開壺蓋的現象,蒸汽機的發明就會推遲……所有的一切都在證明著一個道理,放松才是王道!
在以這種“拖延”為借口的放松中,時間不知不覺地溜走。終于到了最后一天,在劉明的規劃中,一天的時間足夠他將前一段忙里偷閑時零零碎碎的醞釀串聯出一套創意方案,有了這種想法,劉明很是淡定地在辦公室晃蕩了一個上午。
吃過午飯后,時間只剩下了半天。這個時候劉明依然處事淡然,擅長安慰自己的他開始善待困倦的眼神,賞給自己一場午休。當他睜開惺忪的睡眼時,已是下午一點。然后他不緊不慢地找出項目資料,像模像樣地研究起來,試圖將自己先前的那些醞釀穿插進去,卻始終找不到合適的途徑。
一個小時后,劉明終于失去了耐性,再也不愿看一眼這種費腦子的資料。他停下來,悠閑地喝了杯綠茶,情緒有所好轉,午后的陽光勾起了他享受時光的念頭,想到這里,他的心頭涌現出躍躍欲試的喜悅。
短暫地放松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說服自己策劃創意方案的劉明,很快投入設計的各種細節中。恰在此時,接到了部門領導開會的通知,劉明停下手中的工作,帶著計劃被打斷的不滿走進了會議室,兩個小時后才走出來。
再過半個小時就要下班了,可劉明的創意方案才完成了一半,他又不愿意加班,只好把資料帶回了家。晚上,球賽、精彩的電視節目、新開發出的游戲相繼攻破了劉明的意志力,凌晨時他還沉浸在打怪升級的游戲中無法自拔,未完待續的工作再也無法進入他的視線。
在拖延的誘惑下,劉明越陷越深,潛移默化中拖延成了他的生活方式:不管做什么事,他都會習慣性地挑最容易的做,等到該做最重要和最困難的部分時,就會找各種理由拒絕,美其名曰“放松”,實則是拖延。
劉明這種“以拖延為生活方式”的習慣,在我們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有體現。讀書時,我們以為青春很遠,歲月很長,因此揮霍起來肆無忌憚,直到離開校園,才發現書上的知識沒有學會,該看的書沒有翻開,錯失的表白沒有機會重來。跌跌撞撞一路走來,我們終于明白時間是一輛單程車,只能一路失去卻無法回返,明白了“書到用時方恨少”也是枉然;工作時,我們總以為有大把大把的時間,無限的精力,因此不惜用掉大量的時間來逛論壇、刷微博、看視頻,等到該工作時卻已經下班,于是白天的事被拖到了晚上,晚上的事被拖到了以后。火燒眉毛時,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在“悲催”中后悔不已。
一次次地拖延,一次次地立志,一次次地食言,使自己越來越一事無成,與別人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在自暴自棄中又絕望又傷感。夜半夢醒時,你會忍不住問自己:“如果,很多事在第一時間你都去做了,沒有一絲一毫地拖延,沒有過多地浪費時間。那么,現在的你會在哪里,你的人生又會達到什么樣的高度?”
往者已逝,來者猶可追。當你意識到拖延已成為你的生活方式時,就應該明白:拖延是人生最大的竊賊,不知不覺中,它偷走了你的熱情,偷走了你的機會,偷走了你的夢想,偷走了你的自信,甚至扼殺了你的愛情,磨滅了你的精神。在它的一路“打劫”下,你的生命成了一具棄之不可惜的空殼。
其實上文中的劉明比誰都清楚,以拖延為生活方式壓根兒就不是什么好事,在截止日期前一刻把事情趕完,整個人就像經歷了一場死里逃生。這種“偽快樂”的刺激和劣質的“高效率”讓他想再次嘗試一下僥幸帶來的刺激性冒險。然而,這種僥幸未必會時時降臨,讓你剛好能夠在期限內將事情搞定。就像劉明,一步之晚,沒能在限期內完成策劃方案,明日等待他的,不知是怎樣的風暴。
拖延這種事,我們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卻又是另一回事。工作上一次打擦邊球的僥幸,會讓你自信心爆棚,進而期待下一次的僥幸。偶然的失敗,不會讓你懷疑自己的處事方式,只會讓你迫不及待地在下次挑戰中扭轉敗局……當你意識到時,拖延已經成為你的生活方式,你已經到了不得不有所改變的時候。
擺脫拖延,從改變開始,堅持每天改變一點點,就會漸漸脫離拖延的怪圈!
【“戰拖”箴言】
“我們一直推遲我們知道最終無法逃避的事情,這樣的蠢行是一個普遍的人性弱點,它或多或少都盤踞在每個人的心頭。”英國作家塞繆爾·約翰遜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