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們因何迷茫
- 心理學與自我療愈
- 魏冰冰
- 7302字
- 2019-10-21 17:43:20
在一次作家的聚會上,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對海明威等人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后來,海明威將這句話作為他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中的一句題詞。從此,“迷茫的一代”成了這些雖無組織但有相同創作傾向的作者的稱謂,這個詞也慢慢被全世界接納。而格特魯德·斯泰因當時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包括海明威在內的一批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奔赴歐洲戰場,親眼看到了戰場上的廝殺,而后對自己曾經迷戀的“英雄情結”產生了懷疑。經過戰爭洗禮的他們,懷揣著內心的傷痛開始尋找生活的真正意義,所以在他們的作品中充滿了迷茫、悲觀的情緒。
如今,這樣的迷茫情緒彌漫在現代人中,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內心的迷茫表現得尤為明顯。小時候,我們對于未來要走的每一步似乎都是那么明確。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然而這份篤定隨著大學的結束而結束。
大學畢業后,我們告別了校園,離開了家人的庇護,走進社會,在現實的挫敗和打擊下,逐漸對自己曾經向往的那些夢想產生了懷疑。原來,當夢想照進現實,對于還沒有準備好的我們而言,是這樣一件殘酷的事情。迷茫,我們究竟因何迷茫?為逝去的青春?為不滅的夢想?還是為赤裸裸又血淋淋的現實生活?
為什么會迷茫?因為我們還年輕、有夢想;因為快速發展的時代有太多的誘惑;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靠近別人,同時也逐漸丟失了自我,忘記了最初啟程時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我們缺失了生命的信仰。但是,時間終會告訴我們,不如熱情地享受當下的一切,畢竟迷茫也是青春的一種色調。
第一節 有種青春叫作迷茫
青年作家劉同憑借一本《誰的青春不迷茫》而被人們熟知,他摘錄了自己從20歲到30歲這十年間的日記,打造出一本15萬字的描寫青春的作品,用自己的經歷來鼓舞正處于青春迷茫的人們。
在書中他寫道:“當我們盡力把悲觀的事情用樂觀的態度去表達時,你會發現迷宮順著走到出口能遇光明,倒著回到出發點一樣光亮。我們都一樣,正處于期盼未來,掙脫過去,當下努力的樣子。有狼狽,有瀟灑,但更多的是不怕。不怕動蕩,不怕轉機,不怕突然。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我們都一樣。”是的,在這個世界上,有種青春叫作迷茫,而誰的青春又不曾迷茫?
隋瀟瀟如今在一家國有企業工作。在她小時候,吃過飯后,大人們都會坐在一起說笑,孩子們則在一旁嬉戲打鬧。有時,大人們會一起逗這些孩子。其中最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們的夢想是什么?”孩子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要當科學家,有的說要做修鞋匠,有的說要賣西瓜……
而隋瀟瀟的答案卻從來沒有改變過,她總會昂起驕傲的小腦袋,大聲說:“我以后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大人們會哈哈大笑,父母則會在回家以后責怪她沒出息。那時的她不懂什么是沒出息,她只是希望能一直快樂地生活著,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不管是在簡單的小學,還是在復雜的初高中,瀟瀟都如她自己所希望的那樣,一直努力做一個快樂的人。她是父母和朋友的開心果,性格開朗大方,不會和其他人計較太多細枝末節的事。雖然她的學習成績不算特別優秀,但她憑著活潑的性格成為全班最受歡迎的人。考上大學后,瀟瀟仍然保持著這種開朗的性格。
但在畢業實習的過程中,有個女孩卻在背地里說她的快樂都是假裝的,說她其實是“假單純,真心機”。這讓瀟瀟有些無法接受,她去找那個女孩理論。但對方竟不屑一顧地說:“這還用我說嗎?你自己想想,你身邊還有幾個人像你這樣單純、不諳世事?我們都多大了?你可能是真的單純嗎?”
一時間,瀟瀟竟然無言以對。她想起前些日子男朋友提出分手時說:“瀟瀟,你必須長大了。我不想在背負著畢業壓力的同時,再帶上你這個拖油瓶。”瀟瀟哭著說:“可是當初你不是說,就是因為我的單純才喜歡我的嗎?希望可以和我在一起做個快樂的人。”男朋友說:“沒錯,我是說過那樣的話。但是瀟瀟,做個快樂的人并不意味著拒絕長大。”
這兩件事發生之后,瀟瀟畢業找工作時又發生了種種事情,讓她不得不靜下來反思自己。結果她發現自己雖然每天快快樂樂,但對于未來卻很茫然。她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喜歡做什么,能夠做什么。
看著身邊的同學一個個都找到了不錯的工作,看到兒時的伙伴有的考取了研究生,有的已經成家立業,瀟瀟突然意識到除了快樂,自己卻一無所成。她想不明白,追尋快樂有錯嗎?為什么他們都那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工作呢?在畢業和成長面前,瀟瀟已經搞不清自己的人生追求究竟是什么。她對自己一直堅守的信念產生了懷疑,懷疑它的價值、合理性和實現的可能性。最終,她陷入了無盡的迷茫之中。
迷茫,是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我們會因為迷茫而萎靡不振,懷疑人生,懷疑自身的價值,甚至懷疑周圍的一切。在人生的轉角,面臨選擇時,迷茫也成了我們為生存而付出的代價。對于初入大學或是大學剛畢業的人來說,他們的迷茫總是較別人更復雜些。但正是迷茫,讓他們在穿越迷霧之后快速成長。
和瀟瀟面臨的迷茫不同,王紅則是在踏入大學校門時就非常迷茫,她沒想到大學原來如此輕松、自主、自由。輕松得讓她這個一直埋首題海的好學生感到失落與恐慌。
原來她已經習慣了高中三年每天早起晚睡、做題背書的高強度生活。她的生活,就算是回到家里,也是看課本、溫習功課、做作業。她幾乎沒有想過要玩什么。在過去的日子里,書和筆就是她最好的朋友。而在大學校園里,軍訓過后,每天除了為數不多的幾節課,總有大把的時間供她支配。
但她卻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沒有作業,也不需要預習和復習,去圖書館也不知道想看什么樣的書。看著同寢室的室友們每天不是趴在床上看視頻聊天,就是出門逛街、唱歌、吃喝玩樂。她想,那樣的生活有什么意思呢?難道這就是大學生活嗎?對此,她感到非常迷茫。
終于熬到國慶節放假,她迫不及待地回到家里,把自己的迷茫和困惑告訴了媽媽。媽媽認真聽完之后告訴她:“紅紅,你之所以如此迷茫是因為之前的考試是為了升學,而考大學是你奮斗的目標,你努力的每一步都是為了實現它。而現在你上了大學,既沒有考級考研的壓力,又沒有尋找工作的壓力,所以生活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而你卻還停留在高中緊張的生活氛圍中,迷茫也是正常的。”
王紅聽后感覺媽媽說的確實有道理,就接著問道:“媽媽,那我現在應該怎么辦呢?我不想像舍友那樣整天吃喝玩樂。”媽媽說:“那你可以嘗試著重新尋找一個目標,比如報一個感興趣的社團或者學習班。行動起來,讓自己走出迷茫,而不是站在原地徘徊。”
聽了媽媽的一席話,王紅很有感觸。假期過后,返回學校的她報名參加了志愿者協會和話劇社。她的生活開始變得忙碌而充實,她也認識了很多新朋友,這讓她感到不再迷茫。
所以,對于很多人來說,迷茫只是一種生活常態。也許此刻它消失不見,但誰也無法預見什么時候它會再次出現。也許是在信念被打碎時,也許是在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環境、開始一種新的生活時,也許是在絕望時。但是不管何時,我們都應當接納迷茫的情緒,調整心態和目標,努力讓自己做好當下,而不是站在原地,抱怨遙不可及的未來。
第二節 迷茫并不全是壞事
陸瑤是一名教師,當初之所以選擇這份工作,一方面是因為家人希望她畢業之后可以回到家鄉成為一名教師,畢竟在他們的心里,教師在社會上有著不錯的聲望,同時每年可以享受寒暑假這兩個長假。對于女孩子來說,這確實是一份非常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則是她大學時的男朋友恰好在她的家鄉工作。因此,經過一番努力之后,陸瑤也終于如愿以償地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
但讓她沒想到的是,半年之后,男朋友突然提出分手,原因是兩個人性格不合適,認為自己配不上陸瑤。這是一個多么敷衍的分手理由,陸瑤當時感覺天都快要塌下來了。
她不明白他們的感情究竟是哪里出現了問題。她一次次去找男朋友想問個明白,但最終得到的都是同樣的答案。后來那個男生索性避而不見,傷心的陸瑤在工作時有些恍恍惚惚,最終決定請假回家休息一段時間。這時她才感覺自己其實并不喜歡教師這個職業,每天和孩子們在一起讓她感到心力交瘁,更不要說學校那沒完沒了的形式主義檢查。她想辭去教師這份工作,但又對辭職之后的未來感到茫然。
后來,在好朋友李密的勸說下,她終于決定結束終日以淚洗面的日子,畢竟這樣下去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讓迷茫和傷感的情緒在獨處的時光中發酵,心情也會變得更加悲觀和消沉。因此她取出所有的積蓄,開啟了新的旅程,她選擇一種最為原始的方式來救贖自己,那就是徒步旅行。
她用腳丈量了從杭州到拉薩幾千公里的土地。旅途中,有時會有同行的人,但大部分時間只有她自己。在將近三個月的徒步旅行中,過往的一切似乎都化作了一縷青煙,消散而去。
她決定回家后備考研究生,繼續念書,成為一名研究古代文學的專家,因為她從小就喜歡音律美妙的古詩詞。她想起當初填報中文系的初衷,發現自己內斂、安靜的性格更適合做研究。她覺得自己好像重生了,迷茫悄然散去。
對于陸瑤來說,她因為分手和工作而迷茫,并為此感到消沉無助,但是她沒有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更沒有一蹶不振。相反地,在朋友的幫助下,她選擇徒步旅行,一個人孤獨地行走,在旅途中對自我的能力和期待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于過往的一切也能坦然接受,最終成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因此對未來充滿了前進的動力和激情。
從這點來看,迷茫也并不全是壞事。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迷茫。如果你將迷茫看作對自己不良狀態的一種警示,進而努力改進和修正,那么,偶爾的迷茫會讓你對未來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如果你一味沉浸其中,對迷茫采取消極抵抗的態度,認為自己當下不可能再改變,只是一味地抱怨,那么,迷茫只會讓你的人生變得越發糟糕。
劉文是一家雜志社的編輯,她雖然已經工作了將近3年,但是她的工作能力似乎還不如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經常會因為做錯事而被領導批評。每次受到批評后,回到家里她就對著父母或是到網上發泄、抱怨一番,還會自我安慰:“現在是沒有合適的機會,等有了更好的選擇,我一定會立刻離開這里。”
她從來沒有想過改正自己的不足,更沒有想過如何提升自己,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她總是在QQ空間等網絡社交平臺上發布“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太迷茫了”這類的話,博得大家的關心,獲得大家贊同的意見后便心滿意足。
后來,有一次她和雜志社的一位老同事一起出差。在旅途中,老同事問她:“你當初為什么會到雜志社做一名編輯呢?你的專業應該可以考取公務員或是成為一名教師吧?”
劉文點頭說道:“是可以的,但我覺得那樣的人生太沒意思了。來雜志社是因為這里的要求比較低,我需要先養活自己啊。”老同事繼續問她:“工作的這幾年你感覺怎么樣?”劉文說:“很不好,我最初進來的時候想‘既來之,則安之’,后來就想著做一名優秀的編輯。但時間久了,發現自己并不適合這份工作。每天對著那些枯燥的稿子,簡直太無聊了,和之前想象的一點都不一樣。”
聽了這些,老同事繼續問道:“那你為什么不辭職,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呢?”劉文回答:“我希望做一名國際導游。但是我的英語不好,所以只能待在這里,我也覺得很迷茫。”老同事聽完后,沒有再說話。
其實,那位老同事很想告訴劉文,她之所以迷茫,是因為她認為自己的能力無法成為一名好編輯。可重要的是,她從來沒有想過先做好當前的工作,努力踏實地完成一個編輯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困在“迷茫”中艱難度日。
劉文更應該反省的是自己面對工作的態度,而不是如何解決迷茫的問題。每個人都會迷茫,但迷茫并不會隨著你的抱怨而消失不見。它需要我們采取行動,調整心態,進而改變不良狀態。只有立即行動起來,將迷茫看作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化被動為主動,才能更快地走出人生的困惑。
第三節 穿越迷茫的重重迷霧
有一個作文題目叫作“由迷茫到徹悟”。材料給的是一則禪宗故事,主要講一名渴望練就超群劍術的少年,歷經波折之后,終于找到一位隱居世外的仙人。少年一心想要拜其為師,以求學得超群的劍術,一舉成名。后來,仙人被他的一片誠心打動,準備收他為徒,這時他卻說:“師傅,不知我能否先問您一個問題,還請您不要介意。”
仙人說:“你問便是。”少年便問道:“假如我每天都勤學苦練,大概需要多久才能出師呢?”仙人答道:“十年。”少年聽到答案后,大吃一驚。他慌忙接著問:“假如我不分白天黑夜,拼盡全身力氣練習呢?”仙人沉思了一下說:“大概需要三十年。”少年更加吃驚,他疑惑不解地問:“為什么我拼盡全力,需要的時間反而更長了呢?”仙人沒有回答他,只是微笑不語。
這時,少年將拳頭握得更緊了些,大聲說道:“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我要練就一身本領早早出師,取得成功。”這時仙人平淡地說:“這樣你恐怕需要學習至少七十年才可以下山。”
聽了仙人的話,少年開始沉默不語。這時仙人說:“今天夜里你先好好想想此行的目的,何時想通了再來找我吧。”話音剛落,仙人即消失不見,留下少年一人呆立在原地。經過近半個月的苦思冥想,少年終于在一個傍晚明白了仙人的一番苦心,他即刻懷著愧疚和喜悅之心再次上山。
故事中少年的迷茫在于,他被成功和榮譽蒙蔽了雙眼。他急于求成的心態,反而會成為他前進道路上的障礙。而他在仙人的引導下,放下了對成功的迫切欲望,找回了學習劍術的初心,最終反而可以走得更遠。
迷茫,如果從好的方面去看,也許意味著一個人的進步與成長。人為什么會迷茫?是因為渴望看到更多的事物,而現在的自己卻無法想象未來的美景。
雖然生命之路總是迷霧重重,但上天很公平,它早在我們啟程之時,就已經給我們規劃了前行的方向,那便是初心。每一次成長,每一個誘惑,每一個轉折,都有不同的人和事來阻礙我們前行的腳步。但是,路永遠在自己腳下,只要不忘初心,在迷茫來臨時,能夠在一瞬的慌亂之余迅速找到前進的方向。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會被迷茫吞噬,最終迷失自己。
念念在中招考試結束后,就對父母說自己不想繼續上學了,希望可以出去打工掙錢。父母聽了她的想法后,非常著急。他們認為,一個女孩子,初中畢業,年齡還這么小,出去能做什么呢?但是,不管父母和其他親戚、鄰居如何勸說,念念都固執地表示再也不想上學了。
萬般無奈之下,父母只好同意念念跟著其他孩子到電子廠打工。電子廠的工作雖然比較辛苦,有時還要加班或者晝夜顛倒,但工資比其他地方高出許多,念念在那里一直做得很好。
很快,三年的時間一晃而過,念念在此期間也有過辭職不做的想法,但是想想就算辭職又能做什么,所以還是繼續堅持著。
最近,念念聽說以前的初中同學已經高中畢業了,而且成功考取了大學。在網上看著他們進入大學后嶄新的生活,念念突然感到莫名的失落。
于是她向父母提出辭職的想法。可是當父母詢問她,辭職之后要做什么時,她卻什么也說不上來。她只是說,自己不想再干下去了,想辭職。就如當初決定不上學那樣,念念的父母依然沒能阻攔她辭職的想法。
正式辭職之后,念念一個人去了一趟北京。因為之前在電子廠工作的時候,她時常會看到同學們在網上發布的旅行動態,那時她就渴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像他們那樣,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可是現實并不像她想的那樣,在北京她感受到的除了擁擠的人群、悶熱的天氣和無聊的景點,絲毫沒有享受到像同學那樣快樂的旅行。回家之后,她沒有著急找工作,想著先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如果有比較適合的工作再去做。可這一休息,不知不覺一年的時間就過去了。
在這期間,念念不是沒想過出去工作。但是由于休息的時間太長,每次找到新的工作總是做兩天之后就不愿做了。而且她不是嫌工資太低就是抱怨太累,久而久之,念念越發感到迷茫無助。每次有親戚詢問她想要做什么工作時,她總會說,不知道。有人建議她去學習美容美發,但是她交了學費,在那里待了兩周后就返回家中,再也沒有去過。
后來念念就一直待在家里,她不知道自己接下來究竟要做什么。她嘗試了很多次,但每一次開始時都是信心滿滿,認為自己一定可以做好,但最后都沒能堅持下來。對此,她感到有些害怕,變得越來越迷茫。
直到有一天,一個初中同學去找她玩,她的人生才開始撥開迷霧,走上另一條軌道。原來她的這位同學目前就讀于一所著名的大學,學的是心理學。她知道念念的情況后,想帶念念去見一下自己的心理老師,說也許可以解決念念的問題。
一開始,念念對同學的提議有些抗拒,她覺得自己沒有心理疾病,為什么要去看心理醫生,這要是傳出去多丟人啊。后來,經過同學的百般解釋和勸說,她終于答應去看看。
念念和那位心理老師的見面過程非常順利。之前她的同學已經把念念的情況向老師做了初步的描述,因此見面時,老師先是證實了一些情況,然后又詢問了念念一些更為具體的心理狀態和細節。
隨后,老師問道:“你覺得待在家里能解決問題嗎?”念念回答道:“不能。”老師接著問:“那你為什么還要繼續待在家里?”念念說:“出去之后,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老師問:“你每次出去都堅持下去了嗎?你都沒有堅持下去,怎么就確定一定不適合那份工作呢?”
念念說:“其實現在我是沒有自信,總會忍不住去想最壞的結果。而且感覺對什么都沒有熱情,無論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但是想想家里的情況,又知道自己是需要出來工作的。這種感覺讓我很迷茫又很無力。”
老師點了點頭,接著說:“所以你選擇逃避,但你這樣做可以說是掩耳盜鈴。雖然你待在家里,但迷茫并不會因此而減少,反而會越來越嚴重,甚至會誘發愧疚、自責、無助、抑郁等情緒。”聽完這番話后,念念哭了。
后來,念念又和老師進行了幾次交談。在老師的幫助下,她明白了自己之所以迷茫是因為沒有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同時不善于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并通過實際行動讓其發揮出來。
明白了這些以后,她開始審視自己,看自己究竟對哪些事物比較感興趣,或是自己能夠做好哪些事情。經過不斷的探尋,她發現自己特別喜歡做飯,在這方面擁有特別的天賦。而且在做飯的時候,她總會感覺特別踏實平靜。
后來她在一家廚師培訓學校參加了廚師培訓。每次感到有些累、不想堅持的時候,她都會想起那位老師的話,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三個月后,念念成功出師,并且以優異的成績被一家大酒店聘用。此后,她不停地進修、研究新的菜品,廚藝日益精湛。現在她已經成為那家大酒店的首席廚師,對于生活,她也不再迷茫。
現在當她回憶起那段迷茫的歲月,她會不由得感嘆,這都是成長必須經歷的過程。只要找準方向,并且踏踏實實地走下去,終會等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