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現場分析(暢銷3版)
- 胡向陽
- 9781字
- 2019-12-06 17:40:28
解析一:自殺VS他殺
分析判斷事件性質,就是要判明現場已經發生的事件是否屬于涉嫌犯罪事件,這是確定是否需要立案偵查的前提條件,是意外事故還是刑事案件,也是現場分析中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
對于一些復雜的案件,要判明它究竟是屬于何種性質,必須通過對現場勘查材料和各方面信息的分析、研究,并結合調查訪問,才能做出判斷。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根據勘驗檢查情況分析判斷
應根據現場的基本狀況、所處的環境、造成的后果、留下的痕跡物品等,分析判斷是否存在犯罪行為,如死者系被扼死的,則肯定是被他人殺害的。
分析時要特別注意有無偽裝和反常情況。一旦發現有矛盾和反常現象,應追根溯源,甄別真偽,做出符合實際的解釋。
事件性質難以確定時,可以邀請相關專家參加分析研究,必要時可以通過現場實驗來分析和驗證。
根據訪問對象的陳述分析判斷
通過調查訪問可以獲得大量可供判明事件性質的原始材料,如被害人、事主及其親友的陳述,目擊者的證言,現場附近群眾的議論等。
分析過程中,要分析被訪問對象是否懷有某種個人目的,陳述本身是否前后矛盾,陳述是否符合事件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陳述是否與其他調查情況相矛盾,陳述是否與勘查情況一致,陳述時的神情是否自然,陳述是否受某種錯覺影響或產生于遐想,是否故意提供假證。
特別要注意證詞間的矛盾,結合勘查的結果,注意相互印證與補充,在掌握充分的證據后再作結論。
根據犯罪的動機和目的分析
犯罪的動機和案件的性質有內在的聯系,在有些案件中,若能判明犯罪的動機和目的,即可確定案件性質。犯罪動機是引發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內心起因,往往比較隱蔽,情況也千差萬別,錯綜復雜,要真正準確地分析和判斷并不容易,但是作案人的心理活動往往反映在犯罪行為及現場狀態之中,因此認真研究現場狀況,細致地對待勘查中所獲得的各項材料,系統全面地分析作案人的活動,可以對作案人的犯罪動機做出判斷。如殺人案件,現場的物品未見翻動,被害人出現多處致命傷,則反映了作案人欲置受害人于死地的報復殺人心理。所以研究犯罪的動機首先應該結合現場勘查分析重現犯罪活動過程,被害人遇害時的狀態,其次應當結合當事人和證人的陳述,犯罪嫌疑人口供等進行分析研究。
幾類常見的事件性質的鑒別
人身傷亡案件性質的分析
當公安機關受理了死亡案件時,如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是否為殺人案件,必須先作充分的調查,確定事件的性質。判別某一可疑的死亡事件是不是殺人案,必須以查明死因為前提。人的死亡原因通常有五種情況:①意外事件致死;②自殺;③病理性死亡;④自然死亡;⑤他殺。只有兇殺才能作為刑事案件立案偵查的依據。判斷死因和事件性質的方法主要有:
1.通過尸體檢驗判斷
(1)開放性損傷致死事件性質的判斷
對于呈現出開放性損傷致死現象的尸體,要注意研究傷痕的部位、數目、大小、形狀和特征,區別哪些傷是生前傷,哪些傷是死后傷;哪些傷是致命傷,哪些傷是非致命傷;哪些傷是死者能自己形成的,哪些傷是死者不能自己形成的。要注意研究死者身上有無抵抗傷。同時研究現場中尸體的位置、姿勢與血跡分布狀況是否吻合,與現場的具體環境和客觀條件是否一致。如果尸體上有兩處以上的致命創,或者尸體上有死者自己無法形成的傷痕,或者死者手上及身體上其他部位有抵抗傷,或者現場尸體所處位置沒有相應的血跡和致傷物,一般屬于他殺。
表2-1 自殺傷、他殺傷、意外傷的鑒別
續表
(2)縊死事件性質的判斷
對縊死事件性質的判斷要判明是自縊還是他殺偽裝成自縊,分析的重點是:
①系繩點。尸體多見吊在木梁、樹枝、門窗的橫梁或其他懸空的支撐物上,對這些支撐物,尤其是木質支撐物的系繩處,應注意查看繩子摩擦而留下的纖維及痕跡的分布是否異常,系繩點有無死者的手印等痕跡。
②墊腳物??O死事件中死者常呈懸空狀態,雙腳通常離地面有一定的高度,現場常有墊腳物,如有墊腳物我們應注意查看其上有無死者的手印、腳印等痕跡,如沒有墊腳物則要研究死者是怎樣上去的,地面有無其他人的足跡,及其他物品留下的痕跡或物質。
③繩結。首先要研究打結方式是否與死者生前的打結方式一致,死者一人能否打成此結;其次要研究打結方式有無職業特點、獨特的技巧,與死者生前的工作、生活情況是否吻合。
④尸表征象。首先,要認真研究索溝痕,要看索溝痕與發現尸體時繩索所在的位置是否一致,是否為“提空”痕,呈“U”形斜向上狀態,是否為生前傷;其次要看死者口、鼻、頸部有無損傷,有無異味,有無搏斗傷,尸斑出現的部位有無反常。
⑤身上的黏附物。首先要研究其手上的黏附物與系繩點處的微量物質是否一致,手上有無繩索的細小纖維,指甲中有無與他人搏斗形成的人身皮屑、汗毛等物質;其次要看死者足底部黏附物是否正常,襪底是否干凈,有無從其他地點帶來的微量物質;此外還要看死者衣物是否整齊,衣物上有無黏附物,有無他人的毛發、纖維和血跡等。
主要應弄清自勒與他勒、勒死與縊死、自縊與偽裝自縊的區別:
表2-2 自勒與他勒的區別
表2-3 勒死與縊死的區別
表2-4 自縊與偽裝自縊的區別
續表
(3)槍擊死亡事件的性質判斷
對于槍擊死亡事件常見的有自殺、他殺、流彈誤射和“走火”誤射四種情況,必須結合現場槍彈痕跡及案情分析。
①持槍自殺。死者身上只有一處是槍彈致命傷,射擊痕跡的方向、角度等符合自射特點,射擊痕跡符合接觸射擊或近距離射擊的痕跡特點,死者身上無搏斗傷,現場留有槍支、彈頭、彈殼,現場槍支處于掛機待發狀態,槍、彈上可能留有死者手印,死者手上及衣物上有射擊殘留物,現場無搏斗痕跡和犯罪跡象,死者有自殺因素,無他殺因素等。
②持槍殺人。死者的致命傷多為槍彈傷,且可有兩處以上的致命槍傷;現場多無發射槍支,或雖有槍支但可能已被調換,現場有多枚彈頭和彈殼,彈道特點不符合自殺動作,致命的槍彈傷本人不能形成;尸體上有自衛搏斗痕跡和損傷,現場有罪犯作案活動痕跡,死者手上無射擊殘留物,死者無自殺因素,有他殺因素等。
③流彈誤射。現場發生在寬廣場合,人體上只有一處槍彈致命傷,多屬遠距離射擊,符合意外射擊特點;現場無槍支和射擊彈殼;調查發現發案當時、當地的確有人因為其他目的向此方位射擊過,但無遠距離瞄準射擊的可能,現場無射擊殘留物及任何作案痕跡,死者無自殺、他殺因素等。
④“走火”誤射。發射的槍支陳舊,保險機件失靈,有走火條件,試射中可產生射擊故障,彈道特點反映出意外發射跡象,肇事人的交代情況與實驗、調查吻合,無任何自殺、他殺因素等。
(4)溺死事件性質的判斷
根據生前入水征象和一般窒息征象,排除其他死因后即可確定為溺死。在確定溺死過程中,尤其應注意區分水中的尸體是生前入水還是死后入水。兩者的區別見下表:
表2-5 溺死和拋尸入水的尸體現象區別
溺死最多見于意外災害事故,也常見于自殺,少數為他殺。災害事故根據案情和現場勘查,多可以找到線索。意外事故溺水常見的原因是游泳不慎、沉船、失足落水、醉酒或者癲癇發作跌入水中等,結合調查一般也不難確定。自殺溺死女性多于男性,多為一人,有時也可見兩人相抱或捆在一起投水自盡的,在檢查時要認真觀察捆綁的方式、結扣的松緊程度及沉水重物的重量等,分析可否由死者自己形成,同時還要結合現場情況及案情分析判斷。也有的自殺者先用其他方式自殺未遂后再投水自盡的,此時則應仔細分析相關損傷的形成機制。他殺溺死案中,單純將被害人投入水中的較少,多數是先用其他暴力加害致其昏迷后再拋入水中,此時尸體上有明顯的外傷。如果是先將受害人殺害再拋入水中,則為死后入水,而非溺死,易于鑒別。
(5)高墜致死事件性質的判斷
從高處墜落的尸體,可能的形成原因有三種,一是自殺,二是他殺,三是意外失足或意外事故。對于事件性質的判斷主要應研究:
①尸表現象。通過觀察、檢驗尸體,研究跌傷是否為死后形成,是否還有其他傷痕,如扼、卡、勒、鈍器或銳器等形成的傷痕,若有則可能是他殺。
②仔細勘查墜落點。察看墜落點處有無搏斗痕跡、拖拉痕跡、血痕、他人足跡及其他有關的痕跡物證,分析死者墜落前的活動,墜落前有無他人在場。
③認真觀察墜落點與落地點之間的物體,發現可疑的痕跡物證,如擦蹭痕跡、血跡等他殺偽裝成自殺的痕跡;同時還要注意分析墜落點的高度及死者著地的部位,判斷從該處墜下能否造成死亡事件的發生。
2.根據現場痕跡物證判斷
(1)室內現場要注意分析有無他人進入現場的可能。若在室內發現尸體,而現場門窗關閉完好無損,室內只有死者自己留下的痕跡和物質,一般可以確定為自殺;如果現場發現尸體,而沒有發現死者留下的活動痕跡,則要考慮是他殺移尸的可能;如果現場發現有多人痕跡或搏斗痕跡,則可認定為他殺。
(2)分析現場關聯工具及工具與死者之間的關系。首先,要分析現場工具是否歸死者所有,是否從現場以外帶到現場的。其次,要分析關聯工具上有無死者的手印、毛發、纖維和血跡等痕跡物證,有無他人的毛發、纖維和血跡,該工具能否形成死者身上的傷痕,能否殺害受害人。
(3)分析死者生前有無自殺或他殺因素。自殺者生前都有一個矛盾的心理演變過程,而且往往有一定的事情為動因,如悲觀厭世、失業、失戀、生活挫折等,在這一矛盾斗爭的過程中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反常言行,如安排子女生活、安排家庭財產、還債、給親朋好友打電話或寫信、大吃大喝、過多抽煙、情緒消沉等,還有在言行、書信、電話或電子文檔中表露了自殺的意圖等。如果我們認真細致地調查訪問,可以獲得上述信息。當然,偵查人員還要對收集到的這些信息進行去偽存真的分析,有些材料表面上看起來是自殺的證據,實際上是偽造的,是他殺的證據。以檢驗死者遺書為例,若筆跡與死者不同則說明是偽造的,偽造遺書的人則可能涉嫌犯罪活動;即使筆跡與死者的筆跡認定同一,也有多種可能,如死者寫好遺書后又放棄了自殺的念頭,但沒有銷毀遺書,被人利用;或作案人利用其與受害人之間的特殊關系,騙受害人寫下遺書,或使用暴力威逼受害人寫下遺書,然后將其殺害。
此外,還要注意收集死者生前與他人有無結怨,債務糾紛、情感糾葛等方面的信息,有無仇人殺害他的可能。
中毒事件性質的判斷
某種物質進入機體后,因物理或化學作用,使組織細胞的代謝功能遭受損害,從而引起健康障礙、疾病或死亡時,稱為中毒或中毒死。通常將較小劑量引起中毒的物質稱為毒物。毒物的概念是相對的,毒物與非毒物并無絕對的界限,僅在于劑量的大小不同,使用得當,對身體可能有益,反之則有害。許多醫療上應用的藥物,如砒霜、嗎啡、汞化物、蛇毒、烏頭等,便是劇烈的毒物。但是,用量適當,能治愈人體的某些疾病。而相反,就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水以及日常生活中人體所必需的食鹽、食糖等,超過正常需要進入體內,如輸液快時,即會發生水中毒。食鹽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物質,如果一次攝入60g左右也會導致體內電解質紊亂,而對機體產生損害作用,超過250g可導致死亡。
引起中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投毒殺人、服毒自殺以及意外災害事故等,均可導致中毒事件的發生。
一個身體健康的人,突然發生急性胃腸癥狀或神經癥狀,有時在短時間內急速死亡。當遇到中毒或疑為中毒的案件,需解決以下問題:
①是否是中毒;②何種毒物中毒;③體內毒物的含量,包括血中濃度;④推測毒物進入機體的途徑及時間;⑤服毒自殺、投毒謀害或意外中毒的醫學和其他證據。
對死因不明、案情不清的死亡案例,其尸體均應通過提取化驗檢材及組織塊,中毒現場的勘驗,然后做毒物分析檢驗及病理切片檢查,通過綜合評定后,才能做出正式的鑒定結論:
1.案情調查
中毒案件的案情調查,應著重了解有無服毒自殺、投毒謀害或意外中毒的線索或可能性;同時應及時、準確、詳細地了解與中毒有關的情況,向中毒者家屬和周圍知情人調查下列問題:
(1)一般情況。姓名、性別、年齡、籍貫、婚姻、住址、工作單位、職業、嗜好及生活習慣等。
(2)接觸毒物情況。應了解中毒者生活或工作中可能接觸到何種毒物,有無濫用藥物習慣,有無誤服或過量服藥的可能。
(3)中毒癥狀及救治過程,發現中毒可疑的時間、中毒癥狀。中毒者如經救治,則需了解救治過程、用藥情況及救治結果,如中毒者死亡則需了解服毒至發病時間、死亡時間及死亡前后有無特殊表現。
(4)中毒者的健康狀況。中毒者一貫健康狀況,患有何種疾病,有無病史及近期病情,中毒前幾天內服藥情況和藥物來源等,如疑為醫源性藥物中毒,應了解有無錯用藥物或用藥過量,有無誤信民間流傳單方、偏方服用有毒中草藥的可能。
(5)了解中毒者的家庭和社會關系。調查在中毒死亡事件發生前后,死者家屬有無異常行為表現,以及有無其他因果關系?,F場勘查應尋找和收集可疑的毒物載體,如剩余飯菜、飲料和食物原料;嘔吐物或排泄物,以及盛裝毒物的器皿、注射器與膠管等。疑為有毒氣體中毒時,應尋找毒氣來源,注意現場通風情況。還應注意各種器皿上有無指紋等。此外,還要注意有無醫藥書籍、處方箋、遺書、信件、日記本等。
2.臨床表現
不同毒物中毒可出現相似的臨床表現,某些疾病與中毒亦有類似的臨床表現,因而僅在少數情況下,才可根據中毒癥狀做出臨床診斷。臨床癥狀的分析,對判斷是否中毒,何種毒物中毒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毒物有不同的毒理作用。盡管它們產生的反應有的具有共同性,但又各有其特殊性,對診斷中毒很有意義,如中毒者出現昏迷,就可設想巴比妥類或其他鎮靜劑和麻醉劑,而排除士的寧。特殊癥狀越多或越明顯,診斷的價值就越大。中毒的臨床表現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癥狀發生突然而急劇,多無前驅癥狀,亦無感染體征。
(2)在同一環境中的多人,甚至家畜或禽類等可同時出現類似的癥狀或死亡。
(3)癥狀的發生往往與特定的人、事和物有關。
3.尸體檢驗
中毒現場發現的尸體,要注意尸體的位置與姿勢,尸體與可疑物品間的方位,特別要注意口鼻周圍、前胸部位皮膚有無腐敗現象,有無嘔吐物和唾液,衣袋內有無藥瓶、藥包或剩余藥物等,尸體近旁有無蠅蚊等。
中毒尸體的剖驗和組織等檢查,除遵循法醫尸體解剖的一般原則和方法外應注意衣著上的嘔吐物、分泌物與排泄物,毒物流注及腐蝕的斑跡,以及口鼻有無特殊氣味和腐蝕痕跡。瞳孔大小,皮膚與尸斑顏色有無異常和病損,皮膚有無針孔,陰道內有無可疑的物質。
中毒尸體檢驗必須十分注意收集好供毒物分析用的檢材及所需的各種器械、器皿。解剖臺應事先洗凈、晾干,不能沾染任何消毒藥液。對提取的檢材,嚴禁用水沖洗或加防腐劑,以免影響分析結果。
爆炸事件性質的判斷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具有爆炸性質的物質越來越多,在工業生產、建筑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用到,如煤氣、石油、天然氣等,因而在制造、貯藏、運輸及使用過程中由于處置不當也經常發生爆炸事故,同時爆炸物質也常被恐怖、劫持、威脅、殺人等犯罪分子用來從事犯罪活動。因而,當爆炸事件發生時既有可能是人為故意實施的嚴重刑事犯罪活動,也有可能是人的過失行為或意想不到的自然因素所引起的責任事故或自然事故。為了區分幾類不同性質的爆炸,必須結合現場勘查和調查訪問綜合分析判斷。
1.根據爆炸的類型分析
爆炸是物質從一種狀態迅速轉變為另一種狀態,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并做機械功的現象,屬于一種急劇的物理、化學變化。爆炸現象從其性質上分主要分為兩類,即物理爆炸和化學爆炸。
物質的狀態發生急劇轉化并釋放出能量,但轉化后物質的化學成分不變時稱為物理爆炸,如鍋爐和高壓容器的爆炸。此類爆炸除人為的破壞外多為責任事故或自然事故。
由于物質產生了化學反應引起的爆炸稱為化學爆炸。其實質是物質的高速燃燒,特征是爆炸后物質的化學成分發生了改變?;瘜W爆炸包括氣體爆炸、粉塵爆炸、分解爆炸、火藥類或爆炸性物質的爆炸等。
(1)氣體爆炸。通常氫氣或液化石油氣等可燃性氣體以及汽油等可揮發性油的液體蒸汽,當與空氣或氧等助燃性氣體混合,達到一定的比例和濃度時可以形成爆炸性混合氣體,當某空間內滯留有爆炸性混合氣體時,一旦遇有火源,爆炸性混合氣體便會迅速燃燒,使氣體發熱并急劇膨脹而產生爆炸。但是發生氣體爆炸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在空間中已形成了爆炸性混合氣體;二是必須有能使爆炸性混合氣體點燃的點火源。因而當氣體爆炸發生時,我們必須分析現場有沒有產生爆炸性混合氣體的條件,有沒有點火源,有沒有人為因素。
(2)粉塵爆炸。像紙張、木材、紡織品等易燃物,在遇到明火時就會立刻燃燒,然而對于不可燃的金屬、泥沙等固體物質,當把它們粉碎成直徑為1微米至150微米左右的粉塵時,其粉塵可在空氣中懸浮,俗稱懸浮云。當粉塵與空氣達到一定的比例和濃度時,如遇到明火時就會急劇燃燒,并釋放大量的能量形成爆炸。易形成懸浮云的物質有煤、木炭、魚粉、血粉、淀粉、小麥粉、鋁、鎂、硅、木粉、紙粉、塑料、橡膠、胡椒粉、煙草等。粉塵爆炸通常是意外事故,多發生在加工作坊或車間,如能證明是懸浮云爆炸,一般情況下可以認定為意外事故或責任事故。
(3)分解爆炸。一些具有分解性質的氣體的分解反應是發熱反應,能引起爆炸。能引起分解爆炸的氣體有乙炔、乙烯基乙炔、丙炔、氯化炔、一氧化氯等。分解爆炸多發生在生產、運輸及保管過程中,多為責任事故或自然事故,但也有人為故意破壞的可能。
(4)炸藥爆炸。炸藥爆炸在爆炸事故中最為常見,通常所說的炸藥是指軍事或民用爆破作業中的爆炸物,爆炸物稍受外能作用就能發生高速的化學反應,產生大量的氣體和熱能,并對周圍的物體做功、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炸藥的種類繁多,單質的炸藥有硝化甘油、梯恩梯、黑索金、雷汞等,混合炸藥有硝酸鹽類、氯酸鹽類、硝化甘油類的膠質炸藥及硝銨炸藥,等等?;鹫ㄋ幵谏a、運輸及保管過程中可能因意外而發生爆炸事故,但它們常被恐怖、劫持、威脅、殺人等犯罪分子用作作案工具。
2.根據爆炸發生地點分析
首先,要看爆炸發生的地點是不是爆炸或危險物品生產、運輸及貯存的地點,有沒有產生自燃、自爆的環境和條件。
其次,要看爆炸發生地點在本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們生活中的地位,有沒有可被犯罪分子作為破壞或襲擊的目標。
此外,還要看爆炸發生后受害對象主要是誰,有無報復作案的可能。
3.根據現場痕跡物證分析
爆炸事故現場勘查的目的就是查明事故發生的原因,明確事故的性質,為此必須進行細致的現場勘查和調查訪問。
首先,要發現提取與爆炸事故相關的各種物證。包括火藥的殘留物,雷管、導火索、電線、電池、定時裝置、填充物、包裝紙及手提袋等碎片。如能收集到這類爆炸裝置的物證便基本上可以判斷為刑事案件。
其次,如果爆炸發生在工廠或車間,則要調查收集詳細的與事故相關的各種信息,如工廠或車間的生產內容及組織結構、周圍環境、廠內布局、生產流程、管道系統、生產的原材料種類及性質,當天生產狀況、生產日記、事故發生前的狀況、管理的規定,被害人及物品的情況、傷亡人員的損傷情況、有無破片傷、燒傷、傷者有無被掀倒和熱浪襲擊的感覺,現場有無明火、高溫表面、沖擊、摩擦、電火花等火源,現場有無破壞、搏斗等犯罪活動痕跡,有無反?,F象,以及相關人員的描述、現場照片及草圖等。據此綜合分析爆炸事件的性質。
盜竊事件性質的判斷
當接到貴重物品丟失的報案時,公安機關主要應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為盜竊事件的定性打好基礎。一是現場勘查。通過現場勘查首先要確定貴重物品存放的位置、數量、價值多大,現場有無新鮮的破壞痕跡,有無出入口,出入口處有無痕跡物證,從而判斷貴重物品丟失的數量、價值、丟失時間,有無盜竊事件發生的可能。二是調查訪問。如果現場沒有發現明顯破壞痕跡,則我們要仔細了解貴重物品的保管情況,如是多人保管,我們要了解物品數量是否準確,有無誤發、誤領、誤拿、誤用、放置他處、送修、出差帶走等情況發生的可能,從而判斷盜竊事件是否發生。
起火事件性質的判斷
通過現場勘查判明是不慎失火、自燃起火還是有人縱火。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現場起火點在何處,起火原因是什么,有無電線老化、融化現象,有無高溫易燃物品,有無電焊、氧割等火星四濺的危險施工,工作人員吸煙,兒童玩火、放鞭炮等行為發生,火場周圍有無引起火災的火源,現場是否存在自燃起火的客觀條件?,F場附近是否曾發生過類似的火災,或在同一時間內有多處起火或同一現場有多個起火點;
(2)在火場上是否能嗅到汽油、煤油、柴油等氣味,在起火點處有無燒剩的火柴桿、紙張或盛裝助燃物的器具,以及其他易燃物,而且這些物品非現場所有;
(3)現場有無事先破壞消防設施、通信設施等阻礙救火的行為發生;
(4)現場的門窗、墻壁、房頂等處事前有無破壞痕跡或翻爬出入的痕跡;
(5)室內有無翻動、撬壓痕跡,財物有無被盜,賬目等重要文件是否被燒毀,燒毀后誰可能從中受益,該人案發時是否有作案時間,有無反常表現;
(6)現場如有人被燒死,首先要仔細勘查死者周圍的現場,查看現場有無抵抗傷、搏斗痕跡、血跡、拖拉痕跡、其他人的足跡等活動痕跡,其次要認真檢驗尸體,查看尸體上有無傷痕,是生前傷還是死后傷,致死原因是什么,死者是生前入火還是死后入火。
確定生前入火的主要依據有:①體表燒傷有生活反應;②檢見閉眼癥;③檢見呼吸道熱作用綜合征,胃腸內檢見煙灰炭末;④血液中檢出高濃度的碳氧血紅蛋白,且排除其他原因造成。
是否奸殺案
基本案情
2000年7月2日15時30分,廣東某縣村民何某(女,30歲)去本村黃松崗山上挖花生,當晚7時多仍未回家。家人組織村民上山尋找,發現何某已死在自家花生地旁一棵較大的松樹下,疑為奸殺案件而報案。
圖2-1 現場概貌
現場勘查發現,何某位于黃松崗山頂西側坡地邊一棵較大松樹下的草叢中。東、南、北側均為旱地(大部分是花生地),西側為山坡,尸體四周的草叢未發現踩踏、打斗、碾壓痕跡,雜草上有死者衣服被撕破的細小布屑,現場四周有被雨水淋過的跡象。
圖2-2 現場尸體情況
死者上身外穿白底青花長袖襯衣,衣扣脫落,衣襟打開,胸腹部暴露;襯衣前側上胸部有10厘米×8厘米不規則撕裂性破損,右腋下前側有4厘米×3厘米、左腋下前側有3厘米×2厘米的撕裂性破損。內戴白色文胸,文胸完整無移位。下身外穿一條黑色男裝西褲,無褲帶,褲扣緊扣,左側褲頭縫線撕裂,裂口長5厘米,褲門拉鏈左側縫撕裂,褲門打開,左側褲頭下方有4厘米×3厘米破損,右褲腿內側縫線撕裂至褲腳處。褲頭破裂處周邊布料質地變硬,邊緣收縮部分呈焦炭狀和高溫作用形態,衣服潮濕。尸長152厘米,死者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短頭發,發長20厘米。右側前額發際至右耳郭部頭發有燒焦卷曲現象。右外耳道有血液外流,右下頜部有一個1厘米×0.2厘米的潮紅斑。上胸部有一個11厘米×3厘米的斜行條紋狀表皮剝脫,上腹部有兩處表皮剝脫,大小分別為2厘米×1厘米、1.5厘米×1厘米。切開頭皮見右側頭頂部有1.5厘米×0.3厘米的皮下出血,頸部環狀軟骨后側軟組織點狀出血,血液呈暗紅色流動狀,其他部位未見異常。陰道拭紙未檢出精斑。
圖2-3 死者下身衣著情況
圖2-4 死者內褲情況
圖2-5 死者頸部損傷情況
案情分析
本案開始被疑為奸殺案件,主要因為死者右下頜部有點狀的潮紅斑,頸部環狀軟骨后側軟組織有出血,衣著被撕裂,暴露胸腹部和會陰部。但現場無搏斗掙扎痕跡,死者體表未發現掙扎抵抗傷,大腿內側及會陰部無損傷,陰道分泌物未檢出精斑,窒息征象不明顯,顯然與強奸殺人案件不符。同時,其衣服被撕裂的形態,邊緣卷曲及燒焦跡象,人為暴力撕裂是難以形成的。
根據尸體檢驗及現場勘查與當時天氣情況,何某位于空曠的山崗上,衣著有撕裂破碎,邊緣卷曲呈高溫作用及燒焦跡象,右額發際至右耳郭部頭發燒灼卷曲,內臟器官瘀血,心肺漿膜有出血點;血液呈暗紅色流動狀,結合當天下午4時多現場一帶曾下過大雨,并伴有電閃雷鳴現象,何某應為雷擊死亡。
雷電擊中頭部,可引起顱骨骨折、顱內出血及其他臟器出血。死者頸部深層軟組織出血,右耳鼓膜破裂血液外流,上胸部的條狀表皮剝脫,應屬雷擊傷。
死者身體前側衣物被雷擊撕碎,暴露胸腹部及會陰部,這與其站立的方向有關,而且因為死者的褲扣和兩乳罩吊帶扣的結均為鐵質,雷電從其前面擊中,通過右下肢傳出,因而前側衣服被撕裂破碎,且沿縫線處裂開。
雖然何某是遭雷擊死亡,但沒有雷電擊紋。雷電擊紋是雷電通過的皮膚輕度燒傷及皮下血管極度擴張而留下的紅色樹枝狀斑紋,但它易褪色或迅速消失,故尸檢時發現率不高。據甘海耀報道的120例雷擊致傷者,出現雷電擊紋的只有兩例[1],可見雷電擊紋并非雷擊死亡者均可檢見的現象。本例死者身上未發現雷電擊紋,分析可能是因為其身體被大雨淋濕,雷電的電流從其潮濕的頭發經過體表的濕衣服傳到地下,所以身體上未產生雷電擊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