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印度河流域文明

哈拉巴文化——一個消失的文明時代

印度是人類的文明發源地之一。在古代印度,曾先后出現了幾個文明。大約距今5000多年之前,以印度河流域為中心,興起了一個高度發展的文明。這個文明有大量用火磚蓋起的房屋,規劃嚴整的城市建設,先進的供水系統和排水系統,多枚刻有文字圖形和其他圖形的印章……這一切都在向后人昭示,這是一個代表著當時世界發展最高水平的文明。由于這個文明的發現地是在旁遮普邦的哈拉巴,因此被叫作哈拉巴文明。

哈拉巴文化和印度河流域文化基本是同義詞。印度河流域有兩個中心,一個是哈拉巴,另一個是摩亨佐·達羅。以這兩個城市為中心,印度河流域文明覆蓋了廣大的地區,超過了100萬平方公里,是當時最廣大的文明區域。不過這個文明卻在一夜之間突然消失了。

哈拉巴文化消失的原因,有幾種猜測。一種是和地質變化有關:如河床的改造、地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水災,這一切可能給古城文化帶來巨大的破壞。還有河水的泛濫、沙漠的侵害、海水的潮汐也會引起生態的巨大變化。不過古城文化毀滅的原因,可能因地而異。例如海水的后退,對沿海的港口城市會帶來很大的破壞。而其他地方則可能毀于別的原因。還有人提出了火山活動說。按照這種說法,地下的火山活動使大量的泥漿、淤泥和沙子涌出地面,堵塞河道,形成一個很大的湖泊,把文明的另一個中心摩亨佐·達羅全給淹了。幾十年后,堵塞河道的堤壩漸漸磨損,河水流過堤壩,大河又恢復原來的水道,不過,摩亨佐·達羅的城市已遭毀滅。從摩亨佐·達羅的一層又一層的淤泥判斷,這一災難至少發生過五次以上。

還有一種是外族入侵說。持此說的學者認為,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城市遭到了很大的破壞。這種說法和古書《梨俱吠陀》中提及的古代雅利安人攻打印度河地區一事在時間上吻合。其中描述新來的人攻擊原住民的“有圍墻的城市”或“堡壘”,雅利安戰神因陀羅攻破城池“就像時間銷蝕一件袍子般”,也就是說戰爭前后持續了很久。而且在這座城市的街巷和房屋里留下了不少像是被殺戮的男女老幼的遺骨。在一所房屋里,發現有13個遇害成年男女和兒童的骨骼橫躺豎臥,雜亂無序。同時,被殺的人中還有一個頭蓋骨上有146毫米深的刀痕,大概是被入侵者用劍砍殺而死的。此外,在街頭井旁發現有尸骨,有些尸骨上留有刀痕,有的四肢呈痛苦的掙扎狀。

現在基本可以確定的是,哈拉巴文明大約是在公元前1750年消失的,原因仍不知道,成為了歷史之謎。

趣味鏈接 古書中的線索

在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對摩亨佐·達羅城的毀滅作過這樣的描述:“空中傳來震耳欲聾的聲音,然后是一道閃電劃過,一道火柱從天而降,比太陽還要耀眼的光芒將天空分割成兩半,空氣在劇烈燃燒,池塘里的水像燒開一樣地沸騰。所有的生命,都被高溫毀滅。周圍是死一般的寂靜……”古詩的描述讓哈拉巴文化的消失之謎更神秘了。

吠陀時代——神圣的知識記述的時代

印度河流域文化消失以后,古印度的歷史進入了“吠陀時代”。關于這一時期,迄今尚無重大的考古發現,只有豐富的傳說材料。這種傳說材料收集在被稱為“吠陀”的一種文獻中,因此這一時期就被稱為“吠陀時代”。

“吠陀”一詞的意思是知識,是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識。吠陀是包括大量的各種知識的宗教文獻,是在很長的時期中由多人口頭編撰并且世代口傳下來的。吠陀分為四部:《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產生最早,約編撰于公元前12世紀到前9世紀,它所反映的時代被稱為“早期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前900年)?!渡衬Ψ屯印贰兑岱屯印贰栋㈥Y婆吠陀》產生較晚,被稱為“后期吠陀”。在后期吠陀產生的時期,又逐漸出現了解釋吠陀的文獻,即“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這些文獻所反映的時代被稱為“后期吠陀時代”(約公元前900—前600年)。

吠陀文獻的編者們自稱為“雅利安”,意思是“高貴的人”。現在研究界普遍認為,雅利安人是從外地來到印度的,具體怎么來的則不詳。根據《梨俱吠陀》的記載,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征服塌鼻、黑色膚種的原住民,在旁遮普開始過著以畜牧為主、農業為輔的生活。他們將大自然予以神格化,崇拜多神。以火、贊歌、食物祭供,后來則有專司祭祀儀式的祭師。在雅利安部族中已經分化成三個階層,即以部落首領為主的有權勢者、世襲的祭師、一般民眾。

后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擴展到恒河流域,進入農耕社會。隨著階級和階級矛盾的發展,從前的軍事民主制機構逐漸變成了國家,部落首領變成了世襲的君主。此時祭祀的重要性提高,祭師階級發展為婆羅門階層,主管宗教祭祀,也參與政治,享有很大權力。原先的普通民眾發展為吠舍,在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勞動,并以捐贈和納稅的形式供養完全不從事生產勞動的婆羅門和世俗貴族。這些漸變成為后來的種姓制度的雛形。

趣味鏈接 雅利安人

古代印度的主要居民是雅利安人?!把爬病币辉~源于古波斯語Ariya,意為“有信仰的人”。在印度古文獻《梨俱吠陀》中,意為“高貴的人”。雅利安人是指使用雅利安語(屬印歐語言)的人,不帶有任何種族的含義。

雅利安人最初的故鄉是在南俄草原,后來他們從這個地區向亞洲和歐洲遷移。其中的一支——“印度—伊朗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游蕩之后定居在中亞兩河(阿姆河與錫爾河)平原。約在公元前14世紀,印度—伊朗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稱印度—雅利安人(在古代印度文獻中只稱雅利安人);而另一支進入伊朗,稱伊朗—雅利安人。

瓦爾那制度——嚴格的種姓等級制度

瓦爾那制度是指古印度的一種種姓等級制度,西方人稱之為喀斯特制度。這種制度正式產生于后期吠陀時代,跟雅利安人有關。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為了把自己較白的膚色同土著居民較黑的膚色區別開來,開始使用“種姓”一詞。在雅利安人占領的地區便出現了雅利安種姓與達薩種姓。隨著雅利安人的社會分化,從事祭祀的僧侶和以部落首領為首的武士集團逐漸同雅利安一般人民大眾脫離開來,而成為兩個特權等級。一般人民大眾則成為雅利安人社會內部的第三等級。這樣,再加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在社會上便自然地形成了四個地位不同的社會等級。關于這四個等級產生的最早記錄,見于《梨俱吠陀》最后一篇的《普魯沙贊歌》。其中依次提到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瓦爾那制度

婆羅門教的典籍規定了各個等級的地位以及相應的權利和義務。

第一個等級是婆羅門。婆羅門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階層的祭司。他們也參與政治,享有很大的政治權力。

第二個等級是剎帝利。剎帝利是從部落首領發展而來的。但是剎帝利并不限于王和王族,世俗貴族也屬于這一等級。剎帝利掌握軍事和政治大權,享有國家的世俗權力。

第三個等級是吠舍。吠舍就是平民,主要從事農業、牧業和商業。吠舍沒有政治上的特權,必須以捐贈和納稅的形式供養完全不從事生產勞動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不過吠舍還是雅利安人部落公社的成員,他們可以參加公社的宗教禮儀。

第四個等級是首陀羅。首陀羅是地位低下而受苦的人,他們大多數是以前的印度土著居民,也有失去公社成員身份的雅利安人。這個等級的人不能參加宗教禮儀,得不到“宗教生命”,因此也就失去了在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受保護的權利。

種姓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職業世襲和內婚制。種姓之間界限森嚴,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并坐。如果不同種姓通婚,他們的后代被稱為“賤民”,地位低于以上四個等級,受到最嚴重的鄙視。

種姓制度在長期的演變中越來越復雜,出現了其他許多種姓和亞種姓,制造了種姓隔離和社會的不平等,對印度社會的發展起了消極的作用。

趣味鏈接 廢除種姓制度

印度在獨立后,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來消除種姓歧視。首先是制定了有關法律規定。1948年國會通過了廢除種姓制度的議案。后來憲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出臺相關規定,保護低級種姓利益。政府還在教育、就業、福利等方面對低級種姓者提供大量幫助。但是種姓制度的影響在民間仍然存在,真正的消除還需時日。

婆羅門教——統治印度的主宰

文明開始的時候,各地盛行自然崇拜,古印度也不例外。早期的雅利安人畏懼自然,把各種自然現象和自然力想象為人格的神,以獻祭和祈禱的方式求神消災賜福。

早期吠陀時期,雅利安人崇拜的神主要有天神梵倫那、太陽神毗濕奴、暴風雨之神樓陀羅等。早期吠陀時代的祭司很簡單,祭司并沒有形成一個特定的神權集團,也不存在抽象的宗教哲理。

后期吠陀時代,暴風雨之神樓陀羅改名為濕婆,并成為最主要的神。太陽神毗濕奴取代天神梵倫那的地位,成為世人的救星。這時候的神已不簡單是自然力的化身,而是更多被賦予了社會的功能和抽象的性質,例如暴風雨之神也有慈祥的面目。后期吠陀時代的神已經跟王權結合起來。國王宣揚君權神授,極力提高神的地位,相應的祭祀儀式也變得盛大起來。國王利用獻祭來神化王權,婆羅門祭司們則從中獲得大量的財富和特權,形成一個掌握神權的特殊等級,壟斷了對婆羅門教義和教法的解釋權,這個等級就是婆羅門教。

公元前6世紀至前4世紀,古印度進入“列國時代”,諸邦林列而無統一的國家。列國時代的社會關系和階級矛盾尖銳化,反映到意識形態上就是“百家爭鳴”,各種新思潮紛紛興起。這些新思想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具有反婆羅門教的傾向,例如耆那教和佛教都主張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教的種族等級制度。

孔雀帝國時期(公元前322年—前185年),阿育王大力宣揚佛教,佛教勢力崛起,婆羅門教一度衰落。阿育王死后,孔雀帝國解體,大臣普沙密多羅篡位建立巽伽王朝。普沙密多羅出身于婆羅門家庭,信奉婆羅門教,于是婆羅門教再度興盛起來。

4世紀笈多王朝崛起后,婆羅門教文化空前繁榮。在笈多諸王統治時,編纂了很多經書,吸收了大量的民間信仰,融合了佛教、耆那教的思想內容,崇拜梵天、濕婆和毗濕努,并根據對主神的崇拜創立了各種教派,建立了寺廟等。這樣,婆羅門教就完成了向印度教的轉化?,F在的印度教就是來源于婆羅門教。

梵天

毗濕奴

濕婆

趣味鏈接 婆羅門教的三大主神

創造神梵天,創造了世界萬物。他的坐騎為孔雀,妻子是辯才天女。由于在宗教觀點上他已經完成了創世的任務,因此不廣為印度教教徒崇敬,全國4000多座印度教寺廟只有一座是供奉他的。

保護神毗濕奴,有眾多化身,其中最著名的是黑天神克里希納。他的坐騎為大鵬金翅鳥,妻子是吉祥天女。印度教徒有一派專門供奉他,全國有1000多座廟宇。

破壞、再生和舞蹈神濕婆,妻子為雪山神女。他在印度的影響最大,全國有3000多座廟宇供奉他或他的妻子。專門崇拜他妻子的為性力派。

釋迦牟尼——釋迦族的寂默賢者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喬達摩是他的名字,悉達多是他的家族姓氏。他是伽毗羅衛城(在今尼泊爾境內)釋迦族首領凈飯王的兒子,幼年喪母,由繼母撫養長大。喬達摩屬于剎帝利種姓。出身高貴的他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估計是與他生活在諸國混戰的列國時代有關。喬達摩自幼關心的是人間疾苦,思考的是人生問題。苦苦思索而不得,他終于在29歲的時候決定出家修道。

笈多王朝公元4世紀的釋迦牟尼像

離家之后,喬達摩先到王舍城郊外學習禪定,后又在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獨修苦行。六年之后,人瘦成了皮包骨頭,差一點死去,仍然沒有得道。于是他放棄苦行,入尼連禪河洗凈了身體,來到伽耶城外的菩提樹下,沉思默想。七天七夜之后,喬達摩頓悟,相信自己已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斷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瞋、癡等煩惱不再起于心頭。這是他出家修行第七年的事。

喬達摩在恒河流域游歷傳教40多年,直到80歲去世(約公元前486年)。他被人們尊稱為“佛陀”(簡稱為佛,意為覺者)、“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寂默賢者)。釋迦牟尼身邊弟子五百人,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婆離等十大弟子。佛教的佛、法、僧“三寶”已具備,佛教正式形成。

釋迦牟尼認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他認為世間人人都有“欲望”,欲望要求有常,可是世界上一切都是無常的;欲望要求肯定自我,可是又沒有一個“恒?!钡奈?。處于一切無常的世間,那么欲望就從根本上不能實現,于是苦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他說人世間的苦有八種: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和五陰熾盛苦。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也就是找到了消滅世間八苦的方法。釋迦牟尼認為,既然欲望是造成苦的根源,那么就要消滅欲望,做到“欲愛永盡無余,不復更造”,這樣就會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地。

釋迦牟尼宣揚,只要信佛,人人都可以消滅痛苦,超脫生死輪回,進入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以此為根據提出“眾生平等”的說法,也就是人人都有進入極樂世界的權利。這個平等從本質上來說只是一張空頭支票,但是在婆羅門教的種族等級制度統治下,無異于黑暗里的一縷陽光,因此眾生莫不膜拜。所以在釋迦牟尼去世后,佛教繼續傳播,走出印度,成了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

趣味鏈接 佛教的輪回說

佛教認為,有欲愛就有思想和行動,有思想和行動就必然造成其后果,這就是造了“業”。業是以前的欲愛的果,果又成了以后的因。于是因果不斷,生死輪回不已。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不尋求“解脫”,就永遠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

孔雀帝國——佛光普照的國度

公元前327年,印度列國爭戰,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大帝趁機征服印度河流域。亞歷山大大帝還想繼續東進,但由于士兵厭戰和戰爭艱苦,不得不于公元前325年撤回巴比倫。亞歷山大一走,印度人民就開始了反對馬其頓人的起義。在起義中,一個名叫旃陀羅笈多的人成了起義的領袖。相傳旃陀羅笈多來自一個養孔雀的家族,因此公元前324年他建立的王朝就被稱為孔雀王朝。

旃陀羅笈多繼續在印度河流域進行擴張和征服,并成功地抵御了塞琉古王國的入侵。旃陀羅笈多之后,其子賓頭沙羅繼位。賓頭沙羅保持了帝國在北印度地區的統治,他還向南擴展了領土。賓頭沙羅死后,諸子混戰,最終阿育王脫穎而出,獲得了王位繼承權。阿育王時期,除半島南端以外,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南至邁索爾,東起阿薩姆西界,西至興都庫什山,都并入了孔雀帝國版圖。從旃陀羅笈多至阿育王,經過三代人的經營,孔雀帝國成為一個空前龐大的統一帝國。

依靠鐵血手段完成帝國統一后,阿育王對國策作了重大的變更。阿育王祖孫三代人建立起來的帝國,其內部有多種復雜矛盾和不穩定因素。不同地域和不同部落之間的差別很大,種姓之間的矛盾嚴重,各種教派之間斗爭激烈,這些都使阿育王不得不強調寬容,以便緩和社會上的各種矛盾。

佛教把阿育王描繪成一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阿育王講求寬容,極力宣揚圣法:第一,宣揚仁愛和慈悲。要人們孝敬父母,善待親戚、朋友以及一切僧人,寬待仆人、奴隸。第二,宣揚宗教容忍精神。要人們尊重他人的教派,不許各教派互相攻擊。第三,宣揚非暴力的主張。小則要求人們盡量不殺生,不用屠殺牲畜的方法獻祭求福;大則表示他將不主動發動戰爭,在不得已而發生戰爭時也將盡量按慈悲的精神辦事。第四,倡導做有助于公益的好事,例如修路、種樹、掘井、建亭,以利行旅。阿育王在多處刻石記下圣法的有關內容,還派人四處宣揚圣法。

阿育王生前盡力維護帝國的統一,可是在他死后,帝國的分裂還是發生了。阿育王在西北地區當總督的兒子首先據地獨立,原來在帝國內處于半獨立狀態的安度羅也在南部宣布獨立。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所殺,孔雀帝國正式結束。

趣味鏈接 中國的阿育王塔

五代時期的吳越國國王錢弘俶喜好佛法,他仿照印度阿育王建造84000座寶塔的故事,制作8400座小塔以作藏經之用,這些塔被稱為“阿育王塔”。吳越國一時間佛塔遍布,梵音不絕,但隨著歲月的變遷,至今尚存的僅有兩座。一座是現位于鄞縣阿育王寺舍利殿內的木雕舍利小塔,另一座則是1957年在天封塔塔頂上發現的青銅舍利塔。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县| 淮安市| 德惠市| 合阳县| 兴业县| 禹城市| 务川| 老河口市| 扎囊县| 湄潭县| 濮阳县| 阿勒泰市| 石首市| 汝州市| 乐业县| 南涧| 建阳市| 呼图壁县| 南乐县| 资源县| 贡嘎县| 翁牛特旗| 鄂尔多斯市| 韶关市| 阿合奇县| 如东县| 孝昌县| 泸西县| 甘洛县| 萨迦县| 宝兴县| 永平县| 新邵县| 巴彦淖尔市| 久治县| 汉阴县| 米脂县| 竹溪县| 三河市| 屏东市| 宁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