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博弈:非訴業務技巧與公司法務精要
- 雷彥璋
- 1867字
- 2019-12-06 17:44:43
二、資料收集:注意“點”“線”“面”的結合
法務人員的證據意識,不是天生帶來的,而是日常工作中培養成就的,如何時時養成證據意識的工作習慣,作者的經驗是在處理具體的法務工作時要留心資料的“點”“線”“面”問題。
(一)證據資料“點”“線”“面”的理解
“點”就是我們工作中應當妥善保管好證據材料,嚴格來講,資料、材料還稱不上證據,它只是相互毫無關聯的單一資料;
“線”就是通過已有的證據材料,能夠厘清和說明某種法律關系的存在或不存在,能夠相互印證各方的權利義務及違約責任,通過適當的組織和說明,可以串接成完整的證據鏈。
“面”就是如何通過形成的證據鏈,應用檢索的法條或法規及雙方的約定來滿足或支持己方的請求,或反駁對方的請求,從而結合專業知識可以解決具體的糾紛或訴訟。
要很好地理解“點”“線”“面”問題,法務人員應結合具體的糾紛或爭議注意以下幾點:
1.處理爭議是立體的,多方位,多角度的。
2.要注意法律意義上證據鏈的形成,同時在做牢證據鏈的過程中要注意證據的收集成本,考慮收集證據的適當性、可靠性與充分性,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證據收集支出。
3.證據材料轉化為訴訟證據的合法性即要經過舉證、質證的訴訟過程,要注意證據的真實性、客觀性與關聯性。
4.本證與反證。注意自己的主張不能有利于對方,作為法務人員應明確不利于己方的證據可以不出示,除非有舉證的法定職責;在己方難以串接證據鏈時,要學會從反證中尋找有利己方的證據。
5.解決爭議首先要知道證明責任該由誰承擔的問題。
從民商訴訟事務角度考慮:一般原則是“誰主張,誰證明”。但也要關注法律的特殊規定,也就是例外性原則,如舉證責任倒置,證據的遠近原則適用,證據持有的概率性分布等。2002年4月1日開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三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于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并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這就是高度蓋然性規則,又稱高度蓋然性占優勢標準。這項規定適用于當事人舉證、質證,法官認證的過程。我國民事訴訟程序中關于證據的證明力標準不是以恢復事實的原始面貌為證明要求,而是分別通過當事人及法官的訴訟行為,極致證明、判斷能力,從而使每個案件的最終裁量,達到符合法律真實的目的。這是由案件的復雜性,當事人的訴訟能力及法官的邏輯推理、生活經驗等方面制約形成的,高度蓋然性證明標準即是審判實踐中為解決力求法律真實而與之相印的證據間發生矛盾時應運而生的必然產物。
通過高度蓋然性規則的理解,提醒法務人員無論是有利與不利的證據我們都要收集、整理,否則一旦糾紛形成訴訟,就有可能被推定為持有證據而應履行舉證義務,如果不能按照法院指定的時限和舉證要求提供證據,很有可能被判敗訴。
6.要弄清資料的屬主與屬性主要涉及以下幾點:
(1)誰(資料形成的當事人適格與正常情況下該資料應屬哪一方持有的問題)?
(2)什么地方(資料產生的地方與情形,涉及管轄權問題)?
(3)什么時間(資料的形成時間十分關鍵,可以從邏輯上說明或揭示矛盾,同時還涉及時效與除斥期間問題)?
(4)法務秩序處于什么狀態(原始態、現實態、預期態)?
(5)發生了什么事實(對事實的認定,對因果的關聯)?
(6)造成了什么危害(對侵權的認定,對損失的認定)?
(7)與原事實相比出現了什么差距(對損失的認定,責任的分擔)?
(二)“點”“線”“面”資料收集的注意事項
法務人員在平時的工作中注意收集、整理并保管好相關證據資料,主要目的有兩點:一是能夠記載自己工作的事項,以后遇到類似工作能夠借鑒,提高工作效益;二是遇到爭議、領導置疑時能夠證明自己所做的工作是依規則而辦。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說服自己的同時最終說服別人,與有疑問者產生共鳴。
作為公司法務人員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意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與資料的保管。
1.做好資料的分類與分組。
2.資料的標識與可追溯性,具有一定的檢索標記。
3.資料的定性、定量與勾稽性。
4.資料存在的合理性。主要用來說明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民事法律關系,請求權的指向。
5.資料原件的屬主問題,如借據就應當在出借人手中,在借款人手中就說明借款已清償了。
6.從實體法與程序法兩個角度出發,從法律要求與客觀事實兩個角度出發。法條不屬證據。我們在索賠與反索賠中要明確引用合同的具體條款,不能含混,避免長時間后產生爭議。
實質上法務人員的基本技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對知識的擁有量及對知識的管理,所以,對資料的收集也說明了辦案的經驗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