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王、武士和勞動者
柏拉圖
⊙柏拉圖
蘇格拉底的學生,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始創理念論心理學思想,其著作《理想國》一書蘊含著歐洲心理學史上最早的分類雛形:知、情、意三分法。
柏拉圖出身于古希臘奴隸主貴族世家,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年輕時是個摔跤手,體姿強健,嚴肅而文雅。他喜歡以詩劇形式創作,這為他后來以文學形式撰寫著作奠定了基礎。柏拉圖一生可分為學習、游歷和學園講學生活三大階段。學習期間,他接受唯心論者蘇格拉底的多年教育,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在這期間,他將老師的抽象概念高于一切的觀點加以繼承發展而形成自己的理念論。他認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實的、第一性的,它先于物質世界存在。游歷期間,柏拉圖吸收了畢達哥拉斯關于數是一切存在物始基的唯心論思想。他試圖建立理想國失敗后,曾被當作奴隸出賣,幸虧被友人贖回,才得以回到雅典。后來,柏拉圖在雅典辦校講學和寫作,建立學園。他的著作經常用蘇格拉底和別人的談話形式發表,其中最著名的是《理想國》。
在心理學上,柏拉圖把靈魂看作來自天國的理念世界,靈魂進入人體后即支配身體活動;人體死亡,靈魂又回到理念世界。所以他和畢達哥拉斯一樣,認為靈魂是永生不死、輪回轉世的。靈魂進入人體后,肉體的欲望成為靈魂的牢獄,使靈魂忘記了理念世界的知識。靈魂通過感覺經驗引起對理念世界的回憶,喚起理念世界的知識影子,重新回憶起理念。例如,一個人走到陌生之地時有一種熟悉感,就是靈魂對生前世界的回憶。歷史上稱之為柏拉圖的理念回憶說。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把人(奴隸除外)分為三種等級,即哲學王、武士和勞動者。和人的等級相對應,在心理分類上也有三個等級:最高級是理性,在頭部,相當于哲學王的靈魂;勇氣意志在胸部,相當于武士的靈魂;最下級是肉欲,在橫膈膜之下,相當于勞動者的情欲。理性命令意志,管轄情欲,相當于哲學王命令武士,統治人民。正直、健康的人就是能按靈魂等級各司其位,安分共事的人。這就是歐洲史上最早的知、情、意心理現象的三分法。在聯想記憶方面,他也通過比喻進行了解釋。例如,一個人看到七弦琴而想起琴的主人;看見一張肖像畫,想起畫上的本人。他說:“所有這些例子,都可以說明回憶可以由相似的東西所引起,同時也可以由不相似的東西所引起。”后人認為,這是關于聯想的接近律和相似律的最初描繪。英國心理學家M.艾森克提到聯想規律時曾說:“柏拉圖以前也曾提到,接近性和相似性是決定思維模式的重要因素,但直到亞里士多德才發展了這種想法。”
⊙《柏拉圖在學園》(比利時畫家尚·德維著)
柏拉圖創辦了學園的雛形。他在此向希臘的年輕人傳授哲學思想。
心理學小辭典
柏拉圖心理學思想的局限在于:(1)既承認靈魂離不開身體,又宣稱神將理性放到靈魂之中,將靈魂又放到身體之中,具有身心二元論的傾向;(2)堅持靈魂投生前先存在于理念世界,并主張理性靈魂是不死的、輪回的,具有明顯的唯心主義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