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離退休職工戶籍遷回原籍但享受居民社會保障待遇能否在所在村組享有土地補償款分配權益
- 中國法院2018年度案例:土地糾紛(含林地糾紛)
- 國家法官學院案例開發研究中心
- 2470字
- 2019-10-25 11:26:13
——朱某峰訴涇陽縣高莊鎮山西莊村二組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案
【案件基本信息】
1.裁判書字號
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2016)陜民再14號民事判決書
2.案由: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
3.當事人
原告(被上訴人、再審申訴人):朱某峰
被告(上訴人、再審被申訴人):涇陽縣高莊鎮山西莊村二組(以下簡稱山西莊村二組)
【基本案情】
朱某峰原是西安遠東公司(現為西安航天動力控制有限責任公司)職工,根據陜勞發〔1993〕469號文件精神,與其長女朱某進行了身份置換,將朱某峰戶口轉回原籍山西莊村二組,2002年納入社會養老統籌,領取養老金。2013年10月山西莊村二組部分土地被征用,該組制定分配方案,每位村民分得土地補償款18738.22元,但未分配給朱某峰。朱某峰訴至法院,請求依法判令山西莊村二組給付其征地補償款18738.22元。
【案件焦點】
朱某峰作為離退休職工將戶籍遷回原籍但其領取退休工資并享受社會養老保險待遇,其能否在所在村組享有土地補償款分配權益。
【法院裁判要旨】
陜西省涇陽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朱某峰雖取得社會養老保險金,但其戶口在山西莊村二組,并長期在山西莊村二組生產生活已與山西莊村二組形成權利義務關系,具有山西莊村二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應依法享有與山西莊村二組其他村民同等的待遇。山西莊村二組的土地被征用后,土地補償款作為集體經濟收益,朱某峰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分配的權利。
陜西省涇陽縣人民法院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四條之規定,作出如下判決:
由山西莊村二組在本判決生效后十五日內向朱某峰給付征地補償款18738.22元。
山西莊村二組不服提起上訴。咸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土地補償款在性質上是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喪失的一種補償,其目的在于保障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和生活來源的失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基本生活。本案中,朱某峰雖然在山西莊村二組擁有承包地,其戶口也登記在山西莊村二組,但其同時領取退休工資,實際上已被納入城市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當中,并不以山西莊村二組的土地為基本生活保障,故對其訴訟請求不予支持。一審法院支持朱某峰的訴訟請求屬適用法律錯誤,應予改判。
陜西省咸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之規定,作出如下判決:
變更陜西省涇陽縣人民法院(2014)涇民初字第00283號民事判決為:駁回朱某峰的訴訟請求。
陜西省人民檢察院以原審判決適用法律錯誤為由向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抗訴。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朱某峰于1994年根據當時的政策規定將戶口轉回山西莊村二組,并劃分了承包地,但其本人同時領取退休工資,并享受社會養老保險等退休待遇,實際已被納入城市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當中。2013年山西莊村二組在土地被征用后,分配征地補償款時未給其分配,符合陜政辦發〔2000〕7號文件即《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農村土地“延包”工作完成后加強承包管理工作幾個具體問題意見〉的通知》第三十九條“原因子女頂替招工而本人戶口遷回原籍、享受國家離退休待遇的機關和國有、集體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不劃分承包地。按以前有關政策已經劃分承包地的不再變動,但不得參與土地征用補償款的分配”的規定,原審判決駁回朱某峰的訴訟請求并無不當。
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七條、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作出如下判決:
維持咸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咸中民終字第00959號民事判決。
【法官后語】
土地補償款分配權益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重要權益之一,關系到村民的生存和發展利益。其性質是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喪失的一種補償,其目的在于保障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和生活來源的失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基本生活,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是享有土地補償款分配權的前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是指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集體經濟組織中從事經濟活動,享有經濟權利,承擔相應義務的民事主體資格。集體經濟組織是一種經濟性質的組織,其成員資格體現的是與財產相聯系的經濟權益,是建立在集體經濟組織與其成員具有經濟權利義務關系基礎上的,集體經濟組織對其成員具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義務,而組織成員對于集體經濟組織具有參加生產的義務。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確定,不能以該主體戶籍是否在本集體經濟組織作為唯一的標準,戶口落在本村,可以成為本村的村民,但是未必就取得了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農村集體土地是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以農村集體土地作為基本生活保障,是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實質要件,不具備此要件,則不宜認定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因此,對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認定,除了以該當事人是否具有戶籍登記為基本的形式標準外,還應結合其是否取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是否取得其他替代性基本生活保障,是否在該集體經濟組織較為固定地生產生活,是否與集體經濟組織形成較為固定的經濟權利義務關系等因素,作為認定其是否為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并享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的標準。
本案中,朱某峰雖取得山西莊村二組戶籍并在該村組生活,但其領取退休工資,并享受社會養老保險等退休待遇,實際已被納入城市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當中,不以土地為其唯一生活來源。且前述陜政辦發〔2000〕7號文件第三十九條規定:“原因子女頂替招工而本人戶口遷回原籍、享受國家離退休待遇的機關和國有、集體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不得參與土地征用補償款的分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05〕6號)第二十四條規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但已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備案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政府規章對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在處理本類案件時應以該主體是否以集體土地為主要生活來源、是否取得其他替代性基本生活保障,并結合當地政府制定的有效規范性文件作為其應否享有土地補償款分配權益的判斷標準和依據。
編寫人: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 周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