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股東出資糾紛
- 股權糾紛實務操作與案例精解
- 張思星
- 11648字
- 2019-10-24 15:01:10
一、實務指引
股東出資是指公司股東在公司設立或增加資本時,按照法律、公司章程的規定以及協議的約定,向公司交付財產或履行其他給付義務以取得股權的行為。股東出資關系著企業財產以及債權人利益,因此至關重要。股東出資糾紛一般分為虛假出資、出資不足、抽逃出資三種。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十一條規定:“出資人以其他公司股權出資,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出資人已履行出資義務:
(一)出資的股權由出資人合法持有并依法可以轉讓;
(二)出資的股權無權利瑕疵或者權利負擔;
(三)出資人已履行關于股權轉讓的法定手續;
(四)出資的股權已依法進行了價值評估。
“股權出資不符合前款第(一)、(二)、(三)項的規定,公司、其他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請求認定出資人未履行出資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該出資人在指定的合理期間內采取補正措施,以符合上述條件;逾期未補正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資義務。
“股權出資不符合本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公司、其他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請求認定出資人未履行出資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本規定第九條的規定處理。”
第十二條規定:“公司成立后,公司、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以相關股東的行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損害公司權益為由,請求認定該股東抽逃出資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制作虛假財務會計報表虛增利潤進行分配;
(二)通過虛構債權債務關系將其出資轉出;
(三)利用關聯交易將出資轉出;
(四)其他未經法定程序將出資抽回的行為。”
第十三條規定:“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公司或者其他股東請求其向公司依法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公司債權人請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已經承擔上述責任,其他債權人提出相同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股東在公司設立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依照本條第一款或者第二款提起訴訟的原告,請求公司的發起人與被告股東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公司的發起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被告股東追償。
“股東在公司增資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依照本條第一款或者第二款提起訴訟的原告,請求未盡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義務而使出資未繳足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承擔相應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承擔責任后,可以向被告股東追償。”
第十四條規定:“股東抽逃出資,公司或者其他股東請求其向公司返還出資本息、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實際控制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公司債權人請求抽逃出資的股東在抽逃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實際控制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抽逃出資的股東已經承擔上述責任,其他債權人提出相同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五條規定:“出資人以符合法定條件的非貨幣財產出資后,因市場變化或者其他客觀因素導致出資財產貶值,公司、其他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請求該出資人承擔補足出資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十六條規定:“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出資,公司根據公司章程或者股東會決議對其利潤分配請求權、新股優先認購權、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等股東權利作出相應的合理限制,該股東請求認定該限制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七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全部出資,經公司催告繳納或者返還,其在合理期間內仍未繳納或者返還出資,公司以股東會決議解除該股東的股東資格,該股東請求確認該解除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在前款規定的情形下,人民法院在判決時應當釋明,公司應當及時辦理法定減資程序或者由其他股東或者第三人繳納相應的出資。在辦理法定減資程序或者其他股東或者第三人繳納相應的出資之前,公司債權人依照本規定第十三條或者第十四條請求相關當事人承擔相應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二、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1.有證據證明股東出資后又抽逃出資的,公司有權要求該股東履行出資義務
——江蘇泰光工業皮帶有限公司與竇某俊股東出資糾紛案[1]
(一)案情簡介
江蘇泰光工業皮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光公司)法定代表人竇某存與竇某俊均是泰光公司股東。2010年7月26日,竇某存與竇某俊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書,約定竇某俊將其持有的泰光公司、昆明泰光機電設備有限公司等公司股權以150萬元轉讓給竇某存,竇某存同意按此價格購買竇某俊持有該公司以上全部股權,并約定了支付股權轉讓款的方式。2010年9月2日,泰光公司股東竇某存、竇某俊、竇某成、張某作出股東會決議,一致同意竇某俊將持有的泰光公司150萬元(占公司注冊資本25%)股權,以人民幣150萬元價格轉讓給竇某存。泰光公司已經辦理股權變更工商登記手續。因竇某存未按約給付竇某俊尚欠股權轉讓款130萬元,2014年4月8日竇某俊向一審法院提起訴訟。
2014年4月29日,泰光公司(法定代表人竇某存)提起訴訟,以2009年2月13日泰光公司分別向鹽城佳仕達建筑勞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仕達公司)、鹽城百度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度貿易公司)以公司名義匯款2276400元、2523600元的銀行匯票申請書復印件,主張竇某俊抽逃出資150萬元而要求其履行出資義務。
2009年2月12日,竇某俊以個人名義向泰光公司賬戶匯款150萬元,匯款用途載明竇某俊出資款。2009年2月13日,泰光公司分別向佳仕達公司、百度貿易公司以公司名義匯款2276400元、2523600元,匯款用途載明為往來款,銀行匯票申請書均蓋有泰光公司法定代表人竇某存印鑒章和公司財務專用章,銀行記賬憑證欄載明經辦人為竇某成,并留有竇某成身份證號碼。
此外,訴訟中一審法院要求泰光公司提供該2008年、2009年年度公司財務會計報告以及2008年12月,2009年1月、2月、3月公司原始財務記賬憑證,以證明公司股東出資情況,2009年2月13日泰光公司分別向佳仕達公司、百度貿易公司匯款的真實情況,泰光公司以公司成立不久、建賬不完善,以上材料暫時找不到為由未舉證,也未能提供2009年2月13日銀行匯款2276400元、2523600元財務原始憑證。
(二)判決結果
一審:駁回泰光公司的訴訟請求。
二審:撤銷原判,判決竇某俊于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向泰光公司繳納出資款150萬元。
(三)案件解析
泰光公司是依法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其章程由各股東共同簽訂,各股東均應按照章程規定向公司履行出資義務。章程規定竇某俊應于2009年8月1日將其認繳的出資款150萬元繳納給泰光公司。二審法院調取的證據及泰光公司一審提交的證據表明,竇某俊及其他股東于2009年2月12日向泰光公司繳納的出資,從資金流向來看,最初來源于阜寧國泰棉花經營部,其后經過佳仕達公司、鹽城市中上建筑勞務有限公司、徐某翔,當日完成驗資,次日驗資款又全部從泰光公司賬戶匯出給百度貿易公司、佳仕達公司。泰光公司及另一股東竇某成陳述出資款系經他人運作的借款,驗資后予以歸還,與人民法院查明的資金來源及流向相符。因此,應當認定竇某俊2009年2月12日實際并沒有向泰光公司出資。
案例2.股權轉讓協議的簽訂時間、地點與約定不一致不影響該協議的成立和生效,在其他股東放棄優先購買權后,受讓方有權要求辦理工商變更登記
——徐某杰與楊某鳳等股東出資糾紛案[2]
(一)案情簡介
2001年11月13日,瑪斯哥德公司經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嘉定分局核準設立。公司現注冊資本為人民幣1100萬元(以下幣種均為人民幣)。公司章程規定,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出資;股東轉讓出資由股東會討論通過。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其出資時,必須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出資,如果不購買該轉讓的出資的,視為同意轉讓。
2012年7月9日,張某睿、張某治與楊某鳳、徐某杰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書》一份,約定張某睿將其持有的瑪斯哥德公司60%的股權轉讓給楊某鳳,張某睿將其持有的瑪斯哥德公司10%的股權轉讓給徐某杰,張某治將其持有的瑪斯哥德公司10%的股權轉讓給徐某杰。上述股權轉讓對價均為1元。同日,瑪斯哥德公司形成股東會決議一份,瑪斯哥德公司所有股東即張某睿、張某治同意上述股權轉讓并放棄相應優先購買權。嗣后,上述股權轉讓在工商部門辦理了相應的工商變更登記。目前,瑪斯哥德公司的股權結構情況為:楊某鳳(認繳出資660萬元,持股比例為60%,并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張某睿(認繳出資110萬元,持股比例為10%)、張某治(認繳出資110萬元,持股比例為10%)、徐某杰(認繳出資220萬元,持股比例為20%)。
2013年9月3日,徐某杰起草股權轉讓協議一份,該股權轉讓協議的主要內容為:徐某杰將其持有的瑪斯哥德公司20%股權轉讓給受讓方(受讓方后為空白),轉讓價款為1元。同時約定,受讓方承諾原由轉讓方及家屬,以及轉讓方同學及家屬為上海三維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維公司)270萬元貸款的擔保責任全部由受讓方承擔。轉讓方同學以其自有房產及辦公樓為三維公司的貸款所提供的抵押擔保由受讓方安排替換。若銀行要求三維公司償還到期貸款本息及其他經濟損失,由公司全體股東負有歸還義務及連帶保證責任,并確保在公司違約的情況下承擔全部經濟損失;受讓方承諾該協議簽訂之日起5日內歸還轉讓方借款68萬元本息……
同日,徐某杰另行起草股東會決議一份,內容為:一、同意徐某杰將其持有的公司20%股權轉讓(同樣在受讓方處亦為空白),轉讓價款為1元;二、其他投資方不可撤銷地同意上述股權轉讓,并放棄優先購買權。上述兩份文件打印成文后,徐某杰當即在股權轉讓協議落款的轉讓方處簽字,并在股東會決議股東落款處簽字。簽字后,徐某杰將上述兩份文件的原件交給瑪斯哥德公司員工范某飛及錢某珠。瑪斯哥德公司員工當即將上述兩份文件副本發送給當時身在國外的公司法定代表人楊某鳳。2013年10月初,楊某鳳回國后,瑪斯哥德公司員工將上述兩份文件的原件交給楊某鳳,楊某鳳則在上述兩份文件上簽名,并在股權轉讓協議第一頁受讓方住所及身份證號碼處填寫相關內容,并將該份股東會決議交由另兩名股東張某睿、張某治簽字確認。嗣后,楊某鳳要求徐某杰配合辦理相關股權變更登記手續,但徐某杰拒不配合,故楊某鳳訴至原審法院,請求判令:瑪斯哥德公司向工商部門申請辦理將徐某杰名下20%的股權變更登記至楊某鳳名下的手續;徐某杰予以配合。案件受理費由徐某杰承擔。
另查明:2013年9月13日、10月9日,瑪斯哥德公司分兩次向徐某杰歸還了借款,本息合計704886元。
再查明:三維公司向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所借的270萬元貸款本息已于2014年4月30日全部結清。
(二)判決結果
一審:瑪斯哥德公司應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辦理將徐某杰持有的瑪斯哥德公司20%的股權變更登記至楊某鳳名下的手續。徐某杰應予以配合。一審案件受理費80元,由瑪斯哥德公司及徐某杰共同負擔。
二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三)案件解析
首先,股權轉讓協議從本質上是一份平等主體間設定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本案中,徐某杰在股權轉讓協議上簽字的行為表明了其以該協議約定的條件轉讓其持有的瑪斯哥德公司20%股權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具體明確。且一旦股權受讓方在該份協議上簽字,徐某杰即應當受該份協議的約束。楊某鳳嗣后在該份股權轉讓協議上簽字,表明其同意以協議約定的條件受讓徐某杰20%的股權。故徐某杰與楊某鳳之間已完成了要約、承諾的合同訂立過程。至于二人并非當場同時簽字,簽訂時間、地點與協議約定不一致等問題,并不影響該協議依法成立。
其次,徐某杰將空白的股權轉讓協議放在瑪斯哥德公司的行為,應當視為其將該協議交付瑪斯哥德公司處理的態度。至于徐某杰辯稱其只是交由瑪斯哥德公司保管,而并沒有委托范某飛及錢某珠將該協議原件交給楊某鳳的意見,原審法院認為,如徐某杰認為股權轉讓尚在磋商階段,則亦無必要在協議上先簽字并將簽過字的原件放置于瑪斯哥德公司處。
最后,根據我國《公司法》及瑪斯哥德公司章程相關規定,股東對外轉讓股權的,須經公司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并且其他股東享有優先購買權。故即便徐某杰主張其欲將股權轉讓給瑪斯哥德公司股東以外的其他人,針對該20%的股權,瑪斯哥德公司其他股東即楊某鳳、張某睿、張某治在同等條件也均享有優先購買權。故徐某杰將簽過字的股權轉讓協議及股東會決議放置于瑪斯哥德公司,而由瑪斯哥德公司內部進行表決程序,也符合我國《公司法》及瑪斯哥德公司章程的規定。
現該股東會決議已經有包括徐某杰在內的所有股東的簽字確認,故該份股東會決議應當有效。股東張某睿、張某治均放棄了優先購買權,故楊某鳳與徐某杰之間所簽訂的股權轉讓協議已經生效。
綜上所述,徐某杰與楊某鳳之間的股權轉讓協議合法有效,符合我國《公司法》及公司章程關于股權轉讓的相關規定。徐某杰、楊某鳳均應受該股權轉讓協議的約束。徐某杰作為股權轉讓方,理應配合瑪斯哥德公司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故楊某鳳的全部訴請合法有據,應予支持。
案例3.公司章程約定的出資期限屆滿,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的,雖另案提起公司解散之訴,亦不能免除應履行的出資義務
——李某友與廣東智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股東出資糾紛案[3]
(一)案情簡介
2011年8月15日,廣東智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達公司)向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遞交《公司設立登記申請書》,載明申請成立廣東智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其中注冊資本為10000000元,實收資本為5000000元,公司為有限公司。李某友和毛某葵、鄭某鵬、郭某明簽訂了《廣東智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章程》,其中約定:公司名稱為廣東智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公司注冊資本為10000000元,實收資本為5000000元,公司投資采用分期投資方法,首期投入資金5000000元,其余資金在2年內全部到位;本章程自公司成立之日起生效。2011年8月15日,廣州海正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出具對智達公司的《驗資報告》載明:經審驗,截至2011年8月8日,貴公司(籌)已收到全體股東繳納的第一期注冊資本合計人民幣5000000元整,其中:李某友出資1250000元整,占注冊資本的25%。2011年8月22日,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企業開業通知書》,載明智達公司已于2011年8月22日經核準設立。
智達公司提起訴訟,請求判令:李某友繳付剩余認繳出資金額1250000元并負擔本案訴訟費用。
(二)判決結果
一審:李某友應于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日內,向智達公司出資1250000元。如果未按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原審案件受理費16050元,由李某友負擔。
二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三)案件解析
本案中,李某友為智達公司的股東,有按照公司章程足額繳納出資額的義務。根據公司章程約定,尚未繳足的資金應在兩年內全部到位,智達公司于2011年8月22日經核準設立,公司章程于公司成立之日起生效。故李某友應予2013年8月22日前履行出資義務。
后李某友上訴,二審法院認為:李某友對于其應向智達公司履行出資義務不持異議,本案二審的主要爭議焦點為:1.李某友應向智達公司繳納出資的時間;2.郭某明、毛某葵、鄭某鵬是否應對李某友的上述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關于李某友應向智達公司繳納出資的時間問題。根據智達公司章程的約定,股東應在智達公司成立后兩年內繳足出資,故李某友應于2013年8月22日前向智達公司履行足額出資的義務。原審判令李某友向智達公司支付出資1250000元,并無不當。因智達公司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的營業期限為2011年8月22日至2015年6月22日,故李某友主張智達公司已因經營期限屆滿且未經股東表決延續而解散,理由不成立。李某友要求認定出資時間在智達公司成立清算組后至清算完畢前,無事實與法律依據。李某友雖另案提起了解散智達公司的訴訟,但李某友應履行義務的時間已屆滿,無論智達公司解散與否,均不能免除李某友應履行的出資義務。故對李某友提出的中止本案審理的申請,二審法院未予準許。
關于郭某明、毛某葵、鄭某鵬是否應對李某友的上述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問題。《公司法》第三十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后,發現作為設立公司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應當由交付該出資的股東補足其差額;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承擔連帶責任。”李某友主張雖然上述法律規定是適用于非貨幣出資,但所包含的法律原則并沒有排除現金出資的情形。對此,二審法院認為,《公司法》第三十條僅規定了作為設立公司出資的非貨幣財產實際價額顯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情形,而民事主體承擔連帶責任必須基于法律的明確規定,不能隨意對法律條款的內容作擴大解釋,故李某友的該項主張,缺乏法律依據。
案例4.公司清算過程中,清算組有權要求未實際繳納出資的股東補繳相應出資,股東尚未繳納的出資均應作為清算財產
——唐某祥與鹽城市馳球汽車配件有限公司清算組股東出資糾紛案[4]
(一)案情簡介
2008年11月29日唐某祥、陶某與陳某芳作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制定了一份《鹽城市馳球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章程》,約定公司名稱“鹽城市馳球汽車配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馳球公司)”;公司經營范圍為汽車配件生產、銷售,農機、拖拉機、汽車、柴油機、日用百貨、針紡織品、化工、建材銷售,綠化工程、土石方工程、裝潢工程施工;公司注冊資本100萬元;股東的出資方式為唐某祥出資51萬元、持股比例為51%,陶某出資25萬元、持股比例為25%,陳某芳出資24萬元、持股比例為24%;公司的營業期限為二十年,從《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簽發之日起計算;公司解散時,應依《公司法》的規定成立清算組對公司進行清算,清算結束后,清算組應當制作清算報告,報股東會或者有關主管機關確認,并報公司登記機關,申請注銷公司登記,公告公司終止;公司根據需要或涉及公司登記事項變更的可修改公司章程,修改的公司章程不得與法律、法規相抵觸,修改公司章程應由全體股東表決通過,修改的公司章程應送原公司登記機關備案,涉及變更登記事項的,同時應向公司登記機關做變更登記;章程并就其他事項作了約定。
2008年12月17日,鹽城中博華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驗資報告一份,載明截至2008年12月17日,馳球公司已收到全體股東繳納的注冊資本合計100萬元,其中唐某祥出資51萬元、陶某出資25萬元、陳某芳出資24萬元,以上股東均以貨幣資金出資,已于2008年12月17日繳存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鹽城市分行營業部馳球公司人民幣賬戶,賬號為11×××89。2008年12月18日,鹽城市鹽都工商行政管理局給馳球公司頒發了“企業法人營業執照”。
馳球公司在經營過程中,于2009年2月28日作出股東會決議,同意陶某將其持有的馳球公司25萬元股權以25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唐某祥,公司其他股東放棄優先受讓權。當日,陶某與唐某祥簽訂股權轉讓協議一份;并通過公司章程修正案,將公司章程第五條修改為:股東唐某祥以貨幣出資76萬元,參股比例為76%,股東陳某芳以貨幣出資24萬元,參股比例為24%,以上出資已于2008年12月17日前到位。2009年3月16日,馳球公司通過股東會決議,同意陳某芳辭去董事長職務并同意唐某祥任馳球公司董事長職務。
2009年9月30日,陳某芳、馳球公司與唐某祥達成鹽城市鹽都區人民法院(2009)都民二初字第0655號民事調解書,確認馳球公司予以解散,自調解協議達成之日起15日內由陳某芳、唐某祥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2010年11月10日,唐某祥、陳某芳通過股東會決議,聘請律師萬某海、會計師胥某華與唐某祥、陳某芳四人組成清算組對馳球公司進行清算,并由萬某海作為清算組負責人。
另查明,馳球公司成立時唐某祥、陶某、陳某芳的貨幣出資100萬元系由第三人代墊,該100萬元貨幣出資款均由三股東各自取回;陶某將股權轉讓給唐某祥前未補足出資,唐某祥受讓該股權也未支付股權轉讓款。
馳球公司提起訴訟,要求唐某祥立即返還公司財產784764.9元,繳納出資款125100.97元,并承擔本案的訴訟費用。
(二)判決結果
一審:
1.唐某祥向馳球公司清算組返還784764.9元的財產(詳見原審判決附錄財產清單),若唐某祥未能按照上述附錄財產清單返還財產則應當按照該清單載明的價格向馳球公司清算組支付相應對價;
2.唐某祥向馳球公司清算組補繳出資款44396.48元。
上述一、二項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履行完畢。如果未按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案件受理費12900元,由馳球公司清算組負擔1055元,唐某祥負擔11845元。
3.駁回馳球公司清算組的其他訴訟請求。
二審: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三)案件解析
本案中,馳球公司章程系唐某祥、陶某、陳某芳作為出資人為設立馳球公司而訂立的,該章程對訂立的各方均具有約束力。章程約定唐某祥出資51萬元、陶某出資25萬元、陳某芳出資24萬元,雖2008年12月17日經鹽城中博華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驗資,馳球公司已收到全體股東繳納的注冊資本合計100萬元,但該100萬元貨幣出資款系由第三人協助發起人設立公司所代墊的資金,該100萬元貨幣出資款已由唐某祥、陶某、陳某芳抽回,故唐某祥、陶某、陳某芳均有向馳球公司補足出資的義務。
二審法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為:1.馳球公司清算組作為訴訟主體是否適格;2.唐某祥是否侵占馳球公司資產784764.9元,應否向馳球公司承擔返還義務;3.在清算過程中,馳球公司清算組可否要求唐某祥補繳出資及補繳出資的數額如何確定。
股東以其財產作為出資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后,其出資即成為公司的財產,作為公司獨立承擔責任的保障,股東不得取回公司的資產。
關于本案爭議焦點一,馳球公司清算組作為訴訟主體是否適格的問題。上訴人唐某祥上訴認為馳球公司清算組在2010年7月12日因清算終止而解散,但在此之后的2011年9月20日馳球公司股東又形成決議,繼續清算,原清算組的組成人員不變、負責人不變,唐某祥并無證據證明2011年9月20日的公司決議被撤銷,也無證據證明清算組被解散,故馳球公司清算組是本案適格的訴訟主體。
關于本案爭議焦點二,唐某祥是否侵占馳球公司資產,應否向馳球公司承擔返還義務的問題。首先,公司成立后,股東不得抽逃出資。唐某祥將其財產作為出資投入馳球公司后,該資產即為馳球公司的資產,唐某祥不得隨意取回。唐某祥上訴認為馳球公司已進入清算程序,其即可以取回其用于出資的財產,簡化清算范圍,該理由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根據《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財產在分別支付清算費用、職工的工資、社會保險費用和法定補償金,繳納所欠稅款,清償公司債務后的剩余財產,方能按照股東的出資比例分配。本案中,馳球公司雖開始清算,但尚未支付前述費用等,唐某祥即取回其用于出資的沖床等財產,是為侵占馳球公司資產,應當返還。其次,唐某祥認為原審判決中認定其與馳球公司另一股東陳某芳之間存有借用關系,并且在二審中明確其與陳某芳于2009年8月27日就一百噸沖床另行達成了協議,為唐某祥借用陳某芳的車床。但是,作為馳球公司的股東,唐某祥與陳某芳在2011年11月10日共同確認的資產確認清單中,明確該資產為馳球公司資產,該車床并非陳某芳個人資產。原審法院也是將該車床認定為馳球公司資產并要求唐某祥返還,唐某祥仍認為該車床是陳某芳個人資產,缺乏事實依據。最后,唐某祥還認為,原審判決要求其返還的財產中,有部分是陳某芳的資產,不是馳球公司的財產。對此,本院認為,該部分資產是陳某芳寄存于馳球公司的財產,作為該財產的合法占有人,馳球公司有權維護其占有的合法權益,唐某祥未經馳球公司允許占有該財產,馳球公司自然有權主張恢復其占有。
關于爭議焦點三,在清算過程中,馳球公司清算組可否要求唐某祥補繳出資及補繳出資的數額如何確定的問題。首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公司解散時,股東尚未繳納的出資均應作為清算財產。作為持有馳球公司76%股權的股東,唐某祥應當履行出資76萬元的義務,目前無爭議的是唐某祥向馳球公司出資634899.03元,此外唐某祥墊資為馳球公司購買材料花費80704.49元,原審法院均已認定作為唐某祥的出資。至于唐某祥認為其尚有諸多費用未被確認的問題,對于會計師審核的資產負債表中的待攤費用90814.67元,唐某祥在其明確的出資清單及一審訴訟過程中也未主張,原審法院不予處理并無不妥,且該費用并未獲得馳球公司清算組的認可,唐某祥所謂的其他費用也未提供證據證明,故目前僅能確認唐某祥向馳球公司出資715603.52元,尚余44396.48元未繳納。其次,唐某祥還上訴認為案外人陶某未出資,即沒有股權,更不能向唐某祥轉讓該股權。該上訴理由缺乏法律依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十三條的規定,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公司或者其他股東請求其向公司依法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應予支持。因此,股東是否足額出資,并不影響其股東身份的認定,其仍然享有股權,事實上,唐某祥也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獲得了陶某所持有的馳球公司股權,其所謂股權轉讓事實不存在的上訴理由,難以成立。因該股權對應的出資未足額,唐某祥自應補足該出資。至于唐某祥還提出的清算組負責人擴大清算范圍的上訴理由,未能提供任何證據證明。
綜上,上訴人唐某祥的上訴理由均不能成立。
案例5.雖實際繳納出資,但未經增資擴股或股權轉讓方式并辦理變更登記的,不能成為公司法意義上的股東
——魏某珠與上海宏建投資有限公司股東出資糾紛案[5]
(一)案情簡介
2004年2月13日,上海宏建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建公司)經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嘉定分局核準設立,現注冊資本為10000萬元(幣種為人民幣,以下同),登記股東為三人,即吳某件(認繳出資6600萬元,持股比例為66%,任法定代表人)、吳某飛(認繳出資2400萬元,持股比例為24%)、楊某柏(認繳出資1000萬元,持股比例為10%)。自2008年起,宏建公司為投資建設鋼鐵城項目開展增資募股活動,但未辦理相應工商登記手續。
2009年3月20日,魏某珠與宏建公司簽訂《股權認購確認書》一份,載明募股人為宏建公司,認購人為魏某珠,約定宏建公司擬就上海國際鋼鐵貿易城項目開展增資募股活動,股權認購的事宜確認如下:一、股份設置:共設100股,以200萬元為一個股權單位。二、認購方式:以現金方式投資入股(每人限1~3股)。三、認購人本次確認認購股權單位兩股,共計400萬元……八、認購人獲得股權認購權證后,即可享受公司章程賦予的股東權利和義務。每股可免費獲贈400平方米寫字樓或200平方米商鋪。
2009年3月20日、4月24日、6月6日,魏某珠分三次向宏建公司交付投資款項40萬元、100萬元、60萬元,合計200萬元。嗣后,宏建公司向魏某珠出具了鋼鐵城項目股權證一份,股權證記載了持股人姓名為魏某珠,持股數量為一股,占總股本的1%,并明確每一個股權單位可免費獲贈400平方米寫字樓或200平方米商鋪。
魏某珠訴至法院,請求判令:一、解除魏某珠與宏建公司于2009年3月20日簽訂的《股權認購確認書》;二、宏建公司返還200萬元投資款;三、宏建公司支付以200萬元為基數、自2009年6月7日起至本案判決生效之日止,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利息損失;四、宏建公司賠償魏某珠經濟損失600萬元。
(二)判決結果
一審:
1.解除魏某珠與宏建公司于2009年3月20日簽訂的《股權認購確認書》;
2.宏建公司應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返還魏某珠投資款200萬元;
3.宏建公司應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魏某珠經濟損失130萬元;
4.駁回魏某珠的其他訴訟請求。如果宏建公司未按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二審: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三)案件解析
本案中,魏某珠與宏建公司間簽訂的《股權認購確認書》,名為股權認購,實則為宏建公司名下的鋼鐵城項目招募資金。該確認書系魏某珠與宏建公司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并不違反相關法律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予以確認。
魏某珠并未經宏建公司增資擴股或通過股權轉讓而成為宏建公司的新股東。雖然魏某珠并非公司法意義上的股東,但其出資200萬元用于投資宏建公司名下的鋼鐵城項目這一事實毋庸置疑。魏某珠與宏建公司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應以雙方間約定為準,而不適用公司法相關規定。現魏某珠已無法實現合同目的即無法在鋼鐵城項目完成后獲得400平方米寫字樓或200平方米商鋪,故其主張解除雙方簽訂的《股權認購確認書》,合法有據,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股權認購確認書》解除后,宏建公司已經收取的投資款應予返還。鑒于宏建公司作為鋼鐵城項目的承辦方,其對鋼鐵城項目土地使用權的性質應當是知曉的,而其在未充分了解房地產登記法規及相關政策的情況下,與魏某珠簽訂了《股權認購確認書》。現客觀上鋼鐵城項目下的房屋無法分割辦理產權,主觀上宏建公司也無法將相應的房屋交付魏某珠,從而導致魏某珠合同目的無法實現。故宏建公司應對魏某珠因《股權認購確認書》解除而產生的損失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1] 本案例來自北大法寶(2014)泰中商終字第00327號《民事判決書》。
[2] 本案例來自北大法寶(2015)滬二中民四(商)終字第150號《民事判決書》。
[3] 本案例來自北大法寶(2014)穗中法民二終字第1868號《民事判決書》。
[4] 本案例來自北大法寶(2014)鹽商終字第0425號《民事判決書》。
[5] 本案例來自北大法寶(2014)滬二中民四(商)終字第1004號《民事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