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書通識五千年最美古詩詞
- 程曉南
- 4814字
- 2019-12-06 18:06:50
睹物感懷
召南·鵲巢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①。
之子于歸,百兩御之②。
維鵲有巢,維鳩方③之。
之子于歸,百兩將④之。
維鵲有巢,維鳩盈⑤之。
之子于歸,百兩成⑥之。
【注釋】
這是《詩經》中的一首描寫當時貴族(一說諸侯或國君)婚禮中女子出嫁盛況的詩。鵲巢:喜鵲的巢。
①維:發語詞。有巢:比興男子已造家室。鳩:指斑鳩(一說布谷鳥),斑鳩自己不筑巢,居鵲的巢。
②歸:嫁。兩:通“輛”。御:同“迓(yà)”,迎接。
③方:并,比,此指占居。
④將(jiāng):送。
⑤盈:滿,此指陪嫁的人很多。
⑥成:迎送成禮,此指結婚禮成。
【大意】
喜鵲筑巢,斑鳩來住。女子出嫁,車隊來迎。
喜鵲筑巢,斑鳩占有。女子出嫁,車隊送走。
喜鵲筑巢,斑鳩住滿。女子出嫁,車隊成全。
【賞析】
人作為天地的產物,自然與造化有著許多聯系,人本身的許多行為和天性在大自然的許多事物身上都有體現。古人很早就知道了這一點,他們看到自然中的這些景象時當然就會想到自身,有感而發便引吭高歌,因而,《詩經》中多用比興。
《鵲巢》也不例外,詩歌雖短,但三章都以鳩居鵲巢起興。正如喜鵲筑好巢,斑鳩進住,是此二種動物的天性一般,男子建好房子,女子嫁來住進夫家,這男婚女嫁在時人看來也是人的天性。
這首詩被認為是一首描寫王公貴族盛大婚禮的詩歌。無論是諸侯還是國君都要遵循男婚女嫁的天性,只是,在形式上,貴族的婚禮與平民的還是有許多不同,因其與眾不同,這場婚禮便得到了詩人的歌頌。
詩人作為一個旁觀者站在路邊,目睹浩浩蕩蕩的車隊過來,那是迎親的隊伍,可以想見,新郎是多么的富有,新娘的高貴也就不必多說了。不多時,還是那一支車隊浩浩蕩蕩地回來了,看來新娘已經被接回來了。人聲鼎沸,場面熱鬧,隆重的婚禮和浩蕩的車隊成全了一對新人的婚姻,也成全了一位詩人的杰作。
【拓展】
《詩經》中有《陳風·防有鵲巢》,亦以“鵲巢”起興,表達的是一個人在對他人產生愛慕之情時心中滋生的猜測、推想、幻覺等不平常的心理活動。全詩如下:
防有鵲巢,邛(qióng)有旨苕。
誰侜(zhōu)予美?心焉忉(dāo)忉。
中唐有甓(pì),邛有旨鹝(yì)。
誰侜予美?心焉惕惕。
鄭風·緇衣
緇衣之宜兮,敝①,予又改為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②。
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③。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注釋】
本詩出自《詩經》,古代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描寫國君與臣下關系的詩歌,也有人認為其描寫的是家庭親情。此處取后一種說法。緇(zī)衣:黑色的衣服,當時卿大夫到官署所穿的衣服。
①敝:破舊。
②適:往。館:館舍。粲(càn):形容新衣鮮明的樣子,此處代指新衣。
③席:寬大。改作:同改為、改造,是隨著衣服的破爛程度而說的,以見其關心。
【大意】
黑色朝服多么合適,如今卻破了,我再為你做一襲。你到官署去工作,回來的時候,我就給你穿新衣。
黑色朝服那么美好,如今卻破了,我再為你做一套。你到官署去工作,回來的時候,我就給你穿新衣。
黑色朝服寬松合身,如今卻破了,我再為你做一身。你到官署去工作,回來的時候,我就給你穿新衣。
【賞析】
“話說三遍淡如水”,然而同樣的話若是稍作改動也能說出另一番景象來。相同的三章,每章僅有兩字不同,卻正是這兩個字,將一位妻子對丈夫的關心、支持和她的賢惠表現得淋漓盡致。
未曾分離過的人總是會覺得一遍遍的叮囑實在無益,除卻浪費口水與時間之外別無他用;遠離親人的人又總是對此產生懷念,腦海中一遍又一遍的嘮叨總能滋養那顆因缺少關心而開始干涸的心。三段幾乎同樣的話語,表達的是一位妻子對丈夫厚重的愛,因其厚重,一次才難以說完。
“宜”“好”“席”,出自妻子之口的三段話用了三個不同的詞來修飾同一件衣服。這只是對衣服的贊美嗎?顯然不是,衣服再好,若沒有穿在人的身上也沒有價值,何況還是破舊了的衣服,她想表達的是對丈夫的贊美。此外,這還是一件官服,對它的贊美也表達了她對其丈夫工作的支持。
衣服破了,作為一位深愛著丈夫的妻子,修補衣服是肯定的。于是,她就根據衣服破損程度的不同,選擇了“改為”“改造”“改作”三種辦法。看似無意的一個字的改動,使一位賢惠妻子的形象躍然紙上。
【拓展】
緇衣在后世還用以代指僧侶的服飾。清代曹雪芹《紅樓夢》中曾有判詞,點明了惜春最終看破紅塵、毅然出家的結局,其中“緇衣”即指僧袍。全詩如下:
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豳風·七月(節選)
七月流火①,九月授衣②。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③。
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④。
春日遲遲,采蘩⑤祁祁。
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⑥。
蠶月條桑,取彼斧斨⑦。
以伐遠揚,猗彼女桑⑧。
七月鳴鵙⑨,八月載績。
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注釋】
《七月》是《詩經·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敘述了農人一年到頭無休止的勞動,卻最終被貴族們剝奪得一干二凈的不公平待遇。此處節選第二、三章。
①七月流火:每年夏歷五月,黃昏時候,火星當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過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這就叫做“流”。火(古讀huǐ):或稱大火,星名,即心宿。
②授衣:將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給女工。九月絲麻等事結束,所以在這時開始做冬衣。
③春日:指二月。載:始。陽:溫暖。倉庚:鳥名,就是黃鶯。
④懿:深。微行:小徑。柔桑:初生的桑葉。
⑤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
⑥萑葦:蘆葦。八月萑葦長成,收割下來,可以做箔。
⑦蠶月:指三月。條桑:修剪桑樹。斨(qiāng):方孔的斧頭。
⑧猗:通“掎”,牽引。女桑:小桑。
⑨鵙(jú):鳥名,即伯勞。
七月
【大意】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春天陽光暖融融,黃鶯婉轉唱著歌。姑娘提著深竹筐,一路沿著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葉,春來日子漸漸長。人來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悲傷,害怕要隨貴人嫁他鄉。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蘆葦割。三月修剪桑樹枝,取來鋒利的斧頭。砍掉高高長枝條,攀著細枝摘嫩桑。七月伯勞聲聲叫,八月開始把麻織。染絲有黑又有黃,我的紅色更鮮亮,獻給貴人做衣裳。
【賞析】
這是一首奴隸的歌,不為自由,不為希望,只為無休止的現在和那可以預見卻無法改變的未來。他們是奴隸,他們也有男女之分,卻不可避免地都要承擔繁重的勞作。相比于男性來說,其中的女性更加悲慘,更值得人們去同情,雖然已是往事,雖然沒什么用。
春天來了,氣溫轉暖,黃鶯在歡快地歌唱,樹上的葉子已是綠油油的。這美好的景色并不能取悅所有的人,一對婦女正挎著深筐子,沿著田間的小路,去采摘飼蠶用的嫩桑葉,她們無暇對這美景動心。春晝苦長,她們辛勤工作了很久,碩果累累,桑葉裝滿一筐又一筐。突然間悲傷襲擊了她們,貴族的公子正朝這邊走來,她們中的某人就要被擄走了,害怕并不能幫助她們逃脫被凌辱的厄運。
公子身上穿著絲綢做的衣裳,那是貴族的專屬,卻并非貴族造就。每一件衣裳都要經過繁雜的工序,他不知道,她們卻清楚得很。三月開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遠揚的枝條,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葉。七月伯勞鳥咕咕地叫著,提醒人們下半年的開始,提醒婦女們動手紡織。紡織品染著不同的顏色,有黑紅色的,有黃色的,而最鮮亮的是朱紅色的。可惜這些都不是為自己而做,而是為前面那姍姍而來的貴族公子所做。
【拓展】
宋代張俞曾作《蠶婦》,是反映人民生活苦難的傳世名篇,與《七月》中采桑、織布部分殊途而同歸。全詩如下:
昨日入城市,
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
不是養蠶人。
周頌·豐年
豐年多黍多稌①,
亦有高廩,萬億及秭②。
為酒為醴,烝畀祖妣③。
以洽百禮,降福孔皆④。
【注釋】
這是一首歌頌豐收的詩,出自《詩經》。豐年:豐收之年。
①黍:小米。稌(tú):稻。
②廩:糧倉。秭(zǐ):古代數詞,一萬億。
③烝:獻。畀(bì):給予。祖妣:男女祖先。
④洽:配合。百禮:各種禮儀。孔:很。皆:普遍。
【大意】
豐收年的糧食非常多,
谷場邊糧倉高聳,
入庫糧食億萬斛。
釀成美酒千萬觴,
獻在祖先靈位前。
舉行祭典很隆重,
齊天洪福降萬戶。
【賞析】
在一切生活資源都來源于土地的古代,豐收更顯得彌足珍貴,因而,每逢豐收時節,古人們總要大肆慶祝。
以社稷來代指國家是古人的做法,社本意為土神,稷本意是谷神。古時,人民的生存依賴農業生產,政權的穩固也要以農業生產為保障,因而,農業的收成在當時必然是朝野上下最為關注的頭等大事。國家以土神和谷神合起來稱呼也就再合理不過了。
“莊稼不收年年種,總有一年好收成”,這是古人在土地里刨食時心態的真實寫照。他們辛勤勞動,卻并不奢求與其勞動價值對等的回報,只期望偶爾來個豐收年,不至于被餓死也就滿足了。然而即便是如此地虔誠,上蒼仍然經常拿他們的性命開玩笑,風調雨順的日子總是少數,澇災或旱災時有發生。因而,每一個豐收年到來時,人們便滿足地載歌載舞以示慶祝。他們是如此容易地被滿足,他們每一次的滿足卻都那么來之不易。
本是自己勞動所應得的回報,卻在得到后誠惶誠恐,感恩戴德,在他們看來,那是上天的賞賜。歸根到底,他們身處無法駕馭的造化中,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人們也只有祈求神靈保佑了。然而,他們又不滿足于現狀,他們在感謝的頌歌中還加入了對未來的希冀,當然,仍然是以祈禱的形式對上天進行訴說。這一切的一切,只因他們深感缺乏主宰自己命運能力的無奈。
【拓展】
《詩經》中有《載芟》,描述了從開墾、播種、收獲到祭祖的全過程,其中對耕作的辛勞所作的深入而細致的描寫,更反映出豐收之不易。全詩如下: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彊侯以。
有嗿其馌,思媚其婦,有依其士。
有略其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
實函斯活,驛驛其達。
有厭其杰,厭厭其苗,綿綿其麃。
載獲濟濟,有實其積,萬億及秭。
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
有飶其香,邦家之光。
有椒其馨,胡考之寧。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
麥秀歌
麥秀漸漸①兮,
禾黍油油,
彼狡童②兮,
不我好仇③。
【注釋】
《麥秀歌》是商紂王叔父箕子朝周時慨憤而作的詩篇,表達了詩人作為殷商舊臣的凄涼悲惋之情。該詩作于約公元前1050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詩。
①漸漸(jiān):形容麥芒的形狀。
②狡童:美少年,這里是貶稱,后借指壯狡昏亂的國君。
③不我好仇:一作“不與我好兮”。
【大意】
麥子吐穗,豎起尖尖麥芒,枝葉光潤,莊稼茁壯生長。
哦,那頑劣的渾小子啊,不同我友好交往。
【賞析】
麥子吐穗,禾黍茁壯,本是一番喜人的豐收景象。然而,亡國之人,感念故國的覆滅,心頭自別有一種滋味。每到這時,箕子都會想起曾經那個龐大的帝國,也難以忘記它的分崩離析。
他是商朝舊臣,在商紂王昏庸無道、縱情聲色、寵幸奸佞、誅殺忠臣的時候,他就在紂王的身旁。比干被殺,姬昌被囚,他目睹了這一切。箕子是理智的,因而他比較幸運,活了下來。曾經,他也以為滾燙的鮮血可以喚醒紂王沉睡的靈魂,以為他的三尺微命可以拯救大商的社稷江山。然而,目睹了那些之后,他明白了,紂王并非執迷不悟,他只是變了,變得殘暴,變得無道……天要變,人力有時窮!于是,他轉身,離開了朝歌。
若干年后,武王滅商建周,箕子作為忠臣,被分封到朝鮮。例行的朝拜經常有,每次路過商故都朝歌,看到城墻宮室毀壞,長滿了野生的禾黍,箕子都不由得悲從中來。有時候,看透了的事情卻很難看開,放棄了的東西,總是念念不忘。畢竟是自己曾經的祖國,每當想起時總會悲慟。唯有長歌當哭,留一首《麥秀歌》,訴說那段令人心痛的亡國之恨。
【拓展】
《麥秀歌》開創了亡國詩的先河,難免使人想起另外兩個著名的亡國文人——李煜和趙佶,同為亡國之君,思念故國時的悲痛卻又有些許差別,各摘錄一首作品如下:
五代李煜作《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
秋風庭院蘚侵階。
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鎖已沉埋,壯氣蒿萊。
晚涼天凈月華開。
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北宋趙佶作《眼兒媚》: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
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
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