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泥鰍、蟹、蛙、鱉稻田綜合種養一本通
-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 682字
- 2019-10-29 11:00:18
第二節 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歷程
稻漁綜合種養前身即為稻田養魚。稻田養魚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據記載,當時就有稻田養魚的傳統農業模式?!段何渌臅r食制》中記載“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說明當時的成都地區已開始有稻田養魚。1978年陜西省勉縣的一座東漢中期墓葬中,發掘出一件完整的紅陶水田模型。該模型除了具備水田田埂、田面、進出水口外,田面還有陶制的荷花、浮萍、鰲、魚等8件模型,這說明在1700年前的中國已有稻漁綜合種養的萌芽,并對稻田生態有了朦朧的認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稻田養魚基本上是以農民自發生產為主,技術上沒有創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我國傳統的稻漁綜合種養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不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稻漁綜合種養理論系統,生產技術上還有了創新發展,效益明顯提高,使得我國稻漁綜合種養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尤其是近20年以來,稻漁綜合種養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進步,其種養模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我國除西藏以外,其他各?。ㄗ灾螀^、直轄市)都發展過稻漁綜合種養,1994年,全國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1275萬畝(1畝≈667米2),到2000年發展到2000萬畝,2017年達到2250萬畝。農業農村部提出2018年將新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30個左右,力爭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3000萬畝以上??v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歷程,由傳統的稻田養魚發展為完善的稻漁綜合種養體系,大致經歷了傳統稻田養魚的恢復和發展期、稻漁綜合種養的創新完善期、稻漁綜合種養的快速發展期和稻漁綜合種養的綜合性發展期4個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