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現狀及主要制約因素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稻漁綜合種養外延迅速擴展,內涵潛力得到較好挖掘。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各級政府也十分看重稻漁綜合種養效益。2007年,原農業部將“稻田生態養殖技術”列入2008—2010年漁業科技入戶的主推技術;2011年,稻漁綜合種養列入了《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之中,并將其作為漁業拓展的重點領域之一。2012—2015年國家啟動多個專項支持稻漁綜合種養的研究與示范。2015年起,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設立稻田綜合示范基地建設專項,支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化基地建設。

一、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現狀

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引導下,全國各地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大了對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的扶持力度。浙江省組織實施了養魚穩糧工程,并將稻漁綜合種養列入浙江省“十二五”農業重點工程;湖北省將稻漁綜合種養列入現代農業發展規劃,進行重點扶持;四川省將稻漁綜合種養納入現代農業發展工程項目,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支持,充分利用項目資金引導作用,創新投入機制,整合項目資金,將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為養魚穩糧工程;寧夏回族自治區稻蟹生態種養作為自治區“一號工程”,在全區大面積推廣。

在農業農村部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和技術不斷創新與完善。目前,在遼寧、浙江、湖北、重慶、安徽、江西、福建、四川、寧夏等13個示范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稻漁綜合種養核心示范區87個,面積100多萬畝,輻射帶動面積約2000萬畝,示范區水稻產量穩定在每畝500千克以上,稻田增效50%以上,農藥使用量平均減少51.7%,化肥使用量平均減少30%以上,已集成、創新、示范和推廣了稻蟹共作、稻鱉共作+輪作、稻蝦連作+共作、稻鰍共作、稻魚共作5類19個典型模式,以及19項稻漁綜合種養配套關鍵技術。

在此以成都市為例,介紹該地稻漁綜合種養現狀及發展趨勢。

成都市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現狀

1.成都市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現狀

成都市地處成都平原,面積14335千米2,市域內有岷江和沱江兩大水系,水資源總量為98.35億米3,水產資源基礎良好,歷來都是我國淡水養殖業發展較好的地區之一,再加上水稻種植面積大,非常適合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早在1700年前,稻田養魚就在成都平原地區流行,但受自然經濟和技術手段的約束,僅為零星的自給性田間副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幾經興衰,直到近20年,各級政府充分認識到稻漁綜合種養的重要性,成都市稻漁綜合種養才有了一定的發展。據相關部門統計,目前成都市有稻田310多萬畝,大多是都江堰、玉溪河自流灌溉田,其中宜漁稻田50萬畝以上。近年來成都市大力發展規模化和標準化稻漁綜合種養,工程化稻田比例逐步提高,并開展了多品種套養、魚種和成魚養殖相結合、生態養殖與休閑漁業相結合等模式的示范與推廣。2014年成都市僅有稻漁綜合種養面積0.53萬畝,2015年為1.20萬畝,2016年為5.57萬畝,2017年發展到了9.97萬畝,2018年達10萬畝以上。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也在2015年已有的“稻-魚”“稻-鰍”“稻-蟹”“稻-鱉”“稻-蝦”“稻-鴨-魚”6種模式基礎上,積極探索并示范推廣了“稻-蛙”模式,養殖品種也增加了烏鱧、丁、黃顙魚等名特優品種,形成了多種模式、多個養殖品種、多種配套技術同時推廣的良好格局。稻漁綜合種養主要分布在邛崍、崇州等稻田種植集中地區,平均增收2500元/畝以上。2017年成都市實現稻漁綜合種養增收2.5億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對全市漁業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目前,成都市稻田養殖模式主要是稻漁共作,即種稻和養魚(或蝦、蛙、鱉等)同時在一塊稻田內進行,充分利用稻、魚(或蝦、蛙、鱉等)之間的共生關系。在稻田四周開挖環溝,主要放養品種達20余種,包括鰱魚、鳙魚、鯽魚、鯉魚、草魚等常規品種,以及小龍蝦、青蛙、中華鱉和泥鰍等名特優水產品種。

2.發展趨勢

(1)養殖模式多樣化 由過去單一的傳統平板式粗放養殖,逐漸發展為溝凼結合養殖、溝塘結合養殖,根據不同放養水產品種,在溝寬、溝深及溝壟設計上也有相應調整;養殖模式也由單一的稻漁共生向間作、連作和輪作等多種模式發展,在確保水稻不減產的情況下,充分發揮稻田及土地資源,提高養殖畝產量及效益。

(2)養殖品種多樣化 從常規單一養殖品種逐漸發展為多品種養殖綜合利用。過去稻田養殖品種主要是草魚、鯽魚、鰱魚、鳙魚和鯉魚等常規品種,現在已發展到養殖河蟹、小龍蝦、鱉、青蛙、羅非魚、泥鰍等名特優品種,養殖品種多樣化,養殖效益也大大提高。

(3)經營主體規模化 近年來,成都市出臺相關惠農政策鼓勵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實行連片作業、規模化經營,實施合作化、企業化和產銷一體化,稻漁綜合種養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公司+生產基地+農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出現,稻漁綜合種養經營主體規模化發展趨勢明顯。

(4)稻田工程規范化 堅持高標準、高起點的原則,建設規范化、標準化的稻田工程,做到田埂結實、田塊不滲漏,稻漁生長空間布局合理,排灌系統設計科學,防逃設施完善,整個田間工程建設規范化。

二、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的制約因素

我國適于稻漁綜合種養的稻田面積有15000多萬畝,而目前已開發利用的2800萬畝左右,稻漁綜合種養還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從全國情況看,稻漁綜合種養總體發展水平不高,仍存在一些關鍵制約因素。一是稻田工程較復雜,特別是丘陵地區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生產,還未開發出與稻漁綜合種養相配套的農機農藝。二是稻漁綜合種養總體技術水平不高,雖然各地加大對稻漁綜合種養的扶持,出臺了相應的補貼惠農政策,目前大部分地區受政策和產量的影響已自發進行現代綜合種養模式生產,但缺乏有效的技術指導和培訓。三是農村主要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剩余的老、弱勞動力不能滿足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的要求,制約了稻漁綜合種養的進一步發展。四是很多地方的稻漁綜合種養規模化、產業化配套不完善,苗種供應、技術服務、產品運銷不到位,規模效益難以體現,影響農民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積極性。五是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有機融合度不高,未能充分帶動種養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和旅游等方面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诏安县| 康保县| 晋城| 合山市| 象山县| 上虞市| 仲巴县| 小金县| 高唐县| 襄垣县| 莒南县| 唐山市| 双鸭山市| 博乐市| 南城县| 武胜县| 西充县| 赣榆县| 宝坻区| 衡南县| 秭归县| 中超| 林芝县| 新龙县| 定襄县| 禄劝| 古交市| 和平区| 昌宁县| 丰原市| 开阳县| 始兴县| 丰都县| 抚州市| 井陉县| 永年县| 冀州市| 乌鲁木齐县| 阜南县| 达拉特旗| 宜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