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鐵飯是鋼
飯食中的三種糖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一類有機物。碳水化合物是地球多數動物食物的主要成分。碳水化合物也構成人類食物的大部分,攝入量占總能量攝入量的50~70%。根據其結構不同,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可分為:
1.單糖。是最簡單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為6碳糖,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具有甜味,易溶于水,可不經消化液的作用,直接被人體所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單糖多來源于多糖。
2.雙糖。由二個分子的6碳糖結合在一起,再脫去一分子的水形成多見。常見的有蔗糖、麥芽糖、乳糖等,易溶于水,進入機體后,需經分解為單糖,才能被吸收利用。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組成,甜度最大,常吃的白糖、紅糖以果糖為主要成分;麥芽糖是由兩分子葡萄糖組成,麻糖以麥芽糖為主要成分;乳糖則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組成,因在乳汁中含量高而得名。
有些成年人的消化道中,缺乏分解乳糖的酶,因而食用乳糖過量后不易被消化,往往出現脹氣、腹瀉以及其他癥狀。
3.多糖。由數百乃至數千個葡萄糖分子之間脫水形成的大分子物質,淀粉、糊精等即屬此類,無甜味,不易溶于水,經消化酶作用被分解為葡萄糖吸收。
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用
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很多,簡單地可歸納為如下主要生理功能:
1.供給能量。一克碳水化合物可產熱17千焦耳(約4.1千卡)。因攝入量多,故是人體所需熱量的主要來源(50~70%)。肌肉活動所需的熱能是由肌糖原供給的。
2.夠成組織成分。糖或多糖與蛋白質結合形成糖蛋白、蛋白多糖、粘蛋白等,是血型物質、抗體、結締組織蛋白、以及某些酶和生理活性物質的活性形式;核糖和脫氧核糖是生物遺傳物質核酸的重要組成成分。糖與脂類形成的糖脂是細胞膜和神經組織的結構成分。
3.轉化為脂肪儲能。食入過多的糖類,機體利用后的剩余部分,除以糖原形式儲存起來外,多余的糖則可在體內轉變為脂肪儲存起來,使機體發胖。
4.為大腦提供能原。葡萄糖是維持大腦正常功能的必需能原物質,當血糖濃度下降時,腦組織可因缺乏能源而發生功能障礙,出現頭暈、心悸、出冷汗,甚至低血糖昏迷
5.解毒作用。葡萄糖在體內可轉化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后者可為許多物質解毒提供葡萄糖醛酸基。另外,當肝糖原貯備充足時,肝臟對四氯化碳、酒精、砷等有毒物質以及細菌感染等具有一定的抵抗性。
碳水化合物與人體的親密接觸
食物中可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其次是雙糖。它們的消化是從口腔開始的,在腮腺分泌的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淀粉中的糖苷鍵可被水解,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停留的時間短,因而淀粉的消化主要在小腸的腸道中進行。
在胃由于沒有分解淀粉的酶,因而不被消化。當食物從胃進入十二指腸時,胰腺分泌胰淀粉酶進入十二指腸,淀粉在胰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糖苷鍵,淀粉被水解為麥芽糖和臨界糊精等,這些寡糖的進一步水解是在小腸粘膜的刷狀緣進行的,在此小腸粘膜可分泌麥芽糖酶和臨界糊精酶,在它們的作用下麥芽糖和臨界糊精全部水解為葡萄糖。其它雙糖如蔗糖、乳糖也在此被水解,小腸粘膜細胞可分泌蔗糖酶、乳糖酶,將它們水解為單糖。
糖被消化成單糖后才能被小腸粘膜吸收,再經門靜脈入肝。小腸粘膜對葡萄糖的吸收是一主動消耗能量的過程,往往伴隨鈉的吸收而吸收。
以百分之五十為限度
糖類(碳水化合物)的供給量,也要因人因時因事而定,雖說必須攝入,但不要過量。一般達到總需能量的50%以上即可。
高糖飲食對兒童不利。如果長期攝入過多的高糖食物,機體為加速分解它們,就要消耗較多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且使兒童發胖。若維生素B類來源又不足,將由于缺乏影響丙酮酸、乳酸等中間代謝產物的進一步代謝,從而影響組織細胞的正常代謝以及機體的生長發育。維生素B類缺乏,會使人腦某些神經遞質合成減少,出現脾氣暴躁,情緒不穩,兒童出現易怒、激動、多動、好哭鬧等異?,F象。有人觀察到,飲食精制碳水化合物(精制米、面)所占比例與智力和學習成績相關,而且成人后容易患冠心病。所以,兒童不宜多吃高糖飲食,如糖塊、巧克力、果子汁、麥乳糖和煉乳等。
糖類成人亦不宜多食,過多的碳水化合物(糖分)可以使人發胖,也可刺激胰島細胞大量分泌胰島素,進一步發展將導致抗胰島素作用,并進一步引起脂代謝失常,引發糖尿病、冠心病。所以成人也不宜多吃糖類食。
老年人基礎代謝率減低,加上活動減少,消耗熱量少,過多食糖類,對健康并無好處,故應少食些為佳。
你知道嗎?常吃精白米不好
常吃精白米不好,因為精制加工時反復輾軋,原來存在于米胚和外胚層中大量的維生意B1被碾掉,其他營養素也損失很多,常吃精白米易引起體內維生素B1缺乏,而表現為圍神經炎,怕冷,全身無力,記憶力差,反應慢,嚴重者有腦及心臟病變。嬰兒會有有嘔吐、腹瀉等癥狀。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精白米、特制面的人越來越多,這種營養缺乏病的發病率可能增高,我們應該引起注意。適當吃一些米糠、或豆類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