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長“微服出行”,在長江客運碼頭受到工作人員的侮辱,于是下決心抓一下碼頭服務工作,據說大有起色,令人鼓舞。鄭州市副市長“微服租車”,被出租汽車司機敲了一杠,知道出租汽車到了非整頓不可的時候了,于是抓了一下整頓,果然也是大有起色,令人鼓舞。鐵道部長故意派人“微服”到北京火車站行李托運站托運一臺彩電,被不法分子敲了十七元,部長大怒,下令徹查,拘了不法分子,人心大快,這自然也是大有起色,令人鼓舞。著名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著文批評北京友誼商店的服務態度,更是引起上下驚動,社會廣泛注意,于是立刻整頓,立刻見效。這也是陳香梅女士替我們“微服購物”取得的好效果。自然更是大有起色,令人鼓舞了。
這幾件事都登了報,廣播天下,類似的新聞登的也不少,也頗令我們相應地鼓舞過一陣子。但是很煞風景的是,據說,這個城市糾正了,那個城市又犯了,今天糾正了,明天又犯了,或者糾正你自糾正,違犯我自違犯,你行你素,我行我素。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有些“微服”者倒被譏為政績“表演”了。
為什么會是這樣?譬如診病,恐怕還沒有摸到正脈上,因而難于對癥,下藥也不過是治標,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已。不從治本著手,不從體制上來一個根本的改革,永遠難以糾正。哪怕你再來一百次一千次的各種“微服出行”,又能怎樣呢?說穿了,這樣“微服”,那樣“微服”,其實不過起了宣傳“清官”的作用。對于“清官”,我想這絕不是新時代的新觀念,而是古已有之,是屬于封建政治的舊觀念的。然而我們有些清正廉明的官吏卻迷信這一套,而報紙對于他們的善行也表揚有加。
我們如果不從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上下功夫,而把振興中華和承平之治寄托于一批喜歡“微服”的“清官”這樣一種“人治”上,是注定要落空的。“人治”雖然不能說沒有作用,但根本的是“法治”,要有新的章法來治這些積重難返的痼疾。
然而聽說因報上批評《新星》中的那個李向南李“青天”,認為那不是根本辦法而引起有些人大為不滿,認為“青天”也不可忽視云云。在混亂之中,在人命如雞的時候,有“青天”總比沒有“青天”好。但是如果把人們的目光只引向“青天”,給人們帶來的恐怕不是長治久安,而是幻想,不圖根本之道,舍本逐末,那是危險的,如果不是起了麻痹群眾斗志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