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太平皇帝與太平官兒
- 歷史,不規(guī)矩
- 張鳴
- 1724字
- 2019-10-14 18:00:16
清朝進入道光年間,離滿人入關(guān)統(tǒng)治中原已經(jīng)有二百年左右的工夫。作為一個王朝,垂垂老矣,行將就木。中國歷史亂治交替的周期律,又在發(fā)揮作用。道光皇帝旻寧,說起來人倒是不壞,挺厚道的,做了皇帝,也十分節(jié)儉,穿補丁衣服,裁掉宮里的戲班子。死的時候,說自己稍涉奢靡之事,禁絕不為,的確如此。但就是才具不足,心胸也不大。之所以被選中做了皇帝,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老子嘉慶死得倉促,他又是嫡子,林清造反打進宮中,正好他在內(nèi)宮,護衛(wèi)宮禁的功勞,就記在了他的名下。傳說中他用鳥槍擊中爬墻的反賊,其實子虛烏有,來自后來的馬屁。這樣一個才具平平之人做了皇帝,最擔(dān)心的,是祖宗江山別在我手上出事,所以一生謹慎,什么出格的事都不敢做,凡事,擺平就好。
滿人皇帝做得不容易,每日黎明即起,天天看奏折,看得天旋地轉(zhuǎn),還看不出名堂來。又不敢像明朝皇帝那樣,自己偷懶,讓太監(jiān)批折子。自己批了,卻又擔(dān)心臣子笑話。每日介,提心吊膽,很不開心。道光最信任的大臣,就是那個說過“多磕頭少說話”名言的曹振鏞。此老看透了道光的心思,于是偷偷跟道光說,現(xiàn)在天下承平,臣子們喜歡夸張,危言聳聽,博取好名聲。如果直接批駁,則容易讓人說拒諫,聽不進意見。以后皇上對于中外奏章,不用都看,挑出文字上的小毛病,直接批駁,讓他們感覺皇上明察秋毫,以后就不敢放肆了。
于是,道光照辦,每每抓住奏折中的一點小毛病,大加譴責(zé),動輒罰俸降職。于是,臣子們個個謹慎小心,都在文字圓滑沒有過錯上下功夫,空話套話滿天飛,這樣的話,肯定出不了錯。進一步則報喜不報憂,唯以粉飾太平為能事。科舉考試,更加空洞無物,人人講求書法,誰要是寫了破體字,命里注定是要落第的。館閣體從此嫵媚無比,四面光滑,體態(tài)婀娜。乾隆末年以來的吏治敗壞,經(jīng)嘉慶無從治理,到了這個時候,遂一塌糊涂。清朝二百年積累下來的問題,鹽政、治水、漕運、西北邊疆諸問題,諸題無解。雖有講求之人,無奈都不能得到重用。漕運改海,早就提出,試行一次,遂告中斷。道光就是眼睜睜看著河運的漕糧浪費巨大,漕運體系糟壞,不肯稍加改革。而日益嚴重的人口問題、土地問題、流民問題,以及商務(wù)和市場問題,基本上沒有人顧及,所有人都得過且過,過一天算一天。就算有人看出了問題,也只能徒呼負負。皇帝耳邊,天天聽到的,都是盛世的贊歌。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不僅朝廷內(nèi)政紛亂,民變蜂起,外患已經(jīng)迫在眉睫。此前屢次叩門的英國人,已經(jīng)看到清朝這個老大帝國的虛弱,安了賊心,想要打開這個帝國的大門。英國人先是用鴉片誘惑了太不經(jīng)誘惑的中國人,然后大批的鴉片涌入,走私入口,一舉扭轉(zhuǎn)了英國對華貿(mào)易入超的困境,讓中國人的銀子,嘩嘩地流了出去,給中國留下了越來越多的大煙鬼。
對于這個在某些臣子們看來事關(guān)朝廷性命的問題上,道光其實根本沒有定見。主張弛禁的人忽悠多了,他就弛禁;主張嚴禁的人嚷嚷多了,他就嚴禁。好不容易同意林則徐徹底禁查的意見了,又希望干脆把對外貿(mào)易整個禁掉,他眼不見心不煩。等到英國人打上門來,北上白河口,他又聽信琦善的說法,說是林則徐辦理不善,讓英國人“負屈含冤”。于是讓琦善取代林則徐,改用軟的一手,別說禁絕貿(mào)易了,連煙也不禁了,只求息事寧人。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人家英國人根本就不是北上告狀,眼里根本就沒有他這個天朝上國的皇帝。琦善的安撫,根本沒法安撫這些個雄心勃勃的遠道來的夷人,只好騙鬼。開仗以后,方才知道,軟的一手不行,硬的一手更不行,天朝的大兵,打一仗敗一仗,水師不行,陸師不行,八旗兵也不行,連過去行之有效的團練,也不中用。簽城下之盟,人家要什么,就給什么,不要的,也給。臭名昭著的領(lǐng)事裁判權(quán),就是大清拱手送的。總之,只要把事擺平,讓鬼子安靜下來,就好。
戰(zhàn)后人事處理,林則徐和琦善,統(tǒng)統(tǒng)發(fā)配,不問是非,不講功過,反正沒把事兒擺平,就都有罪過。一輩子只求安穩(wěn),卻偏沒有安穩(wěn),一輩子想太平,可偏遇戰(zhàn)亂。洋鬼子還沒有擺平,這邊洪楊卻又起事,地方官壓著,不敢上報,事鬧大了,皇帝也翹了,一副亂攤子,直接丟給了兒子咸豐。幸好,太平天國的起義者,打的旗號是變形的基督教,對中國文化,采取的是一種蔑視態(tài)度,連孔孟都不在話下,因此沒有得到漢人士大夫的支持,否則,大清江山,也許在咸豐這一代,就壽終正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