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成敗苦肉計
- 李國文說三國演義(中):蕭蕭故壘
- 李國文
- 1529字
- 2019-10-12 16:32:12
第四十六節(下):獻密計黃蓋受刑
苦肉計,為三十六計中第二十四計。“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人,除自虐狂外,通常不嚴重傷害自己皮肉,所以,人所遭受的傷殘,來自外力。苦肉計,為悲情戲,是以自身的苦痛,獲得同情,如果抓住“人不自害,受害必真”的心理,付出一些皮肉之苦的代價,博取同情的同時,期求更多利益,那就是苦肉計了。有時候,甚至要犧牲生命,以局部損失,換來更大的勝利成果。
在歷史上,曹操比周瑜用苦肉計,要早一步,還把當事人送到你眼皮子底下。可是,你曹操敢施此計來騙周瑜,他周瑜不會如法炮制來蒙你嗎?假戲必須真做,方才騙得了觀眾。既然諸葛亮冷笑,被明眼人看穿,想來還有破綻之處。不過,周瑜的苦肉計奏效,曹操的苦肉計失敗,并非由于黃蓋、闞澤的演技高超,蔡和、蔡中的表演課不過關的原因。只是曹營上下,穩操勝券,志在必得,麻痹大意,加之曹操不可一世的驕傲,長勝不敗的光榮。所謂“飛龍在天,亢龍有悔”,就是由于頭腦膨脹了而失去應有的警懼之心,凱歌高奏而聽不到真實的清醒之音。相反,處于劣勢的周瑜,是經不起任何一點疏忽的,哪怕是細節上一個漏洞,也會招來全軍覆滅的命運,故而步步為營,小心謹慎,思前慮后,周到詳盡。
魯肅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忠厚長者,其反應之遲慢,與諸葛亮相較,就不是慢半拍的問題了。與《三國志》中的那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形象,毫無共同之處。“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對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敢于在“眾士之諾諾”中,發出“一士之諤諤”的不同聲音者,必是具大智與大勇者。演義的口頭文學家,特別熱衷于人物對比中的反差效應,為了映襯諸葛亮的捷智,便把魯肅寫得既善良,又單純,甚而至于有點迂,有點呆。
在《三國演義》這一回中,魯肅的形象就離正史太遠了。
“眾官扶起黃蓋,打得皮開肉綻,鮮血迸流,扶歸本寨,昏絕幾次。動問之人,無不下淚。魯肅也往看問了,來至孔明船中,謂孔明曰:‘今日公瑾怒責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顏苦諫;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觀,不發一語?’孔明笑曰:‘子敬欺我。’肅曰:‘肅與先生渡江以來,未嘗一事相欺。今何出此言?’孔明曰:‘子敬豈不知公瑾今日毒打黃公覆,乃其計耶?如何要我勸他?’肅方悟。孔明曰:‘不用苦肉計,何能瞞過曹操?今必令黃公覆去詐降,卻教蔡中、蔡和報知其事矣。子敬見公瑾時,切勿言亮先知其事,只說亮也埋怨都督便了。’”
講平話的藝人,只要聽眾愛聽,便投其所好,添油加醋,沒完沒了。同樣,寫小說的作家,也容易進入這個誤區,為讀者寫,卻被讀者牽著鼻子走,而失去作家自我,也是文壇一景。周瑜(當然是演義中的那個周瑜)很淺薄,竟耐不住向魯肅打探。“肅辭去,入帳見周瑜。瑜邀入帳后。肅曰:‘今日何故痛責黃公覆?’瑜曰:‘諸將怨否?’肅曰:‘多有心中不安者。’瑜曰:‘孔明之意若何?’肅曰:‘他也埋怨都督忒情薄。’瑜笑曰:‘今番須瞞過他也。’肅曰:‘何謂也?’瑜曰:‘今日痛打黃蓋,乃計也。吾欲令他詐降,先須用苦肉計瞞過曹操,就中用火攻之,可以取勝。’肅乃暗思孔明之高見,卻不敢明言。”
不僅如此,他還特別戒備提防諸葛亮,時派魯肅探聽,務求勝其一籌。在中國文學作品中,至今還未塑造出一個嫉妒心如此之重的人物超過他。于是,就有了接下來“瑜亮情結”的不停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