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消滅對手要做減法
書名: 李國文說三國演義(中):蕭蕭故壘作者名: 李國文本章字數: 1571字更新時間: 2019-10-12 16:32:12
第四十五節(下):群英會蔣干中計
《資治通鑒》漢紀五十八載:“曹操密遣九江蔣干往說周瑜。干以才辨獨步于江、淮之間,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詣瑜。瑜出迎之,立謂干曰:‘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因延干,與周觀營中,行視倉庫、軍資、器仗訖,還飲宴,示之侍者服珍玩之物。因謂干曰:‘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能移其意乎!’干但笑,終無所言。還白操,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能間也。”
《資治通鑒》此事當源于《江表傳》,但刪去了“初,曹公聞瑜年少有美才,謂可游說動也,乃密下揚州,遣九江蔣干往見瑜”等句,刊于獻帝建安十四年,乃赤壁大戰后一年,周瑜已經成為東吳第二號人物,曹操若非一時性智障,怎么會派蔣干為說客,企圖誘降周瑜呢?顯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安排有誤。若按《江表傳》“初,曹公聞瑜年少……”,一個“初”,一個“年少”,應該是發生在更早一些時間的事情,演義篡改正史,常在這種時間差上做文章。
蔣干盜書是一出精彩的好戲,但曹操豈是能被這種兒戲蒙騙的主,而周瑜也不會熱衷于明眼人一看便知的拙劣表演。“盜書”和“反間計”,則是從元代的《三國志平話》里添加進去。正史上是沒有的。京劇《群英會》里,就有《蔣干盜書》一折。是一出丑角戲,京劇中所有的丑角都是在鼻梁和眼睛處畫一塊白,因此蔣干出場,很不雅觀。其實正史稱他“有儀容”。如果說,《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只能作為一個文學人物讀,而不能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來看,那么,京劇舞臺上的那個小花臉的蔣干,就只是一個喜劇角色了。歷史上的蔣干,確實負有曹操的使命,去游說周瑜加入曹營。他和周瑜見面以后,“干但笑,終無所言,干還,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看來是很識時務的人,不像《三國演義》中這樣自作聰明的愚不可及。但現實生活里,這類鼻子上抹一塊白的丑角,倒也不乏見的。
騙蔣干,打黃蓋,是周瑜最出色的表演,不溫不火,絲絲入扣,一招一式,匠心獨運。三江口之戰,乘坐樓船,敵前勘查,火力偵察,探知虛實,鼓樂齊鳴,出手不凡,挫其銳氣,大長威風,確是一個非常之輩。書中的周瑜被演義成為氣量狹窄、毫不容人的不堪典型,并非史實。
這部小說中的周瑜,從此定格,直到一氣,二氣,三氣,氣死為止。
但若就文學人物的周瑜而言,潛在的敵對力量,極可能是明天的麻煩。有遠見的政治家,都應有未雨綢繆的準備,消弭隱患于初起之際,免得養癰遺患。在《三國演義》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諸葛亮于死地,必殺掉他才罷手的狠絕,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深謀遠慮。
嫉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之一,周瑜不能容許一個事事料定自己、處處勝過自己的諸葛亮存在。但東方文化色彩的競爭,不是不足者迎頭趕上,在競爭中使自己不足的部分改善加強,和足者齊步同進。而是我敗讓你也敗,我窮你也別富,我不行,咱們一塊不行。所謂保護落后,所謂平均主義,所謂吃大鍋飯,所謂出頭的椽子先爛,所謂鞭打快牛,從本質上講,都是損有余來補不足。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就是這種汰強存弱的落后競爭方式,使歷史停滯不前。
因為在長期封建等級社會中,中國人缺乏公平競爭的客觀條件和心理機制,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強,都抱著《三國演義》中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滅掉對手的減法,從不抱著“既有瑜,又有亮”而相得益彰的加法。所以,最好的減法,莫過于把對手從牌局中排除出去。而最佳的排除手段,莫過于“咔嚓”一刀。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常常沒有什么游戲規則,多憑不正當手段而獨霸天下的原因了。
說白了,為什么要殺?因為嫉妒。為什么嫉妒?因為不甘于處于弱勢,不甘于居于下風,不甘于做二等公民,不甘于敬陪末座。這時,嫉妒就成為一劑毒藥,情急之下,便什么事都做得出來了。你有力量,你有信心,你有競爭的意志,你有必勝的把握,你還用得著去嫉妒,以至于動刀子嗎?所以說,嫉妒,乃弱者的行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