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命在我不在天
- 不要緊
- 星云大師
- 11500字
- 2019-10-31 11:11:19
引言
在這個世間,不論是富商巨賈、高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市井小民,每個人都對自我有一些期許和信仰。一般人除了信仰宗教以外,有人相信金錢萬能,有人相信權勢無邊,有人相信情愛美好,也有人相信因緣果報。蕓蕓眾生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喜歡相信命運,因為每個人最關心的問題莫過于“自己”,而自己的問題之中,又以“命運”最為重大。
一般人對明日不能預知,對前途無法掌握,便想探索命運,甚至把一切都歸咎于命運。例如有的人從小到大,學業順利、事業成功、家庭美滿,他就慶幸自己有好的命運;有的人一生坎坷,挫折不斷,不由得感嘆造化弄人,時運不濟。
從佛法的角度看,究竟人有沒有命運呢?有的。所謂“命運”,其實就是“因緣”。佛說:“諸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一切法的生起和消滅都是從因緣而產生的。六祖大師說:“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于心,吉兇唯人召;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也就是說,我們的命運與我們的口言身行,尤其是存心的善惡,有著很大的關系。
多從因上探究,少在果上計較
有人問,同樣是人,為什么有的人出身豪門,家世顯赫;有的人門第寒微,卑賤低下?有的人天賦異稟,端莊美麗;有的人資質平庸,其貌不揚?有的人一生坐享祖上余蔭,福祿雙全,凡事順遂;有的人即使再怎么努力奮斗,結果還是顛沛困頓,潦倒以終?到底人的貧富貴賤、窮通有無是由誰來主宰的?世間為何會有貧富、貴賤、智愚、美丑的不同?
由于我們每個人的貧賤顯達,是依行為而決定;行為有因果的關系,行為是因,業報是果。業左右了人生的窮通禍福,因此我們的每一個舉心動念,可以說都是在創造自己的命運。我們不必依賴算命、看相、卜卦、求簽、擲筊來決定自己的前途與未來,自己的身心行為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例如,心思改變,態度會隨之而變;態度改變,習慣會隨之而變;習慣改變,人格會隨之而變;人格改變,命運會隨之而變。因此,改心換性是改變命運的藥劑;回頭轉身是開創命運的良方。
命運就如世間事,都是有因有果;種什么因,就收什么果。因果報應,毫厘不差,而果報的好壞,都是取決于自己的業力,不由天神所賜。如果我們所做正直,即使閻羅王也不敢隨便裁判、處罰我們,正如世間上的法官,一旦判了冤獄,自己也會受到制裁。假如我們的行為不好,即使閻羅王受到賄賂而判決不公,他也會受到報應。所以,人人有佛性,人人也都是上帝,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
總之,佛教不講主宰,而講因緣,如果勉強要說有個主宰,自己就是主宰。因為世間無常,在無常里,只要自己改變因緣,就可以主宰未來的結果;因為人生沒有定型,只要我們修正、改善、改良自己的行為,自然就能改造自己的前途、命運。
因此,個人的貧富貴賤,雖然也會受到后天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因素所影響;乃至朋友的資助或拖累,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前途。一個家庭的幸福平安與否,除了家長主宰著一家的經濟生活之有無以外,家中每個成員也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甚至一個國家的經濟好壞,也會受到國際局勢,以及國內的地理、氣候、民風等因素所影響,所以一切都是因緣在主宰。但是,如何培養好因好緣,主動權卻掌握在自己手里,所謂“善緣好運”,只要我們平時廣結善緣,自然就會有好運。因此,想要有光明的前途與美好的未來,積聚善業是很重要的不二法門。
“因果報應”就像一個人欠了債就一定要償還;吾人只要造了業,就一定要受果報。所以,三世因果一世報,看似不好,其實是消業,當業報受盡,自然無債一身輕,這其實是好事。只是因果業報的關系復雜而繁瑣,實非凡夫之智所能認識清楚,因此一般人很容易錯亂因果。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有一個年輕人自己創業,開了一家工廠,他一心想要多賺一些錢,因此每天早上都會到王爺廟里去拜拜,求王爺賜福給他,讓他發財。
有一天,年輕人照例到王爺廟燒過香之后,騎著野狼150CC的摩托車趕著要去上班。因為車速太快,一頭撞上橋梁,結果車毀人亡。年輕人的父親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怨怪王爺沒有保佑他的兒子,因此怒氣沖沖地到了王爺廟,準備打壞王爺的像。
這時廟里的廟祝上前對老先生說:“老先生,你千萬不要怪我們的王爺不靈感,不肯保佑你的兒子,你要知道,你兒子騎的是野狼150CC的摩托車,我們王爺騎的是白馬。當王爺看到你兒子即將撞上橋梁時,也想上前救他,但是你兒子的摩托車太快了,王爺的白馬趕不上,結果砰的一聲,就出車禍了。”
從這故事可以知道,車子開得太快,快有快的因果,不能怪王爺不保佑。就像我們平時做人處世,常常很容易怨天尤人,很容易錯怪別人,不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關系。比方說,我常聽一些人抱怨:“我每天燒香拜佛,為什么身體多病呢?”“我信佛如此虔誠,為什么錢財被人倒了呢?”“我吃齋念佛,為什么生活總是不順利呢?”“我每天打坐參禪,為什么命運多舛呢?”我聽了不禁感到奇怪,佛門又不是保險公司,你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薩加被,自己的言行卻違背“因果”,怎么能得到好報呢?
再說,所謂“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經濟有經濟的因果,我們不能錯亂“因果”。想要身強體健,必須注重飲食、運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想要事業成功,必須精進勤奮、把握機會、分析市場趨勢;被人欺騙,應該先檢討自己是否貪小便宜,傷害別人;遭到扒竊,應該先反省自己是否太過招搖,讓錢財露白。
由于我們遇事往往不去探究因果關系,不懂凡事都不離因果,因此會產生無明的煩惱,甚至對因果產生懷疑,如剛才說的,“某甲布施行善,為什么如此貧窮?某乙為非作歹,為什么這么富有?”這就好比植物有春種秋收,有一年生,有多年生。“因果”業網比植物的生長因素更為錯綜復雜,之所以遲速不一,輕重有別,其間的“緣”也很重要。好比一顆種子,即使再好,也需要沃土、陽光、空氣、水分、剪枝、施肥,才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
世間之事亦然,一個人具有才華固然是一個好“因”,但也要加上好“緣”,才能得到好的結“果”;一個人素行不良固然是一個惡“因”,但如果能加上一些好“緣”,也可以改變因與果之間的關系,或許會減輕將來的惡“果”。所以,平日里每當我看到一個人才,總會在心里思想著如何給他一些好的因緣,讓他能夠早日成就;每當我看到冥頑的眾生,也常思忖著如何循循善誘,給他改過向上的機會。
不過,話又說回來,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平時勤修善根、常做善事,多培養一些福德因緣,如《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往生極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縱使有方便法門,可以帶業往生,但畢竟不是完成;就如讀書考試,沒有考取學校,盡管給你插班附讀,但是離畢業還有很長的過程,還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能達成目標。
人生還只要有信仰
有人問,既然人的窮通禍福都是自業自受的結果,那么一個人信不信佛,對前途會有什么影響嗎?
過去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葉,他曾經自豪地說:“如果我不能遇到釋迦牟尼佛,我也能成為獨覺的圣者。”可見佛教不是講“唯我獨尊”的神權,而是主張“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我們每一個人,佛性本具,本性里都具足了三千大千恒河沙功德,只是金銀寶礦在山中,如果沒有開采,也如黃土一堆。人的內心世界縱有無盡的寶藏,但是如果沒有開發,就如聚寶盆沒有打開;又如一間倉庫被關閉,里面的寶物永遠不能呈現。
正如世間上有不少的有錢人,他把黃金埋在地下,每天仍然過著窮苦的日子;有的人本來可以開智慧,變聰明,但因執著,聞善言不著意,所以仍然愚癡。學佛,就是要開發我們本具的佛性、發掘我們內心的寶藏;信佛,通過對佛法真理的信仰,讓我們找到一條可資遵循的人生道路,讓我們的行為、思想不致有了偏差,就像車輛行駛在道路上,有了路標的指引,才不會迷失方向,又如火車行駛在鐵軌上,就不致發生意外。
有一點大家必須清楚,信佛與信神是不一樣的。過去在科學未發達之際,人們受著神權的控制,看到打雷就以為有雷神,刮風就想象有風神,下雨就認為有雨神,甚至樹有樹神、石頭有石頭神、山有山神、海有海神,乃至太陽神、月亮神、天神、地神……有了這些神祇,人們出門做生意,遠行談事都要求神問卜,久而久之,人的生活起居都受到神的控制而不得自由。
佛教主張凡事不問神,要問自己,因為人的業力和行為可以改變人的一生,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所以,信仰神明的人,把神當成權威,當作賞善罰惡的主宰,但是佛教認為,最權威的人,最能賞善罰惡的,是自己的行為。佛祖只是像老師一樣的教導我們,但是教導出來的人,有的以師志為己志,有的與師道相背離,這就不是老師的責任了。
如《佛遺教經》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可見佛陀只是一個導師,一個先知先覺者,一個導航者,至于我們信他,固然有好處;不信他,他也不至于降災給你,但是后果還是要自己負責。
談到信仰,佛教講究信仰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歷史上真實的;二、能力上可靠的;三、道德上清凈的。譬如我們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明確記載,是確實存在的;他的道德是圓滿清凈,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力量。所以,佛是值得我們信仰的對象。
信仰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正確的信仰,可以讓我們獲得無比的利益。在佛經中列舉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財。尤其,佛教和有些宗教不同,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緣起、中道、因果等教義,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
此外,平時我們內心的貪欲、嗔恨、邪見、嫉妒,就像繩索一樣控制著我們的身心,使我們不得自在。學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如何從束縛中解脫出來,而獲得自由,就像歷代的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貴之前,生死欲海之中,毫無畏懼,解脫自在一樣。
所謂信佛,信的是什么佛?佛教我們要有慈悲、有智慧。有慈悲,就能人我一如、同體共生;有智慧,自能看清世間的得失,自能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無畏,佛有力量,你對世間一切境界能有力量應付嗎?佛代表道德,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嗎?信佛,不是求佛、拜佛而已,行佛才能獲益;信佛,不是佛能給我們什么,而是通過信佛因緣,自己能行佛,就能圓滿人生。
佛,代表真善美。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相信真善美,自然擁有真善美。
信仰的好處,就是讓我們的人生有目標,有目標就有向前、向上的力量。平常我們白天出門,夜晚都懂得要回家,信仰能為我們的人生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家。只是,一般人都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過苦難生不起信心,所以一切要待因緣、要有善根,善根成熟了,自然會信。
在世間上,我們要找一個好的老師并不容易,佛陀是歷史上實實在在存有的人,他確實有能力可以解除我們的苦難,他確實有慈悲、有道德、有愿力,是值得信仰的對象,但是信與不信,就全憑個人的看法與福德因緣而定了。
煩惱易斷,習氣難除
有一則寓言:一只毒蝎想要過河,就央請烏龜幫個忙,載它一程。烏龜怕毒蝎,毒蝎說:“你放心,你背著我,萬一我蜇你,你死了,我又豈能獨生?”烏龜覺得有理,于是好心地背著毒蝎過河。游到河的中央,毒蝎對著烏龜的頭上一蜇,烏龜責怪毒蝎背信忘義,毒蝎滿臉歉疚地對烏龜說:“我并不想傷害你,怎奈我已蜇人成習,實在是對不起啦!”
所謂“煩惱易斷,習氣難除”。佛教里有一位牛司尊者,雖然已是證果的羅漢,但平時嘴巴總是不停地呶來呶去,因為他在往昔曾經多世生為牛馬,反芻慣了,習氣仍在。另外,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葉尊者,雖然苦行第一,但只要一聽到音樂,仍會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甚至即使是等覺的菩薩,因為一分生相無明未斷,就如十四夜晚尚未圓滿的明月,此皆因為余習未斷之故。
談到習氣,平時我們有很多的行為很容易習慣成自然,一旦變成根深蒂固的習氣,則生生世世難以去除。習慣有好有壞,好的習慣,如勤勞、誠信、謙遜、有禮、忍辱等,都能增長我們的道德,廣結善緣,化險為夷,得貴人助。相對地,壞的習慣不但使我們終生禍患無窮,并且累劫貽害不盡。譬如一個人脾氣暴躁,惡口罵人,習以為常,則必定人緣不佳,阻力重重;有的人養成吃喝嫖賭的惡習,不久便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其他如好吃懶做、阿諛奉承、欺騙違信等,都是自毀前程的陋習。
所謂“業力如種”,譬如一粒黃豆,經由種子、發芽、成長、開花、結果的過程,最后黃豆雖然凋謝、枯萎了,但是因為有種子保留下來,一旦遇緣,又會發芽、抽枝、開花而結果。眾生業力的感果,也是這種現象。
所謂“業力如習”,譬如一個裝過香水的瓶子,雖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通過這種“習氣”說,可知業力確實有感果的功能。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有人殺了人,殺人的行為雖在瞬息間消失,而殺人的起心動念,以及殺人的后果,卻會嚴重地影響到未來。這種可以導致未來善惡果報的影響力,就是佛教的種子思想。
求神明拜神明,不如自己做神明
一個人有心向上、向善、向好,總是善的因果,這時如果有求于朋友助他一臂之力,只要是好的朋友、有力量的朋友,都會不吝伸出援手。反之,即使親如父子,如果兒女所做非法,素行不良,為非作歹,卻不斷向父母需索無度,明理的父母也不會滿足他,否則愛之適足以害之。
同樣地,我們求助于神明的保佑,如果是如法而求,不做違背因果之想,就等于官員不是用賄賂,不是私相授受,不是私自圖利他人,不是假公濟私,那么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情況下,都能獲得一些助緣。
不過,佛教是一個講究因果的宗教,所謂因果,就是種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相對地,你想怎么收獲,就必須先怎么栽種。所以一個人只要自己培養的福德因緣具足,即使沒有神明幫助,只要緣分一到,什么都能如愿;如果沒有福德因緣,即使向神明求助,不說神明不能私自以他的權力來決定一切,即使他有神通威力,如果不依法行事,也不稱之為神明。
平時我們看到一些人對神明有所祈求時,總是備辦三牲四果到廟里拜拜,或是承諾裝金塑像;人間的貪污賄賂,都于理不合,何況人與神道交往,更該要以道德、信仰、慈悲來廣結善緣,才能得道多助。
在佛教里,一般人總以為佛陀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想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其實,佛不度無緣之人,佛陀也有無奈的時候。有一個壞人名叫干達多,一生作惡多端,唯一做過的好事,就是有一次走路的時候,看到一只蜘蛛,本來一腳就要踏到蜘蛛的身上,可是心念一轉:這一腳踏下去,蜘蛛就死了。由于當下生起一念的善心,趕緊收起將要跨出的一腳,于是救了蜘蛛一命。
后來干達多死后墮入地獄,蜘蛛有心想要報恩,佛陀也想滿蜘蛛的愿,于是把蜘蛛絲一直垂放到地獄里去救干達多。地獄里受苦的眾生一見到蜘蛛絲,也都爭先恐后地蜂擁過來攀住它,想要離開地獄。這時,干達多嗔心一起,用手狠狠地推開眾生,說道:“走開!這是我的蜘蛛絲,只有我可以攀上去,你們走開!走開!”
由于干達多的猛然用力,蜘蛛絲斷了,干達多和所有的人又再度落到地獄里面去。佛陀這時十分感慨地說道:“由于眾生自私、嗔恨,一點利益都不肯給人,對人不夠慈悲,不與人結緣,縱使我有心想救他們,也是無可奈何啊!”
所以,佛教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我們的命運,即使天神,也無法操縱我們的命運,我們才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我們是創造自己命運的天才。神明沒有能力把我們變成圣賢,上天也不能使我們成為販夫走卒。成圣希賢都要靠自己去完成,所謂“沒有天生的釋迦”,只要我們精進不懈,慧命的顯發是可期的。
因此,自己的命運要靠自己創造,不能把自己的幸福依賴、寄托在別人身上。一個人的一生,并不是靠父母師長的愛護,就能立身處世,必須有自己的能量,才能成功立業,別人只是助緣,自己才是主因。
所謂“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去勤奮努力,卻一味地祈求神祇賜予,這是“緣木求魚”。就如同種田的人,自己不去開墾、耕耘、鋤草、施肥、引水灌溉等,如此即使向神明磕破了頭,也不會有金黃飽滿的稻穗可以收獲。
總之,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所謂“求神明,拜神明,不如自己做神明”。我們向神明求助,只是增加希望和力量,但終究要自己努力,神明不能給你財富。
神明不是我們的經紀人,也不是我們的會計師;聘請一個經紀人、會計師,也要有利潤給他,簡單的幾根香蕉、幾個蘋果,就要求神明賜給富貴、發財、平安,這是不可能的。再說,我們求神明,這是建立在貪念上,所求本身就不合法;沒有善因,哪能有善果呢?求神明,應該求其加被,讓自己有智慧、慈悲、勇氣、忍耐,讓自己從信仰中產生力量與智慧,如此才能究竟解決問題。
“風水”的好壞不在方位在因緣
中國人自古相信“地理風水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禍福”,這種說法一直牢不可破地深植在多數人的心中,直到今天,不只買房子、搬新家要看地理風水,就連新官上任,也要改變一下大門方向,換個辦公桌角度,以圖個好風水,甚至家里有人往生,筑新墳更要請來地理師選個好地理,以致臺灣到處都可以見到亂葬崗似的墓園景觀。
地理風水真能左右人的禍福嗎?地理風水有其原理可循嗎?佛教對地理風水的看法是,所謂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心有心理,世間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理,當然地理風水也有它的道理存在。地理是依據地的形狀和天體的方位而決定它對于人的影響力,這是一種自然的常識。因此,順乎自然,可得天時之正,獲山川之利;若違背自然,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從佛教的時空觀來講,虛空并沒有方位,譬如兩個人對坐,你的右邊是我的左邊,我的前方是你的后方,到底哪邊才是左,哪邊才是右?哪邊才是前,哪邊才是后呢?因此,虛空沒有一成不變的方位。在無邊的時空中,我們真實的生命是無所不在的,你能夠覺悟體證到自己本來面目的時候,你的本心就遍滿虛空、充塞法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與無限的時空是一體的。因此,方位不在虛空中,而是在我們心中。
依此,對于民間一些堪輿師所謂最佳的地理“前朱雀、后玄武,左龍盤、右虎踞”,說穿了,其實就是“前有景觀,后有高山,左有河流,右有大道”。也就是:
第一,要有通風,前后左右,順暢不阻礙。
第二,要有陽光,采光自然,通風而衛生。
第三,要有視野,廣闊不滯,有靠并能固。
第四,要有道路,出入方便,自與他兩利。
只要能方便生活作息,心中愉悅舒服,那就是最好的地理。故知所謂“地理風水”,是在我們的感受里。這個地方風光明媚、光線充足、空氣流通,我感受到很舒服,我心里覺得這是一個好位置,這就是我的地理。我的居家環境,視野遼闊、景色宜人、通風設備良好,這就是好風水。地理風水在我們的生活里,在我們的感受里,而不在于那塊地對誰好、對誰不好,也不是什么樣的風水對誰有利、對誰不利。一切都是“業力”唯人招感,由于各人業力不同,際過自然有別,所謂“福地福人居”,即使是龍穴,如果沒有福德因緣,也不見得能待得住。
地理風水不是相信不相信的問題,它的有無、好壞,是在因緣。例如,同一條街的商店,都是同樣的方向,有的店家賺錢,有的商家賠錢,地理風水在哪里?同樣一家人,兄弟姊妹接受同樣的教育,生自同樣的父母、同樣的家庭、同樣的成長環境,長大后,成就卻不一樣,所以,不能一味盲目地相信風水。
但是,一般社會人士對佛法、對自己沒有信心,自己不能做自己的主人,一有了不幸的遭遇,就懷疑是祖墳或陽宅的地理風水不好,于是到處看相算命,把一切付之于神明,讓自己的人生受神明、風水、命運所控制,豈不悲哀。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次,臺風吹倒了一道墻,把地理師壓在墻的下面,地理師驚慌地大叫兒子趕快來救命,兒子不慌不忙地說:“爸爸!你不要著急,讓我去找皇歷來看看今天能不能動土。”雖然這是一則笑話,卻說明迷信的愚癡可笑。
佛陀在《遺教經》里告訴弟子:“占相吉兇、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大智度論》卷三也提到:“有出家人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不凈活命者,是名仰口食。”可見佛教不但不主張看風水地理、天象時辰,如果佛弟子以此維生,更為佛陀所禁止,因為這是不正業,也就是非正命的生活。
佛教不相信地理風水,因為地理風水不究竟。佛教主張“人人有佛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主權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的可以改變為光明,悲惶的可以化為幸福,崎嶇不平的可以成為坦蕩蕩的人生大道。所謂信佛,就是相信自己,凡事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這比依賴風水地理的支配更具有意義。
“基因”就是“業”的顯現
近代科學家對基因工程的研究發現,基因(gene)是遺傳的主要因子,它由許多DNA(脫氧核糖核酸)所組成,舉凡疾病的產生、壽命的長短、性別的決定、長相的美丑等,都與基因有關。此一發現不但解答了人類探索已久的遺傳奧秘,并且逐漸解開生命進程的神秘面紗。
基因工程與微生物工程、蛋白質工程、酶工程,合稱四大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廣泛被應用在人類的生活中,包括醫療、環保、農畜牧、食品工業等方面,都受到基因學的影響而有重大的突破。例如,日本找到喚醒種子的基因,韓國通過基因差別鑒定野山參,美國開發出含DNA的防曬霜可有效預防皮膚癌等,尤其英、美等國成功誕生出克隆羊、克隆牛等,改寫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盡管基因科學昌明,對生命的改造工程起了極大的影響(其實應該說是身體改造,而不是生命改造),但是基因的發現更加說明世間上無論什么事情,都與緣起、業報、因果脫離不了關系。“基因”其實就是佛教所說的“業”(karma)。早在兩千多年前佛陀就發現了“業”的奧秘,直到現代科學家才把“基因”使用在人類的社會里,由此更見佛陀的智慧高人一等。
基因(業)遺傳不但能影響自己的未來,甚至影響下一代。例如,兒女的長相、后裔的賢愚、族群的性格等,都與基因遺傳有關。人體有了“基因”的因子,再加上社會環境等外緣的影響,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結果,此中也有共業、別業的關系,有的能夠影響或是遺傳給后代,有的則因自己的業因勢力強大,不受外力影響。因此,平凡的父母可能生出資優生;反之,杰出的父母也可能生出低能兒。或者有時候父母不好,卻是子孝孫賢,有時候賢人也會生出土匪強盜的兒子,也就是所謂的“不肖子”,一點也不像父母。總之一句,佛教以自業為主,但是受到宇宙萬有的關系,也會受到他業的影響,所以最后總離不開緣起,經過因緣和合就會產生其他不同的結果。
至于說命運會不會遺傳?我們讀中國歷史,看到古代帝王專制時代,臣下一人犯罪,往往“誅連九族”,不但“禍延子孫”,甚至及于“祖宗八代”。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是一家人,就得“患難與共”,彼此成為命運共同體。乃至過去美國的黑奴制度與印度的首陀羅階級,他們的子孫世代都逃脫不了當奴隸的命運,這就是共業的牽連。
此外,現代人愈來愈重視胎教,認為母親在懷孕時,如果性情慈悲、溫和、尊重,常行善事,所謂種善因,得善果,將來兒女出生,必定能受到母親性格遺傳的影響,這就是胎教。
先天的胎教好,加上后天良好的家教,兒女往往比較優秀。不但本身所具備的條件優厚,加上有好的家世背景,將來在社會上比較有發展的機會,前途也能一帆風順。在一般人看來,這樣的好命是受父母、祖先庇蔭而有。
其實,不管今生投胎的家世如何、父母賢明與否,乃至自己的智愚美丑,與其說是父母命運遺傳的結果,不如說是自己的業因感得的果報。因為業有約束性,如天才的資賦并非人人能有,乃視父母的遺傳因子而定,受父母及祖父母、曾祖父母等一代又一代的影響而增減,這是先天的業。
業,也有可變性,一個人的禍福休戚,不是命中注定,不是天生如此,也不是一成不變,一切得失成敗還要看個人日夜呼吸之間是行善或為惡,善得善報,惡得惡報,這是后天的業。所以,命運的軌跡其實是寫在自己行為的因果上,這才是佛教“因緣果報”的思想理論。
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長久以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有報的“因果觀”,一直深植在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一股維系社會道德的無形力量,并且發揮懲惡勸善的功能。其實,佛教所說的因果,不僅僅是勸人行善的說辭,它是宇宙萬物生滅變化的普遍法則,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所謂“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它不僅僅是一門理論學問,也是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以印證的真理。如《因果經》有一首偈語說:“富貴貧窮各有由,夙緣分是莫強求;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世間無論好壞、善惡、得失、有無,都有其因果關系,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脫離因果法則。
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觀點來解釋因果,致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聽到因果便斥為迷信,或是感到畏懼。有人問,壞人造了罪惡,是否就永遠沒有得救的機會了呢?答案是可以得救,因為佛教有一個偉大的“懺悔”法門。
在佛世時,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阿阇世王,因為弒父篡位,后來業報現前,身上長滿了很多的癰,心里不時悔恨交加,后來經過耆婆指引,向佛陀求救。佛陀對阿阇世王說:“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快樂和幸福的結果,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
懺悔,是佛教很重要的思想、法門,平時我們的衣服臟了,身體有了污垢,都要清洗、沐浴,才會舒服自在;茶杯污穢了,也要洗凈,才能裝水飲用;家里塵埃遍布,也要打掃清潔,住起來才會心曠神怡。這些外在的環境、器物和身體骯臟了,我們都知道要拂拭清洗,但是我們內心染污時,又該如何處理呢?這時就要用懺悔的法水來洗滌,才能使心地清凈無垢,使人生有意義。
如何懺悔?佛經里舉出戒律門懺悔、功德門懺悔、無生門懺悔等,教我們要對諸佛、父母、子女、師僧、良友等對象懺悔。另外,平時我們也可以通過說好話、捐善款、勤勞服務、成就他人等方法來懺悔。
懺悔是我們生活里不可缺少的美德。懺悔像法水一樣,可以洗凈我們的罪業;懺悔像船筏一樣,可以載運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懺悔像藥草一樣,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懺悔像明燈一樣,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懺悔像城墻一樣,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懺悔像橋梁一樣,可以導引我們通往成佛之道;懺悔像衣服一樣,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菜根譚》里說:“蓋世功德,抵不了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犯了錯而知道懺悔,再重的罪業也能消除。
因此,一個人萬一不慎造下了惡業,只要懂得懺悔、發愿,行善、積德,并且“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能洗滌業障,離苦得樂。因為佛法講“緣起性空”“諸行無常”,罪業也是無常變化,空無自性的。所謂:“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罪業是事相上的,本性上則是清凈無染;罪業是有為法,自性是無為法。在無生門的懺悔方法里,只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惡想,就是真正的懺悔。如果進一步證悟到真如不動的自性,一切罪過自然不懺自除了,所以“心若無作,就是成佛”。
佛光山的萬壽堂有一副對聯:
永念親恩今日有緣今日度,
本無地獄此心能造此心消。
罪業如霜雪,本無自性,不過是一時的沾染執縛而已,如果用般若智慧的陽光去觀照它,自然能夠融化。所以再多恒河沙的罪業,都是有始有終,唯有佛性真如的生命,才是無限的生命。
《法華經》里有一種“性具”思想,說明凡夫一念“具”足無明與法性。同理,作為事物之理體、成佛之根據的法性,也同樣“具”足善惡染凈。雖然在我們的本性中,行為有善惡,善惡皆有報,但只要積極行善,善苗長大,雜草就起不了作用。
“性具”思想是天臺宗的根本特色。“性”,指法界性、法性、真如,或稱本、理、體。所謂性具,就是真如理性本來具足世界一切迷悟因果之法,這稱作理具三千;此理具三千對每一個別眾生隨緣現起,則稱作事造三千。所以在世間法來說,無明煩惱是無始無終,但從出世法來講,成佛就沒有煩惱,所以是無始有終。
人的罪業,如田中雜草,會妨害禾苗的生長,但如果勤于除草(不犯過失,常行懺悔),有大愿的功德禾苗,罪業的雜草自然就不會礙事。罪業如鹽,善業如水,一把鹽放在一缸水中,自然可以把鹽味稀釋淡化,因此,多行善因,多聚善緣,極為重要。
因為佛教有懺悔法門,只要自己懺悔發愿、勇敢認錯、勤做功德,就可以將功贖罪。如大乘佛教里,主張一闡提[1]都能成佛,都能給予希望,乃至犯了五無間罪的眾生,都有得救的機會。一個做錯事的人,只要懺悔發愿,愿力的大水就能淡化業障,千萬不能一錯再錯,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佛教也倡導“回頭是岸”,只要我們懂得回頭、轉身,就有得救的機會,只要我們誠心懺悔、修福,就如同蛹破繭而成蝶,花開苞而綻香一樣,則人生的前途必然光明無限,希望無窮。
注釋
[1]又作“一闡提迦”,原指有欲望的人,后轉為“斷善根”“信不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