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便來了:你的腸子在說啥?
- (德)阿德里安·舒爾特
- 9294字
- 2019-09-30 11:46:08
2.大腸、小腸有話說:咀嚼不足,腸道就會被連累
如果牙齒是消化道流水線上的第一位“工人”,那胃就是第二個。
牙齒偷懶不好好干活,胃的工作量就會增加。
人體神奇的消化道都是有些“工人”在工作呢?
狼吞虎咽還是細嚼慢咽?
在食物進入消化道之前,吞咽是我們可以有意識控制的最后一步。之后從食管到肛門發生的一切,我們都無法施加影響。簡單來說,我們不可能直接給胃發出任何命令,比如:“我知道我沒好好嚼就咽下去了,我也知道你有段時間會不舒服,但你能不能想個辦法,像牙齒一樣磨碎食物呢?”遺憾的是,這根本不起作用。
通常情況下,吞咽是一套自動化過程,為了調節吞咽功能,人體自帶吞咽反射機制。食物通過食管就是吞咽反射在起作用。如果食物被牙齒咀嚼得充分,不知不覺就咽下去了。您可以試一下:咬一口稍微硬點兒的面包,嚼30?40下。您還沒有意識到,嚼好的面包就已經流進了食管,無需費力吞咽。
咽反射可以防止我們吞下未嚼碎的食物。而主動吞咽可以影響咽反射,比如服藥就需要依靠主動吞咽。
實際上,我們經常濫用主動吞咽指令,命令咽喉吞下未經好好咀嚼的食物。由于沒有足夠的唾液潤滑,這類食物很難下咽,所以我們常常借助飲料將食物沖刷下去,但這不能稱為“吞咽”。長此以往,咽喉對大塊食物越來越不敏感,咽反射被啟動的頻率越來越低,這樣消化系統就要承擔額外的工作。
小貼示:這種錯誤的吞咽方式往往始于人生的第一年。喂給嬰兒的食物需要切碎,如果喂給嬰兒大塊的食物,他們多半會吐出來。于是,照看孩子的家長一遍又一遍地把食物送到孩子嘴里。孩子吐出食物的根本原因在于咽反射,那些看似切得細碎的食物并不能通過咽喉的篩選。一旦咽反射疲憊了,喂食就成功了。從那時起,我們就開始咽下草草咀嚼的食物,而消化道就需要額外工作。
胃:把一切都切碎——但受不了搗蛋鬼
被牙齒嚼碎的食物經由食管蠕動,幾秒后就能到達胃。
經過食管后,食物首先遇到一塊環狀肌肉——也就是賁門。賁門與食管末端相連,在食物通過時舒張,食物經過后收縮。賁門的收縮、舒張活動一直持續到食物到達胃末端的幽門括約肌(它的任務是防止食物直接進入小腸)。
喝冷飲時,賁門因受到刺激拒絕打開,冷飲會在食管內停留一段時間,我們會感覺胸椎后面隱隱作痛。當食管把冷飲加熱到適宜溫度后,才會送入胃里。胸椎的疼痛會消退,但對食管的傷害是長期的。快速大口喝下的冷飲,過量的酒,充滿人造香精的飲料以及一杯簡單的咖啡,都會阻礙賁門正常工作。
賁門的主要工作是防止胃酸反流,灼傷食管。如果賁門把守不嚴,強烈的胃酸時常與食管接觸,就容易誘發炎癥,我們會感覺胃上部有灼熱感,胸椎后有被壓迫感。

賁門可防止胃酸反流。
我們應該盡量避免胃酸反流的發生。容易引起胃酸反流的食物有很多,比如咖啡、白葡萄酒,甚至一小塊蛋糕。吃點中和胃酸的藥物管用嗎?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治療嗎?如果您想嘗試一下,不妨先看一下Part 3。
不管吃下什么,胃都會把這些食物處理成糊狀。通常在接收食物后的一個半小時以內,這些食物就會被處理好,推向幽門。
如果幽門正常工作,只有流體食物才能通過。換言之,當食物小于0.2毫米時才能進入下一環節,否則就要留在胃里繼續消化。消化食物需要胃酸的幫助,這一過程又會持續很長時間。匆忙咽下的食物與胃酸充分混合后,在胃的蠕動作用下被磨成小塊狀,沒有被充分咀嚼的食物會在胃里停留8?10小時。
可能有人會說,獅子不怎么咀嚼,還喜歡吃肉,一次就能吃下35千克肉,它的腸胃也很健康啊。首先,獅子有一個巨大的胃。其次,獅子并沒有一天三餐都吃肉,有時它甚至3天都吃不上一頓飯。當獅子進食后,它會找個陰涼的地方躺下,然后胃就開始工作了。2?3天后,獅子才會尋找下一個獵物。與獅子不同,我們沒有10個小時來讓胃處理牙齒本該做的工作。進餐3?4小時后,我們就要開始下一次進食。此時,胃仍在蠕動,從長遠來看這并不是一件好事。胃會越來越疲憊,胃口的檢察員——幽門也會疲憊。它等不到把肉變成流體狀態,于是早早將它放行。肉本應該在胃里被處理成流質,再與十二指腸中的消化酶混合,變成小分子物質被腸道全部吸收,到達大腸中幾乎已經沒有營養物質了。
要是您隔三岔五往胃里送幾塊沒嚼碎的肉塊,那很難保證消化道的健康。胃沒有消化掉的食物,小腸也消化不了,因為小腸主管吸收。由于結腸很長,是細菌的天堂,對腐敗菌來說,沒嚼碎的肉就像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肉塊咀嚼的次數越少,細菌可以用來腐敗、發酵的部分就越多。
給胃造成負擔的不只是糟糕的咀嚼。當胃在工作時,胃酸會分解食物,一個搗亂的朋友經常出現:冰冷的氣泡飲料。如果飲品是熱的、不起泡的,可以直接通過胃進入十二指腸,而冰水或氣泡水會加大胃的工作難度。
即使腸胃已經非常疲憊了,它也不會放行冰冷的氣泡水。這些液體會停留在胃中,稀釋胃酸,濃度不夠的胃酸意味著要花更長時間消化食物。
您可以嘗試一下,空腹時喝一杯冰的氣泡水。如果這種飲品立刻通過胃,那釋放的氣體就會使小腸充氣,當然這不會發生。氣泡水中的氣體會留在胃里,頂著膈肌,阻礙肺的運動,使呼吸變得困難。幾聲響亮的飽嗝過后,胃就有地方空出來,您還能再喝幾口。喝下那么多氣泡水,我們的胃還沒有“爆炸”,簡直是奇跡。溫的、不起泡的水對腸胃是有益的,其他很多飲品不過是折磨我們的胃罷了。
小貼示:中國人深諳此道,他們通常在晚餐時喝茶;而德國人大多飲用紅酒或溫水。茶和溫水既不起泡也不冰冷,對腸胃來說,都是不錯的選擇。
除了氣泡水和未被充分咀嚼的食物,還有一樣是胃不能容忍的——大量的油脂。如果一頓飯攝入過多的油脂,信號傳到幽門處,胃就會通知膽囊釋放膽汁。
膽汁是油脂克星,專門用于消化它。如果沒有足夠的膽汁,胃就會停止消化油脂,等過一兩個小時,這坨油脂還在胃里。我們會感覺腹脹,滿滿的腹腔會壓迫橫膈膜。
你可能想要喝杯杜松子酒壓一壓,貌似確實管用。杜松子酒幾秒之內順利到達胃,呼吸順暢了,又能繼續吃了,真好!實際上,杜松子酒并不會刺激消化,它只是刺激了胃的入口,胃收縮了一下,在上腹部空出一點位置。看似舒服了,對胃來說真正的折磨才剛開始。這就像是拿鞭子抽打一頭疲憊的老驢,希望它穿過茫茫草原,但它不會因此變得更好。
諾曼底地區的人們把烈酒助食當作習慣。在第一輪酒足飯飽后,喝點烈酒壓一壓,胃中有空間,再開始第二輪進食。諾曼底地區是歐洲罹患食管癌的高發區,發病部位多是食管末端與胃入口相連接處,這很可能是長時間過度烈的酒刺激引發的。
而低度酒,比如紅酒或啤酒,有助于刺激消化腺。對一些人來說,它有開胃的作用。一項調查顯示,用低度酒佐餐可以增加15%的食量。
胃與很多器官一樣,有自己最喜歡的工作時間。西方有諺語:“早餐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國王,晚上吃的像乞丐。”俄羅斯也有一種說法:“自己吃早餐,和朋友一起享用午餐,把晚餐留給敵人。”
仔細看一下消化過程,您就會明白古人的智慧。如果睡前把胃塞滿,胃就會加班加點地工作!飽脹的腹部會阻礙呼吸,影響睡眠質量。另外,腹部壓力增加還可能引起打鼾。攝入過多的酒精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如果說牙齒是消化道流水線上的第一個“工人”,那胃就是第二個。第二個“工人”為了彌補第一個“工人”的疏漏,必須不停地工作。長此以往,胃會疲憊不堪,甚至不能正常工作。而冷飲、氣泡水和過量的晚餐會讓胃的工作更加艱難。當牙齒懶洋洋地度假時,胃卻要緊急處理牙齒偷懶留下的超量工作,第二個“工人”的精力很快被耗盡,良好的消化基礎也因此被破壞。
拯救疲憊的第二個“工人”是很容易的:您下次吃飯時,只要稍微有點飽腹感就停下來,晚飯盡量少吃一點,這樣胃就會很開心。同時,您別忘了監督第一個“工人”好好干活,多嚼幾下,在吃飯時或飯后不要飲用冰水或氣泡水,這樣胃就能夠成輕松、健康地消化食物。

當牙齒偷懶時,胃就要超量工作。
十二指腸——負責提供緩沖劑
十二指腸的長度有十二根手指并起來那么長,因而得名。幽門括約肌將它與胃分隔開,如果強酸溶液或胃酸直接進入小腸,就會灼傷小腸,進而引發潰瘍。在幽門下方幾厘米有一個由括約肌控制的突起,被稱為十二指腸大乳頭。
十二指腸大乳頭是胰管和膽總管匯合后的共同開口,胰液和膽汁在這里與食物相遇。十二指腸的存在十分必要:一方面它可以中和來自胃里的強酸溶液,避免灼傷腸道;另一方面,一些消化酶只能在相對中性的環境中發揮作用。

酶是消化的必需品。
肝細胞分泌的膽汁對消化脂肪至關重要;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負責處理其他營養物質,尤其是糖類、脂肪、蛋白質。酶是一種生物催化劑。酶是消化的必需品,它們將大分子營養物質分解成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
人體需要多少膽汁和胰液參與消化,是由幽門末端的感知細胞去報信。如果吃得很油膩,大約需要1升膽汁參與消化。如果攝取的蛋白質非常豐富,每天參與消化的胰液最多可達2升。晚餐過量的問題就在于此,如果我們感覺疲憊,消化器官根本分泌不出足夠的消化液,食物就很難被消化。如果再吃點易脹氣的食物,比如水果蔬菜,由于晚上腸道運輸速率降低,它們長時間停留在溫暖的小腸里,就會開始發酵。早晨醒來肚子鼓鼓的,并不是吃下的食物沒有消化,而是食物在肚子里發酵產生的氣體。
小腸:消化、吸收的主力站
小腸是腸道中最長、表面積最大的一部分。沒有小腸,人類無法存活。經過十二指腸的緩沖,食物進入小腸,食物的運動速度就像蝸牛一樣,將耗時2小時走完6米的全程。在這2小時內,小腸會利用超大的吸收面積——300平方米,吸收食物中的營養。
300平方米?我們的操場可能都沒那么大!總長6米,直徑僅為2?3厘米的小腸怎么會有這么大面積呢?
其實,小腸表面有很多褶皺,稱為小腸皺襞,如果用放大鏡觀察小腸皺襞,會發現其表面并不光滑,有很多突起,這種突起稱為小腸絨毛。如果把小腸絨毛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小腸絨毛表面依舊有突起。如果再把小腸絨毛上的突起放到電子顯微鏡下觀察,這些突起也是一根根的絨毛,這是小腸微絨毛。小腸微絨毛組成小腸絨毛,小腸絨毛又組成小腸皺襞,小腸皺襞形成小腸內壁,所以小腸的表面積有300平方米。
流質的食物在小腸內停留2小時左右,足以被小腸分解、吸收,運送到下一站。為此,小腸需要不斷蠕動。有別于胃消化時的大幅度擺動,腸道的蠕動更接近食管的緩慢蠕動。區別在于,經食管運輸后,食物的量不變;而經過小腸后,食物的量會減少。
小腸絨毛內的靜脈,不僅決定了身體吸收營養物質的種類,還可決定營養物質的大小。被吸收的營養物質通過血液運往肝臟,肝臟把這些營養物質處理干凈,比如一些有毒物質。然后,營養物質通過血液被運送至各個器官,供細胞使用。
小腸內很少有細菌,因為胃中有高濃度的鹽酸,一般細菌不能存活。如果您咀嚼不充分,或胃功能減弱,讓細菌僥幸逃脫,那您不必擔心,因為小腸每天約有3升腸液來清潔腸道。飯后2小時,您看一眼腸道,它們干凈如新,粉嫩的小腸絨毛正等待著下一次任務。
小貼示:現在梳理一下小腸的消化過程:它至少需要2小時的消化時間,然后是休息及自我清潔的時間。這就是為什么說兩餐之間最好間隔4小時,期間不要吃零食。零食會引發新一輪的消化吸收,腸道沒有得到充足的清理和休息,一旦小腸疲憊,有害細菌不能被及時沖刷干凈。生病的小腸就更分不清楚該吸收什么,不該吸收什么。
在小腸中,我們吃下的營養物質,比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都會被消化酶分解成小塊,被上皮細胞吸收進入血液。這一過程可能會被大腸的寄居者干擾,寄居在結腸內的病毒、細菌、真菌,可能會沿著腸道進入小腸。其中一些有害物質,包括本該被切碎的大分子物質以及細菌類物質,會通過破損的上皮細胞侵入血液,免疫細胞會對這些血液毒素做出反應。這些免疫細胞還會攻擊肝臟和胰腺。
有些免疫反應是由食物引起的,我們不知道餐桌上的某種食物可能就是罪魁禍首。比如麩質(麥谷蛋白),一種存在于谷物中的谷蛋白,對于麩質不耐受人群來說,麩質會被免疫系統當成攻擊對象,進而引發乳糜瀉。而在這種防御系統的作用下,小腸絨毛會受到損害,小腸也就不能保證為人體吸收足夠的營養。
如果消化過程因為腸梗阻被打斷,那腸梗阻引發的一系列后果會非常嚴重。因為引發腸梗阻的很可能是腫瘤,腫瘤生長過于迅速從而擠壓了腸道,或是因為之前手術留下的疤痕組織生長所致。一旦消化過程被打斷,細菌就會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在腸道里奔馳,這才是讓狀況變糟的真兇。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不用擔心這類食物能不能吃,而在于是否正確食用。
小貼示:腸梗阻主要是因為疝嵌頓、腫瘤等病理性原因,除此以外,如果腸子破了個小洞,或是因為腸道手術恢復不佳,吸收的過程也會被打斷。
對于未處理好的食物,腸道無能為力,同時它還要應對入侵者的攻擊。這一切讓每天加班加點工作的腸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久而久之,它就會生病,甚至罷工。
回盲瓣:小腸的守衛兵
位于大腸和小腸之間的是回盲瓣,主要作用是防止食物殘渣、細菌逆流進入小腸。一般情況下,小腸的食物殘渣會直接進入大腸,回盲瓣可以確保這條道路單向通行。如果回盲瓣閉鎖不全,大腸里的氣體以及感染性細菌就會對小腸造成影響。
在大腸里產生的毒素如果逆流進入小腸,就會被小腸大量吸收。小腸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并不負責防御,可以說小腸毫無還手之力。回盲瓣只有緊緊閉鎖才能確保小腸免受有害物質的侵襲。
大腸:細菌和寄生蟲的天堂
隨著年齡增長,大腸越來越懶。大腸變懶的原因有兩種。
一般來說,在正常的情況下,經由小腸吸收后的食物殘渣,要在大腸內停留十幾個小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腸就會開始犯“懶”,失去緊張感。因為身體的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衰退。這種“大腸變懶”是生理性原因。
另一種是病理性的原因,細菌使進入大腸的食物不正常發酵,除了引起脹氣和阻塞外,產生的毒素也會減緩大腸蠕動,導致大腸變“懶”。
早在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的著名醫生、西方醫學奠基人希波克拉底曾說過“死神就坐在你的腸子里”“腸是百病源”,他說的“腸”就是指大腸。
小貼示:在中國,大約每10人中就有1人受到便秘的困擾,約有1/5的人患腸易激綜合征,腸癌的發病率也在升高。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腸道細菌的產物不僅讓人情緒低落,導致動脈硬化,還會加速衰老。
大腸的內環境十分特殊。相較于其他臟器對細菌“零容忍”的態度,大腸可以說是細菌和寄生蟲的天堂。在大腸里定居的細菌比地球上人口還多1.5萬倍。
大腸的主要任務并不是繁殖細菌,而是吸收來自小腸流質食物中的水分,大約1.5升左右。這對于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不然就需要額外補充水分。營養物質在上一階段幾乎已經被充分吸收,大腸通常只負責回收水分和無機鹽,雖然名為大腸,卻比小腸短。為了方便逐漸失水的便便順利通過,大腸比小腸稍微粗一點。
大腸在腹腔的位置是固定的,始于右下腹,向上經過右側肋骨下緣,由腸系膜固定。右側肋骨下緣到左側肋骨下緣部分的大腸稱為橫結腸,由腸系膜固定在肋骨下方。從左側肋骨往下分別抵達降結腸和乙狀結腸。

便便在大腸的旅程。
我們先來看一下大腸生理性變“懶”。這類問題主要出在橫結腸,也就是肋骨下面的水平部分,由腸系膜固定懸掛在肋骨下方。對于逐漸失水的食物殘渣來說,通過橫結腸平坦的路途很輕松。這種懸掛結構的問題在于,固定用的腸系膜會松弛,原本平坦的道路會變得曲折,這段平坦的橫結腸,也有了弧度。橫結腸變為“弧結腸”,倒“U”形的腸道變成“M”形。這段波折的旅途,不僅會延長食物殘渣停留的時間,同時會吸收腸道中的水分,這就給食物殘渣向下運輸造成困難。腸道運輸困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便秘,或是便便不能每天按時報到,或是便便又干又硬,“出貨”的痛苦可想而知。
我們再來看一下由細菌導致的“大腸變懶”。正如前面所說,大腸是細菌的聚居地。那些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殘渣會在大腸變為細菌的食物,并在這里腐敗、發酵。大便難聞的氣味,以及腸道中多余的氣體大多來自這個過程。有時候,仔細看看還能發現我們吃了什么:未消化完的肉糜、胡蘿卜、沙拉。
您是否患過嚴重的腸炎呢?也就是您吃下去的食物,可能又原封不動地排出來了。腸炎大大縮短了食物在小腸和大腸中的停留時間。正常情況下,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在大腸中被細菌分解,例如,半消化的肉會腐敗,半消化的蔬菜會被發酵。
這種分解過程將會產生有毒物質,部分有毒物質有致癌作用,有的會誘發炎癥。大腸總是遭到毒害,長此以往,失去活力也就不意外了。
對于這種化學刺激,大腸并不會坐視不理,而是盡量將其傷害降到最低。它會分泌更多的大腸液來稀釋有毒物質,同時會加快蠕動,將有害物質盡快排出體外。所以腸會發出肚子疼的信號,提醒我們下次注意。一旦大腸變得非常疲憊,這種防御機制很難被啟動,正如疲憊的胃和小腸那樣。那時,便便的形態和異常氣味是提醒我們的線索:腸道有些不對勁兒!
小貼示:其實,拉肚子并不會給身體造成太大的傷害,畢竟把有毒物質都排向了下水道。那些一直靜悄悄潛伏于體內的便便,所產生的毒素才是真正對身體有害的物質。
當便便通過橫結腸后,食物在大腸部分的旅程已經過半了。小腸中的皺襞和絨毛并不存在于大腸中,畢竟大腸只負責吸收水分和無機鹽。大腸的內表面相對光滑,有穹隆狀的隆起。
在大腸的起始端(與小腸相連接處),有一截向下突出的盲囊,稱為盲腸。在袋子一樣的盲腸下方有像繩子一樣的東西,乍看像是寄生蟲,這就是闌尾。食物在盲腸內停留的時間在整個消化過程是最長的,6個小時都算正常。對于饑腸轆轆的細菌來說,這段時間正是它們攝取養料的黃金時期。
在兒童時期,這些細菌的進食過程容易誘發炎癥——盲腸炎。但發炎后被切除的不是盲腸,而是可憐的闌尾。因為闌尾比較脆弱,經不起細菌的攻擊,極容易受到感染。闌尾中的病菌可能會涌入腹腔,給身體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闌尾比較脆弱,經不起細菌的攻擊。
醫學上將闌尾感染稱為闌尾炎。很多年前,人們就知道,一旦這個區域疼痛就要立即就醫,進行手術,否則會有生命危險。闌尾炎的診斷依據為:血液中可檢測出炎癥細胞、體溫升高、腹部特定區域有壓痛及反跳痛。醫生通過病人的癥狀、實驗室檢查結果,以及對特定部位進行按壓來判斷病情,決定是否要進行闌尾炎手術。如果不需要,會使用抗生素來治療。這些抗生素會協助免疫系統處理感染,如果病情變得嚴重,醫生會進行新一輪的判定和治療。
如今,我們擁有顯影技術,可以避免痛苦的按壓確診過程。通過造影,可以明顯地看到闌尾是否因受到感染而變得腫大。闌尾顯影大大降低了錯誤用藥的概率,盡管如此,闌尾切除率仍然很高。
闌尾有什么作用嗎?長久以來,闌尾一直被認為是退化的器官。也就是說,闌尾曾經對人體很重要,隨著人體的進化,闌尾越來越派不上用場,功能逐漸退化。就像扁桃體,曾經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免疫器官。一個總是充滿有害菌的地方,免疫系統絕對不會坐視不理。近年來,美國杜克大學提出一個新的假設,有一部分有益菌居住在闌尾中,一次嚴重腹瀉后,這些細菌可以幫助腸道恢復健康。
腸道惡性腫瘤,也就是腸癌,發生在盲腸附近的約占30%,而其余70%發生在直腸里,也就是大腸的最后一段,因為一些食物殘渣在這里停留的時間非常長。
接下來,大腸準備“出貨”
通過大腸的蠕動,逐漸成形的大便緩慢向前移動。在順利通過升結腸和橫結腸后,大便開始了在大腸中的下降過程,這段“旅程”往往是憩室的高發區。
降結腸負責將食物殘渣向下運輸,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段旅程格外漫長。細菌產生的有害物質,可刺激并引發腸道肌肉痙攣,劇烈的痙攣迫使腸黏膜經由腸壁肌肉的薄弱區向外突出形成憩室,在腸道表面形成突起。這就是人體防御系統的警告。
憩室的產生與壓力有關,請想象一下您正在捏一個面團,您的手就是腸道肌肉,那些從指縫中被擠出來的面團,里面可能是固體或氣體,也就相當于腸道的憩室。這種由腸黏膜突出形成的憩室,是大腸里的“陷阱”,它會把路過的食物殘渣困在里面,經過發酵腐爛后,易誘發炎癥。如果這樣的“陷阱”越來越多,大腸從里面看就像是一塊發酵成熟的多孔瑞士奶酪。少數且癥狀較輕的感染,可以用抗生素處理,但反復多次的嚴重感染只能求助于手術。
憩室手術需要將感染的憩室及其所在的大腸部位切除,以防止復發。之所以進行手術,是因為擔心憩室像盲腸一樣,在嚴重感染后破裂,從而細菌侵入腹腔引發致命性的感染。在歐洲、澳大利亞和北美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約有一半的人患有結腸憩室病。在患病人群中,有1/4的人在一生中有過一次甚至是多次結腸感染。在發展中國家,60歲以上患結腸憩室的人僅占0.5%。由結腸憩室引發炎癥需要進行手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原因可能是飲食方式的不同:發展中國家人們的飲食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雖然人體不能吸收膳食纖維,但膳食纖維可以加快腸道蠕動,減少食物在大腸的停留時間,從而減少食物在腸道內腐敗和發酵的機會。而發達國家的飲食多以動物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為主,膳食纖維含量較少,同時攝入的食物分量較多,由于咀嚼不充分,消化時間更長。這些未被充分消化吸收的食物殘渣又成為細菌的養料,在大腸里產生有毒物質和臭氣。
這些有毒物質還可能誘發腸炎。腸炎肯定是發生在大腸的某一部分,但很難判斷具體是哪種細菌引發的炎癥。
大便通過降結腸后,來到乙狀結腸。乙狀結腸呈“乙”字形,位于左下腹,負責將大便運送至與其相連的直腸,再由直腸將大便推出體外。
乙狀結腸末端與直腸相連。直腸開始的10厘米左右,稱為盆部——一個負責累積糞便的空間,當糞便完全排出后它就比較“清閑”了。如果大便含有大量有毒物質,在盆部停留時間過長,盆部就容易生病。如果消化情況良好,這里收集的便便很健康,不含大量的有毒物質,也不容易生病。
大腸的最后一段是肛門。肛門主要由兩條括約肌組成,但這兩條括約肌并不能使肛門完全閉合。即使它們盡全力閉合,仍會留有約1厘米的空隙。為了不必時時刻刻穿紙尿褲,肛門外還有肛門外括約肌防止意外發生。如果肛門閉合不完全,可能是患了痔瘡。

便便在大腸中的下降過程,這段“旅程”往往是憩室的高發區。
引發肛門血流不暢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大便干硬,干硬的便便會壓迫、損傷肛門附近的黏膜。其次,細菌產生的氣體會使腹部持續脹氣,進而壓迫肛門附近的肌肉。另外,由于妊娠期嬰兒的壓迫也會引起肛門附近血流不暢。
導致痔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長時間、持續地壓迫。這種長時間地用力壓迫在坐在馬桶上時會更加明顯。站姿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括約肌打開,避免“非自愿排空”。馬桶直到18世紀才走進家家戶戶,在那之前,如果“便便來了”,要先跑去公共廁所,我相信您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提前排空。
小貼示:在排便時,身體微微前傾或呈蹲姿,能讓排便更順利。這樣您在排便時不用花費很大力氣,如廁時間會縮短為原來的1/3。剩下的時間,您可以盡情地享受生活。
腸道也有喜歡的“卸貨”時間,大多數人是在清晨“卸貨”,可能在早餐之前,或在早餐咖啡的刺激后。如果您不是在清晨排便,那腸道是不是按時“出貨”呢?如果肛門覺得自己不受重視,就會取消自己的“出貨日程”。于是,便秘就發生了,細菌們又抓到機會生產有毒物質。所以,該“卸貨”的時候,必須要“卸貨”,大腸擁有優先的決定權。
以上就是消化道“流水線”上的最后一位“工人”。肛門看起來總是病懨懨的,但這絕不是它的本意,而是我們沒有為它提供一個合適的工作環境,或是前面的“工人”工作草率,或是常常違背它“卸貨”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