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故事連載19 優秀的蘇聯文化1
- 我的三彩人生
- 信使305
- 1766字
- 2019-10-31 09:20:28
故事連載19 優秀的蘇聯文化(1)
我的三彩人生?作者:信使
9,優秀的蘇聯文化(1)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1950年***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在莫斯科與蘇聯簽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根據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蘇聯援建中國156項大中項目,我國掀起大規模經濟建設高潮。與此同時,蘇聯電影,蘇聯科學和文學作品也大量進入中國。
作為重點中學的東北師大附中,其教育方式很多引用蘇聯模式,分數一律5分制,語文分成漢語和文學兩門課程。師大附中與莫斯科阿巴康師范學校結為友好學校。引用蘇聯的文學作品,蘇聯電影,蘇聯戲劇,蘇聯歌曲也較多。
像電影列寧在十月,描寫了蘇聯十月革命的經歷。列寧在1918,則是描寫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政權于1918年誕生,卻遭受美,英,日等國的干涉,在饑餓中成長壯大。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則成為蘇德戰場蘇聯由戰略防御到戰略進攻的轉折點。長達五個小時的攻克柏林,則是數百架飛機,數千輛坦克對希特勒發動全面進攻的壯觀場面,這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戰爭激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場景,深深觸動著觀眾的神經!紅軍戰士高舉蘇聯鐮刀斧頭紅旗,插上柏林帝國大廈的頂端,標志著反***戰爭的徹底勝利。雖然上下集長達五小時之久,覌眾毫無疲憊之感,勝利真是來之不易啊!
除了蘇聯電影外,蘇聯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也深深打動中國讀者的心!
下面引進粉絲對高爾基經典作品分析:
高爾基是一位完全自學成材的作家。他只上過兩年小學,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憑著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精神,最終成為一名世界無產階級文學巨人,被列寧稱為“無產階級藝術最杰出的代表”。
十年磨一劍。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作者根據自己親身經歷,花了整整十年工夫寫成的一部近代世界文學名著。《童年》最初發表于一九一三年,主要記述小主人公阿廖沙(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佩什科夫的昵稱)在外祖父家度過的八年童年時光。外祖父卡希林是個自私、貪婪的小染坊業主,在這個家庭里,人與人之間“彌漫著劇烈的敵意”,暴力、欺詐、損人利己、幸災樂禍、自相斗毆、大聲辱罵已司空見慣。在作者筆下,這個黑暗的“卡希林王國”其實就是舊俄沙皇統治下暗無天日、民不聊生的社會縮影。在這里唯有外祖母阿庫林娜使阿廖沙見到一線光明和希望。外祖母愛憎分明,心地善良,樂于助人,敢作敢為,是阿廖沙最親近的監護人和教育者。在她身上集中體現了俄羅斯女性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的性格。
《童年》是高爾基積一生童年生活之素材而寫成的一部小說,充滿童趣。它用兒童純真無邪的眼光,通過思考和感悟,抒發童年的歡樂和初涉人生的艱難苦楚。比如,他始終記得父親下葬時被活活埋入墓穴的一只小蛤蟆;他喜歡在雪地上觀察小鳥,喜歡在花園里營造自己的一角;他常常在夏夜的星空下沉思和閱讀《安徒生童話》,并由此不時感到驚喜和感悟,等等。由此可見,此書確是一部青少年的“生活教科書”,既寓教于樂,又富有那個時代的生活氣息。
《在人間》敘述主人公阿廖沙剛滿十一歲,就外出獨立謀生的一段苦難經歷,刻畫舊俄外省各階層人的生活畫面。小主人公阿廖沙被外祖父趕出家門后,不得不去闖蕩社會,先后在皮鞋店當學徒,到輪船上當洗碗小工,去繪圖師表舅家當幫工,在圣像作坊當學徒,在市場劇院當勤雜工和配角等,干著與年齡、體力不符的體力活兒,備嘗人間心酸和苦難。在充斥著愚昧、污穢的社會底層,阿廖沙也遇到形形式式的各等人物,其中有輪船上的廚師斯穆雷,潑辣、能干的洗衣婦娜塔莉婭,虛偽、狡詐的皮鞋店老板,充滿小市民習氣的繪圖師表舅的家人。不可否認,在阿廖沙的一生中,給予他啟蒙教育的當數伏爾加河輪船上的廚師斯穆雷。斯穆雷有一箱書,空閑余暇躺在船艙里的鋪上,時常讓阿廖沙念書給他聽,并不時開導他:“一個人想聰明,就必須讀書,而且要讀正經的書。”在他有意無意的引導下,高爾基從小愛上了讀書,并把讀書當作人生的最大追求。但是圣像作坊附近的商人們為賭博,讓一個叫“大胃口”的小伙子在兩小時內吞食十俄磅腿肉,這種惡作劇的場面給阿廖沙留下了可怕的印象。洗衣婦娜塔莉婭用自己的血汗錢供女兒讀書,期望日后能依靠她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是女兒的背叛最終使她陷入絕望。高爾基通過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動地抒發內心感受,揭示了舊俄時代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末了,阿廖沙為了不虛度年華,有所作為,決定去喀山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