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876年在上海鋪設的長14.5公里的吳淞鐵路是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從那時起民間就開始流傳一種說法: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因為火車是由機車車頭牽引的,車廂被車鉤連接在一起,拖動前行。19世紀中期,中國近代企業開始涌現,于是,民間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來形容企業各級管理者的重要性。漸漸地,自上而下的企業管理體系形成,并成為企業界的主要管理方式。
1959年,世界上第一條高速鐵路——東海道新干線在日本破土動工,2011年,中國鋼輪式高鐵測試最高時速達到605 千米/時,大大縮短了東西南北的時空距離,加速了資源的流動。這時候,人們又來探詢:高鐵為何那么快?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很快浮出水面:因為其動力源于分散在各個車廂中的電動機。也就是說,“高鐵跑得快,要靠每個車廂都要快”。企業界迅速又來反思:如何讓團隊中的每個人都自我驅動,進而一起來實現團隊目標呢?
很快,海爾提出了“自創業、自組織、自驅動”的“三自”概念,引領了新的管理潮流,這一理念的提出,打破了傳統科層制的上下結構,把領導放到最底層,承擔支持作用。華為也提出“讓聽得到炮火的人來指揮炮火”。所以,一個新的范式正在形成,它就是自驅動團隊。
傳統團隊與自驅動團隊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主要由領頭人做決策,后者允許每個人做決策。在傳統團隊中,大多數員工的心態是“為領導而工作”“做給領導看”“出了事有領導頂著”“做好自己的事其他不要管”;在自驅型團隊中,大多數員工的心態是“我的事我負責”“我和別人合作換取別人和我合作”“我必須體現出我的價值才有意義”。
傳統團隊是自上而下的決策體系,自驅動團隊是自下而上的決策體系。過多地去討論二者孰優孰劣實際上是不必要的,我們認為二者雖然涇渭分明,但絕不矛盾。
在未來的高效組織中,需要兩條運行主線:一條是自上而下的頂層戰略設計路線,一條是自下而上的自組織運營路線。一方面要進行頂層設計,自上而下完成統一規劃,規劃完成時這條線就停止工作,另一方面要自下而上地運行各項工作,實現頂層戰略規劃的布局,自下而上的力量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21世紀是互聯網的時代,從2000年“互聯網時代”的說法開始流行,15年后,互聯網時代已經進入“下半場”,即“物聯網時代”。可以想象,未來每10年都將完成過去耗時每幾十年的進化。相對應,組織中團隊協作的方式也將繼續發生深刻的變革。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我們將如何重新認識自己的團隊呢?
實際上,無論經濟范式如何變革,對人的依賴是始終不變的,即便是機器人時代,比機器更高的還是思想,還是由人來設計這一切。海爾的張瑞敏有一個經典的論斷:“企業即人。”所以,對人在新經濟范式下的行為表現進行探索,構成了當今團隊管理的主要課題。
本書著重從團隊的角度進行研究,發掘自驅型組織中人的行為表現和能力發展,并從中總結出科學實用的規律,幫助廣大企業管理者重新認識自己的團隊,建設高效團隊,打造幸福團隊。
2014年,我第一次給海爾的員工上課,就深深地喜歡上了這個團隊。我記得第一次課上有八個小組,共80位銷售總監參加學習,全天沒有人出去打電話或接電話,精力高度集中,討論時非常熱烈,都踴躍上臺發言,而且言之有物,與老師互動非常緊密。我非常好奇,在這個“手機中毒”的時代,是什么力量讓他們全天不看一眼手機,而是熱切地參與課堂學習呢?
海爾集團無錫銷售分公司的一位總監分享了真正的原因:每個人都為自己認領的任務負全責。同樣,他們來參加學習,也代表自己認領了這個任務,不管老師講得好不好,他們都要為他們今天的時間、今天的生命、今天的能量負全責。那一刻,我非常震驚,幸虧我使出了渾身解數,要不然真對不起這支熾熱的團隊。
同時,我也非常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海爾的團隊保持習慣性的“正向思考”——我認領的任務我要負全責。在海爾的第三次培訓的對象是財務部長團隊,石家莊分公司的一位部長幫我解開了這個謎團,他說:“我到海爾十年了,張瑞敏的精神和海爾的文化已經深深烙印在我身上,讓我不知不覺地這樣思考,這樣行動,一切都很自然。”
我問他見過張瑞敏沒有,他說:“沒有近距離接觸過,但張瑞敏的哲學理念我們是能深刻體會到的,并能身體力行的。”這時候,我內心中更大的一個謎團形成了:張瑞敏的哲學理念是什么呢?我熱切地想要全面了解海爾,于是我在海爾信息園不斷走訪小微主,在海爾大學的企業哲學條幅下駐足思考。
我發現,在海爾小微生態體系誕生之前,張瑞敏提出了“組織無邊界,管理無領導,供應鏈無尺度”的創新哲學,這可謂是海爾小微體系的指導綱領。其實,研究到這里,第三個謎團終于解開了。組織無邊界就是打破傳統的科層制,管理無領導就是把領導放在最下面的支持位置上,供應鏈無尺度就是全球互聯互通。這恰恰是自驅型組織和“自驅動團隊”的哲學基礎。
那么,說來說去,“自驅動團隊”到底是什么模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