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儒家: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

現代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曾把《易傳》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的確,這兩句話集中概括了我國儒家學派的總體人生態度: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寬容待人。

1.剛健有為,自強不息

眾所周知,《周易》是中國文化的元典,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易經》由六十四卦卦畫、卦名、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辭組成;《易傳》由《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等七種十篇構成,又稱“十翼”,是對《易經》進行哲理性闡釋的經典之作。《易經》大約成書于殷周時期,是上古先民的占筮記錄;《易傳》相傳為孔子所作,今天的學界多認為它并非出自孔子一人之手,而是經多人之手完成的,大約成書于戰國末年。《周易》認為乾、坤兩卦是《易》的門戶,乾屬陽,坤屬陰,一陰一陽,一剛一柔,陰陽和合,成就天下萬物。《系辭上》說:“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其他六十二卦均是從這二卦中推演出來的,因此,這兩卦的義理精神必然成為中國古代哲學與道德智慧的源頭和基本精神。正如王夫之所說:“以‘自強不息’為修己之綱,以‘厚德載物’為治人之本,故曰:‘《乾》《坤》者其《易》之門戶’,道從此而出,德從此而入也。”[1]

這兩句話是對乾、坤這兩種最基本的卦象的解釋,乾為純陽之卦,有剛健向上之義,象征天;坤為純陰之卦,有博厚寬容之義,象征地。依據“三才”之說,人居天地之間,與天地合德。故人應效法天地之道,自強不息,有為奮進,此是君子的立身之本。同時還應像大地一樣,具有博厚的胸懷,承載萬物,包容眾有,此是君子待人接物之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即天或自然的運行。“健”,即強壯、剛健,它是乾卦也就是天的特性和品格。“君子以”是“君子應該”的意思。《系辭下》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天是生萬物的乾元之始,萬物得以產生。天體之行,晝夜不息,周而復始,無時虧退,天道的“資始”和生生不息,使之具備了剛健中正的品格和能動進取的精神。故君子應該效法天的這種生生不息、剛健有為的精神而自強不息。所謂“自強”,就是努力向上,積極進取。所謂“不息”,就是矢志不渝,奮斗不止。

自強不息的倫理精神作為一種做人的精神品格,有學者認為可以體現為“自強精神、日新精神、拼搏精神和浩然正氣”[2]。自強精神要求君子應剛毅堅卓,奮發圖強。日新精神要求人們日新其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進德修業,堅持不懈。拼搏精神就是如孔子那樣為了正義的事業“知其不可而為之”,像“愚公移山”那樣矢志不渝、堅持不懈,要具有魯迅先生所說的那種“脊梁”精神:“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3]浩然正氣就是保持獨立人格、堅持正義、不懼邪惡的精神品格,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要具有孟子所言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精神。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發展了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他們所強調的主要有兩點:

第一,強調事在人為的人文人本精神,也就是相信并依靠人的努力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強調人的奮發有為的精神品質,強調人本主義,對人自身的力量充滿了信心。孔子不相信鬼神,《論語·述而》中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他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孔子更加關注社會人生,強調人的決定性作用。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他將“人和”看作事物成敗的關鍵。荀子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荀子·天論》),彰顯出人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表現出對人的力量的堅定信心。

第二,強調并弘揚積極進取與剛毅有恒的精神。孔子為了實現他心中的政治理想即恢復“郁郁乎文哉”(《論語·八佾》)的周朝盛世,為了推廣他的學說并以其學說影響社會,他一生都在積極發憤努力,直到終老。他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他鄙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論語·陽貨》)的人生態度。縱觀孔子的一生,可以說他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的“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論語·憲問》)。所謂“剛健”,“剛”是指有進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健”是指具有持久力。孔子非常看重“剛”的品德,將其視作有為的必需條件。他說:“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曾子認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孔子在周游列國時,也曾遭遇到生活的困頓和挫折,甚至被襲擊,但他卻沒有發生過動搖。孟子推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氣節。這些都是對剛毅品質的強調。在儒家看來,人要想有所作為,不僅要有自強不息、努力奮斗的精神,還必須以剛毅的品質為前提。不僅要剛毅,而且還要有不斷進取、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有不畏艱難困苦的勇氣和毅力,要有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建立社會功業。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成為中華文化對人的基本品質的要求,也被后世所廣泛認同,培育了中華民族為了追求社會理想和天下大義,主動擔當、努力進取、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并鼓勵人們勇于實踐,建功立業。這種精神對中國的政治,對百姓和士人的生活態度都曾發生過深遠的影響。

從政治層面看,我國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是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但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逐漸強盛,統治者想開拓疆土、建功立業,儒家的積極有為的人生觀就適應了統治階級的需要,因此,才會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儒家哲學才會上升為統治者的國家哲學。

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激勵著歷代的仁人志士為了民族大義、百姓福祉而不懈努力,建功立業。在漢代,史官司馬遷因為為李陵辯護被處以宮刑,在當時的社會,受宮刑不僅是肉體上的痛苦,更是人格上的極大羞辱。在這種人生苦難面前,司馬遷之所以能忍辱活下來,不是他想偷生,而是因為他具有強烈的文化使命感,之后才會有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這樣彪炳千秋的歷史名著留傳于世。司馬遷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做出了自己不朽的貢獻。《左傳》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成為知識分子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岳飛的“精忠報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這些名言警句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正是依靠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在艱難險阻面前永不屈服,成為一個富有理想、自強不息的民族。

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比如,老百姓經常說的“男兒當自強,人生當奮斗”“求人不如求己”“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等俗語就是這種人生觀的集中體現。在生活實踐中,老百姓堅持耕讀傳家、建功立業、光耀祖宗,這些都是老百姓實踐這種人生態度的行為體現。

2.厚德載物,寬容待人

《周易·坤卦》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傳·說卦傳》中說:“坤,順也。”坤代表地,地具有柔順承天、博厚載物的品性。乾以剛健統領于天,坤以陰柔和順承奉于天。坤承接乾陽,資生載養萬物,它的德性光明廣大,博厚高遠。君子應當效法它,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君子在做人與處世時,要心胸開闊、立志高遠、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以厚德對待他人。

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人們不僅崇拜天,也崇拜地,坤卦所代表的地的品德,大約包括三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承天而資生萬物,二是敦厚而普載萬物,三是滋養而光大萬物。從人生哲學的立場來說,大地生育萬物、普載萬物、光大萬物的偉大品格,至少可以在三個方面提升人的品格:一是敦厚能載,二是寬廣能容,三是以柔濟剛。具體化為道德的要求,就是要求我們厚德、寬容、柔順。

厚德。厚德載物的精神首先體現的是儒家的重德精神。這就是說,人若想載物,必須先有厚德。所以,做人首先要強調進德、厚德、明德,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成德成人,這是人生和事業的基礎和根本。正如《禮記·大學》中所說的那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且,這種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和前提,只有內圣才能外王,道德是人生之基、治國之要、幸福之本。因此,厚德載物要求人們尊崇道德的價值,以德為本,以修身為先;要求人們效法大地,有厚重穩健的品格和載育萬物的能力,以培養自己任勞任怨、吃苦耐勞、慈悲忍讓的德性。

何為厚德?《周易》中有一個解釋:“勞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漢人劉向在其著《說苑·復恩》中有一段表述,可以看作對這段話的一個解釋:他說:

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夫施德者貴不德,受恩者尚必報。是故臣勞勤以為君,而不求其賞;君持施以牧下,而無所德。故《易》曰:“勞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中國古人十分欣賞這種厚道的品格,把它視為人的一種美德。葛洪認為“厚則親愛生焉,薄則嫌隙結焉”(《抱樸子·交際》)。也就是說,有了這種厚德的品格,就必然能表現出能勞、能忍、推己及人的善行。孟子所謂的“善推其所為”(《孟子·梁惠王上》),實際上是指善于將自己善良敦厚的品性開發出來,以便于影響他人。

寬容。《論語·子張》中說“君子尊賢而容眾”,《尚書·周書·君陳》中說“有容,德乃大”,《韓非子·大體》中說“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都認為能夠寬厚容人才是最高最美的道德。人只有像大地那樣修德以厚,才能獲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這種精神在孔子那里發展為一種寬仁敦厚的處世待人之道,以及一種溫良恭儉讓的個人品質。在人際關系上,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修己以敬”(《論語·憲問》)而“求諸己”(《論語·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

孟子認為為仁之要務就在于先正己身,寬以待人,得不到對方的理解甚至對方以“橫逆”暴己時,都要反身從自己一方找原因。“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上》)對于仁者而言,就是要自覺地、誠懇地以推行恕道為最大的快樂。荀子也以其“兼服天下之心”的處世之道發展了儒家這種厚德載物的精神。“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貴,不以驕人;聰明圣知,不以窮人;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后為德……無不愛也,無不敬也,無與人爭也,恢然如天地之苞萬物。如是,則賢者貴之,不肖者親之。”(《荀子·非十二子》)所謂“兼服天下”,即要求人具備天覆地載的寬廣博厚的胸懷,待人接物,不自恃以驕人、窮人、先人、傷人,敬愛寬容,辭讓而不圖報,這樣人人都會貴之、親之。

柔順。柔順是大地的特殊品格,以其柔而濟剛之不足,或者說以其柔而成就剛之為剛。“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系辭傳》)。漢代哲學家王充說“陰陽和,則萬物育”(《論衡·宣漢》),王夫之也認為,陰陽相資、剛柔相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我們為人處世,如果只知道剛而不知道柔,就會把關系搞僵,事情也難以辦成,柔道是維持團結和諧的重要條件,而和諧團結則是交友、齊家、治國的根本保障。

自強不息體現了儒家對人生的積極入世的總體態度,而厚德載物則體現了儒家在人生、人世中崇尚道德的價值,并且以厚德而載物,而修己待人。做人首先要進德、厚德、明德,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成德成人,這是人生和事業的基礎與根本。“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周易·坤卦·文言傳》),強調君子要內外修德。同時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和前提,也就是說只有內圣才能外王,道德是人生之基,是治國之要,是幸福之本。

如何以德待人?

第一,嚴己寬人,以誠相見。在人際關系上,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厚德與寬容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尚書》中說“有容,德乃大”,認為能夠寬厚容人,才是最高最美的道德。人只有像大地那樣修德以厚,才能獲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這種精神在孔子那里發展為一種寬仁敦厚的處世待人之道。《論語》中說“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禮記》中說:“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菜根譚》中說:“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大度容人,自然能得人心,這就是“寬則得眾”的含義所在。

第二,心有他人,禮讓為先。明代學者呂坤曾經說過:“肯替別人想,是天下第一等學問。”(《呻吟語》)這是說道德的本質是心有他人,或者說講道德的人首先就是心有他人的人,重德精神在人際之道上就是要有這種心有他人的恕道精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是一種與人為善的德性。有了這種精神必然會在人際關系中以禮讓為先。在中國文化中,“孔融讓梨”式的禮讓精神被極力倡導,婦孺皆知;在名利面前,古人贊美“君子無所爭”的風度和“不貪為寶”的高潔品格;對待人際糾紛時,先賢主張“爭先的徑路窄,退后一步自寬平一步”“處世讓一步為高”(《菜根譚》)。一個“讓”字,可化解糾紛,和諧人際關系,也是中國重德精神和厚德載物精神的集中體現。清代“六尺巷”的故事,至今還是民間廣為流傳的美談。據《桐城縣志》記載,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張家見吳家寸土不讓,便修書一封,派專人送往京城,要張英出面干預。張英見信后,為兩家的鄰里關系深感憂慮,立即作詩一首,叫來人帶回老家:“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讀了張英的詩,覺得很有道理,對自己的行為頗感慚愧,便退后三尺筑自家院墻。吳家見此情景深受感動,也馬上把院墻主動退后三尺。這樣,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小巷。這就是有名的“六尺巷”的故事。這件事在桐城和京城傳揚開來,眾人都稱贊張英的寬厚氣度和長者風范。本來兩家的矛盾可能會尖銳化,但由于張英嚴于律己,最終化干戈為玉帛了,這就是嚴于律己的道德感召力。人總是向善的,雙方有了矛盾,一方若能嚴于責己,則常常能感染對方,別人也會相應謙讓。

第三,有恩必報,以德報怨。這是中國人重德精神的重要體現。在人際交往中,多有施惠與受惠的情形,中國人將受惠后必加報償作為一種道德規則,而且這種報償不能是等值的,而應是“報大于施”,誠所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如果受惠而不報償,便是忘恩負義的小人,為眾人所不齒。另外,中國人的報恩觀念一方面強調“負恩必酬”,另一方面則要求施者不求報,所謂“我有德于人,不必望感”“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這正表現的是中國文化的厚德精神。

在人際交往中,常常會因利益沖突或理解錯位而產生怨懟,中國人主張采取寬厚的道德精神對待對方的怨恨或怨言。老子提出“以德報怨”之說,力主“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老子》第四十九章)。這種寬宏無垠皆以善待之的包容,不僅體現于文化精英的論說中,而且深刻體現于“寧人負我,我不負人”“寧受人毀而不毀人,寧受人欺而不欺人”“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等人生格言與“唾面自干”一類的成語典故之中,其厚德意味不言而喻。與“以德報怨”并驅,儒家則主張“以直報怨”之說。所謂“以直報怨”,即以正直的態度去回報他人對你的仇怨,“其人賢,不以仇而廢之;其人不肖,不以仇而庇之。是非去取,各當其實”(《袁氏世范》)。“以直報怨”和“以德報怨”雖然對“怨”的態度不同,但都強調了厚德精神,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不像“以怨報怨”那樣冤冤相報何時了,這也是中國人厚德載物的精神在處世之道上的體現。

總之,儒家的人生態度,一方面強調自強不息,這是我們人生的動力槳;另一方面崇尚厚德載物,這是我們人生的方向盤和黏合劑。掌握儒家的這種人生總體態度,對我們在世俗的現實生活中追求事業成功、人格實現、社會完善都將益處頗多。


[1]船山全書:第1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698.

[2]楊慶中.周易與人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8.

[3]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乃县| 曲麻莱县| 阳山县| 巴彦淖尔市| 喀喇沁旗| 河东区| 博兴县| 开阳县| 阿勒泰市| 海伦市| 广元市| 南投县| 库伦旗| 诸城市| 柯坪县| 大兴区| 大庆市| 阿鲁科尔沁旗| 耒阳市| 中江县| 屏南县| 江北区| 冕宁县| 蒲城县| 峨眉山市| 沅江市| 泰州市| 九龙县| 通城县| 内乡县| 滁州市| 出国| 新丰县| 西青区| 南漳县| 时尚| 泰州市| 得荣县| 额尔古纳市| 丹寨县| 章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