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界記往
- 戴逸
- 2075字
- 2019-10-25 16:47:19
融學術、哲理、詩思于一身
——紀念翦伯贊同志
翦伯贊同志是杰出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是中國史學會的締造者。1949年以前,他和郭沫若、吳玉章、范文瀾等老一輩史學家一起,倡議成立中國史學會。翦老的一生,堅持革命,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他為發展和繁榮祖國的歷史科學,為宣揚、捍衛馬列主義,英勇奮斗,奉獻了一生。
我最早見到翦老是在1946年,當時我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學生會邀請他來做過兩次報告。翦老給我的印象是:既是學識淵博的學者,講話時旁征博引、口若懸河,很有條理,又是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堅定勇猛的戰士,十分尖銳地揭露國民黨的罪惡。他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新中國成立以后,翦老在北京大學工作,我雖然沒有機會在他身邊工作,但經常在會議上聆聽他的教誨,也曾幾次個別接觸,向他請教在工作中和學習中的問題。翦老是位大學者,但謙恭和藹,平易近人,絲毫沒有架子。他很喜歡和青年教師交談,幫助青年們成長,真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好導師。
翦伯贊同志的學術成就很高。他治學的一大特色是把歷史學、哲學、文學熔于一爐,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他是歷史學家,但又是一位出色的哲學家,他的作品極富哲理性。他早年所寫的《歷史哲學教程》,是我國第一部系統闡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論著作,觀點鮮明,思想深刻,富有戰斗性。這部書在抗日戰爭時期影響甚大,教育了大批青年。新中國成立以后,他的幾篇史學理論文章流傳甚廣,影響甚大。他熟悉馬列主義,全面、準確地理解馬列主義,善于對歷史過程做理論思考,故而他的作品有史有論,寓論于史,史論結合,具有理論的深度。
翦老還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家,善于使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講述歷史過程和歷史人物,故文章優美流暢,令人百讀不厭。我早年讀他的《中國史綱》,不僅學到了許多歷史知識,而且被他精彩的語言、典雅的辭章、詩畫般的描述所吸引。他后來寫的《內蒙訪古》就是一篇代表作,用生動的形象來表述歷史的變遷,讀起來興味無窮,可以說是開創了歷史散文的新體裁、新道路。
中國古代文史哲不分家,司馬遷既是史學家,毛澤東稱他也是偉大的文學家;莊子的哲學思想很深邃,他的文章也生動飄逸;宋朝歐陽修既是文章詩詞的大手筆,又是杰出的史學家,撰寫了《新唐書》《新五代史》;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寫過許多著名的哲學著作,也寫了《讀通鑒論》《宋論》《永歷實錄》等史論和史書。翦伯贊同志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古代優秀知識分子的傳統,熔文史哲于一爐。他的許多作品,既給人以真實的歷史知識,又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而且文采斐然,用生動的文學語言,給人以美的享受。將史學、哲學、文學熔于一爐,這是翦伯贊同志學術風格的重要特色。
翦伯贊同志為捍衛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做出了卓越貢獻。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社會上盛行一股“左”的思潮,影響到歷史學界,片面強調階級斗爭,拔高農民戰爭,否定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對馬克思主義做簡單化和公式化的理解。當時,能夠和敢于挺身而出,頂住這股歪風邪氣的就是翦伯贊同志。他寫了幾篇著名的文章,如《對處理若干歷史問題的初步意見》《目前史學研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結合當時史學界的狀況,闡明了史學理論中的基本問題,如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歷史人物的評價、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古與今、史與論、民族主義、讓步政策等。我聽了翦老有關這些問題的講演和發言,在當時籠罩著一片“左”的迷霧的形勢下,真是如撥云霧而見天日,振聾發聵,指點迷津,讓人受益匪淺,對史學界的影響和教育甚大。但翦老也因此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沖擊,翦老是繼吳晗之后在歷史學界第二位被公開點名批判的。1967年春,文化界一大批名人遭批判,包括經濟學界的孫冶方,文學界的田漢、夏衍,歷史學界的翦伯贊、鄧拓。現在回想:當年翦老那種高遠的理論見識、大無畏的理論勇氣,尤其值得我們學習和欽佩。一個好的歷史學家就是要能獨立思考、探索新知,在大風大浪中不轉向;就是要有勇氣,威武不能屈,堅持真理,無所畏懼。翦老是我們的好榜樣。
翦伯贊同志還是一位真誠的、熱情的愛國主義者。他是維吾爾族人,熱愛我們這個由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祖國大家庭。抗日戰爭中,他寫了許多南明史的文章,如《桃花扇底看南朝》《南明史上的弘光時代》《南明史上的永歷時代》等,結合抗日戰爭的實踐,講述300年前的南明史,其筆鋒指向日本侵略者,指向出賣國家主權的漢奸賣國賊,歌頌了反侵略的英雄人物,寫得生動感人,可歌可泣,對廣大群眾進行了愛國主義的教育。盡管翦老后來自己說,當時的文章有缺點,以古人影射時人,但在今天看來,那是在國民黨思想統治很嚴密的情況下的作品,是不得已的手段。以古諷今,吐露愛國的心曲,這些文章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還是應當充分肯定的,它反映了翦老滿腔熱忱,關心祖國前途、命運的愛國主義精神。
總之,翦伯贊同志是20世紀中國杰出的歷史學家。他治學的范圍、途徑很有特色,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對歷史學界的影響是很大的,他的著作是留給歷史學界的珍貴遺產。我們應當學習、繼承和發揚他的革命精神、求實精神以及捍衛真理、熱愛祖國的精神,為繁榮中國的歷史科學而努力。
注釋
[*]原載《高校理論戰線》,199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