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范文瀾同志
今年是尊敬的范文瀾同志100周年誕辰。范老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是杰出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大師,又是中國史學會的創始人和早期的領導人。借此機會,我代表中國史學會對范老表示深切懷念,對范老在學術上的卓越貢獻和他的高風亮節,表示崇高的敬意。
范老是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中國歷史最有成就、最早的歷史學家之一。他的兩部著作,一部是《中國通史簡編》,一部是《中國近代史》,全面地、系統地闡明了中國的全部歷史,教育、影響了后代的歷史學家,也教育影響了當時千千萬萬的革命者。范老的著作很多,這兩部著作可以說奠定了他在歷史學界崇高的、不朽的地位。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明全部中國歷史,范老是第一個,當然,還有很多老一輩歷史學家,做了很多卓越的開創性工作,但他們沒有寫過中國通史,范老是第一個用馬列主義寫中國通史的。而且他的著作,觀點鮮明,見解精辟,學識貫通。他的文章很有特色,具有中國民族的氣派,大家的風范。他的作品風靡一時,經久不衰,不僅我們歷史學者、社會科學工作者經常閱讀,而且是當時許多革命干部案頭的必讀書。一個偉大的時代,必然會涌現出一大批偉大的、杰出的人物,群星燦爛,立功立言,造福后人。20世紀前期,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歷了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因此,產生、涌現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一大批在各個領域里的杰出人才,我們歷史學界也產生了像郭沫若、范文瀾、呂振羽、翦伯贊、侯外廬這樣一大批人物,他們各方面的學術成就都很高,對我們后人來說有一種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的心情,崇敬、仰望,幾乎是不可企及的境界。為什么會產生這樣一大批人物呢?我想,這是時代的產物,時代需要他們,時代也造就了他們。對于范老及范老的著作,必須放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里面,才能充分理解范老的為人,他的治學,他的著作的價值、影響。
范老的這兩部書,寫作于抗日戰爭后期和全國解放戰爭時期,這時,中國共產黨已走過了飽經憂患的幼年時代,逐漸走向成熟,毛澤東思想已在全黨確立了領導地位,中國革命正在大踏步走向勝利。在這樣的時候,這樣的形勢下,需要有一部用馬列主義觀點來闡明中國歷史的書,這樣的書,馬、恩、列是不能代替中國人來寫的,任何外國人都不能越俎代庖,只有中國人自己來寫。而中國革命的領袖們,忙于領導革命戰爭,也不可能來寫。這時,就產生了一批革命的學者。而且,在這個時候,我們黨不僅在政治上成熟了,而且有一整套正確的理論,對于中國社會的性質,對中國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經過長期爭論、研究,有了比較正確的一致的認識。在這樣的形勢下,寫作一部科學的、系統的中國歷史,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有了可能。范文瀾同志正是在這個形勢下、這種條件下投入了極大的力量,經過了艱苦的勞動,嘔心瀝血,創作了這樣兩部杰出的著作——《中國通史簡編》和《中國近代史》。這樣兩部書,當然是范老個人的作品,而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時代的要求,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它集中了當時革命者的許多智慧,第一次系統地說出了革命者對中國歷史的全部看法。對范老的作品、他的為人、他的評價,要放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之中才能更好地得到理解。
我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不是歷史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一次深刻的翻天覆地的革命,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是非常深刻的變革。因此,過去封建的、資產階級的、官方的歷史不能不重新加以闡明,把它顛倒過來,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加以敘述、總結。這是當時推進革命的需要。這樣的書,一旦產生出來,必然成為革命者的銳利的思想武器。我第一次閱讀范文瀾同志的《中國通史簡編》,是在北大史學系讀書的時候,是一個青年學生,當時也看過一些歷史書。但這部歷史書與眾不同,與以前看的都不一樣,觀點新穎,氣勢磅礴,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上指點江山,評論千古,給人一種振聾發聵、耳目一新的感覺,給人極大的震動。當時我想即使以后我不搞歷史專業,不成為一個職業的歷史工作者,我也會牢牢記住范老這本書給我的印象,確實是一種啟蒙的作用。中國人從前學習政治、文化知識往往通過讀歷史書,歷史書是知識的主要源泉之一。以往封建統治者把《資治通鑒》當作他們的政治教科書。正在迎接革命勝利的人民,也需要有一種教科書,但《資治通鑒》不能起作用。范老這兩部書可以看作革命時代的《資治通鑒》,是當時革命人們所需要的《資治通鑒》,它的意義價值也就在這里。當然,這兩部書寫作于解放區那樣非常艱苦困難的條件下,時間也較倉促,沒多少參考書可讀,也沒很多人可以進行研究,不像我們今天可以開個討論會、座談會來提意見,進行反復修改,不可能精敲細打,因此,這兩部書也都帶有一些缺點。這兩部書全部的優點、缺點都是時代的產物,帶著時代的烙印,帶有時代的特征。我覺得范老的這兩部著作,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教育、影響了后代歷史學家,也教育、影響了千千萬萬的革命者,這是研究范老的一個主要著眼點。
當然,范老的知識、學問、道德文章,有口皆碑,所有接觸過范老的人,都知道他的優長的地方,確實是我們后人學習的楷模。今天會上許多同志講了,我就不多說了。最后用兩句話來結束我的發言:時代需要這樣的歷史學家,時代也造就了這樣的歷史學家。
注釋
[*]原載《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