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本章要求掌握的罪名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生產、銷售假藥罪,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偽造貨幣罪,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竊取、收買、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洗錢罪,集資詐騙罪,貸款詐騙罪,信用卡詐騙罪,保險詐騙罪,逃稅罪,抗稅罪,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罪,假冒注冊商標罪,侵犯著作權罪,銷售侵權復制品罪,侵犯商業秘密罪,合同詐騙罪,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非法經營罪

本章精要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是指違反市場經濟管理法規,破壞市場經濟秩序,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遭受嚴重損害的行為。

此類犯罪的客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是指社會主義國家以市場調節為基礎,國家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等宏觀調控為補充,對市場資源配置的經濟運行過程進行調節所形成的正常、協調和有序的狀態。從目前我國的刑法規定來看,其保護的經濟秩序包括正當的市場競爭秩序,對外貿易秩序,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金融監督、管理秩序,稅收征管秩序,知識產權保護秩序及市場秩序等。

此類犯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國家的市場經濟管理法規,破壞市場經濟秩序,嚴重損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1)違反國家市場經濟管理法律、法規,這是本類犯罪成立的前提。比如,按照刑法分則第三章的規定,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等產品質量管理法規;走私罪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等海關法規;妨害對公司、企業管理秩序罪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公司、企業管理法規;破壞金融秩序罪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等金融管理法規。(2)危害行為達到一定的結果。結果的表現方式有三種:第一,以數額大小作為成立某些犯罪的標準,比如在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和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相關司法解釋中規定了銷售金額、非法經營額、違法所得數額等,這里又可以細分為以具體數額為依據,以具體數額加相關數額的比例為依據和以抽象的數額較大或者數額巨大為依據三種。第二,以后果狀況作為成立某些犯罪的標準。可以細分為足以發生某種后果、已經發生某種具體后果和抽象的后果嚴重三種。第三,僅以情節嚴重作為成立某些犯罪的標準,即除了數額、后果外對構成犯罪的結果程度僅要求實施某種行為達到情節嚴重即成立犯罪。此外,對涉及藥品和食品嚴重危害人體生命、健康安全的行為不要求發生危害結果,如生產、銷售假藥犯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構成,只要求具有法定行為即可。

此類犯罪的犯罪主體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本類犯罪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絕大多數犯罪的主體均可由單位構成。在單位犯罪中,一般要求以公司、企業作為犯罪主體,少數犯罪可由事業單位、機關、人民團體作為犯罪主體。個人作為犯罪主體分兩種情況:一是一般自然人主體即可以構成的犯罪;二是特殊主體構成的破壞經濟秩序罪,如《刑法》第163條規定的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的主體限定為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

此類犯罪絕大多數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并且一般具有非法牟利的目的,只有極個別的犯罪表現為過失,比如簽訂、履行合同失職被騙罪。

經典案例

【案例1】閱讀標記:( )

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耿A和耿B在明知含有三聚氰胺的混合物(“蛋白粉”)為非食品原料、人不能食用的情況下,多次按每1 000公斤原牛奶添加0﹒5公斤該混合物的比例,將含有三聚氰胺的混合物(“蛋白粉”)約434公斤添加到其收購的90余萬公斤原牛奶中。銷售到石家莊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處,銷售金額達280余萬元。2008 年9月12日,河北省正定縣公安局在耿A處查獲剩余含有三聚氰胺的混合物(“蛋白粉”)126公斤。

問:耿A和耿B的行為如何定性?為什么?

【案例2】閱讀標記:( )

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9月20日期間,狄某在無任何煙草經營許可手續的情況下,租賃某市某區華山酒店北側及某鎮工業區內的庫房,存放假冒偽劣的小熊貓等品牌香煙,并予以販賣。2010年9月20日,狄某被公安機關抓獲,并當場獲假冒偽劣香煙14 673條,經鑒定價值人民幣573 600余元。經查,截至案發,狄某合計銷售的假冒偽劣香煙總額為4萬元左右。

問:狄某的行為如何定性?

【案例3】閱讀標記:( )

呂某原是某省一制藥廠的業務員,后因業務關系與承包該藥廠某車間的徐某相識,并開始合作制作假藥。案發后,警方在呂某家中及庫房里查獲大量假人血白蛋白。據該省食品藥品監管局有關人士介紹,人血白蛋白是血液制品,俗稱“生命制品”、“救命藥”。該批假人血白蛋白危害相當大,當異性蛋白進入人體后,可引起嚴重過敏不良癥狀。據悉,由于發現及時,該批藥品尚未來得及進入市場流通。

問:呂某和徐某的行為如何定性?為什么?

【案例4】閱讀標記:( )

甘某、肖某及其親戚王某租用某市居民區一單元房,用維生素、丹參粉、激素等原料粉碎后,裝成膠囊,制成治高血壓、糖尿病、牛皮癬等頑癥的藥,然后由甘某的15周歲兒子小龍通過小廣告、網絡等宣傳銷售,多售賣給偏遠地方的受害人。2011年6月被查獲。甘某等承認屬于假藥,但認為不會出人命。

問:對甘某、肖某、王某、小龍的行為如何認定處理?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5】閱讀標記:( )

某服裝廠因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產品質量低劣,因而所產服裝無人購買,工廠嚴重虧損。該廠廠長王某為改變這種狀況,決定把低劣的產品改裝成某名牌服裝的式樣,并貼上該名牌服裝(已注冊)的標簽。王某一方面指示工人按照自己的指示生產,另一方面又出去推銷自己的產品。在推銷過程中,工商機關發現并查封了該批產品,經評估,該批產品的貨值達16萬元。

問:(1)王某是否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簡要說明理由。

(2)王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未遂?

(3)對王某的行為是否可以數罪并罰?

【案例6】閱讀標記:( )

某藥廠業務員劉某從東北買到50箱排毒養顏膠囊,經對這批藥品激光防偽標志上的號碼查詢,得知這些貨系假貨。為減少自己的損失,劉某找到某雜志社部門經理王某,讓他幫助把藥銷售出去。王某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張某,張某又通過他人介紹認識了做藥品經營生意的張女士,經過雙方談判商定以31元一盒的價格交易。于是張某把50箱假排毒養顏膠囊賣給張女士,并拿走了貨款5﹒5萬元。事后張女士與排毒養顏膠囊生產廠家聯系,得知這批貨是假貨,于是立刻向警方報案。經藥品檢驗部門檢驗,這些膠囊中的細菌數達到29萬個/克,遠遠超過了細菌數不得超過1萬個/克的標準規定。

問:(1)劉某、王某、張某三人的行為構成何罪?簡要說明理由。

(2)劉某、王某、張某的行為是否構成共同犯罪?請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7】閱讀標記:( )

白某從某地醫藥市場上大量購買便宜、滯銷、過期藥品,加以改制和偽造后出售給無證經營的個體藥販,從中非法牟利。在此期間,白某將其購置的醫用限制性藥品“氯化琥珀膽堿注射液”去掉藥名和商標,貼上假藥名和假商標,偽造成幼兒常用的“硫酸小諾霉素注射液”和“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并偽造批號,投向市場。藥販蔡某從白某處買到假“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后,轉賣給本縣的藥販王某,王某又將該藥賣給某鄉的農村醫生孟某。孟某先后給兩歲的幼女周某和任某治病時都注射了該藥,致兩名幼女死亡。藥販儲某從白某處買到假“硫酸小諾霉素注射液”后,轉賣給某市的藥販張某,張某又將此藥轉賣給某鎮的甲、乙兩個衛生所。后甲衛生所醫生易某、乙衛生所醫生殷某分別給兩歲幼女薛某、四歲幼女沈某治病時使用了該藥,造成薛某死亡、沈某當場休克(經搶救脫險)的嚴重后果。

問:如何對白某的行為定罪量刑。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8】閱讀標記:( )

耿某在河北正定縣金河奶源基地從事鮮奶收購。為謀取非法利益,伙同其弟耿某某,自2007 年10月至2008年8月,多次購買含有三聚氰胺的“蛋白粉”共計560公斤。在此期間,他們明知“蛋白粉”為非食品原料,不能供人食用,卻多次將“蛋白粉”約434公斤添加到其收購的900余噸原奶中,銷售到石家莊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處,銷售金額280余萬元。三鹿公司等企業買了含有三聚氰胺原奶后,用于生產嬰幼兒奶粉并銷售給消費者,對嬰幼兒健康造成了特別嚴重的危害。三鹿奶粉系列案案發時,警方在耿某處查獲剩余“蛋白粉”126公斤。

問:對耿某、耿某某的行為應如何認定和處罰?

【案例9】閱讀標記:( )

2002年1月至9月,保稅區某貿易有限公司在公司法人代表羅某的策劃下,采用涂改報關單證、低報價格方式,分別從寧波、上海口岸分批走私進口90多噸韓國、日本產的聚丙烯塑料薄膜,在境內銷售牟利;同時擅自將因享受保稅區優惠而進口的保稅物品在境內出賣。該公司進口貨物價格異常的現象引起了海關的注意,2002年9月,當該公司又采取上述方式走私進口貨物時,海關將其查獲。經查,該案案值達人民幣358萬元,偷逃國家稅額60余萬元。

問:該貿易有限公司和羅某是否構成走私罪?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10】閱讀標記:( )

2003年7月至8月間,甲利用擔任某醫藥公司業務員的職務便利,伙同某股份制銀行的工作人員乙以公司貸款進藥的名義,為王某從乙所在的銀行某支行非法獲取貸款人民幣185萬元,甲、乙共同收取王某28萬元的酬謝金,并平分。

問:對甲、乙的行為應如何定性?請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11】閱讀標記:( )

為炫耀制造假幣的技能,吳某伙同王某用吳某哥哥和妹妹的身份證登記承租某市白云區京溪街梅苑小區的203號房作為偽造貨幣的窩點,在上述地點偽造貨幣。2005年1月13日吳某和王某被該市公安局白云區分局干警抓獲,并當場繳獲假人民幣60 970張,總面額3 094 150元,假美元5 000張。

問:吳某和王某的行為如何定性?為什么?

【案例12】閱讀標記:( )

某市市民張某預測房價能夠在短期內迅速上漲,投資房地產有利可圖,但其沒有資金來源。于是于2007年夏天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騙取一家商業銀行一年期貸款3 000萬元,購買多處高檔住宅,準備在貸款到期時出賣這些高檔住宅歸還銀行貸款本息并牟取差價。不料2008年下半年,房價不升反降,張某無法清償銀行貸款本息,只得低價變賣這些高檔住宅,但仍造成該銀行1 000多萬元的信貸資金損失。

問:張某的行為如何定性?為什么?

【案例13】閱讀標記:( )

2007年7月初,劉某與李某、章某、朱某經事先預謀后,由甲地竄至乙地某商業銀行江北支行門前,安裝自制讀卡器竊取他人借記卡賬號并在ATM機上安裝探頭竊取密碼,然后劉某將獲取的信用卡信息和密碼輸入筆記本電腦。案發后,無法證明劉某等人試圖偽造信用卡進行詐騙。

問:劉某等人的行為如何定性?為什么?

【案例14】閱讀標記:( )

孫某在一家專門從事銀行ATM自動取款機軟件開發和銷售的公司工作,負責ATM自動取款機軟件設計、維修。他在為某銀行2臺ATM自動取款機進行軟件編程過程中,編寫并安裝了能保留ATM機使用者的銀行卡卡號、磁條信息和密碼的程序。1個月后,孫某在維護這2臺ATM自動取款機時發現,自己編寫的程序記錄下銀行卡卡號、磁條信息和密碼900多條。孫某將這些客戶信息全部輸入到自己攜帶的手提電腦中。后被他人告發。

問:孫某的行為如何定性?為什么?

【案例15】閱讀標記:( )

翁某在某酒店工作,負責酒店的收銀工作。因偶然機會認識蔣某。為謀私利,蔣某提出偽造信用卡的提議,并為翁某認可。蔣某提供竊取信用卡信息資料的專用工具讀碼機,由翁某利用其接觸客人信用卡的機會,秘密使用讀碼機竊取客人信用卡磁條內信息(因其方式是將信用卡有磁條的一端插入讀碼機的卡槽,沿槽從頭至尾拉過,俗稱“拉卡”),蔣某在翁某的協助下,利用獲取的信息偽造了大量信用卡,在日本、中國香港等地使用,后被抓獲。

問:翁某、蔣某的行為如何定性?為什么?

【案例16】閱讀標記:( )

農民靳某2007年4月的一天欲到縣農行辦理一張信用貸記卡,但因無收入證明而無法辦理信用卡。于是,靳某找到好友當地的小學校長黎某幫忙。黎礙于情面將一張蓋有該學校公章的空白紙給了靳。靳拿到此蓋有公章的空白紙后冒用該小學一教師身份在縣農行成功辦理一張金穗貸記卡。后靳又用該小學教師身份陸續在縣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各辦一張信用貸記卡。后靳又在另一個城市辦理了招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的信用貸記卡各一張,還在廣發銀行辦了二張信用貸記卡。至此,靳某共計辦理了9張信用貸記卡。

從2007年4月至2008年上半年約一年時間內,靳持辦理的9張卡陸續透支現金消費,開始靳某收到銀行的信用賬單時還按時歸還。但到2008年下半年,靳持卡向不同銀行透支現金后均投到網絡生意上,但由于不善經營,全部虧掉。其間,靳還向朋友借過錢。為了償還朋友的錢和支付生活開支,靳繼續透支,拆東墻補西墻,至2008年底靳已透支人民幣近13萬元。

靳某在銀行每次催還款時,開始是應付,后由于連利息也償還不起,索性躲到另外一個省,并關掉手機。靳某在農村的老家收到各銀行的催款單鋪天蓋地,家里人都及時轉告于他。當地縣農行甚至專門派人到鄉下找到靳的家催款,但靳早已躲至外地而不見。

2009年6月的一天,縣農行在多次信函、電話、上門等催收無果情況下,遂向公安機關報案。經偵查發現,靳某向縣農行透支2﹒9萬元,向其他銀行透支10余萬元。2009年7月,靳某在家人的勸導下向公安機關自首。

問:對靳某的行為如何認定處理?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17】閱讀標記:( )

王某經常去其在證券公司當副經理的鄰居張某家串門。一日,王某去張某家串門,正巧張某出門去了,只有張某的10歲小女兒在家。他在與小孩逗玩的時候,發現張某的公文放在書桌上,便心生一念。他哄走小女孩,飛速地翻看有關自己投資股票的最新情報,發現有兩支股票的價格將大幅上揚。回去后,他抓緊時間購買了100萬股,獲利50余萬元。

問:王某的行為構成何罪?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18】閱讀標記:( )

某市商業銀行從事代客投資理財業務的劉某,多次將本行即將用客戶資金投資買賣某些股票的決策信息,透露給其女友王某及女友的母親賀某。王某、賀某獲悉信息后,在劉某用客戶資金買入上述股票前先行買進,或者在其賣出前先行賣出,從中非法獲利數十萬元。后因女友王某與劉某關系鬧翻,此事暴露,劉某被抓獲。

問:對劉某的行為如何認定?并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19】閱讀標記:( )

馬某自2011年3月擔任博時精選基金經理始,分別以其妻的親戚甲、同學乙、丙為證券賬戶開戶人的名義開戶且自己掌管密碼。馬某利用其掌握的未公開信息,操作自己控制的上述三個股票賬戶,通過不記名神州行電話卡下單,從事相關證券交易活動,先于、同期或稍晚于其管理的“博時精選”基金賬戶買入相同股票76只,累計成交金額人民幣10﹒5億余元,從中非法獲利1 883萬余元。馬某在26個月的時間內一直從事上述“老鼠倉”交易,直至案發。

問:對馬某的行為如何認定?并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20】閱讀標記:( )

某省公安廳和外匯管理局在聯合清查證券公司外匯買賣業務時,發現楊某的賬戶上有港幣500萬元來路不明。經過查實,楊某賬上的巨額資金并非楊某所有,而是澳門某走私集團頭目陳某所有。該筆資金進入陳某賬戶的過程為:陳某利用在澳門開設賭場獲得的收益進行走私和放高利貸,此兩種非法活動獲得的現金收益通過地下錢莊流入內地,楊某提取現金后利用證券公司對炒匯業務審查不嚴格的漏洞進行外匯交易,并定期向陳某匯款。

問:楊某的行為是否構成洗錢罪?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21】閱讀標記:( )

某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曹某在2008年6月至2010年年底,以投資入股的方式先后非法吸收4 100余名客戶的資金共計人民幣5億余元,除已以“分紅”名義支付客戶5千萬元,實際騙取金額為4﹒5億元。曹某將其用于揮霍或轉移境外,案發時仍有2﹒8億元無法追回。

問:曹某和其公司的行為如何定性?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22】閱讀標記:( )

2004年,周某將房屋抵押貸款后與人合資注冊了一家數碼公司,之后由于經營不善,公司處于虧本狀態。無意中,周某聽說信用卡可以透支,于是企圖申領信用卡以供其公司投資、經營和個人消費支出。為達到目的,周某以不同名字做了3套申領信用卡必需的身份證、房產證和水費專用發票以及3張手機卡。為增加信用度,還用其中兩張身份證花4 000元租了房子。2005年7月某日,周某以代領人名義,使用化名和假身份證號,用3份齊全的虛假證明材料在某工商銀行東門支行申請辦理3張透支額度為2萬元的牡丹貸記金卡。之后,周某將申請表上的3個聯系電話轉到了同樣用假證購買的手機號碼上。8月某日,周某被通知去銀行領卡。在柜臺,周某填寫的代領人身份證號露出了馬腳:男性的他編造的身份證號末位數卻是代表女性,又無法提供身份證原件,營業員通知了保安部,周某被帶到當地派出所后供認了全部事實。

問:周某的行為構成何罪?應當如何處理?

【案例23】閱讀標記:( )

2005年3月的一天夜里,某市無業人員何某在酒吧喝酒,這時有兩名陌生男子主動過來搭訕,臨走前,其中自稱“黑哥”的男子要走了何的電話號碼。第二天,“黑哥”打來電話,說想找人幫忙測試假的銀行卡,并說試一張卡有四塊錢的報酬,幾百張卡就有上千塊錢。“黑哥”告訴何某只要拿著卡到柜員機上像取款一樣,卡插進去,輸入密碼六個“0”,看看正確與否就可以了,幾百張卡中只有一張的密碼是錯的,那張就是他想要的。

何某答應后,覺得測試太多假銀行卡可能會被發現,于是,便合計以較低的價格找人來測試,從中賺取差價。4月某日,“黑哥”的朋友“小陳”將數百張假銀行卡交給了何某,并交代一定要在兩天之內試完。何某將假銀行卡分發給四人,一起前往某區岑頭路的中國銀行柜員機測試。當日凌晨,民警接到報案后趕到現場,將正在測試假卡的何某等人當場抓獲,并從他們身上繳獲假銀行卡共計258張。后經鑒定,該258張假銀行卡中有257張輸入的是鄭某所持有的農行金穗卡的客戶資料。經調查,鄭某于2005年3月初來該市出差,曾在該市一家農業銀行辦理一張農行金穗通寶卡,存入了68 000元,在銀行通知他卡被假冒之前,他并不知道所持銀行卡已經被人偽造。

問:何某的行為構成何罪?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24】閱讀標記:( )

陳某羨慕同鄉黃某等做大生意賺大錢的人,于是也想一夜暴富。2009年陳某將花300萬元購置的一套房產虛報為900萬元獲得產權證明。然后陳用所謂900萬元的房產作抵押,先后從兩家商業銀行貸到2700萬元和2300萬元用做古董生意。但貸款到期后陳某只有價值300萬元的抵押房產一套,無力償還貸款。

問:對陳某的行為如何認定處理?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25】閱讀標記:( )

2002年年初,于某、代某、張某和李某預謀通過制造保險事故騙取巨額保險金,并找到了擁有一輛貨車的卞某,在知悉四人的詐騙陰謀后,卞某收取了8﹒5萬元車款,并將貨車交給了代某等人。此后,李某找到了一套復印設備,并將該設備到保險公司以190余萬元的價值進行投保。2002年2月4日,于某等人故意將裝有復印設備的貨車開至河溝里,造成復印設備嚴重損壞。2002年5月22日,于某以所保的復印設備損壞保險公司拒賠為由,將保險公司告上了法院,嚴重影響了保險公司的信譽和正常經營。

問:本案中,如何對于某、代某、張某和李某的行為定性?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26】閱讀標記:( )

在某玩具廠打工的女工姚某,于2011年春的一個早晨下夜班回住處的路上拾到錢包一個,回到出租屋后與17歲的妹妹小玲共同查看錢包,發現內有一個身份證和農行銀聯卡一張。姐妹二人商量早飯后去附近自動柜員機取款。二人因不知密碼,但對著拾來的身份證試幾次后奏效,取出1萬5千元寄回老家給父母用。丟失錢包的汪某第三天到銀行掛失,發現卡內錢被取走,遂報警。警方通過監控攝像頭,將姚某及妹妹小玲抓獲,二人認罪態度較好,且于一審宣判前全部退贓。

問:對姚某及其妹妹小玲的行為如何認定處理?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27】閱讀標記:( )

黃某原是某區一家汽車修理廠(個人獨資企業)的老板。在經營過程中,黃某發現可利用維修車主留下來的保險單、身份證、駕駛證等證件,再次編造交通事故向保險公司索賠。2002年7月至2003年10月,黃某利用其客戶的相關資料,編造未曾發生的交通事故,或者故意制造交通事故造成損失等手法,以被保險人、投保人身份先后8次騙取天安保險公司保險金合計人民幣9萬余元。

問:黃某的行為如何定性?是否構成保險詐騙罪?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28】閱讀標記:( )

為多賺取利潤用于股東分紅,某公司法定代表人羅某決定并授意公司會計林某采取銷售粉碎硅不開增值稅發票,收入不入賬方式,隱瞞銷售收入。林某遂按照羅某的授意,收入不入賬,隱瞞銷售收入,不如實申報納稅。該公司采取上述方法共隱瞞銷售收入83萬元,偷逃增值稅12萬多元,占當年納稅額的36﹒9%。事后該公司將此非法所得用于股東分紅。

問:該公司與該公司法定代表人羅某是否構成逃稅罪?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29】閱讀標記:( )

2008年12月某市區級人民法院對所轄區的德義興商樓的徐某等四名高管以偷稅罪判處1年至3 年6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后被告上訴。2009年3月,該市中級人民法院適用2009年2月28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七)》第3條對《刑法》第201條的修改規定,查明徐某等已補繳了所逃避繳納的稅款,經稅務機關處理過,故撤銷一審判決,不予追究刑事責任。

問:對本案兩級法院的判罰結果如何評價?并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30】閱讀標記:( )

岑某與周某系夫妻,在某市場做水果生意。一日,在稅務人員對其進行稅務檢查過程中,岑某用過期的稅票搪塞檢查,被稅務人員發現。在稅務人員令其繳納稅款時,岑某大聲嚷嚷:“我就是不交稅,看你把我怎樣!”由于岑某態度惡劣,稅務人員當即決定扣留貨物,岑某即揪住稅務人員的衣領并持汽水瓶欲毆打稅務人員。周某見其夫拉、拽稅務人員,也上前抓、拽稅務人員,阻礙稅務人員依法執行公務。民警迅速趕到現場將案犯抓獲。

問:(1)岑某的行為該如何定性?簡要說明理由。

(2)周某的行為是否構成妨害公務罪?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31】閱讀標記:( )

某日,杜某在某市場銷售水產品時,市場稅務助征員孫某、李某依法向杜某征收人民幣8元的定額稅,杜某置之不理,拒絕交稅。當助征員李某向其指出,不交稅應停止營業時,杜某即召集自己的一幫朋友毆打孫某、李某兩人。經法醫鑒定:孫某左側胸骨骨折,李某左耳外傷性鼓膜穿孔,兩人傷情均為輕傷。

問:杜某的行為是否構成抗稅罪?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32】閱讀標記:( )

2000年6月,王某向某市工商局注冊成立了甲公司和乙公司,并辦理了稅務登記。在2001年4月和5月,王某以上述兩個公司的名義,向該市稅務機關分別領取了1本百萬元版和1本十萬元版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同年5月和8月,王某在無銷售貨物的情況下,為丁公司等單位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10份,稅額總計人民幣3 906 446﹒36元,致使國家損失稅金1 547 973﹒65元。

問:(1)王某的行為構成何罪?并簡要說明定罪的理由。

(2)如果王某在2002年10月購得偽造的某省增值稅專用發票1本和偽造的甲物資貿易公司、乙物資貿易公司印鑒各一套,偽造大量增值稅專用發票,然后在2003年3月至7月間,王某在無貨物銷售的情況下,以上述兩家公司的名義,先后為某塑料模具廠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7份,稅額計人民幣372 966﹒3元。那么對于王某購買偽造增值稅發票的行為以及偽造增值稅發票的行為應當如何認定?應當數罪并罰嗎?

【案例33】閱讀標記:( )

蔣某原是某轎車消聲器廠廠長,楊某原是該廠銷售科科長。該廠產品由于質量低劣,且無商標、無生產廠家等原因,銷售不暢。兩人遂謀劃在自己的產品上印制與大眾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和奧迪公司在我國注冊的轎車及其配件上的商標圖案和極其相似的組合商標圖案(未注冊),稱為三V五環商標。并規定了含義,即三V為:維護國家利益,維護集體利益,維護消費者利益;五環為:產品走向五大洲。兩人認為該商標圖案既沒有完全照搬,不至于侵權,又極為相似可促進銷量,于是大量生產,將該產品投放到上海、北京等市場進行銷售。并在產品的包裝上使用大眾公司在我國注冊的轎車及其配件上的英文標識“SANTANA”字樣,在銷售發票的品名一欄,使用中文“桑塔納”名稱。

問:楊某、蔣某在不同的商品上使用他人注冊商標是否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34】閱讀標記:( )

1998年3月至6月間,以鄭某為法人代表的某食品廠(集體企業)為達到營利的目的,委托他人非法印制了與某糖果有限公司使用在泡泡糖上的“大大”商標標識相近似的商標標識,然后用在本廠生產的“大大卷”泡泡糖和“太大卷”泡泡糖、“太大”泡泡糖、“特大”泡泡糖上。鄭某將假冒他人商標的商品共計7 653件銷售給本地及外地的客戶,經營額為人民幣597 594元。同時經查證,盡管上述糖果有限公司的“大大”泡泡糖很是有名,但因種種原因目前還沒有通過注冊。

問:此案是否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35】閱讀標記:( )

某電視劇的版權屬于在香港注冊的某電視廣播(國際)有限公司,并由該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負責國際發行。1998年年底,該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授予甲公司在中國內地獨家播映該電視劇。1999年9月17日,舒某利用其擔任甲公司發行二部經理的職務便利,在為某電視臺領取該電視劇的播出帶時,從甲公司多騙取播出帶一套,交給乙公司經理陳某,由乙公司工作人員復制了兩套。后兩人以乙公司的名義,分別與丙省電視臺、丁省電視臺和某市電視臺簽訂該電視劇的播映權合同,將騙取和復制的播出帶分別出售給上述三家電視臺,非法獲利人民幣797 500元。而后舒某將銷售該播出帶的違法所得款用于在某旅游區購買別墅。

問:舒某和陳某的行為如何定性?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36】閱讀標記:( )

李某、湯某、張某原系A公司職工,李某為公司銷售部副經理,湯某為公司合金車間工人,張某為公司合金車間主任。湯某與張某均掌握該公司有關鉛鎘合金生產方面的經營信息和技術信息,其中張某的技術強于湯某的技術。三人于2000年5月與A公司簽訂了保密合同,負有保守企業秘密義務。李某因對A公司福利待遇不滿,產生“跳槽”之念,多次與A公司的客戶B公司聯系,雙方商定由李某利用A公司的技術為B公司生產原需從A公司購買的原材料鉛鎘合金,B公司為其提供報酬。2002年三四月間,李某安排他人為B公司安裝有關生產設備。同年4月下旬,李某伙同湯某等人到B公司,利用湯某掌握的技術為B公司生產鉛鎘合金。同年6月初,李某又將技術強于湯某的張某邀請到B公司對生產技術進行現場指導。張某在B公司能夠生產后離開。2002年7月,A公司向公安機關報案,李某、湯某等共得到B公司給付的3﹒3萬元報酬。因案件發生,B公司與A公司的一切業務往來均中斷,A公司在浙江的市場喪失。

問:(1)李某、湯某、張某的行為是否構成共同犯罪?

(2)李某、湯某、張某的行為構成何罪?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37】閱讀標記:( )

1999年1月至6月間,張某以能提供進口聚酯切片、韓國產滌綸短纖和能代辦滌綸短纖的進口許可證等為幌子,騙取甲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乙公司業務經理劉某、丙公司經理王某的信任,先后以丁公司、戊公司、庚公司的名義,與對方當事人簽訂《工礦產品購銷合同》、《協議書》等,收取對方當事人的貨款、辦證定金、購貨定金共計人民幣316萬元,用于個人還債和揮霍。在對方當事人追討下,張某于案發前先后返還給甲公司人民幣81萬元。案發后,張某退出贓款人民幣40萬元。

問:(1)張某的行為構成何罪?簡要說明理由。

(2)如果構成犯罪,該如何定罪量刑?

【案例38】閱讀標記:( )

陳某系某縣一無業人員。2002年4月陳某以租賃鋼模為由,與某市建材綜合經營部負責人吳某簽訂了一份建筑施工物資租賃合同,陳某在交付了2 000元定金后將250平方米的鋼模(價值22 000余元)取走,在鋼模到手后陳某立刻以12 000元的價格轉賣給李某。在鋼模已經轉賣后,陳某發現吳某提供的鋼模有特殊記號,遂向李某索回鋼模,并退還了價款。考慮到鋼模放在手中無用,陳某提出將鋼模返還吳某,并要求吳某將定金退回。吳某則認為租賃期間未滿,要求陳某支付違約金。陳某不愿支付違約金,遂將手中的鋼模再次出賣,并將貨款占為己有,至案發時貨款已被陳某揮霍一空。

問:(1)陳某的行為構成何罪?

(2)陳某的行為可否認定為普通民事合同欺詐?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39】閱讀標記:( )

蘇某于1999年3月承租某市音像世界第323號攤位,經營音像制品。同年8月至11月間,蘇某從不法分子胡某、黃某等人處先后購進盜版激光唱盤共9萬余張,并將其中的6萬余張銷售給林某等人,從中牟取非法利潤約人民幣2﹒5萬元。此后,該市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曾對蘇某非法銷售盜版音像制品的行為予以制止和警告,責令其停止侵權行為。但蘇某同年12月仍在其承租攤位多次銷售盜版激光唱盤,經人舉報后,執法機關在其攤位當場收繳盜版激光唱盤3﹒6萬張。

問:蘇某的行為構成何罪?理由是什么?

【案例40】閱讀標記:( )

洪某、吉某、甘某等人在某市郊區農村租住房屋,著手“招工”推銷保健品“鹿胎素”。開始招進王某等3人,但洪某等人要求王某等人必須先繳納每人3 000元的費用,稱“入門費”,干好了有幾十倍的回報費。王某等3人參加進來后,從未見過要推銷的商品“鹿胎素”,而是被要求找親朋好友更多的人參加進來,才能做大生意、推銷出產品、賺更多的錢。這樣,在兩年多的時間內,洪某等人以高額回報為誘餌,誘騙人們上鉤,并以洗腦、恐嚇等手段,要求參加者繼續發展下線。至被發現時,已有60多人被困在此。這些人被強行控制,生活環境惡劣,許多人想逃無門,而一些人滿腦子是“發展下線,掙大錢”。這期間,洪某、吉某、甘某等人已從中騙取到數十萬元的巨款。

問:對洪某、吉某、甘某等人的行為如何認定?并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41】閱讀標記:( )

2000年10月,熊某在漢口某文化市場開了家音像店,并取得了零售音像制品的經營資格。2002年初,他租用了位于保華街的某閑置廠房作為庫房使用。同年12月,武漢市文化市場管理處來到該庫房進行清查,發現13萬余盤未及銷售的盜版VCD、CD、磁帶等音像制品,當場收繳。后據熊某供述,盜版碟利潤大,有賺頭,特好賣,因此大量囤積,等待出售。

問:熊某的行為構成何罪?應當如何處理?

【案例42】閱讀標記:( )

陳某、劉某于2002年成立了遼寧萬里大造林有限公司,2004年1月起又相繼成立了內蒙古萬里大造林有限公司等一系列公司。以上述公司為依托,陳某和劉某在內蒙古、遼寧等地通過承包或者租賃的方式大量取得土地使用權自行種植楊樹幼林或者直接購進有林地,并以“托管造林”為名,策劃、組織、領導吳某等人在內蒙古、北京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積極組織、建立、發展傳銷網絡和傳銷團隊,通過媒體廣告、散發傳單、集會宣講等方式大肆進行虛假宣傳,以傳銷手段銷售林地。從2002年9月到2007年8月,陳某、劉某組織、領導的傳銷團隊共銷售林地43萬多畝,非法經營額超過人民幣12億元。

問:陳某、劉某的行為如何定性?為什么?

【案例43】閱讀標記:( )

王某自2006年5月以來,開始在網上傳授炒股經驗,因其自稱對股票預測準確率超過90%,自稱是“散戶的保護神”,被諸網友稱為“帶頭大哥”。王某為非法獲利,在未經中國證監會許可的情況下,自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多次在互聯網上發布招募會員信息,先后以每人每年3 000元、5 000元、1萬元、1﹒3萬元、2﹒7萬元、3﹒7萬元不等的標準建立“777團隊”“快樂777團隊”“777財寶團隊”等,并對收費會員進行證券交易指導,非法經營收入20余萬元。

問:王某的行為如何定性?為什么?

【案例44】閱讀標記:( )

美籍華裔博士丁某于2006年8月至2008年6月間,以人民幣80元至160元不等的單價,先后從青海省農民馬某、洪某手中收購1 300余個近代自然人頭骨。其間,他通過互聯網非法向境外出售。通過EMS全球郵政特快專遞多次向美、英、法等國家郵寄所收購的無名人頭顱骨,先后賣出200余個,每個賣出價為150美元左右,至查獲時,其人頭骨經營額已達到1﹒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3萬元);另外查獲了欲寄往美國的20個人頭顱骨的包裹,尚存在住所的1 100余個人頭骨,儲存于自己的筆記本電腦中的人頭骨照片1萬余張。丁某被抓獲后多次供述自己將購買的中國自然人頭骨拍成照片上傳至“易趣網”網店,并以競拍形式與境外的買方交易。

問:丁某的行為如何定性?為什么?

【案例45】閱讀標記:( )

萬某、張某等16人在擔任某科技有限公司財務顧問、董事長特別助理等職位時,以該公司之名在網絡上建立“中國百業聯盟”網站,以發展電子商務為名,采用滿500返500,滿1 000返1 000等方式,引誘不特定公眾通過網站注冊成為會員,下單消費。同時,該網站默許會員虛假消費(即會員只需要通過商家上交15%的傭金,就可全額返利),并以高額傭金、獎金引誘會員繼續發展會員(各層級發展新會員消費的可提取新會員消費額的0﹒2% 至1%作為業績的好處費)騙取財物,逐步形成了省、市、縣的區域代理、金牌商家、商家、一級會員、二級會員等多層次的傳銷組織。在長達半年的時間里,該公司共發展區域代理商330個,加盟商家4 200家,會員人數達5萬人,各級代理商、加盟商和客戶遍布全國21個省市,累計經營額高達38億元,收取會員的傭金高達5億元,使后續注冊會員蒙受巨大財產損失。

問:對萬某、張某等人的行為如何定性處罰?并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46】閱讀標記:( )

王某系職業刪帖中介,周某曾是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譚某系在讀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大學生。2013年5月至9月,王某看到有人在QQ群里尋找能夠刪除某知名網站上負面帖文的人,隨即與其取得聯系。然后,王與周某聯系交易,以每條500元至800元不等的價格刪帖,王某每條刪帖抽頭100元。王與周先后完成交易150筆左右,一共支付給周某28﹒6萬余元。周某與王某交易期間,又找通過非法獲得一些網絡管理賬號和密碼的譚某幫忙刪帖100多條,按每條200多元價格,一共付給譚某5﹒7萬元。此案于2013年9月15日被警方查處。

問:王某、周某、譚某的行為構成何罪?簡要說明理由。

【案例47】閱讀標記:( )

丁某、張某、王某等20多位高官是著名“e租寶”非法集資案件的主要成員,其中,丁某為“e租寶”鈺成集團實際控制人,張某為鈺成集團總裁,王某為首席運營官,這些人瘋狂上演了“鈺成系”集團斂財大片。“e租寶”是“鈺成系”下屬的網絡平臺,自2014年2月被“鈺成系”收購后對其運營的網絡平臺進行了改造,當年7月,該網絡平臺被命名為“e租寶”,打著“網絡金融”的旗號上線運營,從事所謂的融資租賃債權及個人債權項目。丁某等人用“鈺成系”的公司收買企業或者注冊空殼公司等方式在“e租金”平臺上虛構融資項目。他們將制成的虛假項目在“e租金”平臺上線,吸引投資人。為了讓投資人增強投資信心,他們還采用更改企業注冊資金等方式包裝項目。“e租寶”廣為宣傳的口號是“1元起投,隨時贖回,高收益低風險”,其推出的6款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在9%至14﹒6%之間,遠高于一般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并承諾保本保息、靈活支取,故而吸收了眾多社會不明真相的公眾。自2014年7月始至2015 年12月其流動資金緊張面臨資金鏈隨時斷裂的危險,丁某等人開始轉移資金、銷毀證據并有潛逃跡象。公安機關介入后查實,在一年半時間內,“e租寶”平臺實際吸收資金達500多億元,且95%的項目系造假,涉及投資人約90萬名,客戶遍布全國。吸收的上述資金除了將一部分用于還本付息外,相當一部分被用于丁某、張某的個人揮霍以及維持公司的巨額運行成本、投資不良債權及廣告炒作。丁某等人坦言,旗下只有三家公司能產生實際的經營利潤,但三家企業的總收入不足8億,利潤尚不足一億。因此,除了靠瘋狂占用“e租寶”吸收來的資金,別無他途,因光是本集團一個月的員工工資開銷就達8億元,故而“e租寶”的窟窿只會越滾越大,然后在某個點集中爆發,賬上沒錢還給老客戶,也不能還給新客戶。而丁某等高管卻過著極盡奢迷的生活,瘋狂揮霍吸收來的資金。迄今為止,該集團尚無法兌付吸收來的資金達380多億元。

問:鈺成集團丁某等人構成何種犯罪?為什么?

案例分析

【案例1】

耿A和耿B的行為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在客觀上,耿A和耿B向原牛奶中添加非食品原料;在主觀上,耿A和耿B明知“蛋白粉”為非食品原料。因此,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需要注意本罪與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區別:第一,本罪觸犯的《刑法》第144條與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觸犯的第140條之間是特別法與普通法的法條競合關系,根據《刑法》第149條第1款的規定精神,特別法應當優于普通法適用;但第149條第2款同時又規定體現擇重而處的例外規定,即在同時構成兩罪時適用較重的罪定罪處罰,如果某行為不構成本罪,但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的,適用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本罪的最高刑是死刑,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最高刑是無期徒刑,因此,本案中適用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第二,本罪是行為犯,只要有行為即構成既遂,行為造成的嚴重危害屬于結果加重犯。

【案例2】

狄某的行為涉及銷售假冒偽劣煙草制品的行為和非法經營煙草制品的行為,依據2001年4月10日起施行的“兩高”司法解釋和2010年3月26日起施行的“兩高”司法解釋,偽劣卷煙、雪茄煙等煙草專賣品尚未銷售,貨值金額達到《刑法》第140條規定的銷售金額定罪起點數額標準的3倍以上的,或者銷售金額未達到5萬元,但與未銷售貨值金額合計達到15萬元以上的,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未遂)定罪處罰。本案中狄某故意銷售假冒偽劣香煙制品,符合了上述解釋的規定,故以銷售偽劣產品罪(未遂)論。

根據2010年3月26日起施行的“兩高”司法解釋的第5條,行為人實施非法生產、銷售煙草專賣品犯罪,同時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侵犯知識產權犯罪、非法經營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狄某銷售偽劣香煙貨值已達57萬多元,應以銷售偽劣產品罪(未遂)的50萬元以上不滿200萬元的檔次量刑。

【案例3】

呂某和徐某的行為構成生產、銷售假藥罪并符合了從重處罰的情形。在客觀上,呂某和徐某合作制造假的人血白蛋白,盡管未來得及進入市場流通,但如果沒被及時發現,很可能流入市場,并對人“引起嚴重過敏不良癥狀”;在主觀上,明知是國家禁止的假藥仍故意生產銷售,屬于故意。需要注意的是,自2011年5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八)》第23條已對《刑法》第141條第1款生產、銷售假藥罪的犯罪成立要件作出修改,刪去“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法定危險犯后果,改為只要生產、銷售假藥的行為,即成立此罪。因此,本案中的涉案假藥盡管尚未進入流通領域,仍成立犯罪。

呂某、徐某合作制造假的人血白蛋白,屬于血液制品。血液制品的生產銷售,目前主要依據《血液制品管理條例》等規范性文件進行管理,對于其生產原料、生產工藝、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有很高的要求,即便某個環節有輕微污染都絕對不允許出廠上市。呂某、徐某生產假的血液制品,完全漠視人民群眾的用藥安全,其社會危害性顯而易見。根據司法解釋,生產、銷售屬于血液制品的假藥符合了應當酌情從重處罰的7種情形之一。

【案例4】

甘某、肖某、王某的行為構成生產、銷售假藥罪的共同犯罪。小龍的行為不構成犯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以及與該法配套的《實施辦法》、《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中對藥品成分、藥品標準、藥品生產工藝規程、藥品經營條件、藥品監督等藥品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內容都作了明確規定。違反上述法律、法規而制造、售賣的藥品、非藥品均屬于假藥。自2011年5月1日起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八)》第23條對《刑法》第141條規定的生產、銷售假藥罪的構成要件作了修改,即刪去了生產、銷售假藥必須達到“足以危害人體健康”的限制性條件,只要具備生產、銷售假藥的行為即可成立本罪。本案中,甘某、肖某、王某私自制售假藥的行為已構成生產、銷售假藥罪,而且成立共同犯罪。甘某等人私自制售的假藥雖然未發現致死人的后果,但是仍然具有嚴重的危害性,因這些假藥根本對疾病起不到治療作用,而且會貽誤患者的治療時間,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甘某的兒子小龍因為只有15周歲,不符合生產、銷售假藥罪的犯罪主體的刑事責任年齡須達到已滿16周歲的條件,故其行為不構成犯罪。

【案例5】

(1)王某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

在本案中,主觀方面,王某出于改變工廠嚴重虧損現狀的目的,故意生產、銷售假冒名牌服飾,從而觸犯了國家對普通產品質量的管理制度;客觀方面,其采取的行為方式是“以假充真”,符合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要件,因此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

(2)王某的行為構成犯罪未遂。依據相關司法解釋,偽劣產品尚未銷售,貨值金額達到刑法規定銷售金額3倍以上的,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未遂)定罪處罰。在本案中,貨值16萬元,達到了法定銷售金額15萬元以上的規定,因此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未遂)。

(3)對王某的行為不能數罪并罰。

數罪并罰是指對一行為人所犯數罪合并處罰的制度。在本案中,王某的行為同時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和假冒注冊商標罪,但此兩罪之間是想象競合關系,屬于想象競合犯。想象競合犯是指行為人基于一個犯罪意圖所支配的數個不同的罪過,實施了一個危害行為,而觸犯兩個以上異種罪名的犯罪形態。本案中,王某基于非法牟利(用違法手段使企業擺脫困境)的目的,而采取了造假行為,同時該行為又觸犯假冒注冊商標罪,因此屬于想象競合犯,應從一重處罰。

【案例6】

(1)劉某、王某、張某的行為構成了銷售假藥罪。

銷售假藥罪是指銷售者違反國家藥品管理法規,銷售假藥的行為。銷售是指一切有償提供假藥的行為。本案中,主觀方面,劉某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考慮,在明知是假藥的情況下,為減少自己的損失,而故意將假藥轉賣出去;客觀方面,三人違反國家法規關于藥品細菌數目標準的規定,將細菌數遠遠超過了國家標準的膠囊出賣。因此,劉某等三人構成了銷售假藥罪。

注意,自2011年5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八)》第23條已對《刑法》第141條第1款生產、銷售假藥罪的犯罪成立要件作出修改,刪去“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法定危險犯后果,改為只要生產、銷售假藥的行為,即成立此罪。

(2)劉某、王某、張某的行為構成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此限定突出了共同故意對于構成共同犯罪的作用,堅持了我國刑法中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共同犯罪必須同時滿足以下要件:犯罪主體為二人以上;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并且諸行為指向相同的犯罪客體,共同構成犯罪發生的原因;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認識到自己是與他人共同實施故意犯罪,對行為和結果持相同的態度。本案中,劉某、王某、張某三人均具有主體資格;客觀上實施了銷售假藥的行為,這些行為構成了犯罪發生的原因;主觀上都明知是假藥而積極銷售,認識到自己是與他人共同故意犯罪。因此,三人的行為構成共同犯罪。

【案例7】

白某的行為構成生產、銷售假藥罪,并應當酌情從重處罰。

在本案中,客觀方面,白某為牟取利益,實施了生產和銷售假藥的行為,違反了國家藥品管理制度,同時造成了三人死亡和一人休克的嚴重后果;主觀方面,白某認識到自己制造和銷售假藥危害人體健康的結果并對此持放任的態度,屬于故意的范疇,因此構成生產、銷售假藥罪。白某生產、銷售的假藥以幼兒為主要使用對象屬于司法解釋中應當酌情從重處罰的7種情形之一。對白某的罪行應適用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的法定刑幅度從重裁量刑罰。

【案例8】

本案中耿某伙同其弟耿某某實施的行為構成了生產銷售有毒食品罪,并屬于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應在本罪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的法定刑之內判處刑罰。

耿某伙同其弟耿某某在長達10個月的時間里,多次購買明知是不能供人食用的含有三聚氰胺的有毒蛋白粉560公斤,并將這種“非食品原料”的434公斤公然多次添加到原奶中,生產出有毒原奶900余噸,銷售給三鹿公司用于生產嬰幼毒奶粉,再銷售給眾多消費者。嬰幼兒食用此種毒奶粉后出現“大頭癥”,嚴重損害嬰幼兒的身體健康。

耿某兩兄弟的行為符合生產、銷售有毒食品罪的構成。鑒于其犯罪行為時間表、添加的有毒“非食品原料”數量特別巨大,對嬰幼兒的身體損傷特別嚴重,符合《刑法》第144條規定的“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故耿某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其弟耿某某在二人共同犯罪中屬于從犯,予以減輕處罰后判處有期徒刑8年,并處罰金人民幣50萬元。

【案例9】

本案中該貿易有限公司和羅某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

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是指違反海關法規,逃避海關監管,非法運輸、攜帶、郵寄國家禁止進出口的武器、彈藥、核材料、假幣、珍貴動物及其制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淫穢物品以及國家禁止出口的文物、金銀和其他貴重金屬以外的貨物、物品進出境,偷逃應繳納關稅額5萬元以上的行為。在本案中,主觀方面,該貿易有限公司和羅某基于偷逃關稅的目的,違反國家海關法規,具有走私罪的主觀故意。客觀方面,其符合刑法關于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的兩種行為方式的界定,即“采用涂改報關單證、低報價格方式”和“擅自將因享受保稅區優惠而進口的保稅物品在境內出賣”。對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刑法采取的是雙罰制,法人和相應負責的自然人都是行為主體。因此,本案中該貿易有限公司和羅某均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

注意,自2011年5月1日起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八)》第27條對《刑法》第153條第1款第(一)項作出修改,取消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適用死刑的規定。

【案例10】

甲、乙的行為構成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

客觀上,甲利用擔任某醫藥公司業務員的職務之便,與銀行工作人員乙一起以公司貸款進藥之名,在從事貸款的金融業務活動中,為王某非法貸款185萬元,二人并非法收受王某的28萬元酬謝金。主觀上,甲、乙具有故意的犯罪心理。且甲、乙均不屬于國有公司、企業、事業等單位的工作人員,即屬于非國家工作人員。依據《刑法修正案(六)》第7條第2款和《刑法》第184條的規定,甲、乙二人的行為構成了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

【案例11】

吳某和王某的行為構成偽造貨幣罪。在客觀上,吳某和王某偽造了人民幣和美元;在主觀上是故意。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本罪的主觀方面是故意,制造假幣的目的對定罪沒有影響。只要實施了偽造貨幣的行為,不管目的是否實現,都構成本罪。第二,本罪的對象是指人民幣和正在流通的境外貨幣,因此,美元屬于本罪的犯罪對象。

注意:《刑法修正案(九)》第11條對《刑法》第170條作出修改,取消偽造貨幣罪適用死刑的規定,并取消罰金刑中具體數額的規定。

【案例12】

張某的行為構成騙取貸款罪。在客觀上,張某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騙取銀行貸款,并造成該銀行1 000多萬元的重大損失;在主觀上,張某是故意。需要注意本罪與貸款詐騙罪的區別:第一,本罪的主體可以是自然人和單位,而貸款詐騙罪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第二,在自然人犯罪中,如果具有非法占有金融資金的目的,則是貸款詐騙罪;如果沒有非法占有金融資金的目的,或者沒有充分、確實的證據能夠認定或者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金融資金目的的,則構成本罪;第三,如果是單位以非法占有的目的騙取金融資金,則以本罪論處。

【案例13】

劉某等人構成了竊取信用卡信息罪。客觀上,劉某等人利用自制讀卡器竊取他人借記卡賬號,利用在ATM機上安裝的探頭竊取密碼,屬于竊取信用卡信息資料;主觀上,是故意。需要注意,我國刑法上的信用卡是指由商業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具有消費支付、信用貸款、轉賬結算、存取現金等全部功能或部分功能的電子支付卡,因此,包括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和不具有透支功能的借記卡。

【案例14】

孫某構成了竊取信用卡信息罪。客觀上,孫某利用自己非法編寫的程序記錄下銀行卡卡號、磁條信息和密碼900多條;主觀上,是故意。需要注意:第一,本罪的犯罪對象是信用卡信息資料,包括發卡行代碼、持卡人賬號、密碼等,如果竊取的是持卡人在申請卡時所留的其他信息,比如電話號碼、家庭住址、職業狀況等,則屬于民事侵權行為,不能以犯罪論處;第二,本罪中的竊取包括竊取和騙取兩種行為方式,比如通過群發手機短信“提示”持卡人曾在異地消費,要求核實,當持卡人回電提出質疑時,設法騙取持卡人卡號和密碼等信息資料,是騙取行為。

【案例15】

翁某、蔣某的行為構成信用卡詐騙罪(共同犯罪)。本案中,翁某、蔣某的行為屬于竊取信用卡信息罪、偽造金融票證罪和信用卡詐騙罪的牽連犯,依據從一重處罰的原則,應以信用卡詐騙罪定罪量刑。

需要注意,在單獨犯罪的情形下,行為人基于偽造信用卡的故意而實施對信用卡信息資料的竊取、收買行為,屬于刑法理論上的牽連犯,應從一重罪處罰。

本案翁某、蔣某的行為體現了竊取他人信用卡信息、偽造金融票證、信用卡詐騙等犯罪之間呈現出的復雜關系。因本案是行為人在信用卡詐騙之后被抓獲的,其據以行騙的信用卡又是利用竊取來的他人信用卡信息資料偽造的,故其行為屬于竊取信用卡信息罪、偽造金融票證罪、信用卡詐騙罪的牽連犯,根據從一重處斷原則,應以信用卡詐騙罪一罪論處。本案中翁某、蔣某二人是共同犯罪。

【案例16】

靳某的行為構成了信用卡詐騙罪,且數額巨大,應在法定刑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內決定判處刑罰期限,還需在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的幅度內判處罰金刑。當然靳某還具有可以從輕、減輕處罰的情節。

靳某的行為觸犯了《刑法》第196條信用卡詐騙罪的規定,符合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并實行惡意透支。靳某辦理的9張信用貸記卡是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符合了信用卡詐騙行為的法定行為方式之一,同時靳又用此9張卡惡意透支,惡意透支也符合了信用卡詐騙的法定行為方式。關于惡意透支的認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2009年12月16日起施行的《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的規定,靳某的行為符合了“明知沒有還款能力而大量透支,無法歸還的;透支后逃匿、改變聯系方式,逃避銀行催收的”規定,以及“惡意透支,數額在10萬元以上不滿100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196條規定的數額巨大”的規定。因此,靳某構成信用卡詐騙罪,并應在“數額巨大”的量刑檔次內選擇刑期。

鑒于靳某有自首的情節,根據《刑法》第67條的規定,可以對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根據“兩高”上述司法解釋,“惡意透支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但在公安機關立案后人民法院判決宣告前已償還全部透支款息的,可以從輕處罰,情節輕微的,可以免除處罰。”如此,靳某在當地法院判決宣告前如能償還全部透支款息的,還可以從輕處罰。

【案例17】

王某的行為構成內幕交易罪。

內幕交易罪是指證券、期貨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員或者非法獲取證券、期貨交易內幕信息的人員,在涉及證券、期貨的發行、交易或者其他對證券、期貨的交易價格有重大影響的信息尚未公開前,買入或者賣出該證券,或者從事與該內幕信息有關的期貨交易,或者泄露該信息,情節嚴重的行為。在本案中,王某利用與張某的鄰居關系,趁鄰居不在家之機非法獲取有關股票的內幕信息,實施了內幕交易行為,侵犯了證券市場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投資大眾的利益,并且情節嚴重;主觀方面,王某出于為自己牟利的目的而故意觸犯了國家關于證券市場的法律;主體上,王某屬于非法獲取證券內幕信息的人員,屬于法定犯罪主體范圍,因此構成內幕交易罪。

【案例18】

劉某的行為構成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

根據《刑法修正案(七)》第2條增訂的《刑法》第180條第4款的規定,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是指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以及有關監管部門或者行業協會的工作人員,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的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的信息,違反規定,從事與該信息相關的證券、期貨交易活動,或者明示、暗示他人從事相關交易活動,情節嚴重的行為。本案中劉某的行為符合了上述規定,即利用職務之便多次直接示意他人建“老鼠倉”,非法獲利數額巨大,構成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

【案例19】

本案中馬某的行為構成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

馬某身為基金經理,利于控制的三個基金賬戶,先于基金賬戶買入,基金賬戶再買;先于基金賬戶賣出,基金賬戶再賣,使控制的賬戶獲得穩定的高收益。這種行為通俗稱為“老鼠倉”。馬某屬于基金公司的從業人員,利用其掌控未公開的信息,操作自己掌握的股票賬戶,從事與該信息相關的證券交易活動,獲利巨大,已屬情節嚴重的行為,故構成了《刑法》第180條第4款規定的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

【案例20】

楊某的行為構成洗錢罪。

洗錢罪是指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犯罪、恐怖犯罪、走私犯罪、貪污賄賂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詐騙犯罪的違法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而采用掩飾、隱瞞其來源和性質的方法,從而使其“合法化”的行為。本案中,客觀上,楊某利用非法證券操作將走私所得的非法財產“合法化”,屬于洗錢罪的行為方式之一,即以其他方法掩蓋、隱瞞犯罪的違法所得及其收益的性質和來源;主觀上,楊某明知是走私所得而掩飾、隱瞞其性質,具有洗錢的犯罪故意,因此楊某構成洗錢罪。

【案例21】

曹某和其公司構成集資詐騙罪。

集資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行為。本案中,客觀上,曹某及其公司以投資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資金,除案發前已歸還外,尚有2﹒8億元無法追回,已遠超數額較大范圍,侵犯了客戶資金所有權和國家對金融活動的管理秩序;主觀上,曹某出于非法占有出資人財產的目的,以供揮霍和轉移資金;主體上,個人和單位均可以構成本罪主體。因此,本案中曹某和其公司的行為構成集資詐騙罪。

注意:《刑法修正案(九)》第12條已刪除,《刑法》第199條關于集資詐騙罪適用死刑的規定。

【案例22】

周某的行為構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客觀上,周某使用虛假的身份證騙領信用卡,是本罪規定的行為方式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在虛假文件方面本罪只限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因此,如果使用虛假的工資收入證明和財產證明則不屬于本罪的構成要件;本罪屬于行為犯,因此,周某最終雖未騙領到信用卡并不影響本罪的成立。主觀上,周某的故意非常明確,且周某符合了本罪一般主體的構成要件的要求。故周某的行為構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期間,周某偽造居民身份證、房產證、水費專用發票等行為依其具體情節還分別觸犯《刑法》第280條第3款偽造居民身份證罪,第280條第1款偽造國家機關證件罪、第209條第2款的非法制造發票罪,但基于牽連犯的原理,仍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論處。

【案例23】

何某的行為構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本案中,何某為牟取非法利益,利用他人偽造的信用卡在柜員機上進行測試,主觀上明知是偽造的信用卡而故意持有;客觀上用偽造的信用卡進行密碼測試,屬于非法持有。因此,何某的行為符合了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行為之一,依據相關司法解釋,刑法中的信用卡包括透支功能的信用卡和無透支功能的借記卡,因此,即使本案中未明確銀行卡的性質,也不影響本案定罪。故何某構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案例24】

本案中陳某的行為構成了貸款詐騙罪。

陳某的行為符合了《刑法》第193條規定的騙取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的行為方式之一,即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并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保,進行騙貸達5 000萬元,數額特別巨大。行為本身不能排除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故從主客觀方面分析,陳某的行為構成了貸款詐騙罪,并應按照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的法定刑裁量刑罰。

【案例25】

于某、代某、張某和李某的行為構成保險詐騙罪。

保險詐騙罪是指違反保險法規,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進行保險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行為。本案中,客觀方面,行為人將裝有投保設備的貨車故意開至河溝里,造成所投保的設備損壞,屬于“投保人、被保險人故意造成財產損失的保險事故,騙取保險金”的行為,且本案涉及數額190萬元,已經構成數額較大;主體上,本案的主體屬于投保人;主觀上,于某等四人出于非法占有保險金的目的而故意侵害了國家的保險制度和保險人的財產所有權。因此,于某、代某、張某和李某的行為構成保險詐騙罪。

【案例26】

姚某姐妹的行為構成了信用卡詐騙罪的共同犯罪。

《刑法》第196條規定了信用卡詐騙罪的4種行為方式,其中第三種為“冒用他人信用卡”。根據“兩高”2009年12月3日《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所稱“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形。本案中,姚某姐妹使用拾來的汪某的信用卡并取走1萬5千元,符合冒用他人信用卡進行詐騙的活動,并達到數額較大的程度,構成了信用卡詐騙罪。

姚某與其妹小玲構成共同犯罪。鑒于小玲不滿18周歲,具有法定的從寬處罰情節(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與其姐姚某的詐騙數額雖達到較大標準,但二人已認罪,并在一審宣判前全部退贓。可根據“兩高”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的規定,對小玲與姚某不起訴或者免予刑事處罰。

【案例27】

黃某的行為不構成保險詐騙罪。

保險詐騙罪是指違反保險法規,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進行保險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行為。本案中,黃某不屬于投保人、受益人和被保險人三種主體中的任何一種,不符合保險詐騙罪的主體條件,因此不構成保險詐騙罪。

黃某的行為構成普通詐騙罪。詐騙罪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公私財物的行為。本案中,客觀上,黃某利用自己修車的便利,制造虛假的身份證明,冒用投保人的名義,騙取保險公司財物;主觀上,黃某是出于牟利的目的而故意實施侵犯保險公司財產權的行為,因此,黃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

【案例28】

該公司與該公司法定代表人羅某構成逃稅罪。

逃稅罪是指納稅人、扣繳義務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拒不向稅務機關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或已扣、已收稅款,情節嚴重的行為。

本案中,客觀方面,林某按照羅某的授意,采取收入不入賬、隱瞞銷售收入的方法,不如實申報納稅,符合“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使應納稅額變少的法律規定,同時,行為人逃避繳納增值稅12萬多元,逃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30%以上,并且逃稅數額在10萬以上,數額巨大;主體方面,本案的犯罪主體由單位和個人組成,所以需要處罰該公司與該公司法定代表人羅某;主觀上,出于多賺取利潤用于股東分紅的目的,羅某故意實施了侵害國家稅收征管制度的行為。因此,本案中,該公司與該公司法定代表人羅某構成逃稅罪。

【案例29】

本案中兩級法院的判罰結果均是依法行事,原因是恰逢審判期間《刑法修正案(七)》施行,且修改了《刑法》第201條的規定。

一審法院依據《刑法》第201條的規定,認定德義興商樓的徐某等四名高管采用虛假的納稅申報手段,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且偷稅數額的比例以及具體額度均已符合偷稅罪的成立要件,故依法以偷稅罪判處四人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后四被告上訴至二審期間,《刑法修正案(七)》頒布施行。該修正案第3條對《刑法》第201條作出重大修改,即不再使用“偷稅”一詞,而改用“逃避繳納稅款”;對逃稅的手段不再具體列舉,而采用“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的概括性規定;對逃稅的具體數額不再作具體規定;對逃稅罪的初犯不予追究刑事責任規定了特別條款;對有逃稅行為屢教不改者從嚴處理的規定。本案中徐某等四名高管恰系逃稅罪的初犯,根據刑法總則第12條關于溯及力的規定,顯然《刑法修正案(七)》的規定要輕于刑法的規定,故對二審期間的判決產生了影響。二審法院適用《刑法修正案(七)》對《刑法》第201條的修改規定,對徐某等逃稅罪的初犯“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理解這條規定時,注意逃稅罪的初犯,需滿足以下三個前提條件的情況下可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一是在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補繳應納稅款;二是繳納滯納金,按稅收征管法的規定,滯納金以按日加收滯納稅款的萬分之五計算;三是已受到稅務機關行政處罰,按稅收征管法的規定,對于逃稅的,稅務機關可處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本案中,徐某等四人在已經構成逃稅犯罪的初犯情況下,滿足了上述三個前提條件,故二審法院作出撤銷一審判決,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判決結果。

【案例30】

(1)岑某的行為構成抗稅罪。

抗稅罪是指納稅人以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行為。本案中,客觀上,岑某用過期的稅票搪塞檢查,且對稅務人員進行毆打,屬于以暴力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行為;主體上,岑某是法定的納稅義務人,符合納稅主體的特征;主觀上,岑某出于拒不納稅的目的而故意實施破壞國家稅收管理秩序和侵犯征稅人員人身權利的行為,因此構成抗稅罪。

(2)周某的行為構成妨害公務罪。

妨害公務罪是指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阻礙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阻礙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責的行為,或者故意阻礙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依法執行國家安全工作任務,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本案中,客觀上,周某抓、拽稅務人員,屬于阻礙稅務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行為;主觀上,出于幫助其夫的目的而妨害了國家工作人員正常執行公務,構成妨害公務罪。

【案例31】

杜某的行為構成抗稅罪。

本案中,主體上,杜某從事水產品經營業務,屬于納稅人范疇;客觀上,在稅務人員依法征收稅款時,杜某置之不理,且將稅收工作人員打成輕傷,依據相關規定,只有暴力行為致稅收人員重傷或者死亡的才構成轉化犯,本案中只是致稅收人員輕傷,因此杜某不構成故意傷害罪;主觀上,杜某出于拒不納稅的目的而故意實施了侵犯國家稅收征管秩序和侵害稅收征管人員的人身權利的行為。因此,構成抗稅罪。

【案例32】

(1)王某的行為構成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

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是指違反國家稅收征管和發票管理規定,在完全沒有或者沒有真實的貨物、勞務交易的情況下,為他人虛開、為自己虛開、讓他人為自己虛開、介紹他人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用于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的行為。本案中,客觀上,王某在無銷售貨物的情況下,為丁公司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屬于“合法擁有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單位或者個人,明知他人沒有貨物購銷或者沒有提供或接受應稅勞務而為其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行為”,且數額高于法定最低標準1萬元;主觀上出于牟利的目的而故意違反國家關于增值稅專用發票和其他專用發票的管理制度,所以王某構成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

(2)王某的行為構成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

王某的行為屬于牽連犯。在本案中,行為人偽造以及購買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又將其虛開的情況,法律上屬于數罪,但購買行為和偽造行為都屬于虛開發票的手段行為,虛開發票是目的行為。依據牽連犯處斷原則應從一重處,即以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論處。

注意:自2011年5月1日起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八)》第32條的規定,刪去《刑法》第205條第2款關于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罪適用死刑的規定。

【案例33】

楊某、蔣某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

假冒注冊商標罪是指違反國家商標法規,未經注冊商標人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情節嚴重的行為。本案中,第一,確認消聲器和車是否屬于“同一商品”。依據目前中國使用的《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尼斯協定》規定的《注冊商標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表》,此處的消聲器和車是屬于一個項目之下,因此消聲器和車是“同一商品”。第二,確認楊某、蔣某在其商品、商品包裝上是否使用了他人已注冊的商標。依據“兩高”2004年12月8日發布的《解釋》第8條和2011年1月10日“兩高”及公安部發布的《意見》第6條的內容,楊某、蔣某在其汽車消聲器上及其包裝上使用了與大眾公司在我國注冊的轎車及其配件上的注冊商標在視覺上基本無差別、足以對公眾產生誤導的商標。故楊某、蔣某的行為構成了假冒注冊商標罪。

【案例34】

本案不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

假冒注冊商標罪的概念略。本案的關鍵問題在于未注冊商標是否受刑事保護的問題。依據中國現行刑法典,假冒注冊商標罪的犯罪對象必須是注冊商標,至于非注冊商標,雖然可能在當地享有聲譽,但由于未注冊,因此不受國家刑事法律保護,侵犯非注冊商標的行為不構成犯罪,行為人不承擔刑事責任。在本案中,由于被假冒的糖果有限公司的商標到案發時止,仍然沒有通過商標注冊,因此,本案不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

【案例35】

舒某和陳某的行為構成侵犯著作權罪。

侵犯著作權罪是指以營利為目的,侵犯他人著作權,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本案中,客觀上,舒某和陳某未經電視廣播(國際)有限公司授權,對電視劇進行了復制,并分別與三家電視臺簽訂該電視劇的播映權合同,屬于“未經錄音錄像制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制作的錄音錄像行為”,且獲利79萬余元,遠超出司法解釋對本罪確定的最低數額,屬于違法所得數額較大;主觀上,出于營利的目的,兩人故意侵犯著作權人的著作權和國家關于著作權的管理制度,因此構成了侵犯著作權罪。

【案例36】

(1)李某、湯某、張某的行為構成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在本案中,李某、湯某、張某身為A公司職工,明知A公司的鉛鎘合金生產技術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A公司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A公司采取保密措施,卻故意違反權利人有關保護商業秘密的要求,在B公司披露、使用其所掌握的鉛鎘合金生產技術。正是因為這一行為,給A公司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造成致命的打擊。所以李某、湯某、張某的行為構成共同犯罪。

(2)李某、湯某、張某的行為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

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本案中,主體上,李某、湯某、張某身為A公司職工,屬于有保密義務的個人;客觀上,三人故意違反權利人有關保護商業秘密的要求,在B公司披露、使用其所掌握的鉛鎘合金生產技術,引發A公司無法估量的損失,同時三人的行為還致使A公司的運營成本加大,競爭能力減弱;主觀上,三人在與單位簽訂保密合同后,仍故意侵犯單位商業秘密,主觀惡性較深。因此三人行為均已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

【案例37】

(1)張某的行為構成合同詐騙罪。

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其行為主要有以下五種表現形式: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后逃逸的;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本案中,客觀上,張某實際上沒有實際的履約能力,但以虛構的單位簽訂合同,騙取了對方當事人的貨款、辦證定金、購貨定金,屬于合同詐騙罪的行為方式之一,張某共騙取人民幣316萬元,屬于數額較大的行為;主觀上,張某出于非法占有合同當事人財物的目的,故意侵害合同相對方的財產所有權。因此,張某的行為構成合同詐騙罪。

(2)在本案中,經對方當事人追討,張某于案發前先后返還給甲公司人民幣81萬元。案發后,張某退出贓款人民幣40萬元,屬于積極退贓的行為,因此在定罪量刑時應當酌情從輕處罰。

【案例38】

(1)陳某的行為構成合同詐騙罪。

陳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簽訂合同為手段,騙取他人的鋼模,在鋼模到手后即轉手倒賣,其行為完全符合合同詐騙罪的特征,雖然后來陳某在對鋼模的控制上有所變化,但其最終仍將鋼模出賣,故不影響陳某先前詐騙行為的性質。因此,陳某的行為構成了合同詐騙罪。

(2)陳某的行為不是普通民事合同欺詐。

陳某在簽訂鋼模租賃合同時就是為了非法占有而并非是為了正當的商業用途,這一點從他第一次獲得鋼模后即出賣的行為不難看出。也即是說,陳某簽訂合同的目的就是為了騙取他人的財物。同時根據后來陳某的行動來看,陳某根本沒有履約的誠意,僅僅因為不愿支付違約金就將租賃物出賣,惡意造成將來無法履約。這與一般合同糾紛中的合同不能履行的概念有本質的區別,因此將陳某的行為視為合同欺詐是明顯不當的。

【案例39】

銷售侵權復制品罪,是指以營利為目的,違反著作權管理法規,明知是侵權復制品而故意銷售,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行為。本罪在主觀方面強調行為人對侵權復制品的明知,而且具有營利目的;在客觀方面強調行為人違反著作權管理法規進行銷售,違法所得數額巨大。另外要注意,“侵權復制品”包括侵權復制的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件及其他作品、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錄音錄像制品、美術作品等。

在本案中,蘇某的行為構成銷售侵權復制品罪。蘇某以營利為目的,明知是侵權盜版的激光唱盤而予以銷售牟利,非法所得人民幣2﹒5萬元,數額較大,實際已構成銷售侵權復制品罪。而蘇某在被執法機關清查并被查令停止侵權行為后,仍繼續銷售盜版激光唱盤,數量巨大,情節嚴重,符合銷售侵權復制品罪的構成要件,應依本罪定性。

【案例40】

洪某、吉某、甘某等人的行為已構成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根據《刑法修正案(七)》第4條增修的《刑法》第224條之一的規定,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方式獲得加入資格,并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構成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本案中,洪某、吉某、甘某等人屬于傳銷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以“拉人頭”、收取“入門費”等方式組織傳銷活動,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

【案例41】

本案中,熊某的行為構成銷售侵權復制品罪。熊某以營利為目的,明知是侵權盜版的VCD、CD、磁帶等音像制品而大量儲存待售,數額達到13萬張,已構成銷售侵權復制品罪。

由于熊某對盜版音像制品還沒有進行實際銷售,因此屬于犯罪未遂,可以從輕處理。

【案例42】

陳某、劉某的行為構成非法經營罪。在客觀上,陳某、劉某違反國家法律法規,以“托管造林”為名,采取虛假宣傳手段,以傳銷方式銷售林地,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影響了社會穩定,情節特別嚴重;在主觀上,是故意,以謀取非法利益為目的。

《刑法修正案(七)》第4條增加了《刑法》第224條之一的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該罪是指目前在社會上存在的以“拉人頭”、收取“入門費”等方式組織的傳銷犯罪活動,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危害嚴重。“拉人頭”傳銷,欺騙他人發展人員或者繳納一定的費用,才能取得入門資格,這種既沒有商品,也不提供服務,不存在真實的交易標的,實際上也沒有“經營活動”的行為,難以適用非法經營罪查處,故新增加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案例43】

王某的行為構成非法經營罪。客觀上,王某以“帶頭大哥”名義所經營的證券業務沒有獲得證券監管部門的批準,亦沒有在證券監管部門有任何備案,非法經營收入20余萬元,情節嚴重;主觀上,王某屬于故意。

需要注意,本罪的主要犯罪對象有三個:專營、專賣物品、其他限制買賣的物品;進出口許可證、進出口原產地證明、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經營許可證或批準文件;證券、期貨或者保險業務。本案中,犯罪對象屬于證券業務。

【案例44】

丁某的行為構成非法經營罪。

丁某的行為違反國家關于《尸體出入境和尸體處理的管理規定》,以營利為目的,非法經營近代自然人頭骨,符合《刑法》第225條關于“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的規定,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且數額巨大,情節特別嚴重,構成非法經營罪。

丁某雖已是美國公民,根據我國《刑法》第6條屬地管轄原則,應按照其犯罪事實和情節以我國《刑法》第225條非法經營罪中“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的規定對其判處刑罰。當然,根據《刑法》第35條的規定,對于本案中的丁某附加適用驅逐出境的刑罰。

【案例45】

萬某、張某等16人的行為構成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2013年11月14日發布的《關于辦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萬某、張某等人以單位名義,采用誘騙的方式發展下線人員,收取傭金,并逐步形成多個層級,以發展人數進行消費作為業績,從中非法獲利,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符合《刑法》第224條之一的規定,構成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根據上述《意見》的規定,萬某、張某等人的行為已達《刑法》第224條之一規定的“情節嚴重”,即該案參與傳銷活動人員累計達5萬人,收取參與傳銷活動人員繳納的傭金數額高達5億元,并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故對萬某、張某等人應適用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的法定刑處罰。

【案例46】

王某、周某、譚某的行為構成非法經營罪。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王某、周某、譚某以營利為目的,通過信息網絡有償提供刪除信息服務,符合《刑法》第225條第4項的規定,即個人非法經營數額在5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2萬元以上的,即屬于非法經營行為的“情節嚴重”,應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案例47】

鈺成集團及丁某、張某等10多人的行為定性為集資詐騙犯,王某等10多人的行為定性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非法集資案件。根據2013 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該案中鈺成集團及丁某、張某、王某等人利用“e租寶”打著“網絡金融”的旗號上線運營,以95%的虛假投資、理財項目,向數十萬社會公眾非法吸收資金500多億元。其中,鈺成集團及丁某、張某等人肆意揮霍巨額非法集資款,致使集資款無法返還,構成集資詐騙罪。王某等人系運營官,其行為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在非法集資案件中,集資詐騙罪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最主要區別是直接目的不同。對非法集資款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以集資詐騙罪論處,見上述司法解釋第4條規定的情形;而對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按上述解釋第2條的規定,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論處。

推薦閱讀
  1. 2018年法律碩士聯考重要法條釋解
  2. 2023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主觀題法條檢索與定位
  3. 2020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學科精講思維導圖:行政法
  4. 2024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3:刑法
  5. 2019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匯編便攜本(第二卷):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6. 2022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7:民事訴訟法與仲裁制度
  7. 2017司法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憲法·行政法
  8. 2018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高分過關筆記:理論法學·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社保法·國際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
  9. 2017國家司法考試法律法規匯編便攜本(第一卷):憲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
  10. 2018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輔導用書·司法考試真題階梯式三輪瘋狂集訓(2002-2017):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11. 2018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輔導用書·司法考試真題階梯式三輪瘋狂集訓(2002-2017):刑法
  12. 2024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2: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社保法
  13. 2018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輔導用書:第二卷
  14. 2018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輔導用書·司法考試真題階梯式三輪瘋狂集訓(2002-2017):憲法·司法制度卷
  15. 2020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民法典解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康县| 贡嘎县| 新龙县| 马山县| 区。| 河曲县| 钦州市| 酒泉市| 合阳县| 乐都县| 苏尼特右旗| 孝昌县| 沅江市| 永丰县| 阳原县| 林州市| 来安县| 巴里| 汉中市| 贵德县| 博野县| 博白县| 克什克腾旗| 荔波县| 观塘区| 南丰县| 双牌县| 集安市| 册亨县| 连城县| 庆安县| 垦利县| 宕昌县| 辉南县| 醴陵市| 安泽县| 梓潼县| 图片| 精河县| 繁峙县| 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