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法律碩士聯考考試大綱深度解析作者名: 白文橋本章字數: 3226字更新時間: 2019-10-25 16:50:49
第八章 刑事責任
第一節 刑事責任概述
一、刑事責任的概念與特征
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應承受的、代表國家的司法機關根據刑事法律對該行為所作的否定評價和對行為人進行譴責的責任。
刑事責任具有如下特征:(1)刑事責任包含對犯罪行為的非難性和對犯罪人的譴責性。(2)刑事責任具有社會性和法律性。(3)刑事責任具有必然性和平等性。(4)刑事責任具有嚴厲性與專屬性。
二、刑事責任的地位
從我國刑法的規定來看,刑事責任占有重要的地位:(1)在修訂的刑法中共有14個條文22處提到了刑事責任,其在總則里就有12個條文20次使用刑事責任這一術語。(2)刑法總則第2章還將犯罪和刑事責任作為其第一節的標題。(3)在《刑法》第5條中,刑事責任被提到與罪行(犯罪行為)和刑罰并列的地位。
有關刑事責任在刑法理論體系中的地位,有如下學說:(1)基礎理論說。該說認為,犯罪論、刑罰論和罪刑各論不過是刑事責任理論的具體化,因此在體系上應賦予刑事責任作為刑法學基本原理的地位并將其置于犯罪論之前。(2)罪、責平行說。該說認為,犯罪是刑事責任的前提,刑事責任是犯罪的法律后果。不能將刑罰與犯罪和刑事責任這兩個基本范疇相提并論,而應按照犯罪論—刑事責任論的思路來建立刑法學體系。(3)罪、責、刑平行說。該學說認為,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是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三個范疇,其中的刑事責任則是犯罪與刑罰的紐帶。刑事責任以犯罪為前提,屬于犯罪的法律后果,而其本身又是刑罰的前提,刑罰系實現刑事責任的基本方式。因此,應當按照犯罪論—刑事責任論—刑罰論的框架來構建刑法學的體系。
從現行刑法的結構體例看,罪、責、刑平行說要比前兩種觀點更可取一些。從理論上講,刑事責任與犯罪和刑罰也分別有著直接而密切的聯系。一般而言,罪重則刑事責任就重,罪輕則刑事責任輕;而從刑事責任與刑罰的關系來看,二者既有明顯區別同時又有密切聯系。
刑事責任與刑罰的區別表現在:(1)刑事責任是一種法律責任,刑罰則是一種強制方法。(2)刑事責任以犯罪人應當承受刑事處罰、非刑罰方法的處理和單純否定性評價為內容,刑罰則以實際剝奪犯罪人一定的權益(法益)為內容。(3)刑事責任隨實施犯罪而產生,刑罰則隨法院的定罪判刑決定宣告生效而出現。
刑事責任與刑罰的聯系表現在:(1)刑事責任的存在是適用刑罰的直接前提,無刑事責任則不能適用刑罰。(2)刑事責任的大小直接決定刑罰的輕重,刑事責任小的,刑罰必然輕;刑事責任大的,刑罰必然重。(3)刑事責任主要通過刑罰來實現,非刑罰處理方法等雖然也是刑事責任的實現方式,但由于其在司法實踐中適用相對很少而被視為次要的實現方式。因此,刑罰與刑事責任的聯系是普遍的。
第二節 刑事責任的根據和解決方式
一、刑事責任的根據
刑事責任的根據,是指國家基于何種前提、基礎或決定因素而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或者犯罪人基于何種前提、基礎或決定因素而承擔刑事責任。
關于刑事責任根據問題,理論上存在犯罪構成唯一根據說、罪過說、犯罪行為說(客觀說)、社會危害性說、哲學與法學根據說等學說。《考試大綱》堅持哲學與法學根據說。
刑事責任的哲學根據,是行為人在實施犯罪時所具有的相對的意志自由。由于人具有相對的意志自由,即自由選擇的能力,因而人對自己選擇實施的行為應當承擔責任。
刑事責任的法學根據,是指從法律制度上行為人承擔或者國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決定因素。法律制度包括法律制定(立法)和法律適用(司法)兩個步驟,刑事責任本身是質與量的統一,刑事責任的法律根據可以從立法上設定刑事責任的根據、確定刑事責任的法律根據與確定刑事責任的事實根據三個方面來討論。
二、刑事責任的解決方式
刑事責任的解決方式,又稱刑事責任的實現方法、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指的是刑事責任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實際承擔。關于刑事責任的解決方式,有刑事強制措施說、刑罰和非刑罰處理方法說、刑事制裁措施說和刑罰唯一解決方式說等學說。
1.定罪判刑方式
定罪判刑即人民法院在判決中對犯罪人作出有罪宣告的同時確定對其適用相應的刑罰。這是刑事責任最常見、最基本的一種方式。
2.定罪免刑方式
定罪免刑,即人民法院在判決中對犯罪人作出有罪宣告,但同時決定免除刑罰處罰。這是解決刑事責任的輔助的次要的方式。定罪免刑方式包括三種情況:(1)單純宣告有罪。亦即,作出定罪判決但免除刑罰處罰而不給任何處分。單純宣告有罪,以行為構成犯罪為前提。《刑法》第67條規定:“……對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此外,《刑法》第10條、第19條至第22條、第24條、第27條、第28條、第68條、第390條、第392條,都有可以或者應當“免除”處罰的規定。(2)非刑罰處罰。亦即,作出定罪判決雖免除處罰,但給予非刑罰處理方法。《刑法》第37條規定:“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但是可以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或者由主管部門予以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據此,非刑罰處罰包括訓誡、責令具結悔過、責令賠禮道歉、責令賠償損失、行政處罰與行政處分。需要注意的是,《刑法》第37條規定的“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是以行為人構成犯罪為前提,沒有犯罪,無所謂“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因此,就賠償損失而言,《刑法》第37條規定的“賠償損失”在適用及性質上,不同于《刑法》第36條規定的“民事賠償優先原則”。另外,作為非刑罰方法的行政處分與行政處罰,也是在行為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的基礎上,由法院向主管部門提出的司法建議,因此,作為非刑罰方法的行政處分與行政處罰,與行政機關直接給予行政違法者的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有本質區別。(3)保安處分。我國刑法規定的保安處分的類型有:①收容教養。《刑法》第17條第4款規定:“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②強制醫療。《刑法》第18條第1款規定:對于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③禁止令。《刑法》第38條第2款規定:“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刑法》第72條第2款規定:“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④從業禁止。《刑法》第37條之一第1款規定:“因利用職業便利實施犯罪,或者實施違背職業要求的特定義務的犯罪被判處刑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和預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或者假釋之日起從事相關職業,期限為三年至五年。”⑤沒收。《刑法》第64條規定:“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應當予以沒收。沒收的財物和罰金,一律上繳國庫,不得挪用和自行處理。”其中規定的“追繳”無償收歸國有和上繳國庫的“沒收”,都屬于保安處分。
3.消滅處理方式
刑事責任的消滅處理,是指行為人的行為本已成立犯罪而應負刑事責任,但由于存在法律的規定而實際阻卻追究刑事責任的事實,如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告訴才處理的犯罪中的被害人沒有告訴或者在判決確定前撤回告訴,犯罪嫌疑人死亡或者被赦免等,使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歸于消滅。這是一種補充的解決方式。
4.轉移處理方式
轉移處理是指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不由我國司法機關處理,而是根據《刑法》第11條的規定通過外交途徑予以解決。這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解決方式。
- 2022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匯編指導性案例書2:刑法
- 2019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記憶通
- 2020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國際法·司法制度與法律職業道德
- 2018年法律碩士(法學)聯考大綱配套練習
- 2020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刑法
- 2018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輔導用書·司法考試真題階梯式三輪瘋狂集訓(2002-2017):刑事訴訟法
- 2020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匯編便攜本(第一卷):憲法·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
- 2018年法律碩士(非法學)聯考重要主觀題背誦(含關鍵詞)
- 2020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法考筆記思維導圖:刑訴法
- 2020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匯編便攜本(第三卷):民法·知識產權法·商法·民事訴訟法與仲裁制度
- 2017年國家司法考試:大綱新舊對照及教材增補輔導
- 2024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2: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社保法
- 2020年法律碩士(法學)聯考大綱配套練習
- 2018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最新增補法律法規及重點法條解讀
- 2020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民法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