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李瑞智及其學術背景

李瑞智,1937年生人,澳大利亞資深外交家、中西比較哲學學者、國際問題專家、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在墨爾本大學獲商務和藝術學位后,于1963年進入澳大利亞外交界,20世紀70年代任澳大利亞駐華公使,曾先后在日本、印度尼西亞、老撾、孟加拉國、中國等地任職,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他才有機會學習日語和漢語。離開外交界以后,任昆士蘭州政府主管國際業務的辦公室主任,國際商業公司的執行董事、主任,之后“仕而優則學”,擔任邦德大學教授并參與創辦東西方文化與經濟研究中心,致力于東西方比較文化和中國哲學研究。除經常參加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以及中國的北京、山東、臺灣等地舉辦的易學與儒學國際研討會以及東西方文明論壇等活動外,他還在2009年8月接受了中央電視臺英文國際頻道《對話》節目的專訪,2012年于北京四海孔子學院學習了三個月中華經典,2013年在布里斯班、悉尼、墨爾本組織舉辦了“中澳文化對話”國際論壇,2015年在《光明日報》(海外版)撰文《儒家傳統與21世紀》等,其漢學研究成果逐漸受到學術界和新聞媒體的關注。2017年底,其新著《21世紀的紅樓夢》出版發行。

一、個人簡歷

教育經歷:

2012年 尼山暑期儒學研究院學習(六月份,為期一個月)。

2012年 北京四海書院(三月至五月,為期三個月,學習經典誦讀)。

1987—2016年 參加50多個亞洲會議,探討中國文化傳統在東亞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993—2011年 關于改革、評價和培訓的各種講習班,以滿足澳大利亞工業需求的需要和轉變。計算機和會計技能,包括各種擴展表、字處理、數據庫、Power Point和項目培訓,以及權責發生制會計和會計結果。

1982年 進行西班牙研究,于墨西哥埃納瓦卡。

1982年 執業會計師——助理(澳大利亞會計師協會)。

1980年 國際法——研究生文憑(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1980年 一個月的印尼研究,于薩蒂亞·瓦卡那(Satya Wacana )。

1979年 薩拉蒂亞(Salatiga)大學。

1978年 國際法、經濟與發展(日內瓦國際問題研究所)。

1975年 中文——高級水平(英國對外服務部門)。

1974年 理學碩士(經濟—三一學院,都柏林)(合格)。

1965年 日語——較高水平(英國對外服務部門)。

1962年 英語、俄語——文學士(墨爾本大學)。

1959年 經濟學、會計學——商務學士(墨爾本大學)。

近期活動:

2017年2月至今 會長,澳大利亞中國研究中心,ACCC,堪培拉。

2017年2月至今 會長,澳大利亞儒學復興研究中心,ACCC。

2009年10月至今 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北京。

2006年9月至今 《意見在線》的撰稿者。

2006年11月至今 《新曙光》(New Dawn)雜志的撰稿者。

2005年4月至今 《環太平洋書評》的投稿者。

1994年10月至今 中國北京國際儒學聯合會創始理事。

1998年7月至今 以中國為主——國際上從事教育和旅游交流、出口和投資的團體的兼職顧問。

1993年1月至今 東西方經濟文化研究中心的創始董事和高級顧問,以及邦德大學的亞洲文化和國際貿易、經濟和金融發展課程的兼職講師。

1993年4月—2011年9月 在昆士蘭教育和培訓局從事政策、規劃和執行工作和國家培訓改革議程。

1990年9月—1991年6月 澳大利亞商業公司首席執行官。

1989年8月—1990年8月 駐昆士蘭州國際貿易辦公室主任(隸屬總理和經濟貿易部)。

專著:

2017年10月 作者,《21世紀的紅樓夢》。

2007年 6月 作者,《未來是儒道的新千年?》。

1997年4月 與黎華倫合著,《財富專制:澳大利亞的亞洲命運》。

1989年8月 與黎華倫合著,《儒學的復興》(以英文、日文和中文出版)。

論文、書評:

2010年 全球經濟危機與東西方文化:“和諧世界,同舟共濟”,發表于《當代中國思想》(A&HCI期刊)。

2010年 觀點:全球秩序——啟蒙還是儒學價值?發表于《文化論壇:東西方文化經濟研究中心簡報》。

2009年 全球經濟金融的儒學重構,發表于《文化論壇:東西方文化經濟研究中心簡報》。

2007年 《理性已死,周易尚活?》,發表于濟南山東大學周易研究中心。

2007年 《東方的興起與西方的衰落》,發表于《文化論壇:東西方文化經濟研究中心簡報》。

2005年 《〈易經〉、科技與全球知識經濟》,發表于《易學與儒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004年 約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書評,紐約,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2年 文明競爭之時:斯蒂芬·沙克曼、斯蒂芬·達潤特(Steven Shankman & Stephen W. Durrant)《古代希臘與中國:通過比較而思》,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

1995年 孔子在北京,國際儒聯成立大會,發表于《文化論壇:東西方文化經濟研究中心簡報》。

在中國參加的各類活動:

2013年9月 布里斯班、悉尼、墨爾本,由澳大利亞國際事務研究所代表團組織訪問。

2007年4月 河南、江蘇、北京,作為澳大利亞代表團成員參加各種文化活動。

2006年9月 中國江蘇,中國博士研究生代表團副團長,應邀來華考察工作前景。

1999年9月 重慶、北京、大連,澳大利亞中國商業委員會。

受邀參加的各類國際會議及活動:

2018年8月 北京 儒學與可持續發展 第24屆世界儒學大會

2018年8月 馬來西亞柔佛 森林城市 儒學管理論壇

2018年7月 北京 清華大學 易學高端論壇

2018年5月 上海 上海財經大學 儒學管理論壇

2017年11月 北京 白羊山 昌平區 成人讀經班授課

2016年10月 北京 國際儒聯(ICA)執行會議

2016年10月 北京 北外(北京外國語大學)/邦德大學儒學會議

2016年9月 中國曲阜 禮儀與音樂文明

2016年8月 香港 儒學會議

2016年7月 胡志明市 儒家作為教育的哲學

2016年7月 北京 國際儒聯(ICA)亞洲儒家價值觀

2015年9月 中國曲阜 世界儒學大會(WCC)7

2014年10月 北京 國際儒聯(ICA)20周年

2014年10月 香港 儒學會議

2014年9 馬來西亞古晉 國際儒聯(ICA)會議

2014年8月 胡志明市 越南椰子會議

2013年10月 中國臨沂 荀子會議

2013年9月 中國曲阜 WCC 6

2013年8月 胡志明市 越南孔子大會

2013年6月 北京 中國國家漢辦/尼山儒家論壇

2013年3月 北京 ICA會議

2012年10月 中國 第一屆新儒學論壇

2012年10月 中國曲阜 WCC 5

2012年6月 中國尼山 北外CEWR

2011年10月 中國曲阜 WCC 4

2011年3月 北京 ICA行政會議

2010年10月 中國尼山 西東方論壇

2010年10月 中國曲阜 WCC 3

2010年5月 德國奧爾登堡 大學致辭

2010年5月 德國波恩 大學會議

2009年11月 北京 北京論壇

2009年10月 北京 西東方論壇

2009年10月 中國青島 和諧世界中心

2009年10月 中國曲阜 WCC 2

2009年6月 中國尼山 安樂哲研討會

2009年4月 中國貴州 王陽明研討會

2008年12月 中國北京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討會

2008年12月 中國海口 國際東西方會議

2008年12月 中國北京 北外演講

2008年10月 中國曲阜 WCC 1主旨發言

2008年6月 中國北京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討會

工作經歷:外交與對外貿易——1963—1988年

1985年6月—1988年4月 澳大利亞—中國委員會執行理事,堪培拉。

1985年1月—1985年6月 堪培拉政策規劃主任。

1984年11月—1985年1月 堪培拉經濟組織分部主任。

1982年2月—1984年10月 牙買加金斯敦高級專員,負責加勒比、中美洲和北美洲北部各州。

1982年1月 西班牙研究,庫埃納瓦卡(Cuernavaca),墨西哥。

1979年12月—1980年1月 印度尼西亞研究。

1978年12月—1979年1月 薩蒂亞大學,薩拉蒂加。

1978年8月—1981年12月 堪培拉經濟組織分部。

1977年10月—1978年7月 國際經濟貿易與法律研究所,日內瓦國際研究所,瑞士日內瓦。

1976年2月—1977年10月 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公使。

1975年12月—1976年2月 堪培拉北亞分公司董事。

1974年9月—1975年12月 香港,中國研究。

1973年1月—1974年9月 駐愛爾蘭都柏林公使。

1972年10月—1972年12月 聯合國大會,紐約,美國。

1972年5月—1972年9月 孟加拉國達卡(Dacca)公使。

1971年3月—1972年5月 堪培拉的印度支那分部。

1969年2月—1971年2月 老撾萬象公使。

1964年3月—1969年1月 日本研究,日本東京三/二等秘書。

1963年1月—1964年2月 外交官培訓。

二、學而優則仕:亞洲的外交生涯

在早年的一次采訪中,有人問李瑞智在準備從事國際政治關系的外交這一職業時,在政治研究方面有哪些欠缺。他以一種近乎超現實主義的方式敏捷地答道:他認為自己對10世紀和11世紀的挪威英雄的傳奇故事[1]以及19世紀俄羅斯文學的研究在各種政治現實中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教育。這些研究讓他了解到:在冰島的家族仇殺期間個人為了生存所需要的計謀和韌性,而這也是拿破侖入侵俄羅斯之前國家生存所必需的。

今天,經過數十年的個人經歷和職業生涯,他相信這樣的文學研究可以提出許多生活經驗和真知灼見,這會讓人如夢般地超越日常生活的平凡和刻板。與經濟、法律、政治科學、國際關系等流行的抽象思想文化中的任何理論學科相比,這可以為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好的教育。

1963年,當時還是一名實習外交官的李瑞智很失望地發現,那一年可以轉正的實習生需要在國內修習日語而非中文。他克服了自己最初的失望情緒,決心抓住這次機會。他申請休假一個月參加了速成課程班,以證明自己的語言學習能力。所屬的部門回復說會承擔他的學習費用和休假,為此,他大受鼓舞,“在不太苛刻的考試”中他獲得了將近滿分的成績,并于1964年到東京任職。

幾年后,他才完全了解了自己的好運。他趕上了日本收入成倍增長的(后來成三倍增長了的)十年中的頭幾年。那時,他發現自己在大學中對于西方經濟理論產生的直覺懷疑得到了進一步加深。就像做夢一樣,那時日本在無視許多基本經濟原則的情況下,獲得了兩倍于預計速度的增長。

回顧自己在文學研究中發展起來的文化興趣,他得出一個結論:亞洲發生首次經濟奇跡的原因最有可能在日本獨特的傳統文化中找到。如果只看表面的話,那么這個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儒家這一中日共有的文化特征。

與此同時,隨著他在職業生涯發展出這種非正統的、不太受歡迎的、關于日本經濟奇跡的謎,他對日本人的迷戀因與一位美麗女孩的愛情美夢而大大加深。女孩的成長經歷很悲慘,她的父親曾是一名大軍事實業家,而戰爭結束后,絕望的母親在一輛迎面而來的火車前自殺。

作為一名貧窮的大學生,女孩讓他覺得自己已經從一只丑小鴨,蛻變成了一只白天鵝,一名全職的、正在學習外語的外交官學生,可以吸引一個永遠親切的、充滿深情的伴侶。如果在全球屏幕上傳遞個性,她很快就會變得光彩奪目。幾十年后,他才回想起自己是如何成為世界政治的受益者的,他在日本戰敗和被占領后僅僅十九年就到了那里。當時在日本,他還是一名年輕的、基本上很單純的、較小的勝利者國家——澳大利亞的代表。

那段被突然而毫無警告地拋棄——失戀的經歷在很多方面影響了他的性格。這主要是由于他沒有考慮長遠就草率決定想去看更多的世界,這導致了長達六個月的、深深的傷心。奇怪的是,這種突然而劇烈的關系轉變豐富了他對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在國際關系中的重要性的認識。

當一位朋友接替他在東京的工作時,他的日本之行就突然結束了。這位朋友一直負責有關海外職位的工作,而且之前他還向朋友介紹過日本和他當時美妙的生活。作為公使,他在越南戰爭[2]的中期被派往老撾的首都萬象。在他的一生中,運氣一直都不錯,對于這一點他花了一段時間才完全明白。首都的主要道路都是裸露的土路,為此修建了一個壯觀的仿造版的凱旋門(Arc de Triumph),而建造所用的水泥來自美國的援助計劃。

看過日本在戰敗和被占領之后開始繁榮的現象,他當時天真而輕易地得出一個結論,即美國在該地區總體上還算是一股正義的力量。如若不然,他的工作將會非常艱難。他生活的地方盡管受到了無情的轟炸和破壞,但他發現,從一個層面上看,這里就像是世界上最后一個童話天堂。盡管在這里,美國人、俄羅斯人、中國人、法國人、越南人和其他人的利益集團矛盾不斷且通常是殘酷的,老撾人的生活中仍然充滿笑聲、魅力、玩鬧和智慧。

他再一次從女朋友那里學到了很多東西。在她才二十歲的時候,他無意間成了她的第六任未婚夫。介紹他們相識的是她的第一任未婚夫,是一個王子,也是王國內最顯赫的家族之一的長子,曾去過哈佛大學,而她的女朋友曾幫助過這個家族償還賭債。

李瑞智對她的中間幾任未婚夫知之甚少,但對她的另一個伙伴有一些了解。那個人是一名單身漢,聲譽極好,但最終娶了一位老撾女孩。這個女孩與李瑞智在1963年認識的一位同齡人關系密切。那時,他的這位同齡人初到老撾。他從未離開老撾,也許是自殺,也許是被謀殺了,據說是因為男女關系。

他覺得自己很能理解自己的經歷。東京已經給了他一個深刻而悲傷的經歷,他錯誤地判斷了一段跨文化的戀愛。然而,沒有什么能夠讓他做好充分準備去面對老撾人這種令人困惑的、迷人的、難以琢磨的、快樂的方式或者他們這種再次將他的確定性和價值觀變得完全混亂和困惑的方式。當然,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世界上最血腥和最殘酷的戰爭下,發生在發揮帶頭作用的、但據說沒有受過教育的家族中。實際上,老撾人深深地吸收了中國、印度、泰國和法國的文化,并且比大多數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更加文明和世俗。

當他34歲離開老撾時,作為一名澳大利亞外交官,八年時間已經讓他以一個單純而著迷的單身漢身份在一個如夢般的世界里生活了6年之久了。在這里,個人和職業的挑戰深深地交織在一起,讓他深刻地意識到:澳大利亞人應當努力成為其地緣政治區域的一部分。

然后,他在堪培拉工作一年,主要是與越南戰爭有關的一些工作。之后就經歷了一系列迅速的工作變動,也常常會遇到麻煩。他在孟加拉國的達卡、紐約的聯合國大會、愛爾蘭的都柏林以及在中國的香港進行長達15個月的語言培訓,最后被派往北京,這是他第四次擔任澳大利亞公使一職了。有一次,筆者問李瑞智:這么多年做外交官從政,最高的頭銜是什么?他笑著回答:就是公使,No. 2,在20世紀70年代,還一度被降為No. 3,全因自己的言論與上司或者說主流不一致、不合拍。

李瑞智能得到這次到中國的機會得益于他寫給外交部的一封信,信中尋求澄清他對都柏林工作的不熱情問題。這使他應五年前到老撾時取代了他在東京的工作的同事之邀,有機會在香港學習。他當時的短暫沮喪得到了許多后來的、極好的機會的補償。而當時,他幾乎沒有意識到那次調動帶來的真正的、如夢般的多個好運。

1974年抵達香港后,隨著他學習的進步,李瑞智發現自己正在讀的是很多“批林批孔”的文章。他不禁要說,批評孔子的文章也深深地指導了讀者的傳統品質。這種印象加深了他的信念,即亞洲國家必須在許多層面上被理解,主要是其傳統價值觀而不是最近采用的和可能行得通的西化形式。

他在抵達北京后的一周見證了中國人的悲傷。周恩來去世后,天安門廣場被花圈和人群所覆蓋。所有花圈都附有頌詞,或是散文,或是詩歌,幾乎所有頌詞都引用經典。

這一切都進一步使他確信:中國可以并且將利用塑造了日本經濟奇跡的傳統文化品質,因此,它可能很快就會達到約為10%的經濟年增長率。

而這些卻并沒有給他在北京大使館的任何其他同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過,他的大使,澳大利亞在中國的首位大使,比他早些時候就已離開外交部,不想完全無視自己副手的意見。他撰寫了一份官方報告,探討這對澳大利亞的影響是中國將以10%的速度增長。這份報告獲得了總理的認可,并促成了澳大利亞早期發展與中國商業關系的政策。當時的外交部對這種大膽的猜測不太滿意,但是31年后該部門在2007年舉辦了第二次尼爾[3]講座,重點關注1976年來自北京的報道,這等于贊揚了這份官方報告的遠見。

由上可見,李瑞智的個人經歷是頗為豐富的。“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政治、外交、經濟、商務、教育、國際問題均有涉獵。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勤于學習、善于學習的人,他不專門研究語言文化,卻先后學習了英語、俄語、日語、西班牙語、中文等多種語言,是典型的“活到老、學到老”。此外,他也可以稱得上是一位社會活動家,幾十年來,往來于澳大利亞、中國與世界其他各個國家、地區之間,為促進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人們的互動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就在去年年初,他還在堪培拉成立了澳大利亞中國研究中心、澳大利亞儒學復興研究中心并親自擔任會長。另外,他的“儒學復興”網絡電視臺也已籌劃多時。


注釋

[1]大約是中世紀時期以北歐古挪威語寫成的傳奇故事,Saga的英文意思是whatistold,這種傳奇故事一般又分有關國王的、家庭的和英雄的三類。

[2]TheIndo-ChinaWar,根據時間,此處應該指的是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即The SecondIndo-ChinaWar,西方也稱作越南戰爭或者美國對越戰爭,即the Vietnam Warinthe Westorthe American Warin Vietnam,時間大概是從1955年到1975年。

[3]R.G.Neale有的譯作尼洛,著有《澳大利亞外交政策匯編1937—1949》等,Documentson Australian Foreign Policy1937–1949, Volume I: 1937–1938, Volume II 1939.Editedby R.G.Nealeetal.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for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Canberra,1975,197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留县| 吉首市| 稻城县| 肇庆市| 达日县| 繁峙县| 金溪县| 桂林市| 儋州市| 岑溪市| 莱西市| 潼南县| 策勒县| 白沙| 元氏县| 鄯善县| 东乡县| 天津市| 南投县| 堆龙德庆县| 泰安市| 固镇县| 家居| 民勤县| 邹平县| 乌兰县| 榆树市| 左贡县| 邓州市| 垫江县| 运城市| 磐石市| 桃源县| 平遥县| 封开县| 浦县| 宣汉县| 五寨县| 宁城县| 尤溪县| 沈丘县|